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高质量课堂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构建路径实例探析.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08284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指向高质量课堂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构建路径实例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指向高质量课堂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构建路径实例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指向高质量课堂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构建路径实例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指向高质量课堂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构建路径实例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指向高质量课堂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构建路径实例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指向高质量课堂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构建路径实例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指向高质量课堂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构建路径实例探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指向高质量课堂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构建路径实例探析教育的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技术和资源为支撑,形成对课堂教与学模式的流程重组与结构再造,最终实现高质量课堂建设。而新型教与学模式的探索,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2020年7月,教育部全面启动了“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工作。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指出:“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为了牢抓“课堂”育人的主阵地,利用技术赋能优势实现教与学模式的流程重组和结构再造,北京市区按照升级环境、优化供给

2、、变革教学、改进评价、精准教研“五位一体”的实施路径,从区域层面提供了宏观的发展方向,成为全国教育实践探索先行区。熊科琴等通过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的智慧学习新方式,鲜明地提出基于大数据的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131智慧教学模式”。钟绍春等重点讨论了智能技术支持下能够破解教学深层次问题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思路与途径。在实现新型教与学模式重点突破的同时,它也需要形成明确的系统性行动路径,以更利于广泛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本文以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质量课堂建设为指向,在新课程标准的统领和技术赋能的思路上提出了新型教与学模式的构建路径,以求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师、学生、内容、活动、环境各要素的

3、有序交互,从而形成育人质量高、教学效率高、结构稳定性高的教学样态。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内涵高质量课堂教学是以高质量为标,运用技术方法与手段改变课堂教学形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构建新型的教与学模式。本文从高质量课堂的本质属性、基本特征、实施策略和目标指向四个方面建构了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内涵与框架(见图1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内涵与框架(一)本质属性高质量课堂是育人水平高、教学效率高以及课堂体验感高的教学样态。育人水平高是指充分发挥师生教学主体功用,促使课堂教学价值最大化。教学效率高是指最大化地缩小学生当前学习状态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促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高体验是指学生得到高水平的体验和感受,带动学生的情

4、感体验,助力学生的课堂成长。高质量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课堂知识的深度建构和动态生成,使得课堂的育人功能、教师的育人作用以及学生能动发展得以完满实现。(二)基本特征“高质量课堂”重在一个高字,课堂教学的准备、实施条件与过程应该具有“高起点首先,高质量课堂需要基于学科本质凝练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强化课堂思政的融入的同时,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从知识理解掌握的浅层次走向情境应用的深层次,将教学与思维能力的高度关联。同时.,高质量课堂要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技术手段,增强数字技术赋能。其次,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课堂品质提升的根本路径就是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其中,学生学习

5、动机的唤醒和思维的深化是关键。最后,教师作为高质量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必须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适应新变化,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满足新要求,助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三)实践策略教学是教与学的活动过程,高质量课堂教学体现在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到评价的各环节和各方面。它在实践上大致可以概括为教学结构的优化、学习方式的活化以及教学模式的深化。高质量课堂教学过程具体包含基于设计的教学准备、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系统完整的教学设计、结构严谨的教学实施、特点鲜明的教学模式、多元个性的教学评价、突出学科体系的核心内容。高质量课堂教学通过横向统整、纵向贯通,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体系,以核心

6、的、系统整合的内容启动高质量的教学。(四)目标指向高质量课堂的目标在于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根本。高质量课堂教学通过引导构建知识体系,帮助促进知识与技能的素养转化,实现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多维培养。高质量课堂彰显“育人为本”的宗旨,坚持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着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为科学的学习过程与人文发展环境。高质量课堂新型教与学模式的构建路径教学模式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叶澜在新基础教育论中提出教学活动的过程是生成过程,要用生成论的思想方法去认识动态的教学过程。同理,新型教

7、与学模式的构建也需要以生成的思想、发展的眼光进行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构建,要结合高质量课堂的基本属性和核心特征,重点围绕理念更新、技术赋能、空间拓展以及评价创新四个核心环节展开(见图2)。教学主题技术赋能课时目标融媒体费源标准/内容/主线(龟助胤一课时设计 r黑教学.资源课堂评价I教学环节I互动式教学评价 创新作业.设计_图2新型教与学模式构建路径(一)转变理念第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确立其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实现课程内容的学习活动化,使教学的一切要素、内容、环节、活动都围绕核心素养组织和展开,并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发展。第二,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让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

8、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第三,重新界定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技术与教育的相互选择与相互融合,使技术服务于教学,更生成教学。(二)技术赋能技术应用不再浅层地停留于关注软件、平台、系统,而是要内化为解决教学问题的赋能教学实践。即,围绕教学问题的解决、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活动的实施等多方面,以需求为导向,让技术服务于教育实践。技术赋能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基于融媒体资源的辅助式教学,主要指借助优质资源进行讲解、阐释,或迁移理解,引导学生借助知识解决新问题。二是基于工具、软件、平台的互动式教学,将教学设计成一系列持续开展的活动,如创建内容、发起话题、参与评价他人的观点与意见、投票、课堂练习

9、即时化可视化等。(三)空间拓展空间拓展重点在于打通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本地异地,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整合,实现泛在学习。将教学实践从四五十平的“小课堂”延伸到无边界的“大课堂一方面,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拓展学校边界,推动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衔接,开发体系化的数字教育资源,实现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另一方面,利用VR/AR等新兴技术,扩展学习的场所,使学生既可以在博物馆和科技馆也可以在农田、社区等地方学习,从而增强教与学的体验。(四)评价创新围绕技术支持的评价创新,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度、积极性,突破原有评价框架;同时.,利用数字画像、学习分析、课堂观察等技术,实现学生立体式的评价。例如,基于

10、智慧作业进行管理,借助信息平台进行教学评价创新,注重教与学过程中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利用,布置统一、分层、个性化的作业,实现精准教与学以减轻师生作业负担。新型教与学模式强调利用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打破传统课堂标准化、同质化的束缚,突破以往课堂教学评价上聚焦外显学习行为的浅层次分析,进而转向对真实课堂教学情况的反馈与调整。新型教与学模式的构建,是建立在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从教学问题本质出发,融合关键、核心要素,更新理念,融入技主,拓展空间,最终通过评价创新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上实现教育教学的闭环和IwJ质量。高质量课堂对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意义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技术的特色优势为高质量课堂的建设发展注

11、入了新的动力,可深入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的课堂教学。指向高质量课堂建设的新型教与学模式的探索,进一步开启了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新格局。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方法、形态等,高质量课堂中的教师、学生、内容、活动、环境等要素产生充分的交互融合,进而可实现教学活动小闭环、教学模式的大循环、课堂教学全连环,最终构建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水平高、教学效率高以及课堂体验感高的教学新样态。本文从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核心要素出发,结合教学实践规律提出了新型教与学模式的构建路径。在以技术赋能教学的实践中,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流程重组和结构再造,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实际调整和变化,以最终体现新型教与学模式的特色

12、化和具体化。作为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近几年来,作为全国教育高地的区在学生学习资源供给、教师教学方式引导、教育平台学习环境建构、区内资源统筹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探索,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及智能升级发展背景下推进了区域整体实践,深度赋能素养导向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进程。当前,区智慧教育已进入融合应用与创新发展阶段,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智慧教育发展路径。结合区新型教与学模式探索实践路径实例探析,从中观尺度的信息化融合创新以及微观层面的教学变革展示教育数字化转型图景。在这个新型教育学模式实验区里面,我们更多地会把关注点放在课堂教学这个层面上。在看待信息化教与学模式推进的

13、过程中,可能都会看到比较重的教研的影子,也就是说,我们在以教研的模式来去看待和推动信息化的教与学。我们并不只是单纯把信息化教与学当成一种工具或一种手段,我们更多地看到它如何与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能力培养等方方面面融合在一起。所以区在整区推动信息化教与学上,有相应的认识。Ol新型教与学实验区建设的思考新区学生人数多,学校种类多。教育发展较早,可能带有以往遗留下来的优点与问题,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就能看到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更复杂。正因为这些复杂的问题,我们才会在推动工作时要时刻想着这件事情的价值是什么、我们探索的教学模式到底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推动。我们一直在考虑如何能做出

14、一个能够代表一种特征的、能够直接指向某一种能力或者内容培养的以及能够被别人复制、重现或者是效仿的模式,那么这样的研究才有价值。因此我们在去看待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的时候,我们不断的提醒自己,要做好系统设计,这个研究绝对不是零散的个别老师零散的简单尝试,它一定是整校推进的,不是单个教师个人去做一种独立的尝试的这样的内容。不断提醒自己一一 系统设计一一不是零散的简单尝试 整校推进一一不是单个教师的个人实践 系列案例一一跨学科、跨年级 持续验证一一经过时间、学科、年级的实践修正 提炼模式一一明确模式结构和实施流程 最终一一用模式解决问题!如果是整校推进,我们希望他在做什么事情呢?需要适应学校的学生,

15、适应学校的整体基础状况,适应学校的教学理念。这最终会落实在课堂,那么学校肯定会产生很多案例,也必然有跨学科、跨年级的这种适应性。当有了这样的内容以后,我们希望有一个持续的验证,在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中去实践、修正进而得到一个相应的基础模式,得到模式以后再去提炼。提炼以后能得到一个基本的模式的实施结构、环境的保障结构、实施的流程与环节、与之配套的相应典型案例,以及典型案例与模式之间相应的关系分析,而最终的目标是希望用模式解决问题。02实验区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的实验区中有几个基础的关键词需要我们去了解教学改革、信息技术、模式。实验区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验区名称:-基

16、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解决问题的关键词:,教学改革】新设备,新环境:移动学习、平台、资源教学设计、实施:流程设计、内容设计、目标改变: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教材、评价教学改革我们首先面临的是教学改革的问题。2017年高中新课标和2022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先后聚焦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教师在教学时面对跨学科教学、主题学习以及核心素养培养等问题时要该怎么样去解决?信息技术有了技术,技术该怎么样支持学习?用技术去支持教学改革落实的问题,我们自然就得到一种模式。教学改革我们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呢?是面对相应的一些新的挑战、新的改变。教育部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我们当前面对的课程的改变、教

17、学实施的改变、“双减”时代的改变以及新的评价的改变,是不是就有相应的一些关系?这都是我们面对的新问题。基于学习技术的工具手段带来相应的新的技术知识。模式这些最终落实的是实施的模式,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施的基本层面,那这里面就包括我们有流程,课堂的流程环节是什么样的,我们内容怎么去分布,在这里面内容怎么样能把学生教学的知识层面,从职能层面转向成为能力素养层面和意识思维层面的内容,这就是提出来这种模式的内容。03新型教与学模式的方向在新型教与学模式的方向中,我们能看到这样几个基本的大的环境,包信息化支持下的从课堂到课外,解决课堂学习的延伸的问题;同时要解决后疫情时代学生线上学习的问题,当然

18、这些离不开信息化大环境的支持。通过云计算的算力加上平台加上资源,用这种方式整体去支持教与学,来形成这样的内容。所以以这种方式来看,当我们把这些信息化对于课堂课外的连接,信息化对于教师与学生的连接,信息化环境整体的这种连接以后,其实就得到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所以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基于一个设备或基于一个小工具,它应该有一个大的整体环境。在大的整体环境,我们需要去营造其中特定的教学模式。那我们需要去进一步在教与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上进行细分,我们大概把它区分成这样的几类,有的是侧重方法,有的是侧重环境,有的是侧重内容。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再进一步细分,我们就能看到如果是基于信息化教与学模式,在

19、方法层面我们该去研究什么样的方法模式;如果是基于环境层面,环境可能会基于一个物理层面的具体的技术层面;基于新的内容层面,我们该怎么去做这事情。所以我们再进一步的细分,如果是在方法层面,我们先可能更多考虑在课堂中如何用技术手段提升师生互动,如何用技术手段来提升学生对于过程的体验,我们为什么单独提出来过程体验?因为在教学中的知识是可以背诵背下来的,但是素养靠背诵是背不下来的。一、新型教与学模式方向I师生互动I创生交互课堂教学模式I过程体验.I 促进核心素养“三融”模式I项目学习.I课后服务形成探究学习成果模式断型教学评唱I 大数据下的学生个体评价模式I循课学习,I 基F微课程资源的教学与模式!在线

20、课程皆I在视课程平台的Itt合课堂模式)直播 I基于双师课堂的线上学习模式!功能硬件皆I智能词典笃的英语学习自主探究模式!人智能传I人,L W陀VRmAHrJ木米8ME仕去IrJ人4 培养模式I计獴思维。)”编程数学”的计尊思维培养模式I跨学科喽践曹I拓于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谡堂模式正因为背不下来,所以素养的体验肯定是说让学生直接拿知识去解决问题,解决完问题以后再想法用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不断的体验这一次又一次的过程,就知道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这样的,这时候他才会有素养,所以我们看到了为了解决当前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层面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去进行过程的体验。环境就包括微课

21、、在线课程、直播等等这样的具体的硬件。同时内容里面我们看到的有人工智能、计算思维等等,包括跨学科实践活动等。具体的方式我们在一些学校整校推动,就包括这样的一些情况:我们在一个学校里面可能基于师生互动里面在去研究,怎么样基于技术来去产生课堂的互动,而且互动本身并不只是老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方式,它一定要有结论,结论是什么?是让学生有想法创生,有想法了以后这种互动才有价值。同样过程体验的时候,我们如何把一些内容融合起来,来促进一个过程体验,而这个过程体验最终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等。所以从这个里面能看到,我们实际上针对一些具体的内容、具体的方法和具体的环境,我们聚焦到一个层面,在一个学校以深度的方式去推动

22、它,只有这种方式的推动,才能呈现出我们对于教育落实的一些相应的内容。04模式探索的实施我们分几类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曾经做过的事情。第一类就是关于方法层面的。如果是基于师生互动这种方法层面的内容,我们该怎么做?我们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一个整体,在整体里面我们把交互模式跟学习创造模式之间做一个关联。那它的过程体验的一个基本课堂流程是什么呢?是把课堂教学以课内课外的方式来进行结合,这种结合是要依靠一个平台工具的。没有一个平台工具,当学生离开你的教室了以后,你好多东西就没法延续了,所以必须得依靠一个平台去做这个事情。创生交互课堂教学模式第二实验小学在实验二小,我们让学生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去实现线上

23、的预习,线下的探究,在教室中进行探究、交流和口头汇报,去进行语言的碰撞。加上线上的这种拓展和实践,因为线上有资源,线上有渠道,线上有你表达的空间。这种课堂的交互的方式,就能够让学生有新的想法,让学生能够有创生的方式。所以课堂中,老师通过平台、通过展示,不断地带着学生去了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这个基本模式用技术手段把教与学,把我们的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再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创生交互的基本模式。我们希望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与知识内容、与学科内容、与同学和教师之间产生互动碰撞。有了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入理解。创生交互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核心素养“三融”模式小学刚才

24、提出来了,知识能背下来,素养是背不下来的。既然素养背不下来,我们希望让学生能够体验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要做融合,融合什么呢?一定要把学科内容与技术真正意义上融在一起,而且要把传统教学方式跟技术融合在一起,特别是现在通过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所以把知识、方法、场地融合在一起以后,就能够形成一个让学生不断去进行整体实践、落实、交流的模式。小学提出的“促进核心素养,三融,模式”用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出一种学习体验的过程。大数据下的学生个体评价模式中学区尝试用大数据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学生的评价不单纯只是对学生的一次作业或一次考试的评价,而更多的是希望把相应的知识、相应过程、结论呈现出来去看待每一

25、个孩子的优势与问题,能够对孩子进行相应的精准的测评以及关注。中学利用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的个体评价模式呈现了用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基于数据、基于习题、基于学习过程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最终给学生推送相应的资源,就能形成相应的对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支持。大数据下的学生个体评价模式参考文献1杜荣贞.发挥区域禀赋探索数字化条件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J.人民教育,2022.12熊科琴,童荔萍.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教学模式初探.中国教育学刊,2021.引钟绍春,钟卓,范佳荣,赵雪梅,杨澜.智能技术如何支持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2.4谢幼如,夏婉,邱艺等.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课堂:逻辑要义、实践向度与典型样态J.中国电化教育,2023.15聂心勇.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品质课堂设计与实施中国教育学刊,2020.16吕立杰.提质增效,推动基础教育课堂高质量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23.7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8刘三女牙,孙建文.人工智能时代的课堂创变:解构与重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