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4867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环境影响报告(征求意见稿)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零二二年H-月目录1任务由来12规划内容32.1 规划范围32.2 城市定位和空间目标32.3 3规划年限42.4规划总体格局42.5市政设施规划73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103.1 大气环境减缓措施103.2 水环境减缓措施103.3 声环境减缓措施103.4 固废环境减缓措施113.5 土壤环境减缓措施113.6 .(113.7 才日113.8 料FJ1曰12.134综合结论1任务由来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印发,明确将主体

2、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提出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和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保障国家战略实施,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国家、湖南省要求,基于长沙规划编制管理和实施传导特征,按照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行)要求,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全面对接国家、部省重大战略和会议精神,加强落实“一带一路”、“一带一部”、长江经济带、长株潭都市圈等战略部署,充分衔接省、市党代会以及“十四五”规划纲要

3、和各行业专项规划,围绕“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实施“强省会”战略,落实“四个中心”核心功能,探索面向2035年的长沙可持续发展国土空间框架。为指导市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为编制下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开展各类保护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基本依据,长沙市组织开展了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本轮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长沙市行政辖区内全部陆域国土空间,分为市域、主城区和中心城区三个空间层次。市域为长沙市行政辖区,包括长沙市辖区、长沙县、宁乡市和浏阳市,总面积约

4、11816平方公里。主城区是市级进行空间布局和规划管理统筹的重点地区,包括芙蓉区、天心区、开福区、雨花区全域,望城区、岳麓区和长沙县的部分街镇,面积21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是城市功能优化和品质提升的重点区域,范围包括城市三环线和京港澳高速围合的区域,面积470平方公里。到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400万人左右。到2035年,全市城镇开发边界规模控制在1308.67平方公里以内。规划城市性质为湖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规划构建“一脉两屏六绿楔、一主两副多组团、一轴一带两走廊”

5、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一江六河、东西两屏、南心北垸”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态要素保护和利用,完善生态功能和服务,系统性开展生态修复,科学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力发展“一县一特”特色农业产业,构建“一垸五带多片”的农业空间总体格局。充分考虑市域各城镇的区域地位,逐步形成规模不同、功能各异、布局合理、相互联系紧密的城镇群体,规划形成“中心城市一副中心城市乡镇-村庄(社区)”的城乡体系。中心城市即长沙主城区,副中心城市包括浏阳和宁乡两个副中心城市,乡镇为中心城区以外的66个建制镇。规划支撑保障“四个中心”的产业空间,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6、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打造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引导优质空间资源向创新产业、重大片区、重点园区集聚。近期重点以战略重点为牵引,推进实施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行动、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文化创意中心行动、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行动、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行动、住房和公共服务保障行动、蓝绿开敞空间维护行动、景观风貌魅力提升行动、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行动、能源设施空间保障行动十大系统行动。科学谋划南部融城、会展临空、高铁西城、金阳新城、金洲新城、金霞新城、滨江金融、隆平、大泽湖、湘江科学城十个重大城市片区发展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

7、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等有关规定,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委托湖南葆华环保有限公司承担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单位接受委托后,组成项目组,进行调研,并收集了相关资料。根据环评导则规范要求,编制了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2规划内容规划名称: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规划实施单位: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规划地点:长沙市行政辖区内全部陆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情况:目前,已编制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处于编制阶段。2.1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长沙市行政辖区内全部陆域国土空间,包括芙蓉区、开福区、天

8、心区、岳麓区、雨花区、望城区,以及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市,总面积11816.14平方公里。2.2 城市定位和空间目标2.2.1 城市性质:长沙市是湖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2.2.2 国土空间目标战略: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实现空间底线安全牢固、富有韧性,空间布局高效有序、富有活力,空间品质全龄友好、富有湖湘特色,形成开放协调的国土空间格局,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将长沙建设成为“国际智造创新名城、美丽幸福山水洲城”。1)安全永续战略C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

9、家安全观,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重点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和应对城市风险挑战,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洪涝风险控制线等,不断增强国土空间碳汇能力,提高国土空间风险防控水平,加快形成绿色生活、生产、出行方式,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各方面全过程。2)开放协调战略.充分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新格局,纵深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区域战略,着力推进长株潭都市圈规划同图、设施同网、三市同城、市场同治、产业同兴、生态同建、创新同为、开放同步、平台同体、服务同享,加快促进城乡融合,推动全域城、镇、村协调发展,建立城镇繁荣、乡

10、村振兴的空间网络。3)集约高效战略.加强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保障“四个中心”实施落地,引导优质空间资源向创新产业、重大片区、重点园区集聚,促进人、地、房、产、设施一体化布局,优化国土空间土地利用结构,提升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消化存量用地、低效用地,推进城市更新,推动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利用。4)魅力品质战略.优化城乡风貌,彰显山水洲城和湖湘文化魅力,塑造城市魅力空间和亮点区块。提高城市品质,打造均衡覆盖的城乡生活圈,完善全民共享的民生服务与公共开敞空间,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体系,健全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全民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5)智慧治理战略搭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

11、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监督、管理体系,完善国土空间评估反馈机制,提高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2.3 规划年限本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2.4 规划总体格局2.4.1 空间总体格局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严格保护自然生态本底,维护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落实国家重点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区定位,立足长沙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构建“一脉两屏六绿楔、一主两副多组团、一轴一带两走廊”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1、一脉两屏六绿楔。“一脉”即湘江及其支流构

12、建完整的河网水系脉络;“两屏”即由罗羯山脉的九岭山系、连云山系、幕阜山系构成的东部生态屏障,以及由雪峰山余脉的洲山山系、凤凰山、莲花山等天然山林构成的西部生态屏障;“六绿楔”即在东部、西部生态屏障基础上,延展深入至主城的谷山乌山、岳麓山-莲花山、大王山靳江河、绿心浏阳河、苏托垸捞刀河以及黑麋峰-沙河六条生态绿楔。2、一核两副十组团。“一主”即主城区,“两副”即浏阳、宁乡两个副中心城市,“多组团”包括星沙组团、空港高铁组团、南部融城组团、坪塘含浦组团、梅溪湖组团、望城高星组团、金霞组团、铜官丁字组团、金阳组团、金洲组团等城市组团,共同打造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超大城市发展格局。3、一轴一带两走

13、廊。依托湘江综合服务轴,集聚高端服务功能和特色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依托长浏宁城镇发展带,壮大沿线五个国家级产业园区,提升城市产业能级和城镇综合发展水平;构建湘江西岸科创走廊、湘江东岸先进制造业走廊,提升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功能,打造重点城镇节点,促进区域协同和城乡统筹。2.4.2 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构建“一江六河、东西两屏、南心北垸”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1、一江六河。着力提升湘江流域治理水平,重点保护湘江及浏阳河、捞刀河、滴水、龙王港、靳江河、沙河等六条湘江一级支流,构建完整的河湖水网生态系统。沿湘江和浏阳河两侧各预留IOO-200米的绿化带,沿捞刀河、靳江河、泗水河两侧各预留100米以上的绿化

14、带,沿龙王港两侧各预留50米以上的绿化带,其他河道两侧应预留30米以上的绿化带,沿线构筑连续开放的公共空间。主城区段规划建设江河风光带,重点保护江河两岸平地2000米以内的自然风光或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的森林植被,加强沿岸绿化。2、东西两屏。保护由罗霄山脉的九岭山系、连云山系、幕阜山系构成的东部生态屏障,以及由雪峰山余脉的谢山山系、凤凰山、莲花山等天然山林构成的西部生态屏障。加强生态屏障地区的森林保育、林分改造,生态修复,提高水土涵养、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缓解城区生态环境压力。3、南心北垸。将南部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高品质城市群绿心。强化保护北部洞庭湖大众垸

15、湿地空间,保护鸟类迁徙通道。2.4.3 农业生产格局科学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力发展“一县一特”特色农业产业,构建“一垸五带多片”的农业空间总体格局。1、引导“一垸五带”优质耕地集聚。重点保护好北部大众垸,以及浏阳河、滴水河、捞刀河、麻林河、靳江河等河谷地带的耕地,引导形成优质耕地集中区,以水稻生产为重点,打造优质高效粮食产区,夯实粮食产业主导地位。2、打造多个特色农业产业片区。围绕绿茶、花卉苗木、油茶、花猪、蔬菜和特色水产六个特色产业,重点布局多个特色农业产业片区。绿茶产业主要分布在长沙县春华、宁乡市泄山、浏阳市淳口等区域;花卉苗木产业主要分布在浏阳市柏加、关口、长

16、沙县江背、雨花区跳马等区域;油茶产业主要分布在浏阳市官渡、沿溪、澄潭江等区域;花猪产业主要分布在宁乡市双江口、流沙河、老粮仓等区域;蔬菜产业主要分布在望城区靖港、茶亭、新康等区域;特色水产产业主要分布在望城区乔口渔场、千龙湖、团头湖等水域。2.4.4 城镇体系格局规划形成“中心城市一副中心城市-乡镇村庄(社区)”的城乡体系。1、中心城市。即主城区,作为全市核心增长极,按照“东拓、西提、南融、北进、中优”的差异化发展思路,打造“一核”(主城核心区)、“八组团”(星沙、空港高铁、南部融城、坪塘含浦、梅溪湖、望城高星、金霞、铜官丁字)。主城区以“四个中心”和现代服务功能为重点,打造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

17、市的核心承载区。2、副中心城市。作为全市重要增长极,包括浏阳和宁乡两个副中心城市。浏阳副中心城市主要围绕省会东副中心城市、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际花炮名城的定位,建设长沙东部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重点打造浏阳主城区和金阳组团。宁乡副中心城市主要围绕省会西副中心城市、长株潭都市圈西门户、区域先进制造产业核心承载地、湖湘特色全域文旅大景区的定位,建设长沙西部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重点打造宁乡主城区、金洲组团。3、乡镇:包括66个建制镇,其中,中心镇12个,一般镇54个。12个中心镇重点加强特色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服务和辐射周边乡镇发展。其他54个一般乡镇

18、重点完善设施配套,为乡村腹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4、村庄:着力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统筹推进乡村振兴试点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鼓励区县(市)集中连片建设,打造长沙靓丽名片和全省、全国的典型样板。2.5 市政设施规划2.5.1 供水体系1、加强水源保障。加快推进湘江长沙段取水口上移工程,优化湘江长沙开发利用区功能区划,提高湘江水源地供水水质安全性;加大优质水库水源的供给,推进椒花水库建设,新建大坝塘、罗家、炉烟洞3座水库,扩建株树桥、马尾皂、板贝、富岭、南康5座水库作为饮用水源地,构建“湘江干流为主水源地,多水源地互补”的供水格

19、局。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严格控制水资源利用上限,至2035年,年用水总量控制在41亿立方米。2、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贯彻“水源互通,原水互联”的供水策略,在已有株树桥引水工程、椒花水库引水工程和落实湖南省湘江沿线优质供水带(长沙段)的基础上,新规划黄材大坝塘水库引水工程、湘江东岸引水工程、湘江西岸引水工程、株树桥-清江水库引水工程、水渡河闸坝-金井水库引水工程、宁乡东南部供水工程共6条市级引调水路线。3、加强供水能力保障。规划县级以上城区自来水厂28座,完善以城镇规模化供水为主,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为辅,分散式供水工程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供水保障模式。加强水厂供水主干管

20、的互联互通,全面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和供水保障率,实现城乡供水均等化。全面建设节水型城市,加强雨水和再生水资源化利用,全面提高供水水质,逐步实现直饮要求。4、鼓励节约用水。全面建设节水型城市,鼓励开展雨水、再生水回用,提倡水的梯级利用,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减少高耗水行业的发展,加大工业循环水的利用。2.5.2 排水体系1、优化排水体制。继续深化排水体制改造,新建地区采用分流制排水,有条件整体分流的合流制排水地区逐步改造为分流制。合流制区域必须对污水进行截污处理,截污倍数不小于2倍,实现规划重现期内降雨管网无污水溢流。2、加强污水排放处理。通过截污、扩容、升级等措施完善以城镇集中处理为主,农村小

21、型集中处理为辅,分散式处理为补充的污水分片治理格局。规划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37座。至203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农村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不低于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并与国家同时期相关标准一致,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污泥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3、加强雨水收集管理。将全市雨水系统与河道排涝系统作为整体,与水利、防汛等综合协调划分城市雨水排水分区,完善雨水排水系统布局,提高雨水管道暴雨重现期标准,中心城区一般区域新、改建排水管道重现期不低于3年;重要地区排水管网设计重现期不低于5年;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排水管网设计重现期不低于30年。4、加强雨

22、水污染防控。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应采取源头消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相结合的措施。受有害物质污染场地的雨水径流应单独收集处理,并应达到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后方可排入排水管渠。初期雨水污染严重的排口,应增加截流、调蓄设施,通过就地处理或输送至污水处理厂的方式防控污染。5、建设海绵城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及改造,鼓励低影响开发建设,至2035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综合应用蓄、滞、渗、排、净、用等技术措施达到削峰、增绿、控污、回用的目的。2.5.3 供电体系构建“网络坚强、结构合理、运行灵活、安全可靠、优秀高效、绿色低碳、智能互动”的城市智能电网。外部依托国家电网多渠道引入电源

23、,内部积极发展火电厂、蓄能电站等电源,加快建设智能电网。科学预测用电量及用电负荷,至2035年,长沙市市域用电量1098亿千瓦时,电力负荷25040万千瓦。综合统筹用电需要及输配电送出廊道需求,合理布置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规划1座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站、15座500千伏变电站,105座220千伏变电站,特高压电网形成与区外坚强的联络受电通道,500千伏骨干网架与益阳、岳阳、株洲、湘潭形成满足电网安全可靠供电要求的环网结构。市域内220千伏电网网架以500千伏电网为依托,以手拉手、环网结构为主,构筑较为坚强的220千伏网络,形成分区供电的格局。严格控制高压走廊的走线及宽度,保护线路安全,规

24、划预留足够的站址及电力廊道。加快构建“安全可靠、坚固耐用”的农村配电网,逐步实施农村10千伏线路互联,实现典型供电结构,构筑10千伏目标网架,切实解决农村10千伏主干网架薄弱、供电可靠性不高等问题。2.5.4 油气体系加强多气源和应急气源建设。规划天然气主气源为“西气东输忠武线”、西气东输三线天然气、“新粤浙线”,积极开拓后续气源,以液化石油气和压缩天然气作为补充与应急气源。至2035年,城市燃气气化率达到100%。市域内规划14座城市门站、12座天然气储配站和97座调压站/柜。根据长输管线建设情况配套启动建设。结合门站沿雷锋大道、天然气长输管道西三线长沙支线、天然气长输管道新粤浙线、南横线和

25、黄桥大道敷设主要高压管道。结合调压站主要沿二环线、京港澳高速、岳麓大道等主要交通干线布置次高压管道。拓宽供油渠道,保障军需用油。保留现有“兰郑长”成品油管道、“长岭一株洲”成品油管道、蓝天航油成品油管道和蓝天航油成品油管道复线,积极开拓军区输油管道。2.5.5 固体废弃物处理体系积极开展固体废物污染防控体系建设。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着力构建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终端设施7处,包括长沙市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场、洪山桥生活垃圾处理终端、河西循环经济产业园、宁乡市生活垃圾处理终端、浏阳市生活垃圾处理终端、浏阳荷花生活

26、垃圾处理终端和河东生活垃圾处理终端(规划预留)。规划大、中型垃圾中转处理场4处,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均达到100%。3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3.1 大气环境减缓措施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包括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快燃煤锅炉综合整治、优先使用和推广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利用天然气和推进燃油油品质量升级。进行生产废气污染控制,包括实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措施、强化对园区及周边大气污染企业的污染治理措施,强化扬尘污染综合防治,严格入区项目的环境准入条件、严格控制排放有毒有害气体,强化环境管理,推动重点城市重点行业实施特别排放限值。移动源尾气及道路扬尘控制,包括加强移动源排放

27、监管能力建设,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管控,加强道路扬尘管控和加强绿化。推进区域形成“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联动体系。通过上述措施大气污染污染物排放影响可控。3.2 水环境减缓措施在企业内部水污染治理措施方面,要做好企业废水预处理、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和事故池、加强企业内水的重复利用率、建立完善的企业污水监管体系。在园区水污染治理措施方面,要严格行业准入制度,完善园区排水体系,园区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城市方面加强城镇生活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船舶港口污染控制及加快节水型社会和海绵城市建设。地下水方面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做好监测工作;推进地下水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

28、常态化,开展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工作、实施潜在污染装置的信息备案工作以及建立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通过上述措施水污染污染物排放影响可控。3.3 声环境减缓措施合理安排工业区、物流区、办公区、混杂区布局,有效预防噪声污染发生。航空装备制造业等噪声较大的企业尽可能远离老年公寓等声环境敏感点;厂区内合理安排噪声源位置,减少对工作人员的噪声影响。同时,在车辆较多的区域避免建设声环境敏感建筑。对于规划区内重点噪声防治交通路段,要合理分配各主干道车流量,加大交通运输车辆管理,控制车辆噪声源强,加强道路规划与保养等。入区项目及现有项目的改扩建必须确保厂界噪声达标,高度重视附近居民区的声环境保护。通过建筑

29、施工采用低噪声设备,对施工运输车辆应规定行车路线和行车时间等措施,加强建设施工噪声污染控制。通过上述措施噪声环境影响可控。3.4 固废环境减缓措施长沙规划区内城乡垃圾分类减量全面推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o企业落实好固废的分类收集、分类处置措施,在各企业内建设符合标准要求的废物暂存设施,及时有效地处置各类固体废物,在进一步落实相关危险废物处理污染风险预防措施下,规划区产生的固体废物一般不会对环境造成明显影响。通过上述措施固废环境影响可控。3.5 土壤环境减缓措施长沙规划区在开展区域土壤详查工作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对企业重金属排放量进行动态更新,开展工业企业的土壤污染日常监测

30、监管工作。实现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建立土壤跟踪监测;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强化空间布局管控;严格污染源监管,做好土壤污染预防工作;逐步开展治理与修复,减少土壤污染存量。通过上述措施土壤环境影响可控。3.6 生态环境减缓措施长沙市规划区内在部分区域,特别是河岸,应积极保护自然群落。同时,适当恢复或重建部分近自然群落,创建新的动植物栖息地,为生物的觅食、安全和繁衍提供良好空间。根据环境的自然特点和功能,采用适宜的群落类型,如以种类丰富的植被、灌木代替单一的草坪,减少外来种,依照地带性野花的花期、花色、植株高度、习性等,辅以混播或混作,可构建色彩斑斓的低维护自然野花群落,改变单一草坪或杂乱野草的格局:开

31、发利用丰富的湿地资源,建造带自然边缘的水体和湿地系统,构建水生和湿生群落,发挥近自然绿地群落的独特效益。通过上述措施生态环境影响可控。3.7 风险防范措施加强部门联动,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构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反应快速、运转高效的环境安全应急防控体系。加强重点风险源的监管,深入开展涉化涉重涉危产业环保安全整治,提高园区规划建设、安全监管、污染防治、应急救援和公共服务等综合管理能力。加强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全过程控制,加快形成满足实际处置需求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加强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环境风险企业、化工园区应急处置救援队伍,提升重点企业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通

32、过上述措施环境风险影响可控。3.8 碳减排措施全力推进碳达峰,明确碳达峰总体思路按照国家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科学制定达峰方案,分行业、分目标、分步骤有序完成达峰任务;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深入推进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领域节能降碳;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绿色投融资政策体系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财政政策。推动工程示范,率先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梅溪湖等地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试点示范,在长沙县试点创建“碳达峰示范县”;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强化低碳零碳负碳重大科技攻关,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通过上述措施碳排放环境影响

33、可控。4综合结论规划的总体定位体现了长沙市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区位优势,具有合理性,城市发展目标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具有环境协调性。国土空间格局基本体现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优先关注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促进城市建设和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相协调。严格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合理确定了城市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确保了生态安全底线,总体上来看具有环境合理性。综合交通规划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布局,但对居住环境和生态系统切割后导致的景观破碎化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一定影响,市政工程规划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但应注意整体布局,并加快实施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对长沙市经济发展、产业转型起到促进作用,应从资源环境的制约因素、承载力和改善人居环境的角度出发,对规划方案进行适当优化,确保区域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