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中国慈善观的建立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当代中国慈善观的建立与发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当代中国慈善观的建立与发展摘要:中国的慈善事业从无到有只有一二十年的时间,中国人的慈善观念也是在这几年才慢慢发展起来的,因为起步较晚和体制不健全,中国慈善观还没有形成健全的系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未来的几十年必将是中国慈善事业大发展的时期,中国慈善观也会越来越健全。关键词:中国慈善;慈善观念;建立与发展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国人全民捐款,我们看到了全体中国人对慈善的热情。而刚过去的2010年对中国慈善事业更是有着非凡意义的一年,如果说2008年是全民捐款,那么2010年则是对中国慈善业的全民思考,从9月份陈光标提出裸捐,到十一前“巴比”慈善晚宴,再到10月
2、底“壹基金”向公募基金转型,王石被推为理事长,这两个多月慈善成为一个全社会的热点,慈善第一次在中国引起全民大讨论和全民思考,这对中国慈善事业来说是是个好现象,在这样一个节点上,我们来探讨当代中国慈善观的建立与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国的慈善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探讨这个议题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脉络以及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分成四个部分:当代慈善观建立的背景、当代慈善观的概念分析、当代慈善观的实践情况分析、完善和发展当代慈善观的思路。接下来笔者将对这四部分进行详细探讨。一、当代慈善观建立的背景(一)国内外传统慈善观的发展历程慈善这个概念可以说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虽然中国很早就有“慈善
3、”这个词,中国人有积善行德的传统,但那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善有善报这样一个朴素的道德观念。直到改革开放后,在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和受西方的影响后中国人才有了慈善的概念。西方世界在慈善事业发展了上百年之后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慈善体系,慈善的观念也深入人心。比如美国,美国有个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传统,就是为社会慈善事业捐款,美国的很多学校、医院、博物馆、孤儿院等等很多都是富翁们捐款建造的。卡内基曾说过一句话,“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样的观念在美国富翁中已经深入人心,美国著名的投资家巴菲特的做法就很能说明问题。他曾当着自己孩子的面,在股东大会上说,“那种认为只要投对娘胎就可以一世衣食无忧的想法,损害了无所
4、信奉的公平观念”。他宣布,要把自己三百多亿美元的百分之九十九捐出来,用于为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以及对计划生育方面的医学研究。值得一提的还有美国富翁对遗产税的态度,小布什曾要取消遗产税,但很多富翁对此并不领情,一方面高遗产税可以促使富翁把更多的钱拿来做慈善,另一方面遗产税也是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反观中国,严格来说中国还没有形成慈善传统,慈善事业在中国才刚刚起步。但中国人是乐善好施的民族,中国人的观念里是很讲感恩和回报的,以往中国人的慈善一般以邻里互助为主要形式,中国人所奉承的是儒家传统思想的“仁爱”之义,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推己及人”来指导自己的思想。但是这样的慈善只能覆盖小范围,中国的慈善
5、事业是近二三十年才开始起步的,是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和受西方慈善观念的影响,中国的慈善事业才开始起步,中国人才开始形成慈善观念。这是符合慈善的发展规律的,“仓足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慈善首先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西方也是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后才出现了慈善事业。(二)当代慈善观的时代背景随着中国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的慈善观也在发生着改变,特别是经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洗礼和2010年有关慈善的集体大讨论。在这之前,中国人并没有什么慈善观念,先富起来的人大多数都没有做慈善的观念,我们国家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穷困时期,所以很多先富起来的一代都是拼命消费,被称做暴
6、发户得不到社会的尊重。而且中国人的根深蒂固的财富观念一般都是“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所以很多人赚了钱都是传给下一代,比较少人愿意拿出来捐赠社会。还有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多人觉得慈善离自己很遥远,慈善是富人要关心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可以说中国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处于这样的观念之中。但令人可喜的是,近几年中国人的慈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对慈善也越来越关注。不但富人做慈善的观念越来越强,普通人也越来越多地关注慈善。富翁、明星、名人都积极参与到慈善中来,比如福耀玻璃的董事长曹德旺就捐出五点九亿做公益,被评为“中国十大慈善家”;新华都的董事长陈发树也捐出大部分
7、资产创立新华都基金;功夫明星李连杰创立的“壹基金”,还有2010年引起极大轰动的陈光标的裸捐事件;盖茨和巴菲特的慈善晚宴中国的慈善正越来越吸引着普通大众的关注,从2008年的全民捐款到2010年对慈善的全民思考,这对中国的慈善事业来说是件好事,也标志着中国人慈善观念的提高。二、当代慈善观的概念分析(一)当代慈善观的建立由于受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慈善事业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曾中辍、衰息。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复兴,肇端于1981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及至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创立,当代民间慈善事业才获得较大发展。而后,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社会的急剧转型,救济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国家、
8、社会对慈善事业亦日益重视,慈善事业在新世纪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与发展空间。回顾20余年来中国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并展望其发展趋势,或许不无借鉴意义。(二)当代慈善观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慈善事业经历了复兴、初步发展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慈善事业的复兴期第二阶段:慈善事业的初步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发展呼唤从事慈善事业的专门机构一一民间慈善组织的诞生。1994年4月12日,中华慈善总会在北京成立,由此,当代中国慈善事业有了一个合法的生存空间,十余年来已获得了初步发展。在中华慈善总会及省级慈善会的示范影响下,地(市)级的慈善组织很快得到普及,一些县也相应建立起区域性的慈善
9、会。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慈善组织则已延伸到基层社区。除慈善会系统外,这时期还创建了一些专门性的慈善机构。除慈善教育机构外,还出现了慈善医院。1998年,广州市创建的第一所慈善医院投入使用。众多慈善组织的建立及其一系列慈善活动,大大推动了慈善事业的发展。三、当代慈善观的实践情况分析(一)当代慈善观的优点:要剖析当代慈善观的优点需要跟以前的慈善观念进行对比。在当前,我们可以相信中国人的慈善观念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不仅体现在对慈善的关注和对慈善的参与,还表现在对慈善、对财富观念的转变。总体来说,当代慈善观的优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慈善正从小众走向大众人们的关注是现代慈善的心理基础,对于
10、慈善本身来说吸引大众的注意可以促进慈善本身的发展。慈善已经从少数人参与变为全民关注,对此,民政部副司长王素英将之概括:“为从少数人的阳春白雪走向了社会大众广泛认同和追求的价值取向;从单纯的自我满足上升到社会责任与社会公平。中国慈善事业开始具有了更多的现代理想、现代方式和现代标准J第二,慈善正从单一的道德取向转为一种责任“中国有慈善传统,古代官员、士绅回报乡里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接济贫苦、铺桥修路都是“功德”,乐善好施是被人们称颂的美德。那时候,慈善的社会责任一般由富人承担。但是现代社会,慈善已经不是富人的专利,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富豪和平民,慈善都是一种公民责任。在中国,平民慈善像已经破土的幼
11、苗,截至2008年底,中国注册志愿者已达2946名,当年有506万名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170多万名志愿者直接服务北京奥运会。有专家评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志愿精神,更适合中国发展现状,普通人的参与是中国式慈善事业的基石。看看汶川地震后人们捐款捐物,甚至自发组织救助队伍赶往灾区,就可以知道民间的慈善热情有多大。从这里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慈善不再只是富人的专利,而是每个社会大众都可以尽的一份责任。”第三,慈善正从物质向精神层面发展在中国,慈善往往被赋予道德的光环,但是把慈善提到过高的道德水平,不是慈善文化的先进和成熟,而是滞后和幼稚。在中国慈善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大众对做慈善的人形
12、成了一个简单的道德标准,似乎做慈善的人是不能有缺点的。但这是不切实际的。慈善家也会去喝酒、喝多了也会吐、也会说脏话,也许还会打架,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有一颗慈善之心、做很多慈善公益之事,所以不要用过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他们。以平常心看慈善,是重建中国慈善文化需要确立的心态。(二)当代慈善观的缺点和问题:中国慈善事业只有短短的二三十年,发展非常迅速,但中国的慈善毕竟还在起步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四、完善和发展当代慈善观的思路(一)完善和发展当代慈善观的战略思路要完善和发展当代慈善观,首先对慈善的研究方式要转型,这种转型也直接或间接地给予公益慈善事业以较大的影响。笔者认为,对于公益研究
13、工作而言,应该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清晰定位。第一,需要推进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转型。社会大众的公益需求,应该成为知识界的基本研究对象。这既包括贫困人口,当然也包括妇女,自然还包括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第二,推进研究方式的转型。”研究不应该是封闭式的,而是要进行互补性的联合研究。中国公益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型,首先需要一种结构性布局的自觉性。我们需要在案例研究、标准化研究、公益理念传播方式研究等方面,与国际和国内的同行增进共识,形成合作与基层的优势,从而使公益知识真正具有强大的社会力量。”第三,推进公益学习的转型。我们对于传统的人才观并不赞成,它把学历而不是把社会贡献和社会成果放在首位,结果专家人员往往
14、遭到排斥。公益研究的目标之一,应该是用更为有效的学习和培训方式,培养更多公益事业的杰出人才。(二)完善和发展当代慈善观的具体方针:借鉴国外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先进经验,笔者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公益事业研究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如下几点。首先,系统发现中国年度捐赠亿元、千万元、百万元的慈善者。在国际慈善界,对于富人从事慈善的基本道德标准,就是他们捐款数量的多少。需要依据捐款数量,深入研究中国著名慈善家的理念,努力促成不同类别慈善家建立更多的交流平台。同时总结案例,使其列为国际社会公益教学的参照内容。然后,应该系统发现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慈善项目。其次,还需关注中国公益组织以及最有影响力的公益
15、领导人物。再次,努力培养中国公益事业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物。中国的知识界,每年向慈善界贡献了什么样的思想、理念和技术,每年的著作是什么,有什么有影响力的文章,这需要不断地向社会大众展示。最后,还需重视媒体的作用。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媒体的密切参与,有哪些媒体在传播公益理念方面最有影响,同样需要去发现、去评价、去推广,同样需要进入课堂,进入国际社会,展现中国公益传播项目的创新平台。这样的一些发现,需要相当广泛的社会参与,要求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社会评价机制。参考文献1周秋光,曾桂林.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前瞻J.文化学刊2007,05.2转型中国,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慈善观DT郑州华信学院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