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10140面向对象技术大学高校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410140面向对象技术大学高校课程教学大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面向对象技术(AdvancedObject-OrientedTechnology)课程代码:06410140学分:2学04:40(其中:课堂教学学时:24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16课程实践学时:0)先修课程: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适用专业:网络工程教材:邵维忠、杨芙清,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开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课程网站:无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需说明课程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本课程论述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概念,对不同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进行综述,对统一建模语言(UML)和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的相关方法做介绍。详细介绍面向对象分析
2、的全过程,围绕面向对象建模中的需求模型(用况图)、基本模型(类图)、辅助模型(包图、顺序图、活动图以及其他各种UML模型图)和模型规约,对面向对象的分析进行深入讨论,给出详细的过程指导和工程策略,并对相关的UML内容做较详细的讲解。同时讨论了如何在面向对象分析模型基础上,针对具体的实现条件进行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包括问题域部分、人机交互部分、控制驱动部分和数据接口部分4个主要部分的设计,以及如何进行构件化与系统部署。以期培养学生进行计算机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的能力。(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对毕业要求的贡献,确定课程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课程的具体目标如下:课程目标L1了解
3、软件系统的不同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进行综述,以及统一建模语言(UML)和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的相关方法。课程目标1.2熟悉面向对象分析的全过程,包括面向对象建模中的需求模型(用况图)、基本模型(类图)、辅助模型(包图、顺序图、活动图以及其他各种UML模型图)和模型规约。课程目标1.3在熟悉面向对象分析模型基础上,进一步熟悉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包括问题域部分、人机交互部分、控制驱动部分和数据接口部分4个主要部分的设计,以及如何进行构件化与系统部署。课程目标2.1初步具备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实现和部署的能力;课程目标2.2了解与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有关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具备工
4、程规范能力及质量意识;课程目标2.3初步具备评价不同方案用于降低工程实践对社会和环境负面影响的作用与其局限性的能力;课程目标2.4具备运用工程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分析计算机应用系统方案及其可行性的能力;(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认证专业专业必修课程填写)本课程支持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如下:指标点2.1:具备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与判断,并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分解的能力指标点3.1:具备对复杂网络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的能力,能够清晰地描述设计任务指标点3.2:熟练掌握对复杂网络系统进行分析和总体设计的方法指标点6.1:了解与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有关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具备工程规范能力
5、及质量意识指标点7.2:评价不同方案用于降低工程实践对社会和环境负面影响的作用与其局限性指标点11.1:具备运用工程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分析计算机应用系统方案及其可行性的能力要求指点课程目标指标点2.1指标点3.1指标点3.2指标点6.1指标点7.2指标点11.1课程目标Ll课程目标1.2课程目标1.3课程目标2.1课程目标2.2课程目标2.3课程目标2.4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讲面向对象概述本章支持课程目标:1.1了解软件系统的不同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进行综述,以及统一建模语言(UML)和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的相关方法;2.1初步具备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实现和部署的能力;2.
6、2了解与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有关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具备工程规范能力及质量意识;(一)教学内容(1)什么是面向对象(2)面向对象方法基本概念(3)不同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二)教学要求(1)了解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2)了解软件系统的不同分析与设计方法;(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2 .难点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第二讲统一建模语言UML本章支持课程目标:1.2熟悉面向对象分析的全过程,包括面向对象建模中的需求模型(用况图)、基本模型(类图)、辅助模型(包图、顺序图、活动图以及其他各种UML模型图)和模型规约;2.1初步具备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实现和部署的能力
7、;(一)教学内容(1) UMLl概述(2) UML2.0概述(3) UML使用实例分析(二)教学要求(1)掌握UML2.0;(2) 了解UML1;(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UML2.02.难点掌握UML2.0o第三讲建立需求模型用况图本章支持课程目标:1.2熟悉面向对象分析的全过程,包括面向对象建模中的需求模型(用况图)、基本模型(类图)、辅助模型(包图、顺序图、活动图以及其他各种UML模型图)和模型规约;2.1初步具备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实现和部署的能力;2.2了解与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有关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具备工程规范能力及质量意识;2.3初步具备评价不同方案用
8、于降低工程实践对社会和环境负面影响的作用与其局限性的能力;2.4具备运用工程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分析计算机应用系统方案及其可行性的能力;(一)教学内容(1)需求分析与系统分析(2)基于用况的需求分析(3)用况与用况模型(4)基于用况图的需求建模实例。(二)教学要求1 1)了解用况与用况模型;(2)基于用况图的需求建模;(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基于用况图的需求建模。2 .难点基于用况图的需求建模。第四讲发现对象、定义对象类与对象类模型本章支持课程目标:1.2熟悉面向对象分析的全过程,包括面向对象建模中的需求模型(用况图)、基本模型(类图)、辅助模型(包图、顺序图、活动图以及其他各种UML模型图)和
9、模型规约;1.3在熟悉面向对象分析模型基础上,进一步熟悉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包括问题域部分、人机交互部分、控制驱动部分和数据接口部分4个主要部分的设计,以及如何进行构件化与系统部署;2.1初步具备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实现和部署的能力;2.3初步具备评价不同方案用于降低工程实践对社会和环境负面影响的作用与其局限性的能力;(一)教学内容(1)发现与定义对象类(2)定义对象的属性和操作(3)建立对象之间的关系(4)建立对象类模型实例(二)教学要求(1)发现与定义对象类;(2)建立对象之间的关系。(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发现与定义对象类。2.难点发现与定义对象类。第五讲建立辅助模
10、型本章支持课程目标:1.2熟悉面向对象分析的全过程,包括面向对象建模中的需求模型(用况图)、基本模型(类图)、辅助模型(包图、顺序图、活动图以及其他各种UML模型图)和模型规约;2.1初步具备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实现和部署的能力;(一)教学内容(1)包图(2)顺序图(3)活动图(4)状态图。(5)构件图。(6)模型规约。(7)辅助模型建立实例。(二)教学要求(1)了解面向对象技术中的辅助图模型(2)初步掌握面向对象技术中的辅助图模型建立方法。(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顺序图、状态图。2.难点顺序图、状态图。第六讲问题域部分的设计本章支持课程目标:1.3在熟悉面向对象分析模型
11、基础上,进一步熟悉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包括问题域部分、人机交互部分、控制驱动部分和数据接口部分4个主要部分的设计,以及如何进行构件化与系统部署;2.1初步具备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实现和部署的能力;2.2了解与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有关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具备工程规范能力及质量意识;2.3初步具备评价不同方案用于降低工程实践对社会和环境负面影响的作用与其局限性的能力;2.4具备运用工程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分析计算机应用系统方案及其可行性的能力;(一)教学内容(1)问题域概念(2)实现条件对问题域部分的影响(3)问题域设计过程(4)问题与设计实例。(二)教学要求1 1)了解实现
12、条件对问题域部分的影响(2)初步掌握问题域设计。(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问题域设计。2 .难点问题域设计。第七讲人机交互部分的设计本章支持课程目标:1.3在熟悉面向对象分析模型基础上,进一步熟悉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包括问题域部分、人机交互部分、控制驱动部分和数据接口部分4个主要部分的设计,以及如何进行构件化与系统部署;2.1初步具备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实现和部署的能力;2.2了解与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有关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具备工程规范能力及质量意识;2.3初步具备评价不同方案用于降低工程实践对社会和环境负面影响的作用与其局限性的能力;2.4具备运用工程原理和经济决策方
13、法分析计算机应用系统方案及其可行性的能力;(一)教学内容(1)人机交互部分的概述(2)人机交互部分的需求分析(3)人机界面的设计准则(4)人机界面的面向对象设计。(5)可视化编程环境下的人机界面设计。(二)教学要求1 1)了解人机交互部分的设计需求(2)初步掌握人机界面的面向对象设计。(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人机界面的面向对象设计。2 .难点人机界面的面向对象设计。第八讲控制驱动部分的设计本章支持课程目标:1.3在熟悉面向对象分析模型基础上,进一步熟悉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包括问题域部分、人机交互部分、控制驱动部分和数据接口部分4个主要部分的设计,以及如何进行构件化与系统部署;2.1初步具备采用
14、面向对象方法对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实现和部署的能力;2.2了解与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有关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具备工程规范能力及质量意识;2.3初步具备评价不同方案用于降低工程实践对社会和环境负面影响的作用与其局限性的能力;2.4具备运用工程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分析计算机应用系统方案及其可行性的能力;(一)教学内容(1)控制驱动部分的概述(2)控制驱动设计的相关技术问题(3)如何设计控制驱动(4)控制驱动设计案例。(二)教学要求(1)了解控制驱动部分的设计要素(2)初步掌握控制驱动设计方法。(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控制驱动设计方法。2.难点控制驱动设计方法。第九讲数据接口部分的设计本章支持课
15、程目标:1.3在熟悉面向对象分析模型基础上,进一步熟悉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包括问题域部分、人机交互部分、控制驱动部分和数据接口部分4个主要部分的设计,以及如何进行构件化与系统部署;2.1初步具备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实现和部署的能力;2.2了解与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有关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具备工程规范能力及质量意识;2.3初步具备评价不同方案用于降低工程实践对社会和环境负面影响的作用与其局限性的能力;2.4具备运用工程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分析计算机应用系统方案及其可行性的能力;(一)教学内容(1)数据接口部分的概述(2)数据管理系统及其方法(3)对象存储方案和数据接口的设计
16、策略(4)数据驱动设计案例。(二)教学要求(1)了解数据管理系统及其方法(2)初步掌握对象存储方案和数据接口的设计策略。(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对象存储方案和数据接口的设计策略。2 .难点对象存储方案和数据接口的设计策略。第十讲构件化与系统部署本章支持课程目标:1.2熟悉面向对象分析的全过程,包括面向对象建模中的需求模型(用况图)、基本模型(类图)、辅助模型(包图、顺序图、活动图以及其他各种UML模型图)和模型规约;1.3在熟悉面向对象分析模型基础上,进一步熟悉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包括问题域部分、人机交互部分、控制驱动部分和数据接口部分4个主要部分的设计,以及如何进行构件化与系统部署;2.1
17、初步具备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实现和部署的能力;2.3初步具备评价不同方案用于降低工程实践对社会和环境负面影响的作用与其局限性的能力;(四)教学内容(1)面向对象方法与构件技术(2)面向对象模型的构件化(3)系统部署(4)构件设计案例。(五)教学要求(1)了解面向对象方法与构件技术(2)初步掌握面向对象模型的构件化方法。(六)重点与难点1.重点面向对象模型的构件化方法。2.难点面向对象模型的构件化方法。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编号实验项目名称学时类型要求支撑的课程目标1.用况图实验4综合必做1.1,1.2,2.12.辅助模型实验4综合必做1.2,1.3,2.2
18、3.控制驱动部分的设计实现4设计必做1.3,2.3,2.44.数据接口部分的设计实现4设计必做1.3,2.3,2.4注:1.类型指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等;2.要求指必做、选做;3.具体实验项目内容见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实验一用况图实验(一)实验目的熟悉用况图的设计方法和用况模型的设计方法。(二)实验内容1 .熟悉用况图绘制。2 .熟悉用况模型设计方法。(三)实验仪器设备1 .计算机。2 .ViSiO等相关软件。实验二辅助模型实验(一)实验目的熟悉顺序图和状态图等辅助模型的绘制与设计方法。(二)实验内容1 .熟悉顺序图和状态图等辅助模型的绘制方法。2 .掌握顺序图和状态图等辅助模型的设计方法。
19、(三)实验仪器设备1.计算机。3 .ViSio等相关软件。实验三控制驱动部分的设计实现(一)实验目的熟悉控制驱动的设计方法。(二)实验内容1 .熟悉多线程技术。2 .掌握控制驱动设计与实现方法。(三)实验仪器设备1 .计算机。2 .NET等相关软件。实验四数据接口部分的设计实现(一)实验目的熟悉面向对象设计中数据接口部分的设计方法。(二)实验内容1 .了解面向对象设计中数据接口部分的常用设计方法。2 .基于.NET设计实现数据接口部分。(三)实验仪器设备1 .计算机。2 .NET、SQLSeZer等相关软件。四、学时分配及教学方法及对指标点的支撑章(按序填写)课时分配主要教学方法支撑的课程目标
20、课堂教学实验上机课程实践小计第一讲面向对象概述2OOO2讲授1.1,2.1,2.2第二讲统一建模语言UML2OOO2讲授、案例1.2,2.1第三讲建立需求模型用况图4O4O8讲授、案例、上机1.2,2.1,2.2,2.3,2.4第四讲发现对象、定义对象类与对象类模型1.2,1.3,2.1,2.3第五讲建立辅助模型4O4O8讲授、案例、上机1.2,2.1第六讲问题域部分的设计4OOO4讲授、案例1.3,2.1,2.2,2.3,2.4第七讲人机交互部分的设计2OOO2讲授、案例1.3,2.1,2.2,2.3,2.4第八讲控制驱动部分的设计2O4O6讲授、案例、上机1.3,2.1,2.2,2.3,2
21、.4第九讲数据接口部分的设计20406讲授、案例、上机1.3,2.1,2.2,2.3,2.4第十讲构件化与系统部署20002讲授、案例1.2,1.3,2.1,2.3合计24016040五、课程考核与毕业要求达成度计算(一)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或途径考核要求考核权重备注平时作业按照作业题目进行评分,总分数平均计算20%根据作业得分取平均值实脸完成规定实险内容,按完成情况和实践逐情给分,每个实脸满分10分,总分数平均计算20%评分细则见附录1期终研讨按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汇报,主要考查口头陈述和协作能力20%按PPT质量、口头表述、分工、网站效果四个方面评分,评分细则见附录2注:考勤作为评判平时作业成绩
22、的一部分因素进行考量。六、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书名,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1) MartinFoWler著,徐家福译,UML精粹(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 JOShUaKerieVSky著,杨光等译重构与模式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3) MartinFOWIer著,陈师(注释),AnalysisPatterns:ReusableObjectModels,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七、大纲说明(内容可包括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习题要求及其它一些必要的说明)1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建议采用讲授、案例和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2 .课后共需完成约3-4次
23、作业,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完成4次上机实验和一次课内研讨。制定人:李峰审定人:毛启容批准人:毛启容2017年8月31日附录1实验评分细则(每次按100分计算)项目优良中及格不及格预习准备情况,20分明确实验要求、已准备好所有实验方案与操作步骤;18-20明确实验要求、已准备了较为完善实验方案与操作步骤;16-17对实验要求较明确、已准备了大部分实验方案与操作步骤;14-15对实验要求基本明确、已准备了基本实验方案与操作步骤;12-13对实验要求理解得不够透彻、只有少量方案与步骤或只有一些简单的思路;12以下操作完成能力与运行结果60分操作正确,结果正确且步骤清晰和简洁;54-
24、60分操作正确,结果正确但步骤较为清晰简洁;48-53分操作可行,但结果正确,但步骤不够清晰简洁;42-47分操作可行,但结果有少量错误;36-41分操作可行,但结果不正确或操作错误较多,难于得到正确结果;36分以下报告清晰,按时提交20分报告清楚,按时提交;1820分报告较清楚,按时提交;16-17分报告清楚或较清楚,但未按时提交14-15分报告基本清楚或较清楚,且未按时提交12-13分报告不清楚但按时提交,或报告不清楚也未按时提交,12分以F附录2课堂研讨评分细则(每次按100分计算)项目优良中及格不及格PPT质量,20分版面整齐大方,描述清晰,图、文、动画综合使用;18-20版面整齐大方
25、,描述清晰,图文并茂;16-17版面整齐大方,描述清晰:14-15版面整齐大方,描述基本清晰;12-13版面基本整齐大方,描述不够清晰;12以F口头表述陈述清晰,全陈述清晰,内容陈述清晰,内陈述基本清晰,陈述不够清效果,30面;27-30分较为全面;24-26分容不够全面;21-23分内容不够全面;18-20分晰,内容不够全面;18分以F分工合理,责分工合理,责任分工合理,责分工基本合理,分工不够合任明确,协调明确,能协调合任明确,能协责任基本明确,理,责任不够有序,各自较作,各自较好完调合作,各自能协调合作,各基本明确,能分工,20分好完成自己的成自己的任务;基本能完成自自基本能完成协调合作,各任务;1820分16-17分己的任务;14-15分自己的任务;12-13分自基本能完成自己的任务;12分以下层次清晰,简层次清晰,简洁层次清晰,简层次基本清晰,层次基本清网站演示,洁大方,图、大方,图文并茂;洁大方;21-23内容表述基本晰,内容不够30文、动画综合使用;27-30分24-26分分清楚;18-20分清楚;18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