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宋神宗御制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86174 上传时间:2024-03-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宋神宗御制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宋神宗御制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宋神宗御制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宋神宗御制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宋神宗御制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宋神宗御制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宋神宗御制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司马迁轴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尊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传,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才矣。若稽古英考,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秘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

2、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犊之渊林矣。荀卿有言:“欲观圣人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若夫汉之文、宣,唐之太宗,于所谓“吾无画焉”者。自余治世盛王有惨怛之爱有忠利之教或知人善任恭俭勤畏亦久得圣贤之一体孟轲所谓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至于荒坠颠危,可见前车之失;乱贼厥有履霜之渐。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焉耳。(节选自资治通鉴宋神宗御制序)材料二佑少尝读书,而性且蒙固,不达术数之艺,不好章句之学。所纂通典,实采群言,徵诸,将施有政。夫理道之

3、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管子曰:“仓縻实知礼,衣食足知荣辱。”夫子曰:“既富而教。“斯之谓矣。夫行教化在乎设职官,设职官在乎官才,审官才在乎精选举,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职官设然后兴礼乐焉,教化塘然后用刑罚焉,列州郡仔分领焉,置边防遏戎敌焉。是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乐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郡又次之,边防末之。或览之者居知篇第之旨也。(通典序)【注】触:连缀汇集。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自余治世盛王A有惨怛之爱B有

4、忠利之教C或知人善任D恭俭勤畏E亦各得F圣贤之一体G孟轲所谓吾于武成H取二三策而已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推,推究,与屈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中的“推”含义不同。B.间,非议,责难,与史记陈涉世家“又问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间”的含义相同。C.俾,让,使,与蒲松龄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中的“俾”的含义相同。D.庶,几乎,将近,与诸葛亮出师表“庶竭鸳钝,撰除奸凶”的“庶”含义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文体相同,均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介绍史书的内容,并阐释作序的意图。B.材料一用“

5、罔罗”“考之”等词概述史记创作情况,并用“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对其进行评价。C.材料一中宋神宗引述荀子、孔子、孟子的话,用对比手法,褒赞文帝、宣帝和唐太宗,批评盛世君王的不作为。D.材料二阐释了作者治国理政的观点,强调教化的作用,并指出丰衣足食为教化之。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稽古英考,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译文:(2)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译文:14 .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简要概括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的原因。【答案】10. CEG11. B12. C13. (1)考察已故父皇英宗,在日理万机之时仍留意典籍,也未曾停止读书。(

6、2)制定礼仪以便端正民风民俗,确立音乐以便让百姓的内心和悦,这是古代先贤圣哲使国家大治的最好方略呀。14. 师法借鉴圣明君主的治国方略。吸取亡国之君的教训,并引以为戒。【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句意:其余太平治世享有盛名的君王,或有忧国忧民仁爱之心,或有忠贞利民的教诲,或知人善任,勤俭谨慎,也各得到圣贤的一方面,如孟轲所说“我对于武成只取其二三事而已“有惨怛之爱”“有忠利之教”是对称结构,陈述主语“治世盛王”的治国的一些表现或特点,故在“教”即C处断开;“或知人善任恭俭勤畏”是对主语“治世盛王”的又一方面表现的陈述,故在“畏”之后,即E处断开;“孟轲所谓吾于”的作者的引

7、用名言部分,主语是“孟轲”,故在“一体”之后,“孟轲”之前的G处断开。故选CEG。16.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的分析和判断能力。A.正确。推究;/推移、变化。句意:推究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等书籍。/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B.错误。非议、责难;/暗中。句意:我无可非议。/(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C.正确。“俾”,让、使。句意:使各州郡分别管理领地。/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进了学中了秀才。D.正确。几乎、将近、大概;/竭尽。句意:或许看到这部书籍的人能大略知道这篇序文的旨意了爰。/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

8、。故选B01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的分析和理解能力。C.“批评盛世君王的不作为”的说法错误。原文的相关语句是“自余治世盛王孟轲所谓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意思是:其余太平治世享有盛名的君王,或有忧国忧民仁爱之心,或有忠贞利民的教诲,或知人善任,勤俭谨慎,也各得到圣贤的一方面,如孟轲所说“我对于武成只取其二三事而已工作者并没有将文帝、宣帝和唐太宗与“盛世君王”作对比,更没有“批评盛世君王的不作为二故选C。1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1) “稽”,考察;“载籍”,典箝;“未尝”,不曾。(2) “端”,端正,使端正;“和”,使和悦(和睦);“方”,方略。14 .本题考查学

9、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归纳能力。从“若夫汉之文、宣,唐之太宗,于所谓吾无间焉者”,可概括出:学习师法圣贤明君的治国方略,即“资治”。从“至于荒坠颠危,可见前车之失;乱贼厥有履霜之渐”等语句,可概括出:吸取亡国之君的教训,并引以为戒,即“通鉴二据此分析作答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汉代司马迁缀集皇家石室和金柜里的典箝,根据左丘明国语,推究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等,博采经籍,摭(zhf)取传记,收集天下轶事旧闻,考证它们(轶事旧闻)是否属实,纵横驰骋于上下数千年间,开篇记载黄帝轩辕氏,直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创作记、表、世家、书、传,使后世撰述历史的人都不能改变这种体例。正是因为他判断是非不与圣人相悖

10、,褒贬十分得当,才被称为优秀史家的人才啊!考察已故父皇英宗,在日理万机之时仍留意典籍,也未曾停止读书。他曾命令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列历代君王大臣们所做的事情,让他在皇家秘阁翻阅文献档册,供给史官、笔纸,修撰从周威烈王开始、到五代为止的历史。这本书记载圣明君主、贤良大臣,切磋治国之道,议论中的精辟语句,道德、刑法双管的良善制度,天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吉凶、善恶各种现象的根源,权力福禄兴盛衰弱的原因,规划利害的效果,优秀将领的战略,廉谨官员的制策,用邪正为标准进行判断,从郅治与怠忽中抓住根本,词语渊博厚实的文体,规戒劝谏深刻的含义,确实可以称为完备齐全。全书共记载十六个朝代,编辑成二百九十四卷,放

11、置在房室之中(阅之)便尽知从古到今的道统,内容广博而且得其要点,对事件的叙述简明却又周详,这也可以称作历代典制法规的总汇,档册文牍的全书。荀况曾说过:“若想观察圣人的形迹,便要寻其出类拔萃者,后代贤王即为其例。“像汉朝的文帝、宣帝,唐朝的太宗,正属孔子所说“我无可非议”者。其余太平治世享有盛名的君王,或有忧国忧民仁爱之心,或有忠贞利民的教诲,或知人善任,勤俭谨慎,也各得到圣贤的一方面,如孟轲所说“我对于武成只取其二三事而已二至于荒淫覆亡者,可使我们见到前车之鉴;乱臣贼子,则引起我们严寒将至的警惕。诗经说:“商朝的借鉴不远,就在夏朝的灭亡。”所以赐此书名为资治通鉴,以表明我的心志。材料二:杜佑(

12、我)年少曾读书,然而生性蒙昧愚钝,在术数等技艺方面没有通达,也不喜欢诗词章句等学问。我所编纂的通典一书,实际上是广采、召集众家之言论,以期能将这些言论施用于当今治国之方略上。若论治国之道理首先在于对民众教化,而教化的根本在于使百姓衣食丰足。正如管子说:“粮仓的粮食丰厚了,百姓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就懂得荣耀和耻辱的分别J孔老先生说:“让百姓先富起来,然后教化他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呀。而施行教化在于设立职官,设立职官的前提是职官要有才干,而判定职官是否有才,关键在于精挑细选,制定礼仪以便端正民风民俗,确立音乐以便让百姓的内心和悦,这是古代先贤圣哲使国家大治的最好方略呀。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因此设立职官后就兴起了礼乐教化,如果礼乐教化被破坏,就会滥施刑罚,使各州郡分别管理领地,设置边防以便遏制外敌入侵。因此粮食物品丰足是治理的第一要务,选拔举荐人才稍微次要些,职官的设置又更次些,礼乐的设置又次些,再次就是刑法的设置,州郡的分属管理,最后才是边防戍守。或许看到这部书籍的人能大略知道这篇序文的旨意了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