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 建设指南》编制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 建设指南》编制说明.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团体标准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1 .工作简况1.1 任务来源自2020年9月我国宣布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和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之后,全国不同行业企业因受政策和市场因素驱动纷纷响应,相关企业启动碳中和战略研究,加快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国家相关部委相继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排放管理的力度,不断推进碳市场的建设,对企业的低碳发展和碳排放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企业作为承担节能减排任务的关键主体,是确保我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最重要的一环。不同类型企业(传统高耗能行业、制造业企业、科技与服务企业)均面临不同程度的碳约束,当前全球碳中和背景下,政
2、府、银行、投资者、供应链上下游品牌及终端消费者都对企业提出了低碳甚至是零碳发展的要求。随着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跨国企业启动碳中和计划,将会对其整个产业链上相关企业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带来的市场压力及供应链减碳压力将迫使部分企业要提前实现碳中和,未来企业碳管理将成为新常态。目前,我国双碳领域标准化工作已全面启动,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要求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2022年3月,国家成立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科学、高效地推进“双碳”标准化工作。2022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16部门联合发布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
3、,提出“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工程”。标准将是未来碳中和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游戏规则,标准将是企业和产品通行于零碳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技术保障。尤其是碳中和愿景的提出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重大需求。当前形势下,企业开展碳管理所面临的迫切需求则是需要统一的标准规范引领。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碳排放管理体系标准,国内企业开展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的水平参差不齐。其中,电力行业因已被纳入全国碳市场,所以较早开始关注并布局碳排放管理,尤其是碳排放数据管理(核算、核查)、碳资产管理(配额核算、清缴履约、托管等);而未受国家政策、市场传导等外部因素影响的行业企业,即便有绿色低碳转型理念并采取相关节能降碳措施,但对
4、碳排放管理体系关注较少,并未形成整体、系统化的碳排放管理体系,部分开展的更多注重为碳排放数据管理体为助力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根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标准管理办法(试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于2022年8月提出新标准立项建议,并于2022年9月正式通过标准立项计划。1.2 主要目的企业作为生产的主要单元主体,面临国家、区域乃至城市和行业等不同层级的碳减排要求。企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关键、迫切挑战之一则是缺乏标准引领,企业双碳标准化是其开展双碳工作的先行基石。本标准的制定,可解决目前暂无通用性的企业碳管理标准的问题,并为企业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提供规范化指导,企业按照本标准有效
5、实施碳排放管理体系可以实现碳排放管理的预期结果,降低碳排放量或碳排放强度,实现精细化碳管理。1.3 编制过程(1)成立编制组按照新标准立项计划,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成立了标准编制组,并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牵头标准的起草工作。(2)编制调研工作组搜集了国内外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或技术资料,通过会谈座谈、走访、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开展调研,在此基础上确立标准框架和思路,编制形成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指南草案。(3)标准立项2022年9月16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召开标准立项评审会,对立项材料进行技术审查,经过专家论证,同意以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指南的名称立项,并对标准下一步的
6、研编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明确了方向。(4)标准编制2022年10月21日,标准编制组形成标准草案稿,并召开团体标准编制工作启动会,制定了标准研制计划,部署了工作任务及任务分工;2022年11月-2023年7月,编制组多次召开编制内部讨论会以及征求外部专家的意见,对标准草案稿进行深度研讨、修订,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第一稿;2023年8月Tl月,编制组再次征集外部专家意见,对征求意见稿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第二稿;2023年12月,编制组召开标准技术审查会,外部专家及参编单位就标准征求意见第二稿展开深入研讨,编制组针对建议进行修改,形成标准征求意见最终稿。2 .标准编制原则本文件在编制过程中
7、充分考虑以下原则:创新性:充分考虑了国家双碳目标提出之后企业所面临的政策监管(碳市场)、市场准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供应链脱碳、消费者偏好、金融监管(气候信息披露)等内外部新形势、新要求,突出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的全面性及创新性。通用性:兼顾不同类型企业,如传统高耗能行业、制造业企业、科技与服务企业等所面临的碳约束各有侧重,建立相对统一的碳管理核心框架,旨在扩大本文件的适用范围。实用性:通过界定企业碳管理边界、系统边界、确定企业碳管理核心内容,以及明确使用要求等方式,提高本文件的可操作性。3 .标准编制方法论本文件遵循“策划一实施一检查一行动”(PDCA)的基本逻辑和持续改进的管理原则。将P
8、DCA模式融于整个碳排放管理体系及其每个单独的要素,以实现持续改进碳排放管理的预期结果。一一策划(Plan):建立所需的碳排放管理目标及方针。一实施(Do):实施所策划的碳排放管理过程。检查(CheCk):根据碳排放管理方针,包括其承诺、碳排放管理目标和运行准则,对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一行动(ACt):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4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本文件主要包括前言、引言及正文内容:其中:前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件的提出及归口单位以及编制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标准编制的背景、意义及目的等内容;正文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企业所处的环境、管理职责、策划、支持、实施和运行、绩效
9、评价以及改进等10章节内容。第1章规定了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等建设全过程的要求和方法,适用于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运行;第3章规范与碳、管理体系相关的专业术语,助于企业理解碳排放管理体系的相关要素;第4章介绍了企业在双碳背景下所面临的的内外部约束、相关方期望,明确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的范围及过程中关键考虑;第5章则明确了企业最高管理者、碳排放管理机构的职责边界、碳排放管理方针的主要内容;第6章TO章则是从PDCA“策划一实施一检查一行动”的基本逻辑出发,明确企业建立实施碳排放管理体系的步骤及如何持续改进碳排放管理绩效,标准框架遵循PDCA管理原则,大大提升碳排放管理体系
10、与其他企业在建的、已成熟能源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的融合度,使碳排放管理体更具实操性。5 .主要试验、验证及试行结果本标准在征求意见稿编制完成后,分别选取高耗能行业、制造业、科技与服务业等三大类不同类型企业进行了内部性实验,并取得较好的成果,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碳排放管理水平。6 .与相关标准的关系分析本文件的内容不涉及专利。本文件参考了如下规范性文件。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33173资产管理管理体系要求GB/T32150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DBl1/T1559碳
11、排放管理体系实施指南DBl1/T1370低碳企业评价技术导则ISO14064-1温室气体第1部分项目层面对温室气体减排和清除增加的量化和报告规范及指南(GreenhOUSegases-Part1:Specificationwithguidanceattheorganizationlevelforquantificationandreportingofgreenhousegasemissionsandremovals)ISO14064-2温室气体第2部分项目层面对温室气体减排和清除增加的量化、监测和报告规范及指南(Greenhousegases-Part2:Specificationwithgu
12、idanceattheprojectlevelforquantification,monitoringandreportingofgreenhousegasemissionreductionsorremovalenhancements)ISO14064-3温室气体第3部分温室气体声明审定与核查的规范及指南(Greenhousegases-Part3:Specificationwithguidanceforthevalidationandverificationofgreenhousegasassertions)本文件在编制过程中,尤其是标准框架结构主要参考了国家标准:GB/T23331能源管理
13、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及GB/T33173资产管理管理体系要求等内容。7 .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及水平说明本文件主要采用的国际标准为ISO14064-1组织层面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ISO14064-2项目层面对温室气体减排和清除增加的量化、监测和报告规范及指南以及ISO14064-3温室气体声明审定与核查的规范及指南。主要引用了组织边界及温室气体核算、核查等相关术语及方法。8 .重大分歧或重难点的处理经过和依据本文件无重大意见分歧。9 .标准推广应用措施及预期效果(1)组织标准宣贯培训,争取标准颁布实施后尽快在行业推广。(2)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标准的应用试点,有重点、有计划的推行本文件。(3)定期对本文件实施情况进行调查,掌握动态,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及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不断修改完善,提升标准水平,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4)本标准将为企业建立、实施、运行碳排放管理体系提供规范化指引,通过标准的有效实施,将显著提升企业的碳管理能力水平,实现企业精细化碳管理,助力企业层面碳达峰碳中和。10 .其他应说明的事项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