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74503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149.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docx(7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依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开展区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渝规资c2022161号)、重庆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

2、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编制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以系统解决区域内主要生态问题为导向,全面分析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自然资源状况、生态系统状况及主要问题,以“两屏三带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为基础,突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合理划定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科学布局并有序实施重大工程,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助力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3、建设。规划的实施范围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行政辖区全域,总面积3014.06平方千米。规划期为2021-2035年,目标年为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是对市级生态保护修复相关规划的落实落细,是一定时期内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任务的总纲和空间指引,是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争取各级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的依据。第一章基础分析与形势研判第一节自然资源状况(一)自然地理条件地处重庆东部,三峡库区腹心。石柱县介于东经107o59,-108o34北纬29。39-30。33之间,幅员面积3014.06平方千米;距离重庆市主城区230千米,是重庆主城通向华东、华南

4、的主要通道;东接湖北省利川市,南邻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南靠丰都县,西北连忠县,北与万州区接壤,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和“两群”联系的纽带。“两山夹一槽”,地形切割强烈。石柱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中山区,在地貌区划中属巫山大娄山中山区。境内地势东高西低,呈起伏下降,方斗山与七曜山两大山脉近似平行纵贯全境,形成两山夹一槽”的主要地貌特征,造就中国侏罗山”的美名。地质构造主要是北东走向,南西向的挤压面及其伴随的构造形迹,主要反映为方斗山背斜,七曜山背斜,石柱向斜,方斗山逆断层,老厂坪正断层和一些小型的平堆断层、正断层和逆断层。县境内海拔最高点为黄水镇大风堡(1934.1米),最低点为西沱镇陶家坝(1

5、19米)。立体气候显著,降水相对集中。石柱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具有春早、夏长、秋短、冬迟的特点。受地形控制,全县立体气候特征显著。多年平均气温16.4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为40.2摄氏度(1959年8月23日)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7摄氏度(1975年12月16日)。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56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247.3毫米,最大年降雨量2010.7毫米(1982年),最小年降雨量555.0毫米(1971年),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4-9月降水占年降水量的76.7%,10月至次年的3月占23.3%o河网密布,水系发达。石柱县属长江水系,全县约351条河流。

6、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下的河流共325条,覆盖全县33个乡镇(街道);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6条,分布于各乡镇,总长666.2千米;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15条,分别为:长江、龙河、磨刀溪(油草河)、普子河(马武河)、悦珠河、龙沙河、河坝场河、四龙溪河、东溪河、双河坝河、官渡河、毛滩河、过河溪、龙潭河、石流河。生态空间广布,地质灾害频发。石柱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46.40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8.04%。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面完成后,全县有两处自然保护区:大风堡市级自然保护区、洋洞市级自然保护区,四处自然公园:七曜山自然公园(地质类)、水磨溪自然公园(湿地类)、藤子

7、沟自然公园(湿地类)、重庆黄水风景名胜区。受气候和地形影响,全县地质灾害频发现已查明46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县划分为6个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分别为:石柱向斜高陡斜坡崩塌滑坡防范区、七曜山背斜、方斗山背斜地面塌陷防范区、县境南部和北部崩塌滑坡泥石流防范区、三峡库区崩塌滑坡塌岸防范区、重点行业防范区。(二)重要资源禀赋山体资源优质。石柱县主要有方斗山脉、七曜山脉,两大山脉平行排列斜贯全境,形成两道天然屏障,横亘南北。海拔100O米以上的中山区,面积为1940.4平方公里,约占石柱县幅员的64.4%,海拔相对高差为1789米。海拔在1000米以上、坡度15度以下的台地达300平方千米,是全市最佳的

8、高山生态休闲片区之一。水资源丰富。石柱县水域面积8.98万亩,其中河流水面4.03万亩、水库水面3.71万亩,坑塘水面、沟渠、湿地面积较小。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1285.3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2.80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达3.50亿立方米;全县人均水资源量4145立方米。全县现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4座;湿地资源为内陆滩涂,面积621亩,主要分布于桥头镇。森林资源充足。石柱县是重庆市重要的森林资源大县,肩负着重庆经济发展生态屏障的重要作用。全县林地面积约327.00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72.29%,居全市第三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08%,主要分布于七曜山两侧乡镇;其中,黄水镇森林覆盖

9、率最高达82.10%,国有林场其次,为78.60%。全县活立木总蓄积900万立方米,居全市第四位。农田资源优越。石柱县共计耕地71.78万亩,园地9.39万亩。其中,水田29.65万亩,占比41.31%;旱地42.13万亩,占比58.69%;无水浇地。下路街道、临溪镇、三河镇、南宾街道、大歇镇等5个镇街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县耕地的28.4%o全县基本农田面积达57.33万亩,耕地平均等别为10.2等。草地资源优质。石柱县草地总面积882.88公顷,以天然牧草地、其他草地为主,占比分别为57.14%、42.81%;人工牧草地面积最少,仅占0.05%。草地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部的鱼池镇、西沱镇等乡镇,

10、南部的六塘乡、三星乡、龙潭乡等乡镇,其草地规模均超过70公顷;其中,坐落于鱼池镇、拥有“重庆最美草地”之称的千野草场规模最大,面积为127.26公顷,占比14.41%。生物资源多样。石柱县动植物资源丰富,高等维管束植物2182种,国家级珍稀濒危及重点保护植物20种;古树名木1004余株;野生动物470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88种,水生动物124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51种。现有野生和栽种中药材1700余种,其中常用中药材206种。矿产资源富足。石柱县已发现矿产28种,包括煤、煤层气、天然气、铅矿、锌矿、铜矿、铁矿等。已发现各类矿产地66处,其中,能源矿产10处,金属矿产29处,非金属矿产27处

11、;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36处,矿(化)点18处;煤的保有资源量为0.81亿吨,铅锌的保有资源量7.70万吨。自然与文化景观靓丽。石柱县旅游资源丰富,共有旅游资源单体591项。县内拥有4A级景区、3A级景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靓丽自然景观和西沱古镇、重庆冶锌遗址群、银杏堂、石柱土家啰儿调、“石柱土戏”、“金音石砚传统雕刻技艺”等文化遗产。第二节综合评价生态系统类型丰富,自然生态系统占优。石柱县生态系统类型包括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两大类,其中自然生态

12、系统占绝对优势,占比达74.69%,森林生态系统占自然生态系统的89.72%o人工生态系统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主,占人工生态系统的84.56%,城镇生态系统占人工生态系统的15.44%o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较高。石柱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极重要区和重要区为主,面积分别为1726.15平方千米、1143.2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57.27%、37.93%o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方斗山、七曜山等区域,涉及枫木镇、中益乡、黄水镇、沙子镇、冷水镇;重要区主要分布在方斗山的东部和西部丘陵区域,涉及下路街道、万安街道、三河镇、万朝镇、河嘴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一般重要区占比较小,仅为4.80%o生态环境脆弱性较

13、低。石柱县生态环境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全县生态一般敏感区占比高达93.53%;生态敏感区和生态极敏感区占比较低,分别为6.06%,0.41%o从空间分布来看,生态敏感区在沙子镇、新乐乡、金铃乡、龙潭乡、洗新乡等乡镇零星分布,生态极敏感区仅在六塘乡等区域集聚分布。生态系统退化评价。全县生态系统退化情况总体稳定,发生退化的区域面积为595.65平方千米,占全域总面积的19.76%。轻度退化、中度退化、较严重退化占比分别为96.78%.2.08%,0.42%o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度退化和较严重退化区域在大歇镇、万朝镇、沿溪镇等区域有一定分布,轻度退化区域分布较为分散。生态系统恢复力总体水平较高。石柱县生

14、态系统恢复力中等及以上面积为2668.8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88.54%o其中,生态系统恢复力较高及以上面积为2054.14平方千米,占比为68.15%,主要分布在东部七曜山、西部方斗山以及重庆石柱大风堡市级自然保护区、重庆石柱七曜山国家地质自然公园、重庆石柱洋洞市级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成果批复后)、重庆黄水市级风景名胜区等区域,形成一带一片的生态系统恢复力核心区的空间格局。恢复力中等面积占比为20.39%,分布较为广泛。受人类活动干扰因素影响,生态系统恢复力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万安街道、下路街道、南宾街道”片区和“万朝镇、沿溪镇、王场镇、黎场乡、西沱镇”片区附近,其面积占比仅为1.07

15、%,而生态系统恢复力较低区域则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城镇、乡镇附近。第三节问题识别(一)全域系统性问题局部地区存在人类活动干扰,保护修复压力大。石柱作为重庆市10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之一,位于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核心区域,生态责任重大。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空间管控面积大、难度高。部分自然保护地存在原住居民、城镇村建设用地、永久基本农田等扰动,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抵抗灾害风险的能力有待提升。受人为活动干扰,万安街道、下路街道、万朝镇、黎场乡等乡镇(街道)生态系统恢复力低,离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目标要求仍存差距。数字化建设基础薄弱,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支撑能力不足。

16、石柱县大数据、人工智能尚在探索阶段,智慧监测、智慧办公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化建设基础薄弱。虽然气象、水利、生态环境、林业、农业农村等部门数据库纷纷建立,但受到资金、技术、人员的限制以及行政壁垒,导致数字化程度存在差异,数据标准难以统一,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数据难以互联互通。如何推动数据资源共享、打破数据壁垒是目前数字化建设的瓶颈之一。山水林田湖草的时空连续性、生态修复的部门协同性迫切要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二)生态空间生态问题水土流失石漠化生态修复任务重、地质灾害历史遗留矿山亟待治理。全县山势陡峻、沟谷纵横,六塘乡、沙子镇、新乐乡、金铃乡等乡镇存在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

17、2020年重庆市水土保持公报显示,石柱县水土流失面积为479.09平方千米,占县域土地总面积的15.90%o全县现有46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加之独特的气候特征,导致地质灾害风险大,气象及衍生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另外,根据新一轮矿山核查工作结果,国家下发石柱县总计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图斑148块,总面积为190.29公顷。其中,已治理历史遗留关闭矿山72个地块,110.26公顷,未治理历史遗留矿山(45个地块,36.35公顷)和关闭矿山(31个地块,43.68公顷)共有76个地块,80.03公顷。一方面,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导致大量土地资源被占压和损毁;另一方面,石柱县地形切割强烈,复杂的地

18、形条件使矿山生态安全受到威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生态系统存在退化风险。从年内、年际变化来看,各河川径流的80%左右集中在汛期,年际之间变化较大,易遭遇连丰、连枯情况;从区域分布情况来看,毛滩河片区和马武河片区人少水多,长上干片区和龙河片区人多水少。同时,全县水源工程主要以小型水源工程为主,缺少骨干水源工程,加之地形地貌和自然水系之间的割裂,供水片区之间相对独立,区域性多源互联互通供水格局尚未建立。此外,受人为活动影响,部分河道生态遭到破坏,耕地侵占水域岸线现象依旧存在,难以有效规范和调节岸线利用行为,导致河流自净能力降低、湿地生态系统存在退化趋势等。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强,存在安全隐患。石

19、柱县森林树种结构单一,马尾松林分、柏木林分等针叶纯林占森林总蓄积量比例高达75%,针阔混交林少,阔叶树比例偏低,森林生态系统不稳定,以松材线虫病为主的森林病虫害问题明显。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易燃易受火灾危害的中幼林面积大量增加,林内可燃物持续增多,干旱、高温等极端异常气候频发,加之消防水源、防火通道、林火阻隔带等基础设施和森林火灾预警的科技手段严重不足,极易引发森林大火。(三)农业空间生态问题耕地总体质量不高,破碎度加剧。石柱县耕地等别以中等为主,占比高达96.86%。坡耕地占比较大,15。以上耕地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45.16%,耕地质量提升难度大,制约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2015-202

20、0年间,农田破碎化升高约1.36倍严重影响规模化农业生产,同时也影响农田数量、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农村生活污水有待治理,人居环境质亟需提高。少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生活垃圾、污水收集率不高等情况,农村水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此外,还存在农村私搭房、乱建房、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及村内道路、坑塘河道、闲置空地、公共场所的绿化率不高等。(四)城镇空间生态问题城镇绿色空间不足,品质亟待提高。全县多山特点导致土地资源与环境约束成为石柱县未来空间与功能协调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城镇扩张导致城市内部及周边生态空间减少,局部生态系统破碎化、孤岛化,城市内外生态系统连通度降低。城市绿地系统不完善,滨水空间整体不足,滨水

21、绿化与园林绿地衔接不足,尚未形成连续性的网络系统。城镇韧性有待提升,生态修复难度加大。城市扩张不断侵蚀自然蓄水排水系统,城市硬化地表不断增加,地面透水性弱,老城区及乡镇排水管网建设不完善,导致城市内涝现象出现。城市建筑密度大,建筑高度和城区人口不断增加,各类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但区域通风廊道规划设计不足,整体透气性弱,逐渐出现热岛效应。第四节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效“十三五”期间,石柱县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计划,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武陵山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

22、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分类恢复治理,截止2019年底,历史遗留及关闭矿山已实施完成5处,共计17.13公顷;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已实施完成6个项目,共计11.45公顷;完成对石柱水磨溪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的51个违建项目整改,推进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和大风堡市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逐步恢复常绿阔叶林的乔灌草植被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46.40平方千米,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区内与主导生态功能不符的开发建设活动。水生态保护工作有序推进。有序推动实施一批水生态保护工程,完成龙河片区河源小流域等7条小流域治理,完成600公顷坡耕地治理任务,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5.47平方千米。完成

23、37个城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累计实施农村水电扶贫工程等项目24个,完成全县58座水电站的生态基流专项整治行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集中供水率达到89.5%,累计新建小型水源工程5处,新建小管道65.26千米,改造1378座山坪塘,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的灌溉和人饮条件。森林资源稳步增长。开展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完成营造林70.56万亩,实现了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和森林覆盖率的“四增长”,全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0.08%o以松材线虫病防控为重点,认真开展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实现调运检疫率达100%,无公害防治率100%

24、,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0.2%以内。土地整治复垦成效明显。通过土地整治、复垦等措施保证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完成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通过市级验收4441.47亩,完成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入库备案2451.09亩;启动县级土地整理储备项目36个,实施规模约11.06万亩,完成新增耕地1.29万亩。截止2019年底,全县耕地保有量达71.7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达57.33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4.38万亩,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石柱县67.60万亩耕地保有量和57.28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目标任务。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开展城市提升行动,累计完成1500户居民楼院立体绿化、新增立体绿化面积1

25、.1万平方米,县城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53.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09平方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造农村CD级危房1.2万户,实施旧房整治提升1.5万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2.18%,生活垃圾处理率达8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7.1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3.54%,村容村貌全面改善提升。第五节机遇与挑战(一)重大机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保护修复注入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相继出台一系列生态修复相关政策,建立生态保护修复的新机制,

26、为石柱县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交汇为石柱建设带来新机遇。重庆市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之一,在国家区域发展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石柱县作为渝东北、渝东南互融共通的重要节点,三峡库区和武陵山区的连接枢纽,重大国家战略交汇为石柱提供了更优质的政策条件,赋予了更强劲的内生动力,带来了更宝贵的机遇挑战。“重庆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成功申报国家“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为石柱县生态修

27、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资金和政策保障。生态保护修复事业已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经过十三五”时期的攻坚克难期,石柱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到各项工作中,势必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日益成为石柱县发展的主旋律。(二)面临挑战系统性生态修复仍需探索。生态修复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国家虽已经出台全国性的生态修复顶层设计,统筹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开展生态修复,但缺乏省、市、县生态保护规则和细则,缺乏生态修复工程设计施工的指南。已开展的生态修复项目多数仍以单个项目为主,项目实施的流程及标准不统一,导致多部门管理出现修复项目碎片化,未有效

28、从全局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推进。“两山”转化瓶颈亟待突破。目前,生态修复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生态修复和保护多元投入长效机制还在积极探索和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尚处于摸索阶段,市场内生动力不足,未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亟需探索出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新路径,促进生态价值转化。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市域一区两群”协

29、调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全域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牢记嘱托、创新实干,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把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按照保障生态安全、突出生态功能、兼顾生态景观的次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用生态的方法解决生态的问题,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切实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保障,助推全市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使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巩固。第二节规划原则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

30、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避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多干预,辅以必要的人工促进措施,使退化、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并实现良性循环。统筹兼顾,协同推进。聚焦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统筹考虑自然生态系与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性,妥善处理保护和发展、整体和重点、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保障生态安全格局。系统治理,综合施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注重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等国土空间的整体性、系统性,以生态本底为基础,聚焦石柱县地域

31、地理特点,科学配置保护和修复、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多措施并举,打造立体生态屏障。区域协同,社会共治。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一体化理念,积极融入市域“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推进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和共同实施。鼓励公众参与,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合力推进的长效机制和工作格局。第三节规划目标(一)总体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和“三线一单”管控体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基于自然

32、的解决方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着力构建“两屏三带多廊”复合型、立体化、网络化的总体生态安全格局,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二)阶段性目标到2025年,生态系统突出问题基本解决,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农田质量稳步提升,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网络初步建成,“两屏三带多廊”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建立,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到2035年,全县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面筑牢,“全国生态康养胜地”基本建成,与全市基本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目

33、标要求相适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规划指标体系表1石柱县土家族自治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指标表序号类别指标名称2020年2025年2035年单位属性1生态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46.401088.191088.19km2约束性2保护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川类)比例100100100%约束性3森林覆盖率60.086464%约束性4天然林保有量15.7715.7015.60万公顷约束性5森林蓄积量93411872000万m3约束性6自然保护地占比13.6413.6413.64%预期性7自然岸线保有率99.1696.9395.18%预期性8水土保持率83.9884.2185%预期性9湿

34、地保有量585858km2约束性10生态修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修复面积0.12【0.75-km2约束性序号类别指标名称2020年2025年2035年单位属性11复新增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10.67-km2预期性12新增中小河流治理长度-35.550km预期性13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17-km2预期性14有害生物控制率-19.17-%0预期性15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36.4544.2848万亩预期性16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I(X)100%约束性1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2.43.2m2预期性18城镇建成区绿地覆盖率4545.10-%预期性(备注:数据为五年累计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相

35、关指标数据以其最终印发版为准)第三章生态保护修复总体布局立足重庆市“三带四屏多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总体格局,遵循重庆市“一核四片”生态修复分区中的三峡库区核心区生态涵养区,统筹考虑石柱县自然地理单元完整性、地形地貌特征、主导生态功能和关键生态问题,全面梳理石柱县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本底和生态状况,结合石柱县”两屏三带多廊”的生态安全保护格局,构建“两屏三带多廊多点”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两屏,即七曜山生态屏障、方斗山生态屏障。发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功能。三带,即长江生态涵养带、龙河-官渡河水源涵养带、马武河-毛滩河水源涵养带。协调好生态岸线、生活岸线与生产岸线之间的关系,发挥水源涵养功

36、能。多廊,即油草河等相对独立的河流、万寿山等相对独立的山体、渝利高铁等重要的基础设施通道。连接自然保护地和大中型水库等重要生态斑块,维护县域景观生态廊道。多点,即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各类自然保护地、万胜坝等大中型水库、千野草场等具有生态安全保护作用的风景名胜区。形成县域生态斑块,共同发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第二节生态保护修复分区以“两屏三带多廊多点”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为基础,明确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功能定位,衔接国家、市级“双重”规划,落实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所确定的生态安全总体格局,结合关键生态问题和重大工程部署,将石柱县划分为5个保护修复分区,分别为长

37、江沿线农业保障区、方斗山水土保持区、龙河-官渡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核心城区人居环境改善区、七曜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一)长江沿线农业保障区总面积为288.1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9.56%,共涉及5个乡镇,包括西沱镇、黎场乡、王场镇、沿溪镇、万朝镇。自然生态状况:本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2.40平方千米,占全县生态保护红线的5.44%;永久基本农田面积71.81平方千米,占全县永久基本农田的17.04%。本区位于石柱县内长江沿线区域,以农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为主,区内主要河流有长江(石柱段)、跳脚石河、沿溪河、东溪河。根据水系划分,本区地处长上干片区,属于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较少,仅为全县

38、平均水平的46%;耕地面积91.75平方千米其中旱地占63.89%,水田占36.11%林地面积141.57平方千米;拥有石柱水磨溪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主要生态问题:整体生态系统恢复力较低;人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森林质量和数量整体上不高;自然岸线受损,湿地生态质量下降;耕地质量有待提升等。保护修复方向: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包括生产便道,实施坡面径流调控、封禁治理、保土耕作等;开展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和新一轮退耕还林整改提升等,提升森林质量和数量;实施珍稀物种生境修复、岸线生态修复和湿地生态修复等,维护生物多样性,发挥过滤器作用,净化库区沿岸入湖的面源污染,恢复与重建消落区生境,改善湿地生态质

39、量;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包括土地平整、优化田间路网等。(二)方斗山水土保持区总面积为351.57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11.66%,共涉及4个乡镇,包括鱼池镇、大歇镇、龙沙镇、王家乡。自然生态状况:本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70.34平方千米,占全县生态保护红线的6.14%;永久基本农田面积53.80平方千米,占全县永久基本农田的12.77%。本区位于方斗山沿线区域,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林地面积239.84平方千米,其中乔木林占该区林地总面积的82.51%。拥有千野草场喀斯特地貌大观园等风景名胜区。本区作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极重要区,通过减少雨水对土壤的侵蚀,延缓地表径流过程,减少水土流失,达到水土

40、保持的生态功能。主要生态问题:存在石漠化问题,主要为中度石漠化,涉及王家乡山泉村、鱼池镇和大歇镇的部分村落;草地植被受损,面积减少;森林整体质量不高、树种结构单一等。保护修复方向:采取整体保护保育、局部生态重塑的修复模式,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保护方斗山生态屏障;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和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改良;通过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松材线虫病疫情林区带状改培等方式建设国家储备林,调整和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三)龙河-官渡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总面积为1214.6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40.30%,共涉及11个乡镇,包括河嘴乡、临溪镇、枫木镇、石家乡、黄水镇、悦珠镇、三益乡、中益

41、乡、桥头镇、沙子镇、冷水镇。自然生态状况:本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92.44平方千米,占全县生态保护红线的51.68%;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24.72平方千米,占全县永久基本农田的29.59%o本区整体生态系统恢复力高,存在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多种生态系统,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林地面积927.06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油草河、双河坝河、官渡河、黎家河、悦蛛河、磨刀溪、官田河、龙河等。拥有黄水市级风景名胜区、大风堡市级自然保护区和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主要生态问题:河道生态环境

42、遭到破坏,存在水土流失问题;藤子沟水库发生水华现象,湿地生态环境存在威胁;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和林地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人均水资源较小,工程性缺水问题明显。保护修复方向:采取辅助再生、生态重塑的修复模式,加强水土保持与流域生态建设;部署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重塑官渡河、龙河流域生境,全面提升区域内水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恢复力;通过改造库岸退化林等进行生态景观提升,对湿地实施修复和保护;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四)核心城区人居环境改善区总面积为380.02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12.61%,共涉及4个乡镇(街道),包括三河镇、万安街道、南宾街道、下路街道。自然生态状况:

43、本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8.10平方千米,占全县生态保护红线的5.07%;永久基本农田面积96.15平方千米,占全县永久基本农田的22.82%。本区主要有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城镇生态系统。2020年末,本区常住人口共计21.07万人次,人口密度大。耕地面积128.37平方千米,包含旱地53.95平方千米,水田74.42平方千米。林地面积200.97平方千米,以乔木和一般灌木林地为主。该区河湖密布,主要有菜地坝河、蚕溪河等。主要生态问题:受人为活动干扰,整体生态系统恢复力较低。人均绿化面积有待提高;暴雨、雷雨等极端天气易导致城市内涝现象出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格局有待优化。保护修复方向:

44、以增强城镇韧性、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开展公园绿地建设、生活垃圾治理、处理生活污水的小微湿地建设等工程,打造整洁、有序、生态、宜居的环境。同时,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力度,因地制宜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使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进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五)七曜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总面积为779.7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5.87%,共涉及9个乡镇(街道),包括金铃乡、金竹乡、新乐乡、洗新乡、六塘乡、黄鹤镇、三星乡、龙潭乡、马武镇。自然生态状况:本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63.12平方千米,占

45、全县生态保护红线的31.67%;永久基本农田面积74.95平方千米,占全县永久基本农田的17.78%。本区位于七曜山沿线区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02.83平方千米,占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35.14%,该区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功能为主。以铅锌矿为主的矿产资源丰富,集中分布在龙潭乡、马武镇、六塘乡和三星乡。林地面积620.02平方千米,包含乔木林地484.26平方千米,一般灌木林地65.43平方千米,竹林地5.03平方千米,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65.30平方千米,森林系统结构相对稳定。耕地109.98平方千米,水旱比约为1:2o主要生态问题: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导致大量土地资源被占压和损

46、毁;林地生态服务功能和农田耕作条件有待改善;龙潭乡等区域的农村河道、塘坝等末端水系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水环境问题。保护修复方向:部署关停矿山复垦覆绿和国土绿化提升等重点工程,恢复地形地貌,提高林地生态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实施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项目,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采取土地综合整治等方式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等;开展重点流域综合治理,降低水环境污染风险。第三节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一)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筛选重要生态源地。石柱县共有生态源地15个、面积为427.33平方千米,包含自然保护地、面积大于20公顷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占全县总面积的14.18%。1号至5号生态源地分别为七曜

47、山国家地质自然公园和六塘乡龙池坝水库饮用水源地、大风堡市级自然保护区和黄水市级风景名胜区、洋洞市级自然保护区、藤子沟国家湿地自然公园、水磨溪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其它源地均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识别生态节点。石柱县生态节点包括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其中生态夹点26个,主要分布在大歇镇、万朝镇、王场镇、西沱镇、临溪镇、三益乡、南宾街道、万安街道、六塘乡等地;生态障碍点32个,主要分布在西沱镇、王场镇、沿溪镇、鱼池镇、王家乡、临溪镇、万朝镇、龙沙镇、三河镇、南宾街道、万安街道、金铃乡、马武镇等地。去除重迭点位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生态节点共计32个。识别生态廊道。石柱县共有重要生态廊道32条、潜在生态廊道2条,总长度分别为365.96千米、40.34千米,实现了每个源地均有廊道连接并形成网络回路。在重要生态廊道中大于10千米的廊道共19条,其中最长的1条廊道约24.87千米,贯穿西沱镇、王场镇、沿溪镇和万朝镇,最短的廊道距离约为1.09千米。潜在生态廊道贯穿龙沙镇和桥头镇,能够加强全县中部斑块的连接。构建生态网络。为确保生态安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将15个生态源地、32个生态节点、32条重要生态廊道、2条潜在生态廊道等核心组分进行迭加组合,依托石柱县水系山脉及丘陵等适宜生境,结合全县“两屏三带多廊”的生态安全保护格局,构建区域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