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教衔接关联教材:《登泰山记》课内外比较阅读精选新题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教衔接关联教材:《登泰山记》课内外比较阅读精选新题型.docx(3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考教衔接,关联教材:登泰山记课内外比较阅读精选新题型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游媚笆泉记姚兼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淙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秋、槐、枫、栗、橡,时有鸣落。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就危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至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日宋李公麟之“垂云游”也,或日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日“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2、。左文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幕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附】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徒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播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
3、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日,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B.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C.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D.溪有深潭/大石山/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复西循崖可二里”与“明明
4、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中的“可”字含义不同。B. “日暮半阴,山风卒起”与“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中的“卒”字含义相同。C.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著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D.晦,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类似的词有朔、望,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桐城西北连绵的山峦,山崖忽合,地势险峭,难以行走,接着点出“曲流”,表现了山水的态势,悄然引出后文要写的媚笔泉。B.第二段“积雨始霁等五句写的是龙溪十余里间的景色,正值阳春三月,花草树木映着阳光,溪水潺潺在山间流淌,声色俱佳,令人神往。C.文章写左
5、学冲筑室未成时就邀客宴饮,强调了他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而这种雅兴乃因媚笔泉而生,这增强了媚笔泉引人入胜的魅力。D.登泰山记写日出:太阳纯红如丹砂,下面有红光荡漾,托其冉冉上升。富有动感,如在目前。寥寥数语,就把日出景象写得气势磅礴。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5 .简要分析姚鼐游媚笔泉记所表达的情感。【答案】1.C2.B3.C4.(1)石缝中长出大树,能遮蔽几十人,前面有平地,可以铺席而坐。(2)等到登上山顶以后,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5.探访胜景,寄情山水,充分
6、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不慕前贤,无意隐逸,隐约含蓄地透露出作者积极入世的心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潭中,是“出,的地点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中”后面断开,排除BD;“顾”的宾语为“其侣”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o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实词的能力。A.正确。大约;能够。句意: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像月亮一样明亮,什么时候能够摘取呢?B.错误。突然;最终。句意:傍晚
7、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而最终也没有增长和消失。C.正确。D.正确。故选Bo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强调了他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错误。仅在这里请了一次客,表现不出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本文写的是媚笔泉,左太冲并非作者着重叙写的对象。其实,作者写其邀客宴饮,只是在突出媚笔泉的魅力。故选Co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罅”,缝隙;荫”,遮蔽;“布席”,铺席。(2) “既”,之后;“负”,覆盖;“烛”,照亮。5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作者先写桐城西北的形胜,次写循溪西入,沿途所见之景物风光,而后自然地落在媚笔泉,既把媚
8、笔泉与桐城、小溪沿途的景物风光连为一幅完整的图画,也在人们眼前现出作者探幽赏奇的志趣。探访胜景,寄情山水,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对媚笔泉的记述,先是写媚笔泉景致,犹有访古赏奇的情怀;然后写左学冲筑室幽居,盛情邀饮,却以“山风卒起”,令人悚然,扫兴而归,显出此地其实僻野荒冷,不宜久留,含蓄表示出作者不慕前贤,不喜欢隐逸的意向,透露出作者积极入世的心态。参考译文:游媚笔泉记姚鼐桐城的西北方向,重山叠岭大概有好几百里,一直到县衙所在地才开始平坦。平地和山地交界的地方,两座山崖合立一起,像屏障一样耸立,高的横的缝隙几乎不能走人。像龙一样曲折的溪流,从这里边流出来。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
9、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枫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杜鹃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秦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浮”啊,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石缝中长出大树,能遮蔽几十人,前面有平地,可以铺席而坐。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
10、先生的摩崖书刻在上边,泉水叫做“媚笔之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左丈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十分害怕,于是回去了。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也去了,我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附】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
11、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个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顶以后,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看泰安城,汶水、徂徐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现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
12、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人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13、,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徒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摆藕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日,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裤,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
14、人膝齐。桐城姚兼记。登泰山记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中谷绕泰安城下/哪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人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B.中谷绕泰安城/下啷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C.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D.中谷绕泰安城/下啷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B.阴,山南水北为阴;阳
15、,与“阴湘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C.乾隆,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海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姚鼐此行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风雪、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16、;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答案】6.C7.B8.A9.(1)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地方。(2)这一天(我们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石刻)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
17、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郦道元所谓环水也是一个判断句,前后断开,下与上句联系密切,排除BD;“循”修饰“入”,“以”相当于“而,用于之间表修饰,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山南水北为阴”错,应为“山南水北为阳”。故选Bo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说法错误,“朱孝纯子颍”是朱孝纯字子颍,是一个人。故选Ao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者也”,判断句;“谓”,称、叫;“所不至”,所字结构,没到过的地方。(2) “是日”,这一天;“远古刻”,更古
18、老的石碑(石刻);“漫失”,模糊或缺失。参考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现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
19、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徐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而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逐渐可见云中几十个立着的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
20、,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而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块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
21、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桐城姚兼记述。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鳌泰山记姚兼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
22、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铢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篇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日,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久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仰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圉。少杂树,多松,生石城,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现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注释】崖限:像门槛一样的山崖。
23、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樗茄(Chupu):古代的一种博戏,这里指樗茄所用的掷具,长形而末端尖锐。偻:脊背弯曲的样子。10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8 .&循西谷循:顺着C.稍见云中白若樗辅数十立者稍:稍微D.其远古刻尽漫失漫:模糊H.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而雪与人膝齐9 .余始循以入千呼万唤始出来C.其级七千有余亭西有岱祠D.是日观道中石刻自言本是京城女12 .这篇文章中,“苍山负雪,明灿天南精炼传神地写出了作者登上泰山所看到的景象,请从“负和“烛”中任选一字,分析其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13
24、.阅读本文第三段,回答问题。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在日观亭所观日出的景象。请依据文本,完成以下表格。时间的词语表现景象的语句概括景象特点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风雪扑面,云雾弥漫稍见稍见云中白若樗藤数十立者须臾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回视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红或白,,像佝偻的背【答案】10.C11.A12.示例一:一个“负”字,将泰山比拟为一个身负积雪、饱经风霜的老人。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示例二:“烛”是名词作为动词使用,译为“照耀”之意。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但“烛字同时形容泰山之外形,形容了泰山的巍峨挺拔。
25、13.众山如骰子般白而小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五彩缤纷太阳红如朱砂,下面又有红光承托颜色错杂【解析】1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稍:逐渐。句意:逐渐可见云中几十个立着的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都是介词,和,同。句意: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B.副词,起初,开始。/副词,才。句意: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C.副词,通“又”。/动词,持有,与“无”相对。句意:台阶有七千多级。/日观亭西面有岱祠。D.代词,这。/动词
26、,表判断,和“否”相对。句意:这一天,观看了路上的石刻。/她说自己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故选Ao12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负”,背负。一个“负”字赋予“苍山”以生命,使之人性化,新颖传神。将泰山比拟为一个身负积雪、饱经风霜的老人。以动写静,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显出泰山的苍劲雄放。烛是名词作为动词使用,译为“照耀”之意。描绘出雪光映照南天的光彩,令人耳目一新,带给读者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愉悦。但“烛字同时形容泰山之外形,形容了泰山的巍峨挺拔。正因为泰山的雄伟,才能照亮整个南天。整个华北平原一马平川如一面桌子,而泰山
27、正像是平坦的桌案上巍然耸立的巨烛。1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空1,“稍见云中白若樗薪数十立者”,逐渐可见云中几十个立着的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据此概括出:众山如骰子般白而小。空2,结合“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可知,此处即: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空3,据“须臾成五采“,形象特点即是:五彩缤纷。空4,“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据此概括出:太阳红如朱砂,下面又有红光承托。空5,此处对应“驳色”,即:颜色错杂。参考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
28、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看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
29、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徐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逐渐可见云中几十个立着的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
30、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现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桐城姚兼记述。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
31、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徒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中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播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日,
32、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节选自【清】姚鼐登泰山记)材料二:是日也,天朗气清,金风栽爽,坐玉皇之顶,抚没字之碑,则见联络岳顶,黄河控秦吴之胜,昆仑壮夷夏之观,廓如也。既而日忽忽其将暮景翳翳以偕入百灵万慈之嘘作焉旦复蹑日观峰,则见黑云驱而上浮,黄云拥而下升,朦胧睚霭之间,忽有一点若朱丹、若火焰,破重雾而耀红光,奇观也。须臾而半出云间,则天明景藏。噫!予南人获游上国最晚,信宿,尽得天地古今之胜,岂非遇与?刺史日:“九日登泰山,阅诸编帙未之前睹也,可以无纪乎?”遂记之。(节选自【明】黄橙重九日登岱记)14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
33、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既而日忽忽A其将B暮C景翳翳D以偕E入F百灵万籁之G嘘作焉H旦复蹑日观峰15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京师,古代指国家都城,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中的“帝京也是此意。B.子颖,在文中是朱孝纯的字,在古代“字常用来平辈互称,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C.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在古代人们常常以月相来确定日期,每月初一为“朔D.胜,在这里指美景,与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的“胜字意思相同。16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作者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
34、,到达泰安。B.日出之时,姚鼐和朱子颖坐在日观亭中,两人目睹了太阳纯红像朱砂,太阳下面东海红波摇动的壮丽奇景。C.黄鳌身坐玉皇顶,手抚无字碑,极目远眺,看到了黄河与昆仑山苍茫辽阔的壮美,也感受到了国土的广袤。D.刺史在书籍上没有发现有在九日登泰山看日出这样的记载,材料二作者对登泰山也感慨万千,于是就写下了这篇文章。17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须臾而半出云间,则天明景藏。18 .材料一第二段层次分明,请按时间顺序加以概括。【答案】14.CFH15.D16.C17.(1)等到已经登上山顶,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35、2)不久太阳从半空的云间出现,于是天气清明,景象隐藏于天地之间。18.五更时分,姚鼐和朱子颖坐在日观亭等待日出;日出时,二人目睹了日出壮丽的奇景;日出后,作者回看日观峰以西山峰的景象。【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久太阳快要落山,日光阴暗,各种生灵的声音渐渐起来。第二天早晨登上日观峰。“既而日忽忽其将暮”,“既而”,时间状语,“日”为主语,忽忽其将作状语修饰谓语“暮”,句意完整,C处断开;“景翳翳以偕入“,主谓结构,“景”为主语,“入”为谓语,其余为状语,句意完整,F处断开;“焉”,此处为句末语气词,后面H处断开。故CFH三处需要断句。15.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及理解
36、文言词语的含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自从去年我离开京城。B.正确。C.正确。D.错误。名词,美景。/形容词,美好的。句意:全部享受到了天地古今的胜景。/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故选D。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看到了黄河与昆仑山苍茫辽阔的壮美”错误,原文为“黄河控秦吴之胜,昆仑壮夷夏之观,廓如也”,意思是“黄河连接着泰吴的胜地,昆仑一样的山峰构成的壮观景象,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作者并未看到“昆仑山”。故选Co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及”,等到;“负”,背,此处意译为“覆盖”;“烛”,照。(2)“须臾”,不久;“则”,于
37、是;“明”,清明。18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戊中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可概括出,五更时分,姚鼐和朱子颖坐在日观亭等待日出;结合”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可概括出,日出时,二人目睹了日出壮丽的奇景;结合”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可概括出,日出后,作者回看日观峰以西山峰的景象。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
38、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徐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
39、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现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材料二:这一天,天气晴朗,秋风送爽,坐在玉皇顶上,抚摸着无字碑,看见群峰连绵,层峦叠嶂,黄河连接着泰吴的胜地,昆仑一样的山峰构成的壮观景象,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不久太阳快要落山,日光阴暗
40、,各种生灵的声音渐渐起来。第二天早晨登上日观峰,就看见黑云渐渐上浮,黄云慢慢下沉,朦胧烟霭之间,忽然有一点像朱丹、像火焰,冲破重重迷雾而发出根眼的红光,构成奇特的景象。不久太阳从半空的云间出现,于是天气清明,景象隐藏于天地之间。哎!我是南方人。获得游历上国的时间最晚,这一晚,全部享受到了天地古今的胜景,难道不是机遇吗?刺史说:“九日这天登上泰山,阅览了许多之前未曾见过的风景和编制,可以没有记录吗?”于是记下了这件事。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游南岳E记【清】罗泽南戊戌秋,余偕陈子乔、林固庵二人之衡山。舆行两日抵其能。阴雨骤注,咫尺晦昧,兴几尽。诘朝】,云暂开,祝融峰忽现天际,旋露而旋灭
41、。强之行,山径崎呕,舁者门】无所用其力,各蹑其鹿以上。午憩半山亭。亭以下清澈,其上云深不可测。饮毕,经三十六湾,羊肠屈曲,尤奇险可畏。瀑布奔流怒号于万仞下,一失足,人莫援以手。秋日自上蒸之,云五色夺目。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俄而一岫现,以为凌绝顶也。奋登之,则闻钟声、磬声、鸡犬声、行歌互答声唱和天半,仰之不见其处。从容攀跻,抵上封寺,宿焉。云至,寺忽划然而断,峰巅挺现云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岛,绝无依傍。风动云舞,山岳俱摇,令人眩悸不能自持。夜半,风大作,殿上铁瓦欲飞。晓起视之,云尽为风散矣。乃攀危石凌绝顶。近瞩荆、襄,远览宇宙,一目万里,洞然无蔽。吾窃因之而有感焉。卑而近者,其境易究:高
42、而远者,其妙难见。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尽显乎造物之奇。故安于蒙昧而不进者,自弃也;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弹其力之所能为,以求其境之可至。至于疑似眩乱,天或未有以启之,又终有所不能达也,尽乎人复得乎天,而后此心庶乎无憾矣!此余之所以有感于斯也。余闻衡岳之上多幽洞异岩,为昔贤所曾游者。余将遍访而详览之,以悉得其概。盖观其大,又欲有以尽其细也。二子其亦有此志乎?(有删改)【注释】11】南岳:即衡山。下文中的“祝融峰为衡山最高峰。【2】诘朝:次日清晨。【3】舁者:轿夫。19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咫尺晦昧戊申晦(登泰
43、山记)B.兴几尽磴几不可登(登泰山记)C.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曲中收拨当心画(琵琶行)D.天或未有以启之20.A.乃攀危石凌绝顶B.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C.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D.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或日,此东海也(登泰山记)F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危:高骤:快速使:致使极:穷尽21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各蹑其屐以上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B.云尽为风散矣因为长句(琵琶行)C.卑而近者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D.二子其亦有此志乎其级七千有余(登泰山记)2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一失足,人莫援以手
44、一旦不慎跌倒,没有人施以援手B.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所经历的境况,让人恍惚,无法用语言形容C.一目万里,洞然无蔽一眼望去可达万里之远,清清楚楚没有遮挡D.为昔贤所曾游者是从前贤者曾经游览过的地方23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作者初至南岳,因遭遇大雨而游兴殆尽,后来历经艰险,奋力前行,终于登临绝顶。B.作者一行在上封寺看到云随风翻转、山摇摆晃动的景象,不由心惊目眩,兴奋不已。C.作者认为应竭力追求所能达到的境界,不应安于蒙昧、不思进取,也不能半途而废。D.本文前面用生动的语言写景记事,后面借记游之事阐发道理,前后呼应,相得益彰。24 .文章最后一段“二子其亦有此志乎”一句
45、中,“志”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19.B20.C21.C22.A23.B24.逐一(全部)观览南岳上的幽洞异岩,既要从整体上观看,又要了解它们的细微之处。【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词语含义的能力。A.第一个“晦”,昏暗;句意:几尺远的地方都昏暗看不清楚。第二个“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句意:戊申日月底这一天。B.第一个“几”,几乎;句意:游览的兴趣几乎没有了。第二个“几”,几乎;句意: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C.第一个“画”,绘图;句意:得到了其中的一半便想停止的人,是画地为牢,自我限定。第二个“画”,通“划”,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句意
46、: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D.第一个“或”,有时;句意:天有时也可能没有启发、开导。第二个“或”,有人;句意:有人说,那就是东海。故选Bo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词语含义的能力。C.“使:致使”错误。“使”,假使,假如;句意:假使因为偶有所得便感觉很快乐而自我满足。故选Co21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虚词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以,连词,表修饰;句意:我们每个人只得都穿上草鞋上山。第二个“以”,介词,在;句意: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B.第一个“为”,介词,被;句意:云都被风吹散了。第二个“为”,动词,写;句意: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C.第一个“而”,连词,表并列;句意:位于
47、低下而又近处的。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句意: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D.第一个“其”,表推测,难道;句意:同游的两位也有这样的愿望吗?第二个“其”,代词,那些;句意: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故选C。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没有人施以援手”错误。应为:一旦不慎失足跌倒,人们没有办法用手援救。故选Ao2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在上封寺看到云随风翻转、山摇摆晃动的景象”错误。根据原文“云至,寺忽划然而断,峰巅挺现云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岛,绝无依傍”可知众人看到云随风翻转的形象并不是在上封寺,因为上封寺已经被浓云遮住了。故选Bo24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梳理和分析能力。根据最后一段的“余将遍访而详览之,以悉得其概。盖观其大,又欲有以尽其细也可以知作者既想“得其概”,也想“观其大和“尽其细”,据此回答即可。参考译文:游南岳记罗泽南戊戌年的秋季,我与陈子乔、林固庵二人同往南岳衡山。乘轿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