《论南朝以建康为中心的山水诗源流-On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LandscapePoetryCenteredonJiankangintheSouthernDynasty.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南朝以建康为中心的山水诗源流-On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LandscapePoetryCenteredonJiankangintheSouthernDynasty.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论南朝以建康为中心的山水诗源流On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LandscapePoetryCenteredonJiankangintheSouthernDynaSty作者:吴新雷作者简介:吴新雷(1933-),男,江苏江阴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学,古代文学史,小说戏曲。江苏南京210009原文出处:南海学刊(海口)2019年第20193期第100TO6页内容提要:宋、齐、梁、陈的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是南朝的政治文化中心,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山水诗人,他们激赏江南大自然的美景,从玄言诗风中解脱出来,纷纷面向自然界,自觉地写出了具有审美意识的
2、自然山水诗,使建康成了南朝山水诗勃兴的发祥地。他们从京城走向四方,扩大了生活面,见识了各地的名山大川,从而由建康诗坛向外拓展了山水诗的新境界,如东到太湖流域,出现了描绘无锡惠山的山水诗;南下会稽、永嘉,使谢灵运的吟咏翻新了意境。而谢跳出任宣城太守以后的山水诗,实践了“永明体”讲究声律的“新变”,直接影响到唐代律诗的形成。以大谢和小谢为代表,开创了山水诗新的艺术风格。从这条创新道路向前发展,便造成了唐代山水诗的大盛。期刊名称:中国占代、近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20年02期关键词:建康诗坛/自然山水诗/谢灵运/谢跳/永明体标题注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256)o中图分类号I206.
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166(2019)03-0100-07论语雍也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表明土人对山水的爱好,自古而然。在魏晋南微之前的作品中,登山涉水的诗句当然是早已有之,但大多是比兴寄托之辞,缺少连篇的主题创作。时至东晋,北国的土族文人纷纷渡江南迁,为江浙一带的自然美景所陶醉,流连于风景秀丽的湖山之间,形之于笔墨,便开始出现了山水文学的专题篇章。如晋穆帝永和九年(358),王羲之、谢安、孙绰、曹华等41人,以三月三日上巳修禊的名义,在山水胜地兰亭(位于今浙江绍兴西南郊)集会,众人即兴赋诗,共得五言诗23首,四言诗14首,由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描述了“流觞曲水的赏心乐事。不
4、过,当时的玄言诗风尚未消退,直到东晋末年晋安帝(397-418)的时候,谢安之孙谢混(字叔源)的创作,才扭转玄风而归于写景抒情,如其游西池诗云:景民鸣禽集,水木湛清华。”诗情隽永有味,为改革诗风作出了良好的开端。至南朝宋、齐、梁、陈之际,富有审美情趣的山水诗便作为一种文学潮流而勃兴起来。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所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竟也。由体现老庄思想的玄言诗蜕变而为理想、唯美的山水诗,这真是晋、宋之间文学界的一大进步。建康是南朝山水诗勃兴的发祥地宋、齐、梁、陈的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不仅是南朝
5、的政治中心,也是文人荟萃的文化中心。东晋时,王、谢等世家大族在朝中为官,于秦淮河畔、乌衣里巷都有宅第。建康都城位于长江之南,山水明秀,风光旖旎,这便引动了一批土族文人的注目,他们发现了江南大自然的美景,便从玄言诗风中解脱出来,纷纷面向现实的自然界,登临游赏,模山范水,从而在宋、齐之世涌现了以谢灵运和谢眺为代表的一批山水诗人。他们都曾在朝廷中任职,都是在建康诗坛中涵养出来的。他们从京城走向四方,开拓了山水诗的新领域。吾师胡小石先生的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一文指出:王、谢等贵族从北来南,一方位于浙江东部山阴、上虞等地,一方在首都又各有其田舍,长干、清溪间第宅相望,故当时山水诗人实以南京为大本营。
6、此派文学,至谢灵运、谢眺等而极。彼等赞美自然,多用诗赋韵语。其在河、洛对立之北朝文人,则用散文纪述(如水经注)。此南北之不同也。文学对象,由人事转向山水,为中国文学史上开一新境。而大江之浩荡,钟山之嵯峨,后湖之明秀,秦淮、青溪之曲折,方山之开朗,栖霞之幽静,又俱足以启发灵感。故以上诸名胜,在当时皆常常见诸吟咏。文中提出了“当时山水诗人实以南京为大本营”的重要论点,这是有史实为据的。盖因南朝君臣,爱文者多。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京中建立了儒学、玄学、史学和文学四馆,文学得以独立。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竟陵王萧子良礼才好,在鸡笼西邸广招文学宾客,著名的有萧衍(后为梁武帝)、沈约、
7、谢眺、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便,号称竟陵八友(梁书武帝本纪)。而沈约、谢眺、王融善识声韵,以平上去入四声作诗,称为“永明体”,这对于山水诗在艺术上的创新,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京都的山林园囿,又为建康诗坛提供了吟咏的自然景观。如以鸡笼山为中心的“华林园,内有景阳楼、花萼池;以覆舟山(今称小九华山)为中心的“乐游苑,北临后湖(玄武湖),南望林光、正阳二殿。宋文帝刘义隆登景阳楼诗云:蔓藻嫩绿叶,芳兰媚紫茎;极望周天险,留察浜神京。用华丽的辞藻,赞美了京都景色。而中书侍郎颜延之写了发景阳楼,表述了唱和之意。宋孝武帝刘骏创作游覆舟山诗,中书舍人鲍照便写了侍宴覆舟山二首。齐武帝时,任昉、丘迟和沈约有同题
8、九日侍宴乐游苑诗,丘昉另有奉和登景阳山诗,沈约则有三日侍林光殿曲水宴应制诗和正阳堂宴劳凯旋诗。梁武帝萧衍善于描绘山水景色,其游钟山大爱敬寺诗的佳句是:朝日照花林,光风起香山;飞鸟发差池,出云去连锦幽谷响嘤嘤,石漱鸣溅溅攀缘傍玉涧,褰陟度金泉。梁书卷二十一柳悻传记载,柳辉曾与萧衍唱和了登景阳楼诗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翠华承汉远,雕辇逐风游,因此而“深为高祖所美。萧衍的长子萧统“性爱山水,于玄圃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素者游其中”(梁书卷八昭明太子传),并与乃父唱和,描绘钟山的美景:嘉木互纷纠,层郁蔽亏;丹藤绕垂干,绿竹荫清池。舒华匝长陂,好鸟鸣乔枝;霏霏庆云功,靡靡祥风吹。(和武帝游钟山大爱敬
9、寺诗)萧衍的第三子萧纲也喜爱与文士交游,所作山池诗云:古树横临沼,新藤上挂楼;鱼游向暗集,戏鸟逗楂流.东宫学士徐陵当即写了奉和山池诗。陈后主与尚书仆射江总游栖霞山,创作了同江仆射游摄山栖霞寺,诗中有“天回浮云细,山空明月深”等名句,江总写了多首入摄山栖霞寺诗前后相和。这些客观地描摹自然景物的作品,反映了南朝君臣喜作游宴山水诗的奇特层面。另一方面,朝廷中文臣外任地方官时,他们离开建康城廓,扩大了视野,独立自主地写出了具有审美意识的自然山水诗。当时送别之地,东南郊以方山为景点,西南郊以新亭和新林浦为景点。宋武帝永初三年(422),散骑常侍谢灵运外任永嘉太守,写下了邻里相送至方山:“解缆及流潮,怀旧
10、不能发;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表示了自己对京城旧友无限留恋的情意。齐武帝永明年间,曾任竟陵王府主簿的范云外任零陵郡内史,作有之零陵郡次新亭:“江干远树浮,天未孤烟起。”描绘了江天一色、烟树一体的景象。当时谢眺在新亭为范云送行,也写了新亭渚别范零陵云:停修我怅望,辍棹子夷犹。诗中出现了带有你我主观色彩的惜别形象。齐明帝建武二年(495),谢眺夕M壬宣城太守,创作了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这种旅途抒怀的笔法,把自我的感情显现了出来。他最有名的描写京都的山水诗,是永明八年(490)创作的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襄夹驰
11、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铜。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诗中典型地概括了金陵(建康的古称)的地方特色,艺术地反映了豪华繁盛的京都气象。谢眺的另一首杰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云: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三山位于建康西南郊的长江东岸,三峰相连,一片葱翠,诗人登山眺望京都,但见晚霞当空,芳草遍野,清澈的江水如同洁白的绢带。诗中用五彩的锦绮比喻落日的余晖,用散字对静”字,细腻地写出了春江夕照、鸟语花香的景象,色彩鲜明,形态生动。这诗曾博得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激赏,在所赋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说: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又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
12、又清发。”可见李白对谢眺山水诗是何等的推崇啊!由建康诗坛而拓展的山水诗新境界南朝定都建康171年的历史,文艺上虽多建树,但政局上却极其混乱。宋、齐、梁、陈,君臣篡夺;上下争权,内乱不止。而文人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往往成了权位更迭的牺牲品。他们或遭贬远任,或退隐避祸,纷纷从京城离散出来,东到太湖流域,南下会稽、永嘉,西南则到皖南宣城一带。他们扩大了生活面,见识了各地的名山大川,为逃避矛盾而寄情于山水,这是山水诗勃兴于南朝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导因。中国古代山水诗史第一编第三章中曾论及隐逸与山水诗产生的关系,特别指出:朝隐(隐与仕的结合)使得传统隐逸中的山水之情得到普遍的认同,促使山水成为审美对象而
13、与人们的生活发生联系,士大夫们把寄情山水、优游岁月当作朝隐最完美的实践。使欣赏山水成为一代风尚,直接促使了山水诗的兴起.从这一论题切入,我们可以举出宋文帝时司徒长史湛茂之(名挺)的山水诗为例。湛茂之因为厌倦官场,离开京都建康,东游无锡,隐居于历山东南麓(即今惠山寺之地)。他和文帝第四子刘锐(封南平王)友善,刘银少好学,有文才,未弱冠,拟古三十馀首,时人以为亚迹陆机,曾到无锡访他,创作了过历山湛长史草堂诗,有句云“九峰相连接,五渚逆萦浸;溜泉夏更深,林交尽长荫.描写了从历山南望太湖的自然景色,表示了对他退居于林泉之间的欣羡。当时湛茂之与刘银酬答唱和,作了历山草堂应教,诗中说:习隐三潮市,追常在山
14、泽。离离插天树,磊磊间云石。”抒写了高蹈恬静的仕隐生活。到了南齐的时候,湛茂之仍隐居于此,著名诗人江淹来访又作有无锡县历山集诗:落叶下楚水,别鹤唳吴田。岚气阻不及,日色半窥天。写出了山林逍遥的气氛。湛茂之草堂诗的影响不小,唐德宗贞元年间,诗人丘丹、李益、吕渭、韦夏卿和湛贲等都跑到无锡惠LU,作有经湛长史草堂和丘员外题湛长史旧居和题历山司徒长史祖宅等山水唱和诗(11)。他们推崇湛茂之为惠山山水诗苑的鼻祖,所以惠泉亭旁建立三贤祠尊奉湛茂之为三贤之首(12)。至于浙东风光,因谢灵运的吟咏而得到意境翻新的反映。谢灵运(385-433)是东晋“肥水之战”功臣谢玄的嫡孙,袭封“康乐公。刘裕夺晋恭帝之位建立
15、刘宋王朝后,把他的爵位降为“康乐侯”,虽然仍在朝中为官,授职散骑常侍,但没有实权。由于王谢旧族与刘宋新朝的矛盾难以弥合,他一直处在政事的漩涡中受到排挤打击,曾夕M王永嘉太守、临川内史,最终被贬徙广州,在宋文帝元嘉十年因谋反之罪被杀,年仅49岁。宋书本传说他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他到永嘉上任之前,先回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江上虞万日居,这里有他的庄园田宅,所作过始宁墅诗云:白云抱幽石,绿修媚清涟”,描绘了故园景色之美,流露了退归林下的意思。但他不得不受命赴
16、任,便沿着富春江西上,沿途写了富春渚七里漱诸诗(昭明文选卷二十六行旅)。到了永嘉(今温州)后,一年之内就游览了绿嶂山、岭门山、东山、石鼓山、帆游山、池上楼、孤屿山、西射堂、白石岩等名胜,写出了二十多首山水诗,其中最有艺术特色的是登池上楼和登江中孤屿。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昭明文选卷二十二游览),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形象地写出了春回大地的蓬勃生机,艺术感染力很强。登江中孤屿全诗如下: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回,寻异景石延。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Jllo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像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昭明文选卷二十六行旅
17、)孤屿是温州瓯江中的一个小岛(今名江心屿),岛上有孤屿山。谢灵运横渡瓯江,追求孤屿新奇的美景,诗中云中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生动地写出了波光云影的新境界。谢灵运任永嘉太守只过了一年,便称病回到始宁。宋书本传记载: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壁,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纵放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土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由于其作品开拓了新的意境,所以能吸引远近读者,影响很大。宋文帝元嘉三年(426),朝廷征召他出山,乃进京任职为秘书监,元嘉五年又辞官回始宁,与族弟谢惠连等共为山泽之游,足迹遍历会稽诸县。宋书本传记
18、他的漫游生活说: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干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足见他迷恋山水、狂放不羁的脾性,造就了他成为独具特色的山水诗创作大家。元嘉七年(431),他再次进京,次年被夕M壬为临川(今江西抚州)内史。他从石头城出发,溯江而上,写了初发石首城入彭蠡湖口登庐山绝顶望诸蟒初发入南城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诸篇,使他的山水诗又进入了一个新天地。如写彭蠡湖(今鄱阳湖)的周边景色是:乘月听哀穴,泡露馥芳芳。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写庐山诸峰的幽深峭拔是:积峡忽复启,平涂俄已闭。峦陇有合沓,往来无纵辙。这
19、些描绘,都是他亲自游历后的创作,都是有切身体会的。总的看来,谢灵运之所以能成为山水诗的大家,是植根于他的生活面的广阔。他全身心地投入了行旅游览生涯,主动追求山水之乐,有意识地反映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区域风貌。他的山水诗不是客观的描写,而是自觉的寻趣。其特点是意境开阔,有情有景,无论是写物还是缘情,都带有诗人主观的直觉在内,所以能突出有我之境,超越前人Q3)。继谢灵运之后,在山水诗的发展方面贡献卓著的是谢眺,他俩都出于陈郡阳夏谢氏世族,在诗史上被称为大谢和小谢。谢眺(464-499),字玄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南齐书本传),先后得到随王、新安王、竟陵王和齐明帝萧鸾的赏识,掌中书诏诰,升
20、任中书郎。但在东昏侯萧宝卷继位后的政治斗争中,因得罪权贵而被害,终年仅36岁。谢眺以善写山水诗而著称,特别是他离开建康出任宣城太守以后,创作了始之宣城郡宣城郡内登望冬日晚郡事隙高斋视事忝役湘州与宣城吏民别等清新流丽的诗篇,又写下了以宣城敬亭山为专题的系列作品,如赛敬亭山庙喜雨祀敬亭山庙往敬亭路中祀敬亭春雨等,最为脍炙人口的是游敬亭山,全诗如下: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交藤荒且蔓,楼枝管复低。独鹤方朝唳,饥题此夜啼。泄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我行虽纤组,兼得寻幽蹊。缘源殊未极,归径盲如迷。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皇恩竟已矣,兹理庶无睽。诗中寓情于景,
21、情景交融,在意境上颇有创新意识。如泄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之句,于声韵对偶上显示了永明体”的艺术力度。唐代大诗人李白受到此诗的感染,曾先后七次往游敬亭山,吟出了千古绝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刘禹锡甚至惊叹说君不见敬亭之山广索漠,兀如断岸无陵角。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九华山歌),足见谢眺此诗影响之深远。谢眺一方面是仿效继承了谢灵运的作风,但另一方面却在艺术手法上超过了大谢。大谢的山水诗还遗留玄言诗风的残迹,而小谢已完全月兑尽了玄言旧套,并在音韵、辞藻等写作技巧的运用上大有创新,这主要是得力于建康诗坛永明体”的造就。所谓“永明体,乃是南朝齐武帝
22、永明年间建康诗人注重声律的诗体流派。南史陆厥传记载:(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颗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14)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是沈约、谢眺和王融,而以谢眺的创作成就最高,如其游东田诗云:戚戚苦无惊,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诗中暖阡阡纷漠漠和鱼戏鸟散等句,平仄协调、音韵铿锵,对仗工整、词采清丽。正如南史庾肩吾传所说:齐永明中,王融、谢眺、沈约文章始用四声
23、,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为丽靡。(15)试看谢眺和王著作融(登)八公山中的韵句:东限琅珊台,西距孟诸陆。阡眠起杂树,檀栾荫修竹。日隐涧凝空,云聚岫如复。出没眺栖雉,远近送春目。诗中陆、竹、复、目的韵律,十分妥帖,而且辞藻富丽,讲究对偶,描摹细密,有声有色。这种新变”的新诗体,不仅使谢眺的山水诗出类拔萃,成了齐、梁以下诗人效法的榜样,并直接影响到唐代律诗的形成。怪不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称赞说谢眺每篇堪讽诵(寄岑嘉州),真是赞誉之极(16)。自从大小二谢开创山水诗的新局面后,梁、陈诗人也都跟着扩大游踪,拓宽题材。如刘孝标写了自江洲还入石头诗,萧绎写了泛芜湖诗,何逊写了入东经诸暨县下浙江作诗,阴铿写
24、了登武昌岸望诗,王籍写了入若耶溪,江总写了秋日登广州城南楼。其中王籍公开宣称是大谢的传人:籍好学,有才气,为诗慕谢灵运,至其合也,殆无愧色。时人咸谓康乐之有王籍,如仲尼之有丘明,老聃之有严周.(南史本传)江总则自称效法谢康乐,他在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写的游摄山栖霞寺诗小序中说:今此拙作,仍学康乐之体。Q7)这是诗风传承的明确记载,令人信服。至于小谢诗歌的传播,也是风靡一时。沈约在伤谢眺诗中说“吏部信才杰,文铎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评价很高。文U孝绰常以谢诗置几案间,动静辄讽味(颜氏家训文章);梁简文帝萧纲更称赞谢眺之诗是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与湘东王书)0诗人们把他的作品作为学
25、习的楷模,使永明体”得到了发扬光大(18)。综上所述,南朝山水诗的兴起,以建康诗坛为中心而向四方拓展,其中的作家以大谢和小谢为代表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从这条创新道路发展下来,便造成了唐代山水诗的大盛(19)。注释:宋书谢灵运传论说:叔源大变太元之气。”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续晋阳秋也说:“至义熙中,谢混始改。戏曲也有改编谢灵运故事者,清代杂剧作家张声玲玉田春水轩杂出里的出游就是以谢灵运为题材的杂剧作品。元杂剧破苻坚就以他的祖父谢玄为主角。他的堂高祖谢鳗、堂曾祖谢安、堂祖姑母谢道福在历史上也享有盛名,他们的故事也被改编为戏曲作品,如明传奇投梭记、元杂剧破苻坚、明杂剧谢东山、清杂剧谢道福以及相关的明杂剧
26、兰亭会桓温、清杂剧曲水宴等。建康在孙吴时称建业,晋武帝太康三年(282)改业为邺。西晋末为避愍帝司马邺之讳改建邺为建康,历东晋、宋、齐、梁、陈。隋文帝灭陈,改建康为蒋州。东吴、东晋、宋、齐、陈外,南唐、明、南明、太平天国、民国都曾建都南京。南京钟灵毓秀,文化蔚映。桃花扇就以南明王朝为题材;红楼梦的故事则发生在南京。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在江宁织造府邀请洪昇指导过家班演出长生殿。吴梅在南京高校教授词曲长达十多年,培养了一大批词学、曲学人才。而昆曲的发源地就是江苏昆山。胡小石.胡小石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40.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59:579,621
27、,590,682.上述诸诗,见遗钦立辑校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中、下册,中华书局1983年排印本。参见:李文初等著中国山水诗史第二篇第三章梁陈时期的山水诗,内分游宴山水诗和自然山水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1-64页。参见:陈师中凡先生汉魏六朝文学第五章第一节南朝文学勃兴的原因,中国大文学史,上海书店2001年版(据商务印书馆1929年初版本重排)。陶文鹏,韦凤娟.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80.参见:南史卷十四宋文帝诸子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第395页。史载刘银长兄刘邵弑父篡位,三兄刘骏(孝武帝)举兵讨伐,杀了刘劭。骨肉相残,祸及刘银。刘银被
28、孝武帝赐药毒死。逮钦立,辑校.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1215,1325,1561.(ID参见:全唐诗卷283、卷307,中华书局1960年排印本,第3229、3058、3481、3488、5366、5293页。(12)参见:弘治无锡县志卷23祠宇志:三贤祠在惠山寺泉亭上,三贤为宋长史湛茂之,唐相李绅、桑苧翁陆羽也。湛茂之等三贤对惠山文化的开发卓具贡献,其中悯农诗作者李绅乃无锡本地人,早年寄居惠山寺苦读成名。陆羽著有茶经,曾品评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13)关于谢灵运的地位和影响,宋书本传外,一直以来颇受瞩目,南朝鲍照、钟喉、萧子显、萧统,唐朝魏征、王勃、李延寿、
29、张说、李白、杜甫、弓长怀耀、皎然、韩愈、白居易、张彦远,五代徐铉,北宋梅尧臣、刘敞、苏轼、黄庭坚、唐庚,南宋葛立方、严羽、敖陶孙、刘克庄,元陶宗仪,明孙承恩、邵经邦、何良俊、王世贞、许学夷、陆时雍,清王夫之、潘德舆,近现、当代毛泽东、钱钟书等都给予过评价。他的山水诗,不仅对盛唐山水田园诗,而且对两宋山水诗、近代山水诗都产生过深刻影响。Q4)李延寿.南史:卷四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5:1194,1195.(15)同:1246,1247.(16)作为谢灵运的族侄,关于谢眺的地位和影响,除南齐书南史本传,南朝沈约、萧衍、刘孝绰,唐朝刘长卿、李白、杜甫、李商隐,宋朝赵紫芝、严羽,明朝胡应联,清
30、朝王士稹等都给予很高评价,尤其是大诗人李白特别喜欢谢眺,他提到谢眺的诗就有12首,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眺则径以谢眺为题。(17)逮钦立,辑校.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2584.(18)管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237.(19)关于东晋、南朝山水诗的研究论著,还可参考李文初论东晋的山水诗,学术研究1986年第1期;周铁项、齐文榜东晋僧徒的山水诗与谢灵运,中州学刊2001年第1期;程丽芳萧瑟悲凉与清幽秀丽论西晋与东晋山水诗美学风貌的差异及成因,理论界2006年第6期;赵沛霖南朝山水诗的美学特征及其贡献,文学遗产2009年第5期;洪之渊郭象玄学与东晋赏物模式的确立兼具山水诗之发生理据问题,文学评论2014年第5期;李雁谢灵运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孙兰谢眺研究,齐鲁书社2014年版;王国谡中国山水诗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