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做法:留住乡愁记忆发展乡村旅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验做法:留住乡愁记忆发展乡村旅游.docx(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经验做法:留住乡愁记忆发展乡村旅游有人说,乡村旅游像根扁担,一头挑着农民,一头挑着市民;一头挑着农村,一头挑着城市;一肩挑着一产,一肩挑着二三产。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动农村增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至2021年,全市有湖北省旅游名县(大冶市)1家、湖北省旅游名镇(陈贵镇和王英镇)2家、湖北省旅游名村5家(保安镇沼山村、金湖街办上冯村、灵乡镇坳头村、富池镇港下村、龙港镇阳辛村),涌现出了大冶市楚天香谷、阳新县五夫生态园等一批乡村旅游暨休闲农业示范点。但对标先进地区,我市乡村旅游业发展还存在思想认识不高、资金投入不足、产品开发不够、体
2、制机制不顺等问题。当前,黄石正在奋进全省第一方阵,加快建成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乡村旅游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促进乡村振兴,加快绿色崛起、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大有可为。为此建议:思路上,要推动四个转变,落实“两山”理论。我国的乡村休闲旅游已经走过了两个发展阶段:农家乐、渔家乐阶段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阶段,目前已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即乡居和乡村休闲度假阶段,是游客依托乡村资源开展的康养身心的深度旅游活动。我市不缺优质山水资源,背靠大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不缺优质客户。但缺美丽乡村,缺市场主体“神奇之手”将生态转化为产品、商品。要着力实现四个转变,即推动“一处美”向“全域美”
3、转交,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串点串线、连线连片,变“盆景”为“风景”;“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全面提升农村环境整治和管理水平;“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要注重挖掘村落历史文化、乡土文化,加强对原有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保留住乡村风貌,注意乡土味道,留住青山绿水;“环境美”向“发展美”转变,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富民强村。行动上,要打造精品,培育乡村旅游产品的地方特色。一是充分做足融合文章。加强乡村旅游与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合,将矿冶文化、屈原文化、端午文化、非遗文化等融入乡村旅游项目。加强乡村旅游与农业、林业、体育等产业的融合,丰富项目产品设计,加快发展特色民宿、农
4、事体验、康体养生、地矿游学研修等复合功能的乡村旅游线路。二是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充分挖掘本地乡愁元素,支持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乡村旅游重点村,提升旅游产品的情感温度。推动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打造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慢游”网络。三是充分保障群众利益。发展乡村旅游在传承乡村文化的同时,要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群众利益,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利益捆绑,让人民群众为发展出力,从发展中受益。机制上,要推进“多规合一”,形成乡村旅游发展强大合力。将乡村旅游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精准对接各类用地红线,确保规划落地。建立项目资金统
5、筹整合机制,集中资金资源向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区发力,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保护、统一开发。建立联合监管机制,明确市场监管、文旅、交通等部门监管职责和属地管理责任,推进联合执法。同时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通过理顺体制机制,赢得改革红利。形成全市一盘棋,合力齐推动,促进大发展的良好局面。投入上,要建立多元化体系,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一是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平台,明确投资建设主体、公共服务建设主体。充分发挥市文旅投公司作用,加强项目策划引进,建立政府引导、金融支持、民资投入、社会投资的乡村旅游发展机制。引导工商资本“上山下乡”,让众多乡村“抱团”。二是整合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完善乡村旅游配套功能。充分利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擦亮小城镇、水库移民后扶安置等项目,配套建设乡村旅游公共设施。制定乡村旅游服务标准,促进旅游提档升级。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