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形势与政策讲稿专题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强国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春形势与政策讲稿专题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强国建设.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专题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202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2024年“三农”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体现了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阐明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要求和主攻方向,具有很强的思想引领性、战略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
2、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做好“三农”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积极贡献力量。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就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思
3、想深邃、系统全面、博大精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对“三农”规律认识的创新性发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一)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等重大论断。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做好“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
4、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三农”问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立足国情农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二)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从政治和战略高度看待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在战略定位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不能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光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在战略目标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
5、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明确提出“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战略重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害是种子和耕地”,强调“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在战略保障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强调“粮食安全要实行党政同责”。这些重要论述,系统阐述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方略、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充分体现了着眼长远的战略思维和居安思危的底线意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障粮食和重要农
6、产品供给安全形势复杂严峻。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树立大食物观,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供给和市场不出问题,端稳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三)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农民群众安危冷暖记挂在心,反复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
7、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历史性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强调“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些重要论述,饱含着真挚的人民情怀,生动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8、。(四)始终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的全局角度,系统谋划部署乡村建设。在建设目标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强调“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在建设重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强调“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在建设取向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建设要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强调“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反复提醒“不要头脑发热,不顾农民意愿,强行撤并村庄,赶农民上楼”
9、。在建设原则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这些重要论述,系统阐明了乡村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内在逻辑,为乡村建设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样指明了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乡村形态快速演变的阶段。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村具备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决反对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五)始终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
10、亲自推动农村改革,为农村改革把舵定向。在主攻方向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在方式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村改革,必须保持历史耐心,看准了再推,条件不成熟的不要急于去动”,强调“对涉及土地、耕地等农民基本权益特别是改变千百年来生产生活方式的事情,一定要慎之又慎”。在底线红线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改革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些重要论述,系统阐
11、明了农村改革的战略方向、战术策略和底线原则。乡村振兴越往前推进,越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坚持先立后破、守正创新,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推动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落地见效,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六)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反复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注重压实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坚持工业农
12、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强调“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注重健全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强调“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注重夯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强调“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落实落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加强和改
13、进乡村治理,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重“三农”、促振兴的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既有战略层面的长远谋划,又有战术层面的具体指导,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思想宝库。在“三农”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能从中找到答案和解决办法。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升“三农”工作本领和政策水平,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实效,扎实有力推动“三农”领域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奋力开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新局面。二、以“千万工程”引领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千万工程”是习近平
14、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余年来,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也造福了千万人民群众。如今,我们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不懈奋斗,“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极大鼓舞了全体党员的斗志和信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成功实践的样板。(一)“千万工程”的基本情况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立足浙江省省情农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战略决策,提出从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O个左右的中心村
15、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亲自制定了“千万工程”目标要求、实施原则、投入办法,创新建立、带头推动“四个一”工作机制,即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全面落实分级负责责任制;成立一个“千万工程”工作协调小组,由省委副书记任组长;每年召开一次“千万工程”工作现场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到会并部署工作;定期表彰一批“千万工程”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习近平同志亲自出席2003年“千万工程”启动会和连续3年的“千万工程”现场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实施“千万工程”指明了方向。2005年在安吉县余村调研时,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建设与“千万工程”更紧密结合起来,美丽乡村
16、建设成为“千万工程”重要目标。习近平同志始终牵挂着“千万工程”,担任总书记以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强调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强调深入总结经验,指导督促各地朝着既定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强调实现全面小康之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更加美丽的乡村。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推进“千万工程”提供了根本遵循。浙江省历届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和重要
17、指示要求,顺应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持续深化“千万工程”。20余年来,整治范围不断延伸,从最初的1万个左右行政村,推广到全省所有行政村:内涵不断丰富,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强化数字赋能,逐步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被当地农民群众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被专家学者誉为“在浙江经济
18、变革、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让列车换道变轨的那个扳手,转动了乡村振兴的车轮”。(二)“千万工程”的主要做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千万工程”既绘蓝图、明方向,又指路径、教方法,到中央工作后继续给予重要指导。20余年来,浙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谋划推进、加强实践探索,推动“千万工程”持续向纵深迈进,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1.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要将村庄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打好“生态牌”,走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路子,并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把这些重要理念和要求贯穿实施“千万工程”全
19、过程各阶段,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先手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全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无废乡村”建设,实施生态修复,不断擦亮生态底色。坚持生态账与发展账一起算,整治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关停“小散乱”企业,大力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通道,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2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要求,从浙江农村区域差异性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工程建设进度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以点带面,着力提高建设水平。
20、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立足山区、平原、丘陵、沿海、岛屿等不同地形地貌,区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郊村庄和纯农业村庄,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开展工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标准有高有低、不搞整齐划一,“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着眼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构建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一旦确定下来就不折不扣实施。3 .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要不断丰富“千
21、万工程”内涵,拓展建设领域;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惠及全省千百万农民的“德政工程”。浙江紧盯“千万工程”目标不动摇、不折腾,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每5年出台1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确定整治重点,与时俱进、创新举措,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既不刮风搞运动,也不超越发展阶段提过高目标,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清洁卫生入手,到改水改厕、村道硬化、绿化亮化,再到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完善、数字化改革,先易后难、层层递进。4 .坚持党建引领、党政主导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要求,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承担“千万工
22、程”领导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浙江坚持把加强领导作为搞好“千万工程”的关键,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每年召开“千万工程”高规格现场会,省市县党政“一把手”参加,地点一般选在工作力度大、进步比较快、具有典型意义的县(市、区),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浓厚氛围。坚持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机制,真金白银投入。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为群众办实事内容,纳入党政干部绩效考核,强化奖惩激励。突出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配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推行干部常态化驻村联户、
23、结对帮扶,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5 .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必须把增进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始终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实施初始就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需要出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进行决策、推进改革时,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不搞强迫命令。厘清政府干和农民干的边界,该由政府干的主动想、精心谋、扎实做,该由农民自主干的不越位、不包揽、不干预,激发农民群众
24、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推动实现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的转变。6 .坚持由表及里、塑形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浙江注重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努力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完善村规民约,持续推动移风易俗。构建农村文化礼堂效能评价体系、星级管理机制,在文化场所建设、文化活动开展中融入乡土特色、体现农民需求,变硬性推广为潜移默化,变“文化下乡”为“扎根在乡”。通过打造“
25、美在安吉”、德清“德文化”等区域性品牌,挖掘农村传统文化基因,推动崇德向善。结合农村特性传承耕读文化、民间技艺,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在未来乡村建设中专门部署智慧文化、智慧教育工作,着力打造乡村网络文化活力高地。(三)“千万工程”的经验启示浙江“千万工程”之所以取得突出成效,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关心厚爱和关怀指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必须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总结推广好、学习运用好,把握蕴含其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
26、法论,不断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思路办法和具体成效。1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千万工程”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厚农民情结和真挚为民情怀。20余年来,浙江从全省千百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使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践证明,只有心里真正装着农民,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不断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才能得到农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加快补齐农业农村这块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更加自觉站稳人民
27、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尊重人民意愿,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 .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千万工程”实施前后农村面貌的鲜明反差、推进落实带来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根本上反映的是发展理念的变革、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村庄环境建设到农村全面发展,从物质文明建设到精神文明建设,浙江坚持新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迈向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康庄大道。实践证明,观念一变天地宽。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才能理清思路、
28、把握方向、找准着力点。新时代新征程上,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立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正确处理速度和质量、发展和环保、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加强机制创新、要素集成,抓好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3 .必须强化系统观念,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千万工程”实施20余年来,浙江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使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革。实践证明,必须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考虑、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兼顾多方面因素,注重多目标平
29、衡。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系统摆好城乡关系,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加大改革力度,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4 .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不久,用118天时间跑遍11个地市,一个村一个村地仔细考察,充分掌握省情农情作出的重大决策。20余年来,“千万工程”的每一次深化,都是基于调查研究的成果。实践证明,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只有学好练精这个基本功,
30、才能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提出的点子、政策、方案才能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持续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等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掌握实情、把脉问诊,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谋划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不断破解矛盾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5 .必须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工作导向,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千万工程”实施20余年来,浙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带头作用,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干在先、走在前,团结带领农民
31、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实践证明,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还看“领头羊”。只有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善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坍、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不断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优势。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推动各类治理资源向基层下沉,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6 .必须锚定目标真抓实干,一张蓝图绘到底20余年来,浙江始终把“千万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保持战略定力,一任接着一任干,实现一个阶段性目标,
32、又奔向新的目标,积小胜为大胜,创造了接续奋斗不停歇、锲而不舍抓落实的典范。实践证明,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必须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把更多心思和功夫花在狠抓落实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防止“新官不理旧账”。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保持历史耐心,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尤其要注意防止换届后容易出现的政绩冲动、盲目蛮干、大干快上以及“换赛道”“留痕迹”等倾向,以良好的作风进一步赢得党心民心,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三、锚定强国目标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以中国
33、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重要论述为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指明了科学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 .深刻把握乡村特色产业的内涵准确理解“乡村特色产业”的内涵
34、与核心要义,才能深刻把握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意义。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而产业振兴必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乡村产业是“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惠农富农的产业。乡村产业包含农产品加工业、乡村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以及乡村新型服务业等多种产业类型,而乡村特色产业作为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乡村产业的共性。乡村特色产业是在农民农业农村的大阵地中发展起来的,涵盖种养业、食品业和手工业等多种类型,具有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乡村特色产业具有鲜明的特色。乡村特色产业是具有鲜
35、明地域特征和浓厚乡土气息的小众类、多样性产业,它以独特的资源票赋、乡土特色食品以及乡村特色技艺等为产业发展赋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土特产”为抓手深刻理解乡村特色产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工作,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因此,在“土特产”上下功夫,抓住理解乡村特色产业的核心要义,才能凝心聚力,在实现产业振兴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立足水土资源,发挥资源禀赋优势。聚焦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用好当地的物产资源、自然风光、村落资源,选择合适的产业类型、发展方向,既有别于城市的“洋气”,也要沾染农村的“土气”,接好
36、农业的“地气”,使农民生活有“底气”。开发乡土资源,传承发展乡村文明。农村不仅独具当地饶有特色的自然资源,乡土文化资源同样丰富。乡村特色产业立足当地资源条件的人文价值和现代价值,将,文化,与,产业”相融合,创造性转化和传承好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民族风情等,充分开发乡村旅游、农耕体验、文艺品牌等地域特色产业,廉续农耕文明新形态。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和乡土资源要有新视野。积极开发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分析新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开放视野审视地方资源优势,创造乡村特色产品,彰显农村“土”资源的新功能、新生态价值。“土特产”以“特”字为纲。要把“特”贯穿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全过程。突出地域特点,因地制宜。
37、要善于结合当地的“土”资源,走差异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道路,突出地域特点,“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也就是说,乡村特色产业要立足独有资源和环境,探索和开发自身潜在优势,使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成为乡村居民致富增收的增长极。突出产品特色,走差异化道路。打造差异化、高质量的特色产品,突出农村产业特色化优势,突出产品供给“独一份”,营销方式“错峰头”,品牌才能“擦得亮”,市场上才能“立得住”。跳出本地看本地。发展特色产业要有大局观,从更大的视野和空间去认识本地特色、挖掘乡土资源,使特色赋能农村产品。“土特产”以“产”字为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
38、产”的基本要求是稳定特色农产品的基本生产,在保证特色农产品高质量的基础上,稳定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效益,使农民的基本收益得到保障。“产”是真正建成产业。乡村特色产业的建成以乡村特色优势为基,深度挖掘特色资源、整合多方价值。顺应时代之势,将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模式融进产业中去,关注市场动向,全力打造新时代现代化乡村特色产业,并充分发挥其模范引领作用。“产”是延长、拓宽农产品产.业链。在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等环节上多下功夫,提升应急保供能力,预估过程中潜在的风险点以加强防御。“产”是形成产业集群。乡村特色产业在农产品生产有保障、产业建设有引领、产业链条有衔接的基础上,多维发展、多角度拓宽,
39、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并协调好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2 .以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若想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使乡村特色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生机和活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就需要重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以具体的举措激活乡村特色产业,这离不开特色品牌产品的打造、产业链的拓展以及产业集群的赋能。打造特色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特色品牌的打造,要把重点产业做强做大,形成品牌效应,使乡村特色产品具备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以强劲的势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品牌、提升品质
40、,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品牌产品重在同其他产品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可以减轻同其他农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压力,继而形成独特的品牌价值,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兴旺。在重点产业的引领下,一批批特色品牌逐渐建立起来,在市场上焕发生机和活力,五常大米、烟台革果、阳澄湖大闸蟹等一系列的品牌产品为农民创收提供支持。要始终坚持对于品牌产品的打造,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对提高农民收入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要不断加强对于优质农产品品牌的塑造,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拓展农业产业链,促进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习
41、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促进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重视农业产业链建设,补齐农业产业链短板,积极促进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健全产业链,促进产业兴旺发展。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建立完善工作推进体系,加快农业全链条升级”,农业产业涉及各个环节,环节与环节之间需要密切协作配合,产业链若未完全打通,那么会导致各个环节各自为战,产生断链的现象,农产品价值难以保证,特色产业难以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培育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全产业链条,才能保证特色产
42、业可持续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健全农业产业链进而促进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下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健全农业产业链要保证各个环节有序进行、有效衔接、协同发展。将新兴科技融合进产业链各个环节中去,推动农业产业链的现代化,充分发挥不同环节的有机整体作用。另一方面,要补齐农业产业链的短板,打造开放式产业格局,延伸产业链,发挥产业链条的优势作用。推动农业从资源型向内涵型,从产量型向质量型的发展方式转变,强化农业产业链条的人才支撑、技术支撑、资金支撑,提高产业竞争力。做优产业集群,平台载体赋能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发展乡村产业,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43、促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新引擎”,要抓住特色产业之优势,因地制宜,围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紧扣各个环节,扩大产业规模。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特色产业的示范作用,培育出一批品牌化的支柱型产业。以支柱型特色产业为引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进而做优产业集群、做优平台载体。发挥产业合力。要充分发挥好第一产业的基础支撑作用,将现代新兴科技融入农产品培育种植中去,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要协调好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之间的联通。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利用资源,破除产业壁垒,推动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有机统一的集群整体的合力作用,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
44、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二)树立大农业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它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大农业观超越了单纯的耕地生产和一产的范畴,要求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种养加一体、产加供销贯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旨在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农业观体现了大粮食思维和大食物观,即不仅要关注粮食、蔬菜、水果等作物的种植,也要关注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还要关注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其他环节,通过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确保大宗粮食作物安全供给的基础上,全方位
45、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树立大农业观,能够帮助增加农民收入。大农业观不仅关注农业的生产,还关注产前、产后一系列的农业产业链活动。大农业观要求将农业产业链加长、加宽,增加农业附加值,有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同市场需求更相适应、同资源承载力更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从而为增加农民收入夯实产业链基础。树立大农业观,能够扎实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大农业观要求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要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这与农业强国建设目标非常吻合。通过打造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
46、强、竞争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体系,为建设农业强国不断提供动能。为了更好地树立大农业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方面,必须确保粮食安全,在此前提下,丰富食物品种结构,满足人们对多样化食物的需求;要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合理利用耕地、林地、草地、海洋等多种农业资源,构建高质高效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另一方面,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农业从种养环节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健全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
47、空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发展适合大农业的多元农业科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其次,优化现代农业区域布局。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确定农业发展定位。适当发展都市农业、设施农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通过提高农产品品质、建立品牌形象、发挥品牌联盟作用、利用数字经济、建立区域品牌、加强质量监管等途径强化地区特色农业品牌建设。再次,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小农户依然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体,并且将会长期存在。树立大农业观不能排斥小农户,要通过社会化服务、多种经营等各类形式把
48、小农和小规模生产经营纳入现代农业体系,发展具有包容性的现代农业。要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提高农业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从而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最后,培育适应现代化大产业的农业人才。大农业观要求农业产业人才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产,也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专业领域,需要农业人才熟悉不同产业、不同业态、不同模式,同时具备跨界融合能力。农业产业人才培养,要从单一型农业产业人才转向复合型产业人才发展,培训内容向全产业链延伸,不断加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高素质农民培训。(三)双轮驱动,释放科技和改革红利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
49、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具备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基本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正当其时。在2023年12月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以科技增强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实力和底气,以改革筑牢广大农民同心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干劲,才能更好以农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在耕地和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稳产增产根本靠科技。进入新时代,从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到农业机械装备提档升级,再到派出约29万名科技特派员如今,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同时也要看到,与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科技短板与弱项依然突出,农业科技进步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