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篇)扎实推进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启航行动心得体会在2024年“两会”纺织行业代表委员座谈视频会议上的讲话.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48806 上传时间:2024-03-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篇)扎实推进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启航行动心得体会在2024年“两会”纺织行业代表委员座谈视频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4篇)扎实推进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启航行动心得体会在2024年“两会”纺织行业代表委员座谈视频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4篇)扎实推进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启航行动心得体会在2024年“两会”纺织行业代表委员座谈视频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4篇)扎实推进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启航行动心得体会在2024年“两会”纺织行业代表委员座谈视频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4篇)扎实推进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启航行动心得体会在2024年“两会”纺织行业代表委员座谈视频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篇)扎实推进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启航行动心得体会在2024年“两会”纺织行业代表委员座谈视频会议上的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篇)扎实推进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启航行动心得体会在2024年“两会”纺织行业代表委员座谈视频会议上的讲话.docx(2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扎实推进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启航行动心得体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启航行动,旨在我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和数据,分享我对这两项行动的心得体会。产业焕新行动,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使其焕发新的活力。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根据我的训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分别达到352万辆和331万辆,同比增长157.5%和159.5机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不仅了相

2、关产业链的升级,还推动了我国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未来启航行动则聚焦于新兴产业的发展,旨在培育壮大新动能,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强大支撑。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应用场景不断。据我的训练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528亿元,同比增长18.2%。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启航行动在我国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我将结合具体数据和实例进一步分析这两项行动的心得体会。国资委正在积极部署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

3、金也将加快设立,支持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正加快出台,预计央企在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方向的投资和并购将进一步提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位列2024年工作任务首位,释放出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鲜明信号。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和国民经济的“压舱石”,中央企业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布局新领域新赛道。近日不少央企透露了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思路和方向,并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增强价值创造能力。要想快速发展新的生产力,可得把创新这个法宝紧紧握在手中,因为它和追求优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科

4、技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这个方向可不能偏离。国资委已经在行动了,推动央企进行产业革新,聚焦新一代移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5个重点领域。央企们,你们要用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让它们变得高端、智能、绿色,这样效率才能大幅提升。同时,忘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的产业,它们才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大头!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驱动引领为核心的,主要体现在创新、绿色低碳、数字智慧、共享融合四个方面。这四种形态是转型的一个方向,更是新质生产力提升的方向。通过创新驱动、数字转型、绿色转型和融合转型,来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少央企明确了发展思路,在新兴领域中培育新发展动能。新质生产力是面向新兴产业和未来

5、产业的先进生产力。要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聚焦集成电路、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核心技术创新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技术研发,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央企业如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也是发展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未来,国资央企要不断优化资产结构,不断实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综合创新,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塑造独特的竞争优势,积

6、极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增强价值创造能力,加快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以高质量发展成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排头兵。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务院国资委提出,要大力推进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围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坚持长期主义,加大布局力度;坚持投新、投早,通过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等方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一批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聚焦发挥产业引领作用,国务院国资委提出,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部署安排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类投资;推动数智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适度超前推进5G、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是扩大有效投资的

7、重要抓手。目前,国务院国资委正在指导中央企业明确今年的重点投资项目,发挥好强引擎、硬支撑作用。同时,要求央企今年继续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大合作力度,激发带动社会投资积极性。据了解,为更好发挥安全支撑作用,央企今年将围绕产业链关键领域和标志性重点产品,推动落地一批强链补链重点项目,并做好资源保障和民生服务保障,加大在粮食、能源、战略性矿产方面的投入力度。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组织企业科学编制年度投资计划,加强投资情况月度监测分析,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重点项目面临的困难,推动投资进度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据悉,国资委正部署推进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聚焦新

8、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5个重点产业领域方向,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国资委年初时提出的目标,力争2023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中央企业要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尽快形成体系化布局,坚持长期主义、稳定投入,边发展、边突破、边布局,强化与产业链上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合作,加大重大投资、产业并购、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抓紧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领军企业,充分发挥国有龙头企业在产业链循环畅通中的支撑带动作用,要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

9、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阐明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

10、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通过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效衔接和优化组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摆脱投入驱动的传统扩张模式。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随着大国战略竞争日益聚焦科技与产业领域,我国面临着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的新挑战。一

11、是参与科技竞争的主体日益泛化。少数国家利用“实体清单”“科技联盟”“小院高墙”等方式,对别国企业、机构甚至个人进行制裁,在市场准入、投资筛选、学术交流、联合科研等方面设置障碍,以巩固自身在高科技领域的垄断地位。这导致科技竞争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和泛化。二是高投入低产出风险常常制约科技创新发展。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往往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意愿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推进。例如,高端数控机床需要使用昂贵材料进行切割实验积累数据,集成电路装备利用生产线测试会导致良品率下降、产业化成本提高。企业作为用户,更倾向于使用成熟产品而非自主创新设备。而仅靠市场机制较难解决这一问题。三是企业

12、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受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等因素影响,后发国家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面临的市场竞争结构、产品技术路线、用户习惯,与先发国家存在显著不同,面对更多来自市场化的挑战。这些挑战仅凭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无法解决。如何推动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更好发挥联结科技与产业能力,将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后发国家提升新兴产业竞争力、培育科技竞争优势的关键问题。央企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带动产业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从使命任务看,央企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压舱石”,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13、的“排头兵”。央企能够在投资规模大、技术难度高、投资回报率不明确且事关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攻关上,持续投入资源,切实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从创新链条看,央企具备联结科技与产业的能力,能够通过提供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和应用场景,充分调动产业链上下游各类所有制企业、科研机构等多种力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加速落地,央企要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在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持续发力。一是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做好科技创新的“解答者”。一方面,以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抓手,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持续提升自主研发投入规模,加大

14、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与原创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成为科技创新的组织者。积极组织行业内科技领军企业集体绘制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图谱、供应链图谱,摸清产业基本情况,确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优先级。围绕高风险和高投入的产业共性技术领域,牵头建设共性技术平台,以“揭榜挂帅”、创新联合体等方式高效整合利用各类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扩散应用。二是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做好科技创新的“命题者”。一方面,央企大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具有丰富的产业应用场景。可以通过场景牵引推动全产业链合作攻关,促使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要从经济社

15、会和产业发展需求中凝练重大科学问题,通过规划科技发展路径、制定研发任务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生态成熟壮大。三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做好科技创新的“实践者”。一方面,健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核纳入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积极搭建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发挥信息对接、技术孵化、资金支持、资源共享等功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央企大规模应用优势,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为契机,组织实施产业链重大投资项目,创造可置信的规模市场机会和瞄准国际技术前沿的创新需求,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明确的市场预期,激发各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

16、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生态。扎实推进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启航行动心得体会产业焕新行动是我们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这一行动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也催生了众多新兴产业。我亲眼看到许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了凤凰涅槃,重焕生机。例如,某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引入智能化生产线,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成功抢占了市场先机。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它们共同推动了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未来启航行动则是我们把握,引领未来的重要举措。这一行动聚焦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了一批领军人才,推动了一系列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我深刻体会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未

17、来启航行动正是激发了这一动力。例如,某人工智能企业在未来启航行动的支持下,研发出了具有领先水平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也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了话语权。国资委正在积极部署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也将加快设立,支持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正加快出台,预计央企在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方向的投资和并购将进一步提速。2023年,新一轮国企改革提升行动开启新征程。回首这一年,国资央企专业化整合批量签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科技创新也不断实现新突破新一轮国企改革提升“全景图”逐渐浮现。时间的指针,即将指向新的历史刻度一

18、一2024年。谋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聚焦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国企改革将不断发力、纵深推进。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揽子支持政策加快落地,一条条新赛道正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一波波整合重组将奠定产业发展新格局。国资央企也将积极借力资本市场,更好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首要任务。做好顶层设计,方能精准“施工”。2023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聚焦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关键领域,会同相关中央企业深入调研、编制方案,启动了央企产业焕

19、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并筹备设立专项基金,推动中央企业在优布局、上规模、提水平上持续发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展望2024年,国有企业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有望成为国有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股强大的潮流。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点任务之一。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布局、上规模、提水平上持续发力,并围绕企业当前在集成电路、化工新材料、新一代通信技术、生物医药、工业母机、绿色能源等的领域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国资委部署专

20、项行动,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移动通信等15个重点产业方向,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以5G、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基本要素,加快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落实网络强国战略、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关键任务。作为央企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正在新一代通信技术领域加速布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关键,为各领域提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正在引发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赋能社会生产力及国家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构建人工智能产业场景;中国航

21、天科技集团发布人工智能发展计划;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构建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中国商飞成立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国船舶研发首艘智能游艇;中核集团建设人工智能“智慧工地”;中国石油建设人工智能“勘探开发梦想云”平台;国家电网发布“人工智能专项发展规划”;国药集团上线人工智能数字机器人平台;中国中车推出智能动车组技术平台在人工智能领域,分属不同行业的央企都已纷纷提前布局。能源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5年累计下降18%。推动能源转型,央

22、企承担了重要角色。国资委要求,到2025年,央企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5%,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装机比重达到5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约50家央企进入新能源项目开发领域。“双碳”目标背景下,化工新材料行业迎来了新机遇。以石化产业的核心产品乙烯为例,以乙烯为原料可以生产聚碳酸酯、锂电隔膜、光伏EVA、ci-烯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新能源、新材料产品。据统计,有18种乙烯下游产品与新能源、新材料等风口产业相关联,由于新能源车、光伏、半导体等新能源、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市场对新能源、新材料的需求持续提升。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一直是制

23、约我国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业内人士认为,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全方位突破,将成为推动我国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高端装备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在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中,央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铁建、东方电气、中国中车、中国中铁、中交集团、国机集团、矿冶科技等一批制造业央企遵循高质量发展道路,全力布局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产业是一个国家高端制造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当今世界必争的战略制高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起步晚、经验匮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集成电路产业是引领未来的产业,国资委将进一步精准施策,在人才、资金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中国电

24、子、中国电科、航天科工为代表的央企,正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发展步伐,全力铸造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基石。高端数控机床是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在航空装备、燃气轮机等关乎国家安全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不足10%,严重依赖进口,高端数控机床国产替代势在必行。国资委强调,要推动央企在工业母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力度,带动我国产业体系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生物医药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在生物医药领域探索出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为推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实现高水平科

25、技自立自强,医药行业央企主动作为。扎实推进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启航行动心得体会2024年,时光的车轮又前进了一步,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回首过往,我国在扎实推进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启航行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先生,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新旧转换按下加速键。其次,我国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助力我国产业升级。再次,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一、产业焕新:传统产业的升级与新兴产业的发展在产业焕新行动中,我国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

26、色化方向转型。同时,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新动能培育提供强大支撑。1 .传统产业的升级我国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在钢铁、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领域,我国大力推进产能过剩化解,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此外,我国还积极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国际竞争力。2 .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新兴产业领域,我国抓住全球产业变革的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人工智能、5G、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政府层面,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政策扶持、引导资金投入等手段,推动新兴产业茁壮成长。

27、企业层面,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二、未来启航: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未来启航行动中,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1 .人才培养我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素质。一方面,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另一方面,加大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此外,还通过人才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等方式,汇聚全球优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国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措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政府层面,制定科技创新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层面

28、,纷纷设立研发机构,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同时,我国还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展望未来: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创新驱动等趋势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也摆在我们面前。面对挑战,我国应继续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强国际合作,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提升国际竞争力。2024年的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启航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国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要继续,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养,

29、为实现产业发展的新跨越贡献力量。在2024年“两会”纺织行业代表委员座谈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一派生机春风有脚,满目新意浩气腾胸。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XXX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产业现实、时代潮流、国家战略的框架下审视发展,如何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纺织新型工业化是我们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借此机会,同大家交流几点认识。一、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现状(一)纺织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以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为标志,高质量发展成为行业共识和自觉行动。产业运行态势回升向好。2

30、023年,行业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降幅较2022年收窄0.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2%o2023年,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2.9%,零售规模超过疫情前水平;穿着类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0.8%o2023年中国纤维加工总量世界占比、纺织服装出口额对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50%o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2023年,共有6家涉纺企业跻身财富世界500强,4家纺织企业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世界品牌500强。行业中小微企业占比达到99.8%,成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重要源泉。402家纺织企业在2023年被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科

31、技自立自强,步履铿锵。制造创新、材料创新、产品创新系统性发展,纺织科技创新已进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阶段。高性能纤维产能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3,纺织机械自主化率超过75%,高端装备关键基础件国产化率超过50%。产业用纺织品产量稳定在1900多万吨。融合创新铺就锦绣坦途,新领域、新赛道、新场景持续涌现,产业未来与未来产业发展蹄疾步稳。时尚百卉竞秀,繁花似锦。制造品牌、消费品牌、区域品牌协同发展,市场认知度、美誉度不断增强;马面裙、宋锦等民族文化、非遗文化焕发时代价值;中国设计、中国品牌、中国平台快速崛起,正在赢得世界越来越多的认可与尊重。产业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数智化转型有力落实,截至202

32、3年9月,纺织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设备联网率分别达到56.5%、49.3%,高于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绿色创新有序开展,能耗、水耗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关键指标稳步下降。区域协同高效,掩映生辉。以城市圈经济、流域经济为依托,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耦合联动,集群集约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XX等特色集群加速崛起,XX等世界级集群引领力、辐射力显著增强。(二)纺织行业面临的现实压力与挑战从中央到地方,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密集出台政策,树信心、鼓干劲、作部署、抓落实。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产业经济稳定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一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1

33、、有效需求的问题1月,IMF将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上调至3.1肌世界经济缓慢步入复苏进程。国际纺联第24次调查显示,纺织行业运行环境明显改善,2024年7月的商业预期达到2021年末以来的最高点。然而,全球经济扩张步伐依旧迟缓,人工智能技术、气候风险等因素正在对产业生态形成现实冲击。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球消费能力与消费信心。从国内看,社会预期依然偏弱,市场需求仍需巩固。行业供给还不能有效适应个性化、品质化、绿色化、体验化的消费升级需要,供需错位现象依旧存在。2、供应链稳定的问题当前,巴以冲突、俄乌冲突持续延宕,单边主义、集团政治重创国际体系,波及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合作。20202022年

34、,全球年均新增歧视性贸易及相关投资措施5400多项。地缘政治影响下,全球供应链体系收缩重构趋势明显。与2010年峰值相比,2023年我国在美国、欧盟、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额中的占比分别下降17.2、12.8、26.3个百分点。特别是所谓“涉疆法案”,使得中国棉制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额连续三年同比负增长。今年,全球迎来“超级大选年”,政局变动也会带来新变数。3、企业成本压力的问题受外部环境和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行业综合制造成本普遍上涨,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显著承压。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与剧烈波动,增加企业生产运营成本。红海局势紧张造成航线受阻,亚洲与欧盟间的航运时间增加1015天,运输成本增长约4

35、倍。用工、用能、融资等成本偏高,成为现实挑战。二、把握规律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新质生产力的来源。我们要充分认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形成逻辑,探索变化规律,构建发展新优势,找到发展新动能。(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科技创新深刻改变着全球产业的要素结构、发展范式、价值构成和产业生态,构筑着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全球科技日趋显现出大跨度、大纵深的交叉融合新态势,变革性

36、、颠覆性技术加速突破。从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纳米制造、激光制造、循环制造等制造创新,碳纤维、石墨烯材料、生物基材料、3D打印材料、纤维状能源与电子器件等材料创新,到核能、核聚变、氢能、生物质能等能源领域创新,智能纺织品、高性能纺织品等产品创新,系统性的技术变革正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应用场景延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产业价值高线和安全底线的决定因素,成为产业主动权与话语权的核心来源,是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纺织产业体系的关键。我国在科技创新与应用转化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统筹发展和安全,行业要聚焦突破性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延展新赛道、开辟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1、强

37、化基础性,加快底层技术攻关基础创新是产业实现颠覆式创新、转轨式发展的重要源头。全球产业竞争的焦点正在不断前移。我国科技创新的过程是从应用末端开始逐步向前端研究和基础研究回溯,导致对“真正问题”的发现和提炼能力不强,基础创新和源头创新不足。我们要以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聚焦底层共性技术,以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升级,形成产业知识体系与实践体系的正反馈。2、提高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建设未来产业具有科技与产业的双重属性,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我国已出台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

38、、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行业要积极融入前沿技术趋势做好未来产业的研判和界定,构筑纺织产业新的时空体系。(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素配置是重要保障重塑治理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改进组织流程、变革商业模式,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可以形成新的投入产出关系和更具效率的产业组织形态,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国家正在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激发各类主体内生动力。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优质要素的大规模、高质量跨境流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把握三个要素配置的关键任务。1、强化资本赋能资本具备跨时空配置资源的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提升使用金融

39、工具的能力。用好科技金融工具,引导资金长期稳定投向行业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领域,加快形成产业一科技一金融新循环;用好普惠金融工具,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压力,保障产业生态稳定;用好绿色金融工具,推动产业能源消费低碳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资源利用循环化发展。2、强化创新转化中国科研成果转化率在30%左右,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80%的水平。其中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行业要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创新生态,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是强化产学研协同机制。构建领军企业引领带动的、优势互补的创新联合体,推动新产品加快转化到生产过程。二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发挥统筹

40、协调和组织动员能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内循环以及全球创新资源的双循环。三是建立创新容错机制。“根创新”呈现出复杂巨系统的特征,要为先行先试探索、颠覆式创新“保驾护航”。四是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深化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培养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3、强化区域协同地区间基础条件差别大,产业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纺织产业布局的基本特征。区域协同是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关键途径。一些地方将一些所谓“高风险”的产业“腾笼换鸟”,这种区域视角的“合理行为”对于整个国家的产业链健康安全形成现实伤害和不利影响。如印染是典型的水资源依赖性产业,90%以上产能集中在东部五省。近年来

41、,印染在一些地区受到限制被迫外迁。中西部地区由于资源环境限制,很难大规模承接发展印染产业。这导致印染关键环节正在加快向国外转移,严重削弱了中国纺织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各地区产业发展存在同质化竞争问题,“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体系,不利于发挥资源禀赋。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要素集聚、优势集成、产业集约,推动区域间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围绕数字经济、新材料产业、绿色产业等发展集群。关注重点区域战略价值,比如新疆与中亚五国的产业关联、黑龙江向北开放的发展机遇。在城市群、省际及省域内部多个层次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布局生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三)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升级是

42、关键落点新质生产力的“新”,核心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新质生产力的“质”,关键在以产业的新“质态”带来发展的新“质效”。产业升级、业态创新既是牵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场景,也是实现生产力系统跃迁的重要落点。1、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生产力系统数字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容。2022年纺织行业智能制造就绪率达14.6%,高于全国13.1%的平均水平;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足率超过50%。网络化协同、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柔性供应链、智慧型营销、沉浸式体验,丰富的数字化实践加速产业系统性变革重构。要把握“人工智能+”新机遇。最近,OpenAI的Sora、谷歌的Genie、Meta的V-JEPA等视频生

43、成类大模型火爆全网。其展现出的理解、交互和模拟真实世界的能力,推动着通用人工智能的加速到来,打开了人工智能应用更大场景。行业要发挥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的优势,做好人工智能的加法。要把握“数据要素义”新机遇。今年是数据资源进入企业财务报表的元年。数据资产化、资本化正在形成新的价值源泉,全国首单工业互联网数据资产入表案例是纺织的“化纤制造质量分析数据资产”。行业要做好专业数据的收集和清理、标签和确权、供给和流通工作,构建一批产业多模态优质数据集,打造可信数据空间。2、以责任为核心的绿色生产力系统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0P28)达成历史性协议,“摆脱”化石燃料被

44、写进文本。发展的阶段与环境、产业的规模与结构、用能的效率与强度,决定了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更大的资源环境约束。发展以低碳、资源效率和社会包容性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在技术的涌现中形成绿色产品、绿色业态、绿色价值是产业体系完整性、安全性、先进性的有力支撑,是构筑产业持续竞争力与未来话语权的关键所在。打造绿色制造体系。我国每年产生600万吨左右废旧纺织品,并以超过10%速度快速增长,化解资源约束,循环经济成为重要模式。行业要以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从绿色设计、清洁生产到回收再利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体发展。提升绿色增值能力。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正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转变为绿色

45、资产。最近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规,“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正加快进入现实。纺织行业要树立环境资产观念,持续推进产品碳足迹等产品环境信息的管理与披露。提升环境资产增值能力和管理能力。完善绿色管理模式。ESG管理是绿色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导向与推进机制。毕马威:2023年全球CEO调查显示,69%的全球CEo将ESG作为创造价值手段,全面融入业务。将于7月实施的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要求欧盟内企业开展ESG信息强制性披露。深度挖掘ESG的内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产业特色的ESG体系是中国时尚发展的当务之急。3、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生产力系统

46、当前,制造产业呈现出文创产业、内容产业的特征,文化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增强推动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产品创新、业态融合,“新中式美学”生发生长。2015-2023年,汉服市场规模由L9亿元增至144.7亿元。要挖掘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生产力。延展当代创新价值。2023年全球顶级授权商排行榜中,排名前五的时尚品牌的授权商品总收入达到420亿美元。抖音用两年时间实现了2022年的1.2万亿元商品交易额。要构筑起以IP为核心的新的文化价值生态,以内容与产品的统一强化文化的经济价值转化力。人工智能正在重构文化影响力和时尚话语权。未来的文化表达大

47、概率会成为人机合作的表达,但人工智能平台并不是中立的,语料的类型决定着平台输出有价值倾向和文化倾向。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影响,AIGC是未来主战场。中国文化软实力与时尚话语权的提升,迫切需要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语料库,建立中国时尚的AlGC,形成数据-工具-平台-产业的生态闭环。三、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启产业新征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将行业的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总体部署和各项工作要求上。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固本培元,以创新之源引产业之流强化科技创新。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医疗健康、航空航天、

48、生态环保、国防军工等领域,推进先进纺织材料、智能纺织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推广。进一步推动国家先进技术纺织品创新中心建设,推动纺织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关专项实施,推动纺织行业人才创新示范服务平台建设。布局未来产业。我们要以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为主线布局产业链,构建未来产业和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以产业用领域、纤维材料领域、科技时尚领域为重点,引导数据、技术、资本、人才等关键要素向创新主体汇聚。(二)守正创新,以制造之实承转型之效顺应新型工业化要求,强基与创新协同,存量与增量并举,加快推动行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融合化发展。夯实制造基础。发展先进制造能力,强化产业的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持续完善从纤维材料生产、纺织染整加工、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全产业链制造体系。加强数字创新。建立完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行业信息基础设施,从全局高度考虑数据要素价值,推动行业数据要素从连接到协同、使用到复用、叠加到融合转变。强化绿色制造。推动完善循环利用相关管理规范,加快构建废旧纺织品服装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支持纺织品生命周期绿色评价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行业ESG信息披露体系、ESG绩效评估体系和ESG能力提升支持体系。加强文化赋能。推动全产业链的流行趋势研究,持续激活纺织非遗,强化本土品牌软实力和时尚话语权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