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62279 上传时间:2024-03-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在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社工机构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社工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一些机构甚至有高度依附性、建制化等倾向,专业性和独立性受到影响。为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的社工机构开始探索转型,向社会企业转型就是一种典型的转型路径。然而实践中,一些选择向社会企业转型的社工机构陷入“转不动”的困境。究其原因,与转型过程中路径依赖现象息息相关。为此,笔者基于对一家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的参与式观察,分析社工机构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路径依赖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一、社工机构转型为社会企业的困境路径依赖理论认为,过去的事件会对

2、现在和将来产生影响,由于高成本,事物的发展一旦进入某一状态,无论该路径是否有效,都可能会被长期锁定在原有路径上。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皮尔逊认为,回报递增机制中的制度成本、利益群体和观念框架等因素影响了路径依赖现象的产生。有限理性被认为是另一种导致路径依赖的影响机制,即人们无法判断哪种制度最有效,而即便知道哪种制度是最好的,也不知道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应对,这便导致现有制度被延续下来。根据路径依赖运行机制,以及基于笔者的实践观察,社工机构转型为社会企业的路径依赖形成机制有如下因素。1、变革成本导致管理机制锁定。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社工机构发展过程中,承接更多政府购买服务的发展目标主导了其内部管理机制的形

3、成。已投入的制度初期设计成本,以及机构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中的成功经验,使得这些机构原有的管理机制不断自我强化,进入锁定状态。如要对原有的治理结构进行大幅调整,不但要付出重建成本,还可能与现有制度规范产生冲突,导致转型成本远远高于维持初始路径的成本。因此,不少机构在提出向社会企业转型之后,为保持较低的治理结构变革成本,仍沿用原有的管理机制和模式,而没有适应转型的需要进行管理机制上的变革,从而出现管理机制上的路径依赖现象。2、文化刚性导致观念认知锁定。在多年发展中,社工机构已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刚性组织文化,组织成员习惯于依据这套观念框架做出管理决策和开展服务,这种惯性可能对组织变革产生阻碍。一方面

4、,社会企业作为新生事物,尚缺乏在全国层面鼓励其发展的相关支持政策。身份合法性的缺乏,导致不少社工对公益服务的营利性行为产生排斥。而社会大众对社工服务的印象也停留在免费的政府福利层面,对营利性的公益行为接纳度不高。另一方面,社工机构员工大多缺乏企业运作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导致服务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产品销售渠道单一,主要依赖政府购买或基金会资助。3、既得利益群体导致利益结构锁定。既有的制度会产生某些既得利益群体,这些群体往往担心变革带来的结构性调整会威胁到自己的既得利益,因而会抵制变革。在一些社工机构中,组织成员的行为范式、经验、资源和利益分配,都是围绕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这一目标而展开,维持工作现状

5、可以带来更多的确定感和安全感。而转型为社会企业,意味着要打破原有的经验模式,重构知识框架、技能认知以及资源圈,要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不熟悉感。这导致利益群体有着更强烈的意愿去维持现状,而不是变革,其参与转型工作的积极性不足,进而影响到机构转型的推进。4、有限理性导致决策逻辑锁定。作为决策主体,人的知识、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加之决策环境庞大、繁杂且多变,导致决策主体只能做出有限理性下的选择。一方面,一些社工机构在以往发展中获得了成功经验,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期望。在转型后,由于决策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知识经历的有限性,机构决策者往往无法对新的发展模式形成理性准确的预估,产生了偏离实际的高预期,导致对现

6、实情况的误判,从而影响转型的顺利推进。另一方面,向社会企业转型,不仅涉及政策、制度、法律等宏观信息,还涉及企业经营方式、商业模式等中观信息以及具体的产品服务研发、销售等微观信息。而由于有限理性的限制,社工机构无法做到对这些信息全部熟知,因而无法选择绝对理性、正确的行动方案。二、转型为社会企业的路径建议通过对社工机构路径依赖表征及其影响机制的分析可以看到,社工机构在向社会企业转型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诸多关系的制约,受到以往路径的多重锁定,导致组织发展和变革遭遇阻碍。要想成功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突破现有路径的制约。第一,完善法律规范和政策保障机制,提升社会企业身份合法性。政府层

7、面要充分认可社会企业的重要性,通过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出台支持政策,为社工机构转型为社会企业提供合法性和政策性支持。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明确社会企业的概念、认证资质、运营手段、服务质量和资金使用等评定指标,清晰其经营范围和服务范围,通过法律法规层面的认可来提升社会企业的社会认可度,保障社工机构转型为社会企业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减免税收政策,提供资金、人员和场地支持以及增加公共服务产品的购买规模等支持发展社会企业,并建立监督机制,确保社工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后的生产、销售以及资金使用过程受到有效监督。社工机构也应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行业自律和信息披露机制,保证不偏离社会

8、目标,更好地实现社会使命。第二,转变机构组织结构及管理模式,突破原有制度网络约束。社工机构在转型过程中必须加强组织结构及管理模式的变革,建立一套与社会企业相适应的制度体系,降低对原有管理机制的依赖。一是组织目标的变革。向社会企业转型的社工机构,要将发展目标从单一的社会目标调整为社会目标为主、经济目标为辅。其中,社会目标是机构的根本使命,经济目标是实现社会目标的过程性手段。要对两个目标进行整合,但不能颠倒主次,以确保机构使命和目标不会偏移。二是组织结构的转变。要从原来单纯提供服务型的组织结构,向服务提供与商业运营并存的组织结构转变。需要设立产品、市场、营销等职能部门,对组织的产品开发销售、竞争策

9、略、组织效率等方面进行监测和管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组织管理方式的转变。要由回避风险型向承担风险型的管理方式转变。社会企业要对市场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增加服务群体数量,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自身专业竞争能力。第三,建构新型价值理念与知识体系,破除组织文化刚性限制。一方面,社工机构需要将社会工作和社会企业的价值理念进行融合,确立新的价值理念体系。社会工作强调助人服务的公益性、社会正义的重要性,这与社会企业强调公益导向、创造效益回馈社会等具有一致性。因此,社工机构要通过价值观的融合,消减价值理念的对立,重新塑造组织成员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另一方面,社工机构要转变组织成员的认

10、知思维,重新建构知识及技术体系。社工机构要帮助组织成员突破对“公益”的狭隘认知,使其客观地看到商业行为的可取之处。同时,社工机构要积极学习企业管理方法,重视服务产品研发,提升商业思维及市场敏感度,树立机构品牌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第四,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重构组织利益结构。首先,社工机构要帮助成员正确理解和认同机构转型的价值和意义,强化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反馈,促进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认知,增强其自觉参与变革的意识。其次,社工机构要为成员提供社会企业有关理念、价值观、方法、实践案例等方面的培训,增进成员对机构转型为社会企业的知识、方法及能力上的确定感,减少抵触情绪。再次,社工机构要合理分

11、工,增加转型工作中的人力投入,减少成员兼顾公益和商业的工作压力。最后,要实行有效的激励制度,对积极参与转型工作的成员给予薪酬待遇、绩效考核、荣誉表彰等方面的激励,树立积极榜样,以此提高成员参与转型的积极性。第五,实行试错式问题变革,重塑管理者的决策逻辑。社工机构要认识到,由于环境的复杂性,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组织成员,对于信息的收集及整理能力都是有限的,这会导致个体做决策时的局限性,以及对自己行为效果预测的不确定性。因此,社工机构的决策者要接纳组织转型过程的复杂性,接受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的风险和问题。在寻找转型具体路径的过程中,决策者也要转变决策逻辑,即不是寻求最优转型路径,而是寻求当下令人满意的转型路径。在此逻辑之下,社工机构可以依据转型战略,形成相对满意的初步转型方案并予以实施,在执行过程中进行小范围试验,总结阶段性的经验教训I,制订下一步改进计划。在不断试错、改进、学习、优化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和规避转型中的风险和问题,推动机构平稳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