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工作总结(科技局)(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工作总结(科技局)(3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市科技局2023年度工作总结汇编(3篇)目录1.市科技局2023年度工作总结22.市科技局2023年工作总结53.市科技局2023年工作总结与2024年工作计划.10市科技局2023年度工作总结今年来,XX市科技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以“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工作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强市、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综合评价指标绝对值走在全市前列,科技人才实现绍兴、XX两个零的突破,高能级平台增量提质服务产业效能凸显,海外研发机构走向国际互动交流。一、2023年各项工作成效(一)聚焦企业主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是持续引导企业研发活动。深入推进规上企业研发费用
2、“清零行动”,1-11月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4.57%(居绍兴第2)o着眼自主创新继续扩大企业研发机构基数,省级研发机构入选数居绍兴第一,基本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二是继续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深入实施“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专项行动,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82家,均为绍兴第一。1-11月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XX亿元,同比增长24.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XX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5.6%。三是高效推进成果合作转化。主动对接全国高校院所开展校地合作,激发企业研发创新动能,全年达成项目合作56只,申报2024年度省“尖兵”“领雁”攻关项目10
3、只,新产品通过技术鉴定185只,共实现技术交易额超XX亿元。赛思倍斯(绍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成功发射超低轨道卫星,填补民企航天领域空白。(二)聚焦创新制胜,加快打造战略科技力量一是高能级平台效能凸显。浣江实验室、中俄(XX)国际实验室、西交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共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17家,申请发明专利88件。浣江实验室成立航天大数据智能应用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申报入选国家级引才计划7人,承载“火炬计划”5人次、绍兴“名士之乡”12项次;中俄(XX)国际实验室承载“火炬计划”1人次;西交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承载“火炬计划”1人次。二是产业创新平台扩面提质。贯彻高能级平台开放发展的思路,协助
4、中俄(XX)国际实验室、万安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别在俄罗斯、匈牙利等地区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持续引入优质创新资源,牵头与意大利意中友协签署框架性协议共建中意国际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国际化科研合作,签约共建港科大-XX联合创新中心、上海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加大双创载体培育力度,新增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1家、绍兴市级孵化器1家、绍兴市级众创空间1家、绍兴市级星创天地3家。三是G60创新港强基壮大。1-11月份G60创新港18只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额XX亿元,完成率为103.2%o开展绍兴科创走廊“四榜竞赛”活动,制作XXG60创新港宣传片、创新制胜驱动未来XX科创大走廊宣传片,集中展示XXG60创新港发展
5、规划、重点项目建设、典型案列等情况。(三)聚焦科技人才,强化创新要素集聚效应一是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围绕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出台XX市扎实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2023年工作要点XX市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加大科技金融扶持,修订出台关于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强市的政策意见XX市银行业支持科技企业和人才创业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目前已兑付科技政策资金XX亿元,发放创新券XX万元,发放“科创贷”共计XX万元,惠及科技人才企业超800家次。二是服务质量持续优化。牵头编制金属加工产业链规划,制定XX市金属材料及加工产业链提升发展方案,成立XX市金属材料加工产业
6、链检验检测共享联盟,高效协同部门联动,推动金属产业链提档升级。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设“科技沙龙”“政企服务联盟”定期组织企业研讨解决产业及企业发展难题。落地执行XX市科技局联系高层次人才工作制度,关爱高层次科技人才,辅导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今年以来已为海外人才服务办理工作许可相关业务185件。市科技局2023年工作总结2023年以来,市科技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立足科技工作实际,有力推进各项任务完成。(一)全面加强科技创新统筹。一是奋力创建国家创新型
7、城市。召开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地推进会,明确2023年全面启动、2025年获批、2027年通过验收“三步走”工作路径,遴选第三方编制阜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方案。按照市委、市政府阜阳市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2023年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工清单要求,落实月、季调度机制,压茬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二是启动成果聚集转化的区域性科技强市建设。按照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加快打造“三地一区”、建设“十个区域性强市”的总体目标,牵头起草制定阜阳市建设成果聚集转化的区域性科技强市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送审稿),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待提请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三是推进科技
8、创新政策落实。牵头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工作检查,通过“免申即享”方式,拨付科技创新创业扶持奖补政策资金,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四是激发县域科技创新活力。界首市跻身中国创新百强县、皖北唯一,阜阳界首高新区在2022年度全省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中名列全省第4o安徽临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太和县、阜南县、颍上县获批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五是做好科技创新季度赛马工作。2023年三季度科技赛马,我市位居皖北第1位。(二)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新突破。2022年度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40.4亿元,同比增长17.3%、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75个百分点,研发投入
9、强度达到1.25%、同比提升0.13个百分点。二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有效整合、优化配置创新平台资源,积极争创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吉祥纺织工程先进技术研究院入选安徽首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功能性纺织新材料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获批组建,贝克制药、天鸿新材料2家省级院士工作站获批备案,安徽省脊柱畸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通过验收,认定省重点实验室5家、省企业研发中心34家,全市现有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300家。三是加快创新主体培育。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两清零一提升行动,预计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20家以上。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407家,同比增长56.5%,总数居全省第4位。阜阳欣奕
10、华入选2023中国新经济领域独角兽企业。四是加速创新人才集聚。安徽(阜阳)高等研究院建设正式启动,征集双链融合专员28名,其中18人入选安徽省首批双链融合专员,15名科技创新和管理人才入选科大商学院“千人特训营培训班。开展自然科研系列职称评审工作,10名科研人员、技术经纪人获得中、初级职称。2023年共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业务37份。(三)推动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与中国科大、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对接合作,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建研发平台,贝克制药等4家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通过认定;与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昊源化工、吉祥三宝等企业与华东理工大
11、学、东华大学科研团队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9项。二是提升产业创新水平。争取省“揭榜挂帅”农机装备专项2项、省重点研发项目8项、省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3项,实施市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43项,引导企事业单位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三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阜阳创新馆科技创新成果展项目建成。13项科技成果在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亮相。阜阳界首高新区、吉祥三宝分别获首批安徽省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和中试基地备案。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正在开展拟投项目尽职调查。国祯生态科技“农作物秸秆高值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2022年省科技进步
12、奖二等奖,吉祥三宝“军民两用耐寒防水复合纤维及制品关键制备技术与产业化等2个项目获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全年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XX亿元,登记科技成果2140项。(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一是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扎实开展孵化器众创空间培育,阜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获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安徽复旦科技园创新中心获省级众创空间备案,新备案市级众创空间3家。举办四场安徽“双创汇”活动,征集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100余项,促成25个合作项目成功签约、总金额约XX亿元。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7家企业入围安徽赛区总决赛并全部突围进入国赛,数量仅次于合肥,创历史最好成绩,市科技局获评安徽赛区优秀组
13、织奖。二是优化科技金融服务。常态化征集企业融资需求,开展中小科创企业融资对接活动,今年以来,持续推送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46条,重点项目融资需求6条,帮助安徽一帆香料有限公司、安徽深颍光电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等二十多家科技型企业完成融资XX亿元。与徽商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首批签订贷款协议XX万元,意向贷款XX亿元。联合交通银行阜阳分行、市担保中心为12家企业授信XX亿元。发挥市战新科转投资基金和市电子信息及光电显示产业投资基金作用,累计完成投放项目分别为6个和10个,投资资金XX万元和XX亿元。三是推进科技强农惠民。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1738名,实现1716个行政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累计服务农
14、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3000多个。阜阳市在2022年度安徽省科技系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核中排名第一。四是创优科技领域营商环境。常态长效落实联系包保责任,协调解决企业创新需求,积极办结省“创优营商环境为企服务平台”交办以及市长热线涉企问题。四季度,全市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指标、技术合同交易额指标在包容普惠创新领域季度分析评议中分别居全省第14位、第7位。联合市公安局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和居留许可一窗通办、并联办理,优化来华工作许可办理流程。五是做好科学普及工作。举办2023年科技活动周,开展科普进社区、“童心飞扬走进市科技馆”等系列活动。19个作品在2023年安徽省科普讲解大赛等省级各
15、类科普比赛中获奖,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阜阳市博物馆等3家单位通过安徽省科普基地评审。完成2022年科普统计调查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标先进地区,我市科技创新仍然面临一些不足,存在高能级创新平台较少、创新投入不足、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等问题,需要加强工作举措,创新工作思路,奋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市科技局2023年工作总结与2024年工作计戈IJ2023年,XX强力推动“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紧扣温州科技创新“八大抓手”,推动科技创新各项工作走在前。XX智能电气高新园区获省政府认定为首批省级高新区,并获评省高新区建设成绩突出集体;XX作为
16、温州唯一一个县(市、区)平均科技成果转化指数进入全省县(市、区)前十;大孵化集群“一揽子”政策、“科技副总”相关工作均获温州市领导批示肯定;科技创新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XX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获半年度省五星级评定,创新深化工作二、三季度连续获省级五星级县市区荣誉。2022年度创新指数达190,排名温州第二,创历史新高且连续六年居全省第一梯队。一、2023年工作情况(一)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加速创新要素汇聚。1 .推动重点指标精准攻坚。全面对照省“315”科创体系建设发展目标,以高线为标线加压奋进,严抓指标攻坚。2022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XX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
17、3.01%,较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首次突破3%;1-11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XX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79.18%,占比排名温州第1、全省前列。2 .推动科创主体倍增提质。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升级版,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梯度体系,新增认定省科技领军企业1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创历史新高,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18家(累计3063家)、高新技术企业168家(累计1098家),数量均居全市第1。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2家,创近年来新高。3 .推动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新增省“尖兵”“领雁”项目3项,创历史新高,温州
18、市级重点研发项目8项,XX市级重点研发项目27项。由温州意华接插件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超高频信号低损耗光电连接链路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成功推荐“新能源智能电器创新联合体”列入省级创新联合体培育名单,电气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连续三年获省级综合体绩效评价优秀。4 .推动科创人才集聚发展。一是推进科技人才引育。结合最新申报要求开展走访调研,并与专业机构合作提高申报质量,已排摸优质省级人才项目30余个,2023年国家级、省级“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申报数、入选数居温州各县市区第一,新增省级领军型创新团队1支,为温州唯一,实现XX省级团队“零突破”;二是强化引才品牌活动
19、。成功举办中国XX2023全球精英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100家企业报名参赛,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气、数字经济等省重点建设科创领域,其中参赛选手刘广伟带来的低压电器物联网垂直服务平台及模组项目拔得头筹并成功落地XX,目前累计已有3个项目落地XX。同时争取到中国双创大赛浙江赛区新能源和高端装备两个行业赛在XX举办,通过设立投融资对接等活动,促成项目落地。借助创新创业大赛“小杠杆”,不断撬动创新创业生态“大提升”。5 .推动科创成果高效转化。新增引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大院名校共建4家技术转移中心,累积达13家。探索开展科技成果“转移支付,聚焦XX市电气、电子等产业发展需求,依托浙江
20、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载体,推动转移支付成果池建设。上线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东部中心XX分中心线上功能平台,发布科技成果2000项。组织专场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4次,科技成果推介会2次,初级技术经纪人培训活动1场。(二)聚焦科创载体提质拓面,释放创新发展动能。1 .高水平推进大孵化集群建设。全年新增孵化空间7个,新增孵化空间面积23.21万平方米,标线任务目标完成率100.9%o吸引220多个新入孵企业(团队),集聚创新创业人才近1200人。新增温州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8家,新认定温州示范孵化基地2家,推荐正泰(XX)物联网传感产业园等4家载体成功获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认定。成功举办智见智能创新策源
21、科创企业投融资路演活动,涵盖能源服务、人工智能、高端紧固件、氢能源、大数据、纳米技术等多个领域的优质项目参与路演,开拓市场领域,促成“产融”融合。2 .高标准招引落地重点平台。一是赛宝(东南)实验室项目于20天内完成临时实验室装修,6个月内完成项目立项到开工建设,极限压缩项目周期,赛宝加速度获得市政府工作“骏马奖”。目前科技楼、实验楼A已完工,实验楼B外墙砌筑中,管理大楼基础建设中。二是西交大雁荡山研究院创新采取研究院+公司的运行模式,进一步填补温州在新能源、智能电气产业等方面的空白,引领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水平迈进,于11月在中国电器文化节胜利揭牌。3 .高质量整合提升科创平台。一是迭代升级原
22、长三角电气工程师创新中心,打造智能电气创新中心,对空间进行整合,布局建设智能电气展示区、科学研究区、公共服务区3大功能体系,目前已完成场地装修,拟把西交大雁荡山研究院和全市技术转移中心都纳入中心,打造“研发一中试一加速一产业化一服务”科创全链条平台体系。二是扩容提升温大XX工业研究院服务能力,满足多项种类试验同时开展,较扩容前服务能力增长约42%,并获得资质认定(CMA)和实验室认可(CNAS)证书,成为温州地区唯一具有全电流等级低压电器电磁兼容(EMC)试验能力和资质的单位。同时支持浙大研究院与温大XX工业研究院共享贴片机设备,进一步加强平台间紧密合作,提高大型设备利用率。三是撤销调整一批现
23、有平台,通过多方评估工作,计划终止后续发展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固态电池研究院项目,搬迁上海南翔科创飞地至更有利于发展的上海松江。同时调整科创平台考核资金和基础运营经费的比例,不断优化年度考核内容,整体提升平台服务企业能力和自我造血功能。(三)聚焦创新生态构建,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1.全省首创“科技副总”工作。出台民营企业“科技副总”工作实施办法,以政府立项的形式,为企业与人才牵线搭桥,现已征集省内外专家78名,首批30名专家已赴企业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同时在科技副总工作的基础上组建科技轻骑队,并举行集中授旗仪式,队伍涵盖了技术攻关、项目申报、人才培养等多个服务领域,截止11月底,
24、XX市轻骑队共走访企业974家,征集精准需求810项,解决需求601项。2 .构建XX企业科创指数评价体系。制定出台XX市企业创新指数评价实施办法(试行),聚焦企业“技术创新、经营成长”等3大类15项具体指标,对960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四档予以排名,进行分类管理、精准培育,评选发布“正泰集团、力达电器”等第一批科技领军型企业50强名单,并和企业研发中心培育等工作相融合,为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提供新引擎。3 .打造一流的科技金融环境。实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技成果、企业研发后补助等财政科技资金兑付率超50%;迭代升级“人才科技贷”,提升总贷款规模达XX亿,截止11月底,已向593家科技
25、企业发放贷款总金额XX亿元,其中2023年向140家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总金额XX亿元。成立XX智能科技创投等三支科创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助力企业发展。4 .推动科技赋能共同富裕。与省农业科学院共建“XX共同富裕产业研究院”并胜利揭牌,双方充分整合利用各自的科技、人才、资源等优势,开展联合共建合作平台、共解技术难题、共育科技人才、共推企业发展、共建孵化基地,聘任了花卉、果树、铁皮石斛、红树林4个首批专家服务团,首期4个研究院科研项目完成签约。组织实施畜牧、水果类、石斛药材类及水产、粮食、茶叶类等农业科技项目评审85项,农业重点项目验收31项。二、2024年工作计划(一)锻造指标提升强引擎,加快重大项
26、目建设。1.全力提升重点指标。围绕“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和创新深化工作,争取2024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比达20%以上;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15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50家以上;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超XX亿元。2.全力推进重大项目。积极推进已申报的1项省“千项万亿”科技强基领域工程项目,年度计划投资XX亿。(二)锻造企业创新引领力,提升创新体系效能。1.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做好企业森林培育,继续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双清零”攻坚行动、科技企业“双倍增”等行动,加强重点指导。深入推进企业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重
27、点企业研究院和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对在XX市域内、外建成研发机构的企业给与配套资金支持;鼓励亿元以上企业在北上广深建研究院,依托大城市创新要素集聚优势,促进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研发专利回流本地产业化,实现“研发在大都市,成果溢出在XX”。2 .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立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项目库和产业创新发展技术攻关库,着力攻克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发展急需解决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拟开展“尖兵领雁”重点研发项目集中攻关不少于2项,力争获2024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不少于2项。3 .继续深化“科技副总”工作。以民营企业“科技副总”和“科技轻骑队”工作为重要载体,助力高层次人才入企结对开展服务,
28、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2024年选派第二批不少于30人次的“科技副总”入企开展服务。(三)锻造科创载体策源力,强化战略力量支撑。1.做强孵化集群。继续聚焦“8+N”产业孵化集群,围绕“1+4+1”产业,着力构建“一镇一园”(孵化+落地功能)的发展格局。在翁堤街道、临港开发区、北白象等经济重镇、功能区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色,布局细分领域的孵化基地。同时推进大荆镇铁皮石斛孵化基地、虹桥镇电子信息谷等重点区块孵化集群提能升级。4 .做优科创平台。推进上海飞地搬迁至松江正泰启迪智电港,设立“XX上海科创基地”(暂定名),力争在2024年4月底前完成新基地的相关建设工作,并开展正式运营;继续推动与西安交
29、通大学合作共建的雁荡山研究院的进一步落地,支持赛宝(东南)实验室、温大工业研究院等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落实“十个一批”机制,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提升,支撑区域产业在新能源、智能装备等科技前沿领域加快突破,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5 .做大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围绕产业链布局,引进西北工业大学等一批大院名校共建技转中心,探索建设“技术转移验证中心”,解决技转“最后一公里”,畅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堵点。探索实施企业参与共建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鼓励科创平台联合企业打造服务本地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能级创新载体。探索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及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研究制定激励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的政
30、策,积极培养技术经济人帮助企业寻找新技术和促进技术转移。组织企业家开展高校行和高校专家企业行,加强企业和专家需求对接,实现高校专利从“0”到“1”的突破,从“1”到“10”到“100”的发展(实现从实验室成果落地转化,到产品成熟量产,带动周边链上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链),解决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四)锻造人才集聚强磁场,打造产业创新动能。1.强化优质人才引育。持续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引育,实现省海外引才计划、海外工程师等高端人才引进新突破,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数量大提升,力争实现省领军型创新团队破零。探索海外引才渠道,谋划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智能装备等行业技术人才集聚地区进行联系布局合作。6
31、 .引导优质项目落地。积极对接“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浙江赛区双行业决赛”“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重点项目,力争将更多的优质项目落到XXo举办全球精英创新创业大赛,力争成为独具XX辨识度的品牌赛事,大力推行“揭榜挂帅全球引才”等攻关模式,积极引进顶尖科技人才团队。(五)锻造创新生态吸引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1 .深化企业创新评价体系应用。持续深化拓展企业创新指数在科技信贷融资、企业梯度培育、创新载体建设、创新政策兑现等场景的应用,提升企业对科技创新感知度;开设创新发展培训班,组织相关市直部门和乡镇街开展科技创新理念及引导创新方法培训,举全市之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2 .打造一流的科技金融环境。推动推进科技金融融合改革,探索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做好智能科技创投基金等三支基金的落地运行,继续迭代升级“人才科技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扩大科技金融政策受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