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评析.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82376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评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评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评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评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评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评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评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评析巳纳德(ChesterI.Barnard)的行政管理思想,揭示其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巴纳德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其行政管理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观点、理论特色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全面展现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独特魅力。本文将回顾巴纳德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其行政管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探讨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其他管理理论的关联。本文将重点阐述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核心观点,包括组织理论、权威接受理论、决策理论等。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深入剖析,揭示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

2、的核心价值和理论特色。本文将对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进行评析,探讨其理论贡献、实践意义以及局限性。结合当代管理实践的发展,分析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和影响。通过本文的论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巴纳德的行政管理思想,为现代管理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二、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巴纳德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行政管理思想深刻而独到。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组织理论、权威接受论和决策理论。巴纳德的组织理论强调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而非简单的个体集合。他认为,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基于三个基本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信息的交流。这三者共同构成了组织的基石。在这一基础上

3、,巴纳德进一步阐述了组织内部的层级关系、职责划分和权力分配等问题,为后来的组织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巴纳德的权威接受论挑战了传统的权力观念。他认为,权威并非来自职位或地位,而是来自于下属的自愿接受。权威的有效性取决于下属对上级决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这一观点强调了管理中的人性化因素,即管理者需要通过沟通、协商和激励等手段,使下属自愿接受和执行决策。巴纳德的决策理论强调了决策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他认为,决策是管理的核心,涉及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效的决策需要基于充分的信息分析、科学的预测和合理的选择。巴纳德也强调了决策过程中的集体智慧和参与性,提倡通过团队讨论和集体决策来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可接受性。

4、巴纳德的行政管理思想以组织理论为基础,以权威接受论和决策理论为支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既强调了组织的协作性和系统性,又注重管理中的人性化因素和集体智慧。这些思想不仅对当时的行政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三、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影响与贡献埃德蒙巴纳德的行政管理思想在学术界和实务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贡献不仅重塑了我们对组织行为和管理过程的理解,而且为后来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巴纳德提出了合作系统的概念,强调了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的本质。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组织理论中以命令和控制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转而关注如何通过

5、沟通和协调来实现组织目标。这种视角的转变对后来的组织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管理学的焦点从单一的权威和层级转向了更为复杂和动态的组织行为。巴纳德对权威的理解也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他认为权威并不是来源于职位或权力,而是来源于下属的接受和认同。这种对权威的理解突破了传统的权力观念,强调了权威的社会和心理基础。这一观点不仅为后来的领导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也提醒管理者在行使权力时要注重与下属的沟通和合作。巴纳德还提出了决策过程的理论,强调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他认为决策应该是一个集体参与的过程,而非仅仅由高层管理者单独决定。这一观点对于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来的决策理论提供了重

6、要的参考。在实务界,巴纳德的行政管理思想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理论为许多企业提供了组织设计和管理的指导原则,帮助企业建立更为高效和灵活的组织结构。巴纳德的理论也为公共部门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促进了公共部门管理方式的改进和创新。巴纳德的行政管理思想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贡献。他的理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解决管理问题,而且为后来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Zjso四、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局限性尽管巴纳德的行政管理思想在组织理论和管理实践中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任何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巴纳德的行政管理思想也不例外。以下是对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局限性的几

7、点评析:巴纳德的理论过于强调组织的内部稳定性和协作,而忽视了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组织需要不断调整战略和结构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巴纳德的理论在这一方面显得相对保守,未能提供足够的灵活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巴纳德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认为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付出努力,并假设这种意愿是持续的。然而,在实际的组织管理中,人的动机和需求是复杂多变的,不仅受到组织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个人成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巴纳德的理论在解释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巴纳德的理论虽然强调了组织目标的有效性和能率,但对于如何具体实现

8、这些目标并未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这使得巴纳德的理论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与其他管理理论和方法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这也限制了巴纳德理论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的应用。巴纳德的理论对于大型复杂组织的适用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型复杂组织往往具有多层次、多部门、多目标等特点,组织内部的协作和沟通难度加大。巴纳德的理论在应对这些复杂性问题时显得相对薄弱,难以提供有效的指导。巴纳德的行政管理思想虽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和其他管理理论和方法,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五、结论巴纳德的行政管理思想为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贡献不仅在于对组织内部协

9、调与合作的深入研究,更在于他提出的“合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三大组织要素。这些要素不仅为组织的有效运作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管理者提供了实践指导。巴纳德对合作意愿的强调,使我们认识到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具有自主性的个体,他们的参与和投入是组织成功的关键。共同目标的设定则提醒我们,一个明确且被广泛接受的目标能够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组织在面对挑战时更加团结。而信息沟通的重要性则在于,它是连接组织内部各个部分的桥梁,是确保决策正确、执行有力的关键。然而,巴纳德的行政管理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过于强调组织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忽视了外部环境变化对组织的影响。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

10、组织需要更加灵活和敏捷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巴纳德的理论更多地关注于组织内部的静态结构,而忽视了组织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和变革。巴纳德的行政管理思想既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为后继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我们应当在继承其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组织实践,不断创新和发展组织管理理论,以更好地指导组织的运作和发展。参考资料:在组织管理领域,巴纳德的理论独树一帜,对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强调组织的有效性,认为组织是由个体组成的,但并非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协作和协调达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本文将探讨巴纳德组织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贡献。巴纳德强调了组织目标的重要性。他

11、认为,一个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必须得到组织成员的认同和支持。这对行政管理尤为重要,因为行政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实现组织的目标,而目标的设定和实施需要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因此,行政管理者需要关注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要注重员工对目标的认同感。巴纳德提出了组织有效性的三个条件,即信息交流、协作和责任。信息交流是确保组织成员了解组织目标、自己的任务以及与其他成员的关系的基础。协作则要求每个成员都要意识到自己的任务与组织整体目标的关系,愿意为实现整体目标而努力。责任则是每个成员对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负责,并愿意对自己的失误和失败负责。这三个条件对于行政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决

12、定了组织的效率和效果。巴纳德还强调了权威和领导的必要性。他认为,权威是基于被领导者的认可和信任,而不是基于职位或权力。这对行政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因为行政管理者需要得到员工的信任和认可,才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威。领导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他们愿意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巴纳德的组织管理理论为行政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它强调了组织目标的重要性、组织有效性的条件以及权威和领导的作用。通过遵循这些原则,行政管理者可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果。这些原则也有助于建立更加和谐、有效的组织文化,促进组织的长期发展。在行政管理学中

13、,权威的概念一直被广泛讨论,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就是来自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I.Barnard)的权威观。巴纳德是行政管理学的先驱之一,他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权威的性质和其在组织中的角色有着深远的影响。巴纳德的权威观主要基于他在经理人的职能一书中的阐述。他强调,权威并非是基于职位的,而是基于个人的能力和品质。他认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并不一定具备最高的职位,而是具备能够影响和引导他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知识,而非强制性的权力。巴纳德进一步提出,有效的权威需要有三个主要的条件:领导者必须能够赢得被领导者的信任。这意味着领导者需要具备诚实、公正和透明的行为。领导者

14、需要具备明确的目标设定能力,以便引导组织的发展方向。领导者需要有能力建立和维护一个有效的沟通网络。巴纳德的权威观对于行政管理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他强调了领导力并非是基于职位的权力,而是基于个人的能力和品质。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的以权力为基础的领导理论,并引发了对领导力更为深入的研究。巴纳德的观点强调了信任在建立有效权威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只有在被领导者对领导者充满信任的情况下,领导者才能有效地引导和影响他们。这种信任来自于领导者的行为和人格特质,而不是职位赋予的权力。巴纳德的权威观强调了目标设定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需要能够明确地设定组织的目标,并将其传达给组织成员。这种目标设定能力是

15、领导者的重要技能,也是建立和维护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巴纳德的权威观为我们理解行政管理中的领导力和权威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他的理论挑战了我们对于权力的传统理解,并强调了领导者的人格魅力、目标设定能力和信任建立对于建立有效权威的重要性。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组织环境中,巴纳德的权威观对于我们理解和解决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I.Barnard,1886年11月7日1961年6月7日),系统组织理论创始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切斯特巴纳德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他在人群组织这一复杂问题上的贡献和影响,可能比管理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人都更为重要。切斯特

16、巴纳德(ChesterI.Barnard,1886-1961):系统组织理论创始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在现代管理学领域,巴纳德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大师级人物。他对现代管理学的贡献,犹如法约尔和泰勒对古典管理学的贡献。巴纳德是个罕见的天才一一他是一个管理理论家,同时又是一个成功的商业人士。美国财富杂志盛赞他为“可能是美国适合任何企业管理者职位的具有最大智慧的人”。对于这位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管理学界几乎一致认为:巴纳德关于组织理论的探讨,至今几乎没有人能超越,西方管理学界称他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奠基人。德鲁克、孔茨、明茨伯格、西蒙、马奇、利克特等人都大大受益于巴纳德。对于一个希望将

17、传统组织改造为现代组织的经理人来说,巴纳德的书不可不读。同时,巴纳德也是第一位将决策提升为管理核心的人,这一观点此后得到西蒙、马奇等人的发展,衍生出决策学派。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Barnard,18861961)出生于美国一个贫穷的家庭。19061909年期间在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由于拿不到一项实验学科的学分,1909年未拿到学位的巴纳德离开哈佛大学,进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巴纳德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他还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经担任过巴赫音乐学会的主席;帮助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制定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担任新泽西州减灾委员会总监;194

18、2年巴纳德创立了联合服务组织公司并出任总裁;19481952年担任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巴纳德在漫长的工作实践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而且还广泛地学习了社会科学的各个分支。1938年,巴纳德出版了著名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此书被誉为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经典之作。1948年,巴纳德又出版了另一重要的管理学著作组织与管理。巴纳德的这些著作为建立和发展现代管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使巴纳德成为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除了以上两本经典著作外,巴纳德还写过许多论文和报告,如经理人员能力的培养、人事关系中的某些原则和基本考察、工业关系中高层经理人员的责任、集体协作、领导和法律等等。由于巴纳德在组织

19、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他被授予了七个荣誉博学位。19061909年,在哈佛大学读完了全部经济学课程,但因缺少自然科学学分未能得到学位。1927年,担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裁,这时他41岁。巴纳德担任这个职位长达20年,直到退休。这种自我控制可以成为更强烈的动力,推动他尽最大的力量把工作做好。经理人员的职能(TheFunctionsoftheExecutive)被誉为管理思想的丰碑。作者: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I.Barnard,1886-1961):系统组织理论创始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首次出版:1938年。全书名:经理人员的职能(TheFUnCtiOnSoftheExecutive)又译

20、为:经理的职能。作为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巴纳德关于组织理论的探讨至今几乎没有人能超越,他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被誉为管理思想的丰碑。经理人员的职能是巴纳德毕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他将社会学概念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提出了一套组织的理论,建立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巴纳德认为所有的组织都包含三个要素:合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沟通。他的贡献就在于,从最简单的人类协作入手,揭示了组织的本质及其最普遍的规律。这本书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被视为管理的一座丰碑,它在出版后的半个多世纪重印了18次,其影响和发行量不断地增加,所有论及组织方面的问题都绕不开这座丰碑。在经理人员

21、的职能的第四部分,巴纳德提出了经理人员的职能。他认为,在一个企业中,经理人员的作用就是作为一个信息相互联系的中心,并对组织中的各个成员的活动进行协调,以便使组织正常运转,实现组织的目标。他提出了经理人员需具有三项基本职能,分别是:巴纳德认为,正式组织的复杂性使得有必要建立一个信息交流系统。这是因为组织中的各个部分和要素必须联结为一个整体,共同的目标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并且让组织的成员都接受,使活动的进展维持正常的顺序,这些要求离开信息交流系统是不能很好地实现的。即使有沟通渠道,也应该是方便和直接的。这样的信息系统也就是经理人员组织。经理人员组织的建立包含确定经理人员的职务,以及找到合适的人来担任

22、这些职务,让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这样的经理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素质,他们要善于领会组织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使组织中的各个部分协调地工作,这是经理人员最重要的品质;他们还必须领会到与组织有关的整个形势和组织所承担的责任,他们要忠于组织,要有勇气、有判断力,受到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由此可见,建立一个这样的信息系统是需要技巧的。这项职能主要指的是以下内容:招募和选拔能力最好的、做出贡献并协调地进行工作的人员;采用巴纳德所说的维持组织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比如说士气的维持,诱因的维持,监督、监察、控制等的维持,通过这么多的维持,来保持组织系统的生命力。如果这些因素维持得不好的话,对组织的正常运转非常不利。

23、巴纳德认为,规定组织的目标的职能由单个经理人员是不可能完成的,这样即使制定出来也是不会被成员所接受的,只有被接受的才能实现。组织的整体的目标要由各个部门的单独的具体的目标来整合,这其实就是把组织的权力交给各个部门,让所有的部门都接受组织的目标,相互联系起来协调地实现组织的目标。这其实是“目标管理”思想的萌芽。上面列出了经理人员的三项职能,显然这些职能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组织的组成要素。与其说这是一种科学,倒不如说这是一种艺术,他们不仅要决定各个部门采取的措施,还要从整体上来领会和平衡,来合理安排,在做一项决定时,要综合考虑对多个部门的影响,考虑到决定的好处,也要考虑到它的坏处。所以高层的经理

24、们要有整体的系统的观念,要在各个部门的利益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巴纳德除了研究经理职能的理论外,还深入研究了经理人员的权威问题。以往的权威概念是建立在某种等级序列或组织地位基础之上的。巴纳德则强调权威由作为下级的个人来决定,给予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解释。如果经理人员的指示得到执行,则执行人身上就体现了权威的建立,如果没有执行则说明他否定了这种权威。巴纳德提出了一个“无差别区”的概念来解释一个组织怎么才能够在这种独特的权威概念下进行工作。在这个无差别区中,每个人不允许提出有关权威的问题而必须接受命令。这个无差别区可大可小,这取决于组织对个人提供的诱因超过其负担或牺牲的程度。“地位权威”指的是,命令之所

25、以被接受就因为上级具有权威,而不管上级的个人能力如何;在另一种情况下,命令之所以被接受是由于下级对某个人的个人能力的尊重和信任,而并不是因为他的级别或地位,巴纳德把这叫做“领袖权威”。当地位权威与领袖权威结合在一起时,无差别区就无比的宽广。巴纳德反复强调使个人参加协作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符合以下四项条件时个人才会认为上级的命令是有权威并可以接受的:个人能够并确实理解所传达的命令。他们认为这个命令与组织目标是一致的。他们认为从整体说来这个命令同他们的个人利益是一致。他们在精神上和体力上能遵守这个命令。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是领导,有的人在员工中的威信很高,他颁布的命令下属会很尽心地去

26、完成;有的领导则不然,员工们虽然在表面上不敢说什么,但背后却不执行他的指令。这样的差别就是由权威造成的。权威高的领导者员工从内心佩服他,愿意为他工作,没有权威的领导者员工则背离他,对他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领导者要懂得建立权威的原则,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发布无法执行或者不能执行的命令,这样做只会削弱权威,影响员工的士气。当有些命令难以执行却又必须发布时,领导人员要给与必要的教育和解释,采用一些积极的激励措施,确保命令得到执行。制定行动目标。即依据组织的宗旨或任务制定自己的行动目标。在制定目标以前,他应该集思广益,善于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但是,一旦目标确定以后,就应该坚决实现。发挥组织领导能力。

27、技术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应该注意发挥组织领导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善于应用组织机构。领导者的重要职责是协调组织中的各项活动,而不是从事具体的技术工作或专业工作。积极发挥全体组织成员的积极性。领导者的成绩主要不是表现在他个人干了多少,而是表现在能否把全体成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当一个人被提升为管理者时,他的权力就具有了,但权威的建立,还是要靠他们自己。他们要具有领导者的基本的品质。体力。特别是精神方面的活力和坚持力。这当然要有一定的身体健康为基础,但两者不能等同起来。主要还在于领导者精神和心理上的品质。领导者有了高度的活力和坚持力,才能承担繁重的领导工作,取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表现出吸引群众

28、的个人魅力。决断力。做决策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能,做决策必须看准时机,当机立断,不能犹豫不决,耽误时机,而且决策还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领导者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同人打交道。这首先就需要了解人,理解对方的思想、心理和需求,这样才能做好说服工作,使人愿意参加组织并发挥积极性。他们要善于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善于上下沟通。高度的责任心。领导者的权力很大,职责也很重,这些都要求领导者有高度的责任心,才能正确地使用权力,圆满地完成职责。高度的智力。领导者要指引整个组织前进和处理各种重大的事务,所以,必须有高度的智力才能胜任。巴纳德把智力放在领导者基本品质的这是他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反复强调的重视心理活

29、动过程的必然表现。但放在这并不意味着智力因素不重要,而是说首先要具备心理上的必要条件以后,再拥有高度的智力,才能做好领导。巴纳德管理学的方法论,是以职工和组织的区别和联系为基础的。他认为,每一个职工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人,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学习和了解周围的事物,但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他们的行动往往受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个人的需要和情感的影响。很多时候,他们的行为往往是主观的、非逻辑的,和组织对他们的要求有区别的。巴纳德用组织的“效力”和个人的“效率”将组织中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联系起来,解决了这两者的不一致。他认为,个人参加组织进行协作,是为了实现那些他们单独做时实现不了的目标。如果协作是成功的,

30、达到了组织的目标,这个协作系统就是有效力的。但效率则不同,它是指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满足程度。由于协作是每个人为了满足个人的目标而产生的,如果他们的个人动机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停止贡献力量或退出该组织,因为从他们的观点看来,这样的组织是无效率的。在很多方面,巴纳德对组织中管理职能的观点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巴纳德关于组织、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以及经理人员职能等观点仍然被广泛地采纳和应用。虽然巴纳德的著作比较深奥、抽象和晦涩,但是他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处处闪耀着无法掩盖的光芒。很难想像,没有巴纳德的理论,管理文化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巴纳德独创性地提出了组织的概念,认为组织是一个有意识地对人的活动或

31、力量进行协调的体系,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经理人员。在此基础上,巴纳德又阐述了正式组织的定义、正式组织的基本要素以及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巴纳德认为正式组织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的一个体系。他认为这个定义适用于各种形式的组织,从公司的各个部门或子系统直到由许多系统组成的整个社会。不管哪一级的系统,全都包含着三种普遍的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沟通。协作的意愿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许多具有社会心理需求的个人组成的,如果组织中的个人都不愿意相互协作,那么组织的目标就无法完成。好的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组织成员有协作的意愿意味着个人要克制自己,交出自己的控制权、个人行为和非个人化等。没

32、有这种意愿,就不可能将不同组织成员的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活动。例如,作为工厂的一名工人,就必须按时上班,严格按照工厂机器操作运转的规律进行,遵守工厂的各项制度,使个人行为变得非个人化。大多数时候,不同成员的协作意愿是不同的,同一个人不同时候的协作意愿的强度也是不同的,个人并不能自发地产生协作意愿。那是因为个人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牺牲,能使组织的目标得到实现,从而会有利于个人目标的实现。如果个人认为自己所做的努力和牺牲不会有利于个人目标的实现,他就可能不愿意做出努力和牺牲。所谓诱因是指组织给成员个人的报酬,这种报酬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所谓贡献是指个人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做出的贡

33、献和牺牲。由于诱因和牺牲的尺度通常是由个人主观决定的,不是由客观决定的。因此,组织满足这些诱因也是有点困难的。有的人看重金钱,有的人则看中地位,有的人侧重于自我目标的实现,对于不同的人,组织要给于不同的激励。共同的目标可以说协作的意愿如果没有共同的目标是发展不起来的。如果组织成员不了解组织要求他们做什么,做成功以后他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就不可能诱导出协作的意愿来。对组织成员个人来说,组织的目标不一定是一种“个人”目的,但必须使他们看到这种共同目标对整个组织所具有的意义。组织动机和个人动机是不同的,而个人之所以为组织做出贡献,并不是因为组织动机就是他们的个人动机,而是因为他们感到,通过组织目标

34、的实现,有助于实现他们的个人目标,并获得相应的满足。巴纳德认为只有当组织给个人的报酬大于或等于个人为组织做出的贡献时一,个人才可能愿意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个人的努力和贡献。在管理中把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的思想,被认为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巴纳德强调个人目标与组织共同目标之间相互协调的问题,并指出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协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矛盾。巴纳德强调指出,组织目标是整个组织存在的灵魂,也是组织奋斗的方向。但是组织的共同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当随着组织规模的变化、人员的变化、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而随时调整。组织目标制定的好坏对组织目标能否实现的作用也非常大。巴纳德认

35、为在制定组织目标时,应具备综合性、总体性、清晰性、可分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确定组织目标时应遵循灵活性与一致性结合的原则,要有一定的可能性,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信息沟通作为第三要素,它使前两个要素得以动态地结合。个人协作意愿和组织共同目标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联系和统一起来,内部信息交流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基础。信息交流的渠道要为组织成员明确了解。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个明确的、正式的信息交流渠道,即每一个成员必须向某个人作报告或从属于某人。信息交流的渠道必须尽可能地直接和简捷。信息交流和信息传递有正式和非正式、书面与口头等不同的方式。很多情况下,信息往往要经过若干环节才能到达最终需要者手中,在这个

36、传递的过程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可能会产生信息的失真和误导。管理者必须采用各种手段纠正信息失真,譬如让信息表达的清楚明了、缩短信息传递路线、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等等。巴纳德也非常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非正式组织即为不属于正式组织的一部分,并且不与管辖它的有关的人员相互作用。非正式组织没有正式的结构,成员之间的联系非常松散,常常不能自觉地意识到共同的目的,而是通过同工作有关的接触或者是共同的兴趣爱好产生的,并因而确立了一定的习惯和规范。非正式组织常常为正式组织创造条件,反之亦然。企业的管理者如果也能是非正式组织的领导者,那么这个管理是非常成功的。这些职能是普遍存在的,能使正式组织更有效率,并提

37、高正式组织的效力,使非正式组织成为正式组织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巴纳德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它被管理学界誉为经典。其他著作有:美国学者、经济学家J.K.加尔布雷思在新产业国家(1967年)中认为: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组织的时代”,社会的主宰,已经依次完成了由支配土地、到支配资本、再到支配人力资源的变化。在组织的时代里,巴纳德“给组织提出了一个最有名的定义”。日本学者占部都美认为:巴纳德是“现代管理理论之父”。但关于现代组织理论,“巴纳德只是开了个头,并不是到此结束,他的理论已由西蒙加以修正和发展。”人际关系学派管理学家F.J罗特利斯伯格说:“我的关于组织的想法受到了巴纳德

38、的极大影响。”还说:“巴纳德是一位而且也是惟一这样的一位经理(executive),他不仅能让一个组织成功地运转,而且还能明智地讨论在进程中它将要达到哪里。”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著名的管理学家爱尔顿梅奥在哈佛商学院的课堂上,把巴纳德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的管理者的范例。战略管理大师哈默尔对经理人员的职能评价说:“每一代人都曾错误地以为自己面对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只要重读几遍巴纳德写于60年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你很快就可以认识到,管理上的文本含义的变化(作为内涵的)比经理的职能要吝惜得多。在我们拜倒于新思想之前,重温旧时代的智慧成果,有时的确是会有所助益的。”1982年美国管理学家T

39、.J.彼得斯和T.H.沃特曼在他们的畅销书追求卓越中对经理人员的职能评价说:“它的思想博大精深,一时难以理解;尽管如此,它仍是一座纪念碑。”日本学者山本安次郎认为,巴纳德的理论包括协作系统论、组织论、管理论三重内涵,“是巴纳德第一次阐明了管理和组织的区别及其两者之间的联系。他开辟了不是把管理诠释为组织,而是在管理中理解组织,在管理学中把握组织论的方法”。海因斯(W.W.Haynes)和马西(J.L.Massie)在1961年合著的管理:基础概念分析(Management:Analysis,ConceptandCases)中认为,巴纳德结合了至今阐述过的已经发展了的所有的管理基本原理。日本学者饭

40、野春树说:“经过了古典和新古典理论,巴纳德将组织理论推进到了名副其实的现代理论阶段。并从人类行为的观点彻底地纠正了人们对正规组织的传统认识。他被誉为现代组织论的开创者,实现了对人性观组织观的划时代转换,并在管理学和组织论中掀起了巴纳德革命。”研究管理必须从研究组织开始,巴纳德以前的组织理论,受古典经济学的影响,偏重于专业分工和结构效率,对组织中的人员没有足够的重视。从霍桑实验起,管理学开始关注人的行为,并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概念,但是,霍桑实验的主题是人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感受,对正式组织则有所忽视。这种组织理论的缺陷,直到巴纳德时才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巴纳德认为,协作是整个社会得以正常运转

41、的基本而又重要的前提条件。社会的各种组织,不管它是政治的、军事的、宗教的,还是企业的、学术的,都是一个协作系统。而且协作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运营环境以及组成要素都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协作系统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协作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决定于协作系统的有效性和高能率。所谓“有效”,是指协作行为达到了所追求的客观目的;所谓“能率”,是指在达到目的时没有产生不希望出现的负面效应。“有效”才能维持组织的生存,而“能率”能够使人员产生协作意愿。而这又主要取决于两种相互关联又相互依存的过程:一是整个协作体系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过程;二是满足个人需要的成果的创造和分配过程。“人”是协作系统的主

42、体,人性对协作系统的有效性和高能率有着重要影响。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意志,都具有一定的选择力,进而又都要根据个人的理想去选择和确定一定的目标,并按照个人的目标去行动。但是人只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来实现自己的个人意志、行使自己的选择力。个人一旦进行协作,他就会同协作体系中的其他成员以及协作体系本身发生种种关系,如协作体系中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联系、协作体系对个人的影响、个人动机与协作系统目的的联系等等。在巴纳德看来,个人若欲同他人建立协作关系,就必须处理好相关的社会因素,它们是协作系统得以成立的最基本条件。具体说来,这些社会因素包括五个方面:(1)协作体系中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当个人参加

43、了一个协作体系以后,他就处于一种同其他参加者互相接触的环境之中,就必然产生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作用于有关的个人,并同其他因素一起影响到他们的精神和感情,进而对个人行为产生影响,可能迫使个人的动机发生原来不会有的变化。这些变化如果朝着有利于协作体系的方向发展,它们就成为协作体系的资源;反之,就成为协作体系的障碍或限制。(2)个人和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集体作为一个单位(也叫作“社会的单位”),代表社会行为的一个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同集体中的每一个人相互作用。这种意义上的集体关系所包含的各种因素同其他因素联合起来,对个人心理发生作用。这样,集体就影响个人改变他原本不会改变的某种心理和动机。当这

44、些改变的方向有利于协作体系时,集体就成为一种资源;反之,就会成为一种限制。(3)作为协作体系影响对象的个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集体采取特殊的行动把个人引导入协作体系之中;二是集体对体系中的个人的行动加以控制。前者实质上是直接对个人的意志发出呼吁,是一种引诱或强迫;后者完全是一个行为体系内部并作为其一种职能对个人的关系。(4)社会目的和协作的有效性。这类目的本身就是协作行为的产物,是协作体系的一个基本因素。一旦个人参与协作,其目的在性质和种类上通常都会有着很大的变化。如果协作目的实现了,我们就说协作是有效的。至于有效的具体程度,则是由协作的观点而不是由个人的观点来进行判断。(5)个人动机

45、和协作的能率。个人动机的总和构成了整个协作体系的动机。协作体系的能率就是由个人动机的满足程度决定的。如果一个人认为他对协作体系做出的贡献是无能率的,他就会停止做出贡献。如果他的贡献是协作体系不可缺少的,那么对他个人的无能率就会成为协作体系的无能率,就会导致协作体系不能存续下去,因而对全体成员也都是无能率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协作体系的能率就取决于边际贡献的能率,或者说取决于边际贡献者。管理学家杂志曾对这位大师进行了解读,需要更多的了解可从持续参阅杂志。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其核心是组织平衡论。他认为,组织就是一个有意识地对人的活动或力量进行协调的体系。一个组织的成立需要具有三个条件:能够互相

46、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这些人们愿意做出贡献;实现一个共同目的。这意味着构成一个组织有三大要素,即协作意愿、共同目的和信息交流。而组织的平衡,则是组织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他强调:“组织的存在取决于协作系统平衡的维持。这种平衡开始时是组织内部的,是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但最终和基本的是协作系统同其整个外界环境的平衡。”从根本上来看,组织内部平衡,就是指组织为人们提供的诱因与人们为组织做出的牺牲保持平衡。在“诱因-牺牲”二者之间,一旦失衡就会影响到组织的发展一前者若占上风,会导致组织的无效率;后者若占上风,会影响组织的存续性。不难看出,这实质上是在要求组织内部各构成要素一一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

47、交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量要彼此持平,这样方能保证整个协作系统的健康发展。组织要使自己能够长期存在,必须适时地给它的成员和可能的贡献者提供有效的诱因,以刺激或激励相关人员的协作意愿。巴纳德认为,自我保存和自我满足的利己动机是激发个人协作意愿的重要力量,组织要想存在并长期维持,必须满足个人的这些动机,除非它能够改变这些动机。而诱因正是满足这些动机的最基本要素,诱因不恰当会导致组织解体、目的异化或协作失败。因此,提供恰当的诱因便成为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要使一个诱因能够有效,必须使它为个人提供的净满足能够大于其他因素为个人提供的净满足。巴纳德将诱因分为客观诱因和主观诱因两个方面。客观诱因就是指那些客观存

48、在、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因素;主观诱因就是指那些改变人们的思想状况以获得所需努力的吸引因素。巴纳德认为,诱因的提供方法在决定诱因的有效性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巴纳德将客观诱因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殊的并能特定地给予某个人的诱因,称其为特殊的诱因;一类是一般的、非个人的,不能特定地给予某个人的诱因,称其为一般的诱因。巴纳德分析了组织可能提供的八种客观诱因,包括四种特殊诱因和四种一般诱因。特殊诱因包括物质诱因、个人的非物质机会、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理想方面的恩惠四类。物质诱因就是指作为接受雇佣的诱因,如服务的报酬、牺牲的补偿、提供给个人的金钱、物品或物质条件。个人的非物质机会包括显示优越、威信、个人权力、获得支配地位等,这些往往比物质报酬要有效得多。工作时良好的物质条件众人皆知,势必会对相关人员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理想方面的恩惠包括组织满足个人有关理想(通常是非物质方面的)、未来或利他主义方面的动机的能力。这些理想包括:对自己技艺的自豪感、对自己适宜性的感觉、对家族和别人的利他主义的服务、对爱国主义组织的忠诚、美感和宗教感情等。它甚至还包括满足有关憎恨和复仇的动机与机会。一般诱因起着和特殊诱因类似的作用,只是它并不明确提供给特定的个人,通常只有在某些场合才能使人感觉到它的重要性。一般诱因包括社会协调、习惯的工作条件以及符合于习惯的工作方法和态度、更大的参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