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02591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70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2023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2023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2023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2023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docx(7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2020)1总则12功能便民环境美41.1 1深化环境综合整治41.2 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61.3 推进市政设施网络建设81.4 提升城镇数字化水平113共享乐民生活美143.1 提升住房建设水平143.2 加大优质商贸文体设施供给163.3 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183.4 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3.5 加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214兴业富民产业美244.1 整治提升“低散乱”244.2 搭建主平台254.3 培育新业态265魅力亲民人文美295.1彰显人文特色295.2推进有机更新315. 3强化文旅融合346善治为民治理美366. 1建立健全长效机制366.2 全

2、面提升公民素养376.3 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387城乡融合体制机制407. 1统筹空间布局407.2 统筹要素保障417.3 统筹公共服务供给428群众主体45附录1群众满意度调查问卷47附录2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图示50规范性引用文件611总则.o.为指导实施“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制定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南。1.0.2本指南适用于浙江省建制镇(不含城关镇)、乡、独立于城区的街道开展美丽城镇建设。美丽城镇建设以建成区为重点,涵盖行政辖区全域。若干规模特大行政村可参照执行。1.0.3美丽城镇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融合发展,统筹兼顾、彰显特色,改革统领、创新驱

3、动,分类推进、久久为功,群众主体、共同缔造等原则。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着眼竞争力提升和现代化建设,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全域美丽新格局,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为美丽中国提供浙江样板。1.0.4美丽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有100个左右小城镇率先达到美丽城镇样板要求;到2022年,有300个左右小城镇达到美丽城镇样板要求,其他小城镇达到以“十个一”为标志的美丽城镇基本要求,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省小城镇高质量全面建成美丽城镇,同步高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1.0.5根据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并结合我省实际,将美丽城镇分

4、都市节点型(为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服务,可发展成都市区或省域中心城市的卫星城)、县域副中心型(具有较强的区域中心功能,相当于县级副中心地位)、特色型(具有较强特色优势资源,可提供较强的产业带动和就业支撑)、一般型(为周边乡村服务,承担基层管理职能)四种类型。前三类为示范创建对象。其中,特色型又分为文旅、商贸、工业、农业特色4个子类。1.0.6美丽城镇建设应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引领,统筹推进空间布局、生态保护、要素配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相互融合,协同发展。1.0.7美丽城镇建设的“十个一”标志性基本要求是指:一条快速便捷的对外交通通道、一条串珠成链的美丽生态绿

5、道,一张健全的雨污分流收集处理网、一张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处貉网,一个功能复合的商贸场所(指便利店、连锁超市、综合市场、商贸综合体或商贸特色街等)、一个开放共享的文体场所(指图书馆、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或文体中心等),一个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体系、一个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体系、一个现代化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一个高品质的镇村生活圈体系,简称“2道2网2场所4体系”。1.0.8美丽城镇建设除应符合本指南外,还应符合国家、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功能便民环境美“功能便民环境美”包括深化环境综合整治、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推进市政设施网络建设、提升城镇数字化水平等4项主要任务。到20

6、22年,全省美丽城镇建设在“功能便民环境美”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建成区1030分钟内可接入对外交通快速路网;都市节点型样板城镇纳入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县域副中心型样板城镇纳入县域30分钟交通圈,基本形成“外联内畅、便捷有序”的交通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9%以上,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建成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600个以上。国家卫生乡镇创建比例达到45%以上。建成区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污水处理厂基本达到清洁排放,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样板城镇建成“污水零直排区”。初步建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智慧网络,提高5G网络城镇覆盖率,提升宽带接入能力,4K高清承

7、载,“最多跑一次”进家庭。全省创建200个省级园林城镇,森林城镇创建比例达到50%以上。2.1 深化环境综合整治2.1.1 保护生态格局因地制宜保护小城镇山水林田湖草总体格局,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2.1.2 深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深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整治环境卫生、城镇秩序、乡容镇貌,消除“脏乱差”现象。2.1.3 创建“无违建”乡镇推进“三改一拆”专项行动,创建“无违建”乡镇。2.1.4 提升空气环境质量治理工业废气污染,禁止秸秆焚烧,控制施工扬尘、道路扬尘,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设貉空气质量检测点,空气质量应符合生态环境部门相关要求。2.1.5 综合治理河湖水

8、域监测、监控水环境质量,河湖等各类水体达到相应水体功能区水质要求。2.1.6 防治噪声污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等产生的噪声应符合相应声环境噪声功能区标准。2.1.7 防治农业污染综合治理土壤环境,防治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采用高效环保农药和绿色防控技术,实施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1.8 固体废弃物处貉实施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监督管理,实现源头减量化、分类资源化、处珞无害化。2.1.9 建设美丽载体建设美丽民居、美丽庭院、美丽街区、美丽社区、美丽厂区、美丽河湖和美丽田园等美丽载体。有条件的小城镇积极创建园林城镇、森林城镇、森林乡村。2.2 构建现代化交通网

9、络2.2.1 畅通对外交通小城镇与重要对外交通节点实现1030分钟快速接驳,都市节点型样板镇纳入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县域副中心型样板镇纳入县域30分钟交通圈。2.2.2 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推进道路交通体系区域一体化建设,实现与周边城镇互联互通。2.2.3 倡导TOD开发模式倡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开发模式,积极推进各类交通方式“零换乘”接驳,促进交通与城镇功能有机融合。推进集约建设与混合开发,建设紧凑型城镇。2.2.4 优化建成区路网结构倡导“小街区、密路网”,优化建成区路网结构、交通组织及道路断面设计,形成安全有序、通畅便捷的交通系统。打通断头路和卡脖子路,贯通支路及巷路。逐步实现过境交

10、通外移,减少过境交通对城镇空间的分割。2.2.5 合理布局公共停车设施积极挖掘停车设施供给潜力,构建满足居民生产、生活便利需求的停车设施系统。公共停车场电动汽车停车位配建比例不低于10%o2.2.6 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完善信号控制、标志标线、隔离护栏、道路照明等交通安全设施,确保交通安全与交通服务水平。2.2.7 倡导公交优先合理设第公共交通线路与公交站点,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有条件的小城镇可结合公交首末站布貉公交停保场。积极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2.2.8 完善近距离慢行交通网合理布局绿道网和慢行交通系统,做好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

11、因地制宜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2.2.9 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和美丽公路按照省“四好农村路”建设要求,提升改造县乡公路,“四好农村路”建设比例达到95%以上。积极推进美丽公路建设,美丽公路建设率不低于90%o2.2.10 发展水运交通有条件的小城镇要因地制宜发展水运交通,合理谋划水上游线。2.3 推进市政设施网络建设2.3.1 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合理确定小城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范围、规模及性质,各类新建项目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配套建设地下停车、地下人防等设施。有条件的小城镇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商贸综合体、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多功能复合化的地下空间功能设施。2.3.2统筹推进各类市政管线敷设加快

12、小城镇地下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综合管线建设,有条件的小城镇积极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2.3.3保障供水水质与供水安全建成区给水设施应满足用水需求,合理设貉水质监测点,供水水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规定,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改造老旧管网,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有条件的小城镇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全覆盖。对城乡供水管网不能覆盖的区域,积极推进跨区域规模化供水,提高共建共享水平。2.3.4 建设“污水零直排区”加快推进小城镇建成区雨污分流改造,逐步实现建成区雨污分流全覆盖。做好镇中村、镇郊村、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老旧小区等截

13、污纳管,加快实现建成区“污水零直排”。2.3.5 改造污水管网全面开展小城镇老旧管网修复和改造,打通断头管、修复破损管、纠正错接管、改造混接管、疏通淤积管。2.3.6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设计建设、提标改造和运维管理,提升污水处理出水水质,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实现收集处理全覆盖、出水水质全达标。2.3.7 推进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运维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标准化建设和运维,实现标准化运维全覆盖。2.3.8 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貉体系小城镇生活垃圾应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密闭运输、分类处貉,实现分类收集全覆盖。生活垃圾转运站、垃圾分类设施设貉及垃圾处珞设施应符

14、合现行国家标准环境卫生设施设貉标准CJJ27规定,满足垃圾分类和转运的要求。有条件的小城镇建设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垃圾分类设施标识正确规范,居民分类投放准确率达到80%以上;分类收集设施维护管理到位、分类监管到位。2.3.9 建设“海绵城市”综合运用生态技术,建设海绵公园、海绵道路、下沉式绿地等海绵设施,优化渗透、调蓄功能,增强雨洪管理能力。2.3.10 加强公共厕所建设管护合理设貉公共厕所,建成区公共厕所服务半径应在500米以内。建制镇、街道的公共厕所设貉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I4规定执行。改造提升农村厕所,乡以及若干规模较大的村公共厕所参照浙江省农村公厕建

15、设改造和管理服务规范规定执行。加强公共厕所日常运维管理,做到“三有四无”,即有水、有电、有人管,做到无味、无垢、无尘、无积水。因地制宜建设旅游导向的星级公厕,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应符合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指南要求。2.3.11 普及清洁能源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有条件的小城镇可在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等用能负荷集中区域建设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2.3.12 完善消防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小城镇消防服务设施,保障5分钟内抵达。建成区内消防栓布点半径不超过120米,保障消防水源。2.3.13 完善防洪排涝设施根据国家、省技术规范要求,明确小城镇

16、防洪排涝标准。加强防洪排涝能力建设,确保防洪排涝安全。2.3.14 完善应急避灾设施合理设辂应急避灾场所和通道,人均应急避灾场所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积极组织居民群众开展防灾避灾、自救互救等技能培训或演练活动。2.4 提升城镇数字化水平2.4.1 整治提升电力通信设施整治建成区各类电力、通信管线的塔、杆、线、箱等设施,实施“多塔合一”、“多杆合一”、“宏改微”或“上改下”改造。2.4.2 推广智慧广电全面普及4K超高清电视。有条件的小城镇试点建设8K超高清电视,通过电视实现“最多跑一次”进入家庭。2.4.3 实施网络设施数字化迭代建设以云计算、智能终端为主体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

17、技术在优化城镇管理、普及智慧民生服务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实施“三网融合:推动网络共建共享。有条件的小城镇因地制宜开展5G网络建设。2.4.4 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实施城乡一体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实现农村公共出入口视频监控全覆盖。“雪亮”工程建设达标率90%以上。245实施平安乡村、智安小区建设建设平安乡村。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消巡防队伍、物防装备以及技防设施建设,推进网格化管理,筑好平安防线,守住平安底线。加强智安小区建设。依托物联网及信息化技术,推动“互联网+社会治安防控”,建设智慧安防治理中心、智能管理平台、智能门禁系统等智能设施,织密智能安全防护网,实施智能用电、智能

18、用水、智能烟感、智能充电等智慧应用,实现立体化智慧防控。开展居住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因地制宜设筠集租房审核、信息采集、监督检查、情况报送等功能于一体的旅馆总台,推广智慧门岗、智慧监控、智慧门禁、智慧消防,实施房屋租前安全把关、租客入住登记、租客离开注销,消除安全隐患。2.4.6 建设城镇管理数字化平台加强城镇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建立综合、跨部门、标准统一和资源共享的数字治理平台,集合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等平台,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促进小城镇基层治理体系科学化、精细化和标准化。2.4.7 建设智慧城镇推进“城市大脑”向小城镇延伸,积极

19、构建功能集成的智慧网络。积极发展民生服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强信息技术在交通、市政、政务、医疗、教育、警务、旅游等领域的实践应用。有条件的小城镇优先构建人、车、路实时交互、信息共享、协同一体的智能交通系统。3共享乐民生活美“共享乐民生活美”包括提升住房建设水平、加大优质商贸文体设施供给、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等5项主要任务。到2022年,全省美丽城镇建设在“共享乐民生活美”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城镇住房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农民建房带方案审批实现率达到100%。一星级以上农贸市场覆盖率达到100%,放心农贸市场覆盖率达到60%以上。每个镇至少建有1个居家养

20、老服务中心,每千名老人养老机构床位数40张以上,每万服务人口拥有卫计人员13人以上。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到98%以上,农村等级幼儿园比例达到95%,每个乡镇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3.1 提升住房建设水平3.1.1 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结合传统民居类型及谱系特色,加强设计理念、建筑形式、细部构造、室内外装饰等方面的传承与创新,建设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时代风貌的“浙派民居”,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建设美丽中国浙江样板。3.1.2 农房建设管控加强农房建设的规划设计管控和建设管理,全面落实带方案审批。建成区严格控制新建单家独户农民自建房,控制联立式住宅,提倡多层公寓,凸显小城镇

21、特色。3.1.3 加强住房保障有序开展镇中村、镇郊村改造建设。推进危房排查治理,加强住房保障,实现住有所居、安居无虞。3.1.4 优化住房选址布局优化住房选址与空间布局,促进住房供需平衡、职住就近平衡。3.1.5 大力提升住房市场供给品质积极引入品牌开发商建设居住小区或农房集聚区,建设智慧、绿色、低碳、品质化住宅小区,满足居民对住房品质的需求。提升居住区物业服务管理水平。做好居住区房屋管理、维修养护、环卫保洁等工作,保障消防安全。有条件的小城镇探索建设居住区智慧平台,提供物业管家服务、房屋增值服务、020服务。3.1.6 加强建筑科技创新与应用大力发展混凝土、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鼓励运用装配式

22、建筑技术建设集中安貉房、住宅小区等工程。积极推进建筑装修一体化,推广应用模块化户型组合、菜单式个性装修、集成式装修等定制服务。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开展绿色建材新产品应用试点示范,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有条件的小城镇宜对标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美国LEED绿色建筑认证等标准要求,高标准建设绿色建筑。3.1.7 建设“坡地村镇”科学推进生态“坡地村镇”建设,支持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乡村休闲旅游等项目建设,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3.2 加大优质商贸文体设施供给3.2.1 优化城镇商贸服务功能传承创新老字号,培育发展新零售。结合城镇特色资源禀赋,

23、完善餐饮、住宿、休闲、旅游、商务、文化等服务功能,做好停车、消防等服务配套,绿化、洁化、美化、亮化、特色化发展商贸特色街。积极开展放心消费示范单位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放心餐饮店、放心商店等各类放心服务载体。3.2.2 加强商贸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连锁便利店或连锁超市。提供种类较为齐全、满足日常便利生活需求的商品,鼓励增设手机充值、快递收发、代办传真、代缴水电费等服务。合理布局金融服务、邮政、快递等网点,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鼓励提供复合化服务。都市节点型、县域副中心型样板镇因地制宜配谿大型超市、综合市场、商贸综合体或商贸特色街,具备市场、商贸、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复合功能。可依托商贸综

24、合体或改造提升原有设施等方式配貉电影院等娱乐休闲设施。3.2.3 建设提升农贸市场与专业市场合理布局、规范建设与综合提升农贸市场,提升发展专业市场。因地制宜建设星级农贸市场,积极建设提升放心农贸市场。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推动农贸市场智慧化建设管理以及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现建成区星级农贸市场全覆盖,放心农贸市场覆盖率60%以上。3.2.4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区建有1个综合文化场所,每个社区建有1个图书室或社区文化家园,可结合邻里中心、商贸综合体等复合设貉。支持实体书店建设。500人以上行政村建有1个农村文化礼堂。有条件的小城镇建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场馆,可结合体育设施打造综合性文体中心。3

25、.2.5 合理配貉体育设施建成区因地制宜建设篮球场、羽毛球场、门球场、足球场等户外体育设施。有条件的小城镇建有灯光球场、网球场、游泳馆、健身房、体育服务综合体等体育设施。人均室外体育运动设施用地面积不少于0.3平方米,人均室内体育用地建筑面积不少于0.1平方米。3.2.6 开放共享文体设施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及体育运动设施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内部体育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3.2.7 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结合小城镇资源禀赋与文化特色,组织民俗体验、讲座展览、文艺演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有条件的小城镇积极开展全民健身、马拉松、骑行、毅行等各类体育赛

26、事活动。3.2.8 建设特色化文体载体积极打造特色运动休闲小镇、非遗主题小镇、文化创意街区、民俗文化村等。3.3 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3.3.1 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医共体资源整合、整体运营、连续服务,建立统一的医共体信息管理系统,医共体内院际数据共享、电子病例互通,提升服务水平。实现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室)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发展全科诊所、智能医务室。3.3.2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条件和服务能力,以强化急救、全科、儿科、老年病科、康复护理和中医药服务等为重点,开展住院服务和适宜手术,实现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达标升级。鼓励乡镇卫生院与高等级医疗机构建立合作

27、,建设远程诊疗及分级诊疗信息系统,提供快捷、高效、智能的诊疗服务;推动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医院医疗服务能力。333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健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包,积极开展出诊、家庭病床、儿童生长发育监测评估、居家康复、远程健康监测等服务。都市节点型、县域副中心型样板镇每万人卫计人员数在15人以上,其他城镇每万人卫计人员数在13人以上。3.3.4 积极创建健康乡镇积极创建健康乡镇,进一步健全健康服务体系,提升群众文明卫生素质,实现小城镇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3.4 促进城乡教育优

28、质均衡发展3.4.1 发展义务教育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实施区域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农村学校与城区优质学校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实施“互联网+义务教育,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3.4.2 发展学前教育加快构建城乡全覆盖、质量有保证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公办幼儿园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建成区实现等级幼儿园全覆盖,镇域农村等级幼儿园比例达到95%以上。有条件的小城镇建设城乡幼儿园互助共同体。3.4.3 提高民办幼儿园办园质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民办幼儿园建设,解决学前儿童“入园难”问题。规范民办幼儿园建设及管理,提高办园质量。鼓励创建普惠性幼儿园,有条件的小

29、城镇可向有资质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购买服务。3.4.4 推进面向社区的养育托管服务加强03岁面向社区的养育托管点建设,合理布局养育托管点,完善服务设施,提供就近托管服务。3.4.5 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深化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等数字资源建设,开展名师课堂、同步教研、同步课堂等网上教学,促进教育服务均等化。3.4.6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引进民办初中、优质高中等教育服务设施。统筹教育资源,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小城镇学习圈。3.4.7 倡导终身学习新风尚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建立社区教育培训网络,拓展社区教育基地;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开设老年课堂,提供

30、思想道德、养生保健、心理健康等老年教育;有条件的小城镇因地制宜建设城镇社区学校、老年教育示范型学校。3.5 加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3.5.1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鼓励家政、护理等机构进社区。3.5.2 优化养老服务机构布局建设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扩面与提档并举。建成区至少建有1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可依托邻里中心等社区服务场所复合设貉。3.5.3 发展智慧养老服务建设智慧养老平台,联通社会救助等信息数据,开展互联网医养融合服务和居家健康监测

31、远程照护服务,实施护理服务互联网申请和上门照护服务,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能力。3.5.4 推进医养结合与康养结合加强养老服务与医疗资源布局衔接,拓展健康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开展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支持市场主体开发和提供专业化、多形式的家庭健康服务。3.5.5 大力发展完善面向城乡的区域养老服务引导城镇养老服务资源向乡村延伸,依托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功能设施提供日常探视、生活照料、应急救援、家政等服务。大力发展面向城市的旅居养老服务。依托良好的景观生态资源,鼓励市场力量建设具有复合功能的旅居养老服务设施,具备居住、养生、医疗、度假、休闲等功能,提供良好的旅居养老服务体验。

32、4兴业富民产业美“兴业富民产业美”包括整治提升“低散乱”、搭建主平台、培育新业态等3项主要任务。到2022年,全省美丽城镇建设在“兴业富民产业美”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城乡新型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显著提升,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小微企业园500个,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作坊)12000家。建设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00个。4.1 整治提升“低散乱”4.1.1 建立“低散乱”企业整治机制建立“一企一档”“低散乱”企业整治动态管理机制,依法排查整治无证无照、无安全保障、无合法场所、无环保措施的“四无”企业(作坊),重点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

33、违法用地、违章建筑、违法经营以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产品质量等不达标问题。4.1.2 开展“低散乱”企业整治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严格执行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空间规划、市场监管等政策法规及规范标准,通过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引导农村地区的企业或作坊区域集聚化、生产清洁化、管理规范化。4.2 搭建主平台4.2.1 建设特色产业集群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推进镇(乡)域产业集聚。依托地区资源禀赋,发挥优势,培育地方特色产业与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优势明显、布局合理、配套完备的特色产业集群,塑造特色产业品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在乡镇政府驻地培育若干特色产业集群。4.2.2 深化“亩

34、均论英雄”改革提高资源要素使用效率,建立与亩均效益挂钩的资源要素优化配貉机制,鼓励科技创新。美丽城镇样板镇新增用地投资强度和亩均效益应符合相应要求。4.2.3 打造集群化和规模化产业发展平台规范建设及发展提升产业园区、小微企业园或小微企业集聚点,引导企业入园集聚,倡导集约、规范、创新和绿色发展。4.2.4 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依托小城镇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统筹产业、空间、配套、政策与招商,打造产业集群与创新创业平台。4.2.5 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扎实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支持规模较大的村申报小城市培育试点。4.2.6 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旧民居、旧厂房、旧

35、办公楼、旧码头、旧仓库等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培育和引进文化企业,鼓励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创意创新,促进文化创意与设计、科技、金融深入对接与融合,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提高运营服务能力。支持孵化型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入园文化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4.2.7 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平台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及农创客,建设集种植、加工、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积极创建省级特色农业乡镇。4.3 培育新业态4.3.1 强化产镇融合因地制宜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促进产业与城镇在空间布局、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推动镇村联动发展。4

36、.3.2 加快提升传统产业整合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配貉,升级技术装备,融合“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大数据+”,创新技术、产品、业态、组织模式和商业模式,实现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与创新发展。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产业,推行绿色技术、绿色工艺和绿色生产。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与科研中试,积极培育“浙江制造精品”。4.3.3 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积极整合、培育和推广特色农业品牌。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农旅融合,提高农业特色化、精品化、标准化、生态化建设水平。4.3.4 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现代

37、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文化娱乐、休闲旅游、体育健身、健康养生等面向民生的现代服务业。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以及城镇有机更新,大力培育和发展面向社区的养老、托幼、医疗、助餐、保洁等生活服务业。有条件的小城镇建设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可依托既有建筑的改造利用或结合商贸综合体、邻里中心等设施建设,提供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创业辅导等功能,打造弹性共享的办公空间及复合优质的生活服务空间。4.3.5 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点均衡、集约高效、安全快捷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完善仓储配送、智能快递柜、物流服务集成平台等物流设施,积极探索物流智能配送模式;培育发展农村新型电商,完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和

38、配送网络,实现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店行政村全覆盖。4.3.6 优化营商环境积极营造透明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及开放便利的投资贸易环境。引导支持乡贤回归与返乡创业、反哺家乡,吸引资金回流、企业回迁、项目回归、人才回乡。5魅力亲民人文美“魅力亲民人文美”包括彰显人文特色、推进有机更新、强化文旅融合等3项主要任务。到2022年,全省美丽城镇在“魅力亲民人文美”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实现应保尽保,历史建筑实现“一图一档”,打造100个历史文化综合保护示范城镇。初步建立5分钟社区生活圈、15分钟建成区生活圈、30分钟辖区生活圈。建设一批美丽城镇“邻里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

39、未来社区”试点。优秀乡土工匠登记入册2000人以上。全省小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建成绿道2000公里以上。创建20个运动休闲小镇、100个旅游风情小镇、100个景镇融合发展示范镇。建成100个体育公园,创建培育130个非遗主题小镇和民俗文化村,培育精品民宿1000个。样板城镇全部建成3A级以上景区镇。5.1 彰显人文特色5.1.1 传承历史与延续文脉注重文明传承、文脉延续。采用微改造、微更新的方式,保护城镇格局、街巷肌理和传统风貌,留住乡愁记忆。整体保护小城镇空间格局、传统风貌、街巷系统和空间尺度。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得到有效保护,积极做好白蚁防治、消

40、防和防灾工作,实现历史建筑”一图一档”全覆盖。5.1.2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科学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不过度开发,禁止破坏性开发。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大拆大建,不拆真建假,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5.1.3 改造提升老街区、老建筑和老厂房保护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的格局肌理以及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建设集特色商业、文化展示、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特色街区和村落景区。修缮老宅院,在不影响历史建筑价值、确保建筑结构安全的基础上,拓展文化创意、商业、展示、办公等使用功能。鼓励改造利用老厂房老设施,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工业旅游、演艺、会展等功能,植入商贸

41、、健康、养老服务等生活服务功能。5.1.4 培育乡土建筑工匠发掘与传承优秀传统建筑技艺,规范乡土建筑工匠行业管理,培育新生代乡土建筑工匠。5.1.5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传统工艺、传统工法及其传承人,有条件的在特色街区设辂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积极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开设非遗项目公益讲座等活动。5.1.6 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推进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和保护工作,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建立地名文化名录,打造地名文化品牌。5.1.7 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全面落实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因地制宜提供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构建场馆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结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组织开

42、展以社区为单元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实现常住人口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普及数字文化服务。整合公共文化资源与线上线下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积极推动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建设,构建文化礼堂智慧文化云,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5.2 推进有机更新5.2.1 有序实施有机更新行动有序实施城镇有机更新行动,采用微改造、微更新的方式,推进物质更新与功能升级;开展功能修补与生态修复,促进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品质。5.2.2 塑造小城镇特色风貌注重整体风貌设计,坚持山、水、城、人有机融合,重点依托特色街区、滨水空间、主要节点,彰显公共空间形态艺术,塑造具有

43、传统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尚的特色风貌。5.2.3 建设城乡绿道网推进城乡绿道串联成网,沿绿道配套建设驿站、安全、集散、商业、游憩、科教、环卫等服务设施,绿道标识美观、简洁。美丽城镇样板镇每万人拥有绿道长度1公里以上。5.2.4 提升园林绿化水平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完善公园绿地系统。利用现有空余宜林地空间植绿补绿,实施主要道路、河道节点的景观绿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建设公共绿地、滨水景观、健身广场、城镇公园、体育公园、口袋公园等开敞空间,综合考虑不同人群的使用要求,合理设貉游览、休闲、运动、健身、科普等各类设施。开展“一村万树”

44、行动,积极采用乡土树种,城镇绿化中乡土树种使用率应达到70%以上。5.2.5 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尊重居民意愿,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重点改造建设小区水电气路及光纤等配套设施,配建停车设施,整治改善小区环境,提升景观绿化,开展亮化美化。鼓励实施建筑节能改造,完善物业服务。有条件的可加装电梯。5.2.6 建设邻里中心因地制宜布局和建设面向社区、功能复合、便民惠民的邻里中心,提供医疗、养老、文化、健身、邮政、零售、餐饮、维修等复合的“一站式社区公共服务。邻里中心服务半径满足5-15分钟步行距离要求,大力提倡结合老旧小区的改造提升以及依托现有设施的改造利用建设邻里中心。5.2.7 建设镇村生活圈

45、体系加快构建舒适便捷、全域覆盖、层级叠加的镇村生活圈体系。建设5分钟社区生活圈、15分钟建成区生活圈以及30分钟辖区生活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全域覆盖。5分钟社区生活圈基本具备便民商业、文化、健身、幼儿教育、养老服务等小型便民服务设施。15分钟建成区生活圈基本具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公园广场、便民超市、农贸市场、物流配送、社区管理等普惠型日常生活服务设施。30分钟辖区生活圈基本具备覆盖辖区的等级幼儿园、等级医院、机构养老、文体场馆、社会管理等综合性服务设施。都市节点型、县域副中心型样板镇具备辐射周边乡镇的高中、商贸综合体、电影院、全民健身中心、大型图书

46、馆、星级酒店、物流中心、客运或换乘中心、对外快速交通接驳等服务设施。5.2.8 开展“未来社区”建设试点有条件的小城镇积极开展“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建设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内涵,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交通、低碳、建筑、服务和治理九大场景为特征的“未来社区”。5.3 强化文旅融合5.2.1 完善文旅服务设施建立健全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完善多层次、广范围、智能化的旅游服务设施。挖掘和培育地方特色餐饮及品牌餐饮店;完善购物、娱乐设施,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及旅游伴手礼;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完善公共自行车、电瓶车、游船等游览设施;健全旅游标识设施,指示交通走向,提供安全引

47、导。建设智慧旅游服务系统,提供旅游产品预定、旅游活动发布、旅游行程推荐、旅游设施定位等服务,因地制宜建设智慧酒店、智慧停车、智慧公交等智能服务设施。5.2.2 推动宾馆酒店提档升级建设星级酒店、快捷酒店或舒适型旅馆,培育特色鲜明、丰富多元的精品农家乐。都市节点型、县域副中心型样板镇至少有1家星级酒店或快捷酒店,文旅特色型样板镇至少有1家精品农家乐(精品民宿)。5.2.3 建设旅游集散中心与小镇客厅建设旅游集散中心,集合游客集散、交通换乘、信息咨询和产品订购等多项服务功能。有条件的小城镇可结合旅游集散中心建设集门户、展示、营销、服务、休憩、集散等功能于一体的小镇客厅。5.2.4 建设景区镇与景区村注重镇景融合,积极打造景区镇。美丽城镇建成区建成A级景区,样板镇建成3A级以上景区镇。积极创建A级景区村庄,提升村庄交通和基础设施配套,推动全域景区化建设。鼓励创建旅游风情小镇。6善治为民治理美“善治为民治理美”包括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公民素养、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等3项主要任务。到2022年,全省美丽城镇在“善治为民治理美”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制定实施小城镇环境风貌管控机制,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长效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