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发言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质生产力”的发言材料.docx(3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质生产力的发言材料第一篇“新质生产力”的研讨发言材料、心得感悟我认为新质生产力大致有三个“新”构成:第一个新是“新制造。我个人理解“新制造”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新的医药、新的制造装备和新的信息技术五个领域,但要称得上是“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不是那些普通的科技进步、不是边际上的改进,而是要有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所谓颠覆性科技创新,我认为以下五个新的标准至少要满足一个:一是新的科学发现。这是“0到1”、从无到有的,对我们这个世界有新理解的重大发现。比如量子科学、脑科学的研究,可能会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对自身的认知往前推进一大步。二是新的制造技术。也就是在原理、路径等方面完全不同于现有的技术路线,却
2、能够对原有的工艺、技术方案进行替代的制造技术,比如未来的生物制造,通过生物反应器的方式制造人类需要的各种蛋白、食品、材料、能源等等。三是新的生产工具。工具变革在人类发展史上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因为工具的革新带来了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EUV光刻机的出现让7纳米、5纳米芯片制造成为可能,新能源汽车制造中的一体化压铸成型技术,让新车的制造成本大幅下降等等。四是新的生产要素。过去的制造靠劳动力、资本、能源等要素,未来的制造中除了这些传统要素外,还会有数据这一新的要素。新的要素介入让生产函数发生了新的变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会产生新的交叉组合和融合裂变。五是新的产品和用途。
3、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进入千家万户的“四大件”“五大件”,近几十年是家电、手机、汽车等等,未来可能是家用机器人、头戴式VR/AR设备、柔性显示、3党打印设备和智能汽车等等。回到当下,我们发展新制造需要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为重点,“十四五”规划提出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如今,
4、我们看到全世界在这些领域的进展很快,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推进科技进步,一批颠覆性的产品和科技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生产可能性曲线实现新的拓展和跃迁。这是我讲的第一点,就是“新制造”。第二个新是新服务。服务成为生产力的重要构成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新生产力需要有新服务,这个服务的重点在于镶嵌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当中,对全球产业链具有重大控制性影响的生产性服务业。关于服务业,世界经济版图里现在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在各种高端装备里面,服务业的价值往往占这个装备或者是这个终端的50%60%的附加值。比如,一部手机有一千多个零部件,这些硬件形成的附加值占产品价值比例约45%,其余55%是
5、操作系统、各种应用软件、各种芯片的设计专利等等,就是各种服务。这些服务看不见摸不着,但代表这个手机55%的价值所在。其他如核磁共振,或者是各种各样的高端装备、终端都差不多有这样的特征。第二个特征,整个世界的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越来越大。三十年以前,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量的5%左右,现在已经达到了30%,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比,货物贸易比重在收缩,服务贸易在扩张。第三个特征,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他们GDP的总量中,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越来越大。我们经常说美国的服务业占美国GDP的80%,似乎有些“脱实就虚”,是不是有泡沫?需要注意的是美国80%的服务业里面有70%是生产性服务业,这70%X8
6、0%就是56%,也就是美国25万亿美元的GDP里面差不多有13万亿美元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和制造业强相关的高科技服务业。欧盟27个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78%,这78%里面有50%是生产性服务业,也就是欧盟GDP的39%是生产性服务业。美国生产性服务占GDP的50%以上,欧盟占40%左右,其他发达国家、G20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大体在40%50%之间。对比之下,这三个服务的指标恰恰是我们国家现在生产力的短板,我们2022年GDP当中制造业增加值占27%,服务业增加值是52.8%,但这52.8%里面有2/3是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不到1/3,也就是说我们的生产性服务
7、业占GDP比重约为17%18%,跟欧洲(40%)、美国(50%)相比差距是比较大的。换言之,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实现高质量的中国制造,必须把跟制造业强相关的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搞上去。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和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通用航空生产,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和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教育培训服务,批发与贸易经济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共十大类。这十个板块和制造业是强相关的,制造业的各种附加值,服务性的附加值都是由它来代表,如果不到
8、位则制造产品就不会高端化。目前我国虽然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但与制造业强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却相对滞后,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位置不高的根源就在于这个方面。此外,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存在结构比例与世界不同步的问题,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2019年全球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大体上在30%左右,中国的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比重去年仅仅是12%。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去年是2.85万亿元人民币,一半以上是生活性服务业的出口。我们有3万多亿元人民币的服务贸易进口,进口的基本上都是生产性服务业,可惜进口的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不是中国贸易公司做的生产性服务业进口,而是外国服务贸易公司做的生产性服务业对
9、中国的输出。在这个意义上讲,培育新质生产力实际上就是要使中国服务业的50%是生产性服务业,整个GDP板块中生产性服务业要力争达到30沆如果我们的服务业占GDP的60%,60%里面有50%是生产性服务业,整个GDP板块当中生产性服务业就能够占到GDP的30%。尽管还达不到欧洲(40%)、美国(50%)的比例,但是由现在的不到20%增加到30%,这增加的10个百分点,对现在120多万亿的GDP来说就是12万亿。如果服务贸易也增加,从现在12%的比重增加到全部贸易总量的30%,使我们的高端制造中服务价值能达到终端制造产品总体附加值的50%左右,这是新质生产力制造业的方向。生产性服务业上去了,新质生产
10、力的制造也上去了。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新O第三个新是新业态。培育新业态的核心是推动产业变革,是产业组织的深刻调整。我认为有两个关键推力:第一个关键推力是全球化,新业态的形成要与全球潮流连在一起,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制度型开放,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这就是一个新的业态,是世界潮流,我们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需要内外贸一体化,换言之我们的市场体制必须从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内外循环一体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此,去年1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调整完善国内相关
11、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促进内外贸标准衔接、检验认证衔接、监管衔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则,国务院的这些措施正是这个改革的内在目标所在。第二个关键推力是数字化,形成产业互联网,现在我们消费互联网做的风生水起,而产业互联网基本上刚刚开始。产业互联网不仅是国内产业的互联网,还包括国际国内的产业互联网,这种产业互联网有两种,一种是一个企业集团、一个大型制造企业从设计、市场、信息、销售信息到开发、制造、物流的一体化的数字系统,这是在讲一个个企业的产业互联网,就跟我们90年代讲的日aa日.2年以后讲的ERP一样,是一个企业制造业的工业自动化,从市场到销售、设计整个的自动化的产业互联网系统。但是市场
12、正在发展的是另一种产业互联网,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和各种终端,将触角伸到全世界的消费者,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实现小批量定制、大规模生产、全产业链贯通、全球化配送,在这样的平台上集聚了几百家提供生产性服务业的研发设计、金融保险、物流运输等企业,几千家的制造业企业,以及上万家各种原材料供应商,这些企业之间用数字系统进行了全面贯通,依托这样一个产业互联网平台,这些企业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全产业链紧密协作的产业集群,真正实现了以销定产、以新打旧、以快打慢。现在这样的产业互联网,中国有那么一批,这样的平台放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城市就因此带来几千亿、上万亿的销售值,同时带来几千亿、上万亿的金融结算,还会带来物流和
13、其他各种服务,就变成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服务中心。所以掌控未来产业互联网全球的平台,谁就是“三中心”莫属。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及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形成的聚合体就是新质生产力,我们国家在制造业板块、服务业板块、新业态板块都有巨大的潜力,现在的短板就是未来巨大的增长极,我们希望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克服短板,成为未来发展的新的增长极。第二篇在深入学习培育新质生产力发言材料及心得体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
14、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有利于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培育产业体系新支柱,更有利于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加快经济转型带来新希望和动力,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一方面,要依靠原创性、颠覆性、前沿性的科技创新能力,创造“从。到r的原始突破,不断破解“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培育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把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
15、产业链上,形成“从1到无穷”的路径演进,让新质生产力能够“顶天立地霓“顶天”“就是应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国家重点项目等方面,如:国产大飞机、国产大型邮轮、航空发动机、第四代核电技术等;“立地”,则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不仅要加大投入力度,也要坚持开放创新,不能闭门造车,通过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头部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强化自主创新,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持续突出企业的关键作用。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建设创新型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要发挥引领支撑作用,更好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主
16、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推动大企业积极开放供应链,以大企业为龙头,结合中小微企业的创新灵活性,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创新生态。培育企业创新平台和基地,整合集聚优势资源,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合作对接。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激发涌现更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更要因地制宜。各地应立足地区优势,把握自身关键要素,不搞“大干快上”,避免“撒胡椒面”式的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通过新质生产力的牵引带动,巩固延伸传统优势产业,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同时,大力弘扬科
17、学家精神和优秀企业家精神,鼓励科技工作者,敢于走最难走的路,敢于攀登最高的山峰,敢于攻克最坚固的堡垒。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发展,在新赛道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巨大增长空间。第三篇发展新质生产力研讨交流发言提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学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系统论述,强调必须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
18、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作为具有开拓性和原创性的新概念,新质生产力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中高收入阶段经济发展重心转移之后的新要求、新方向和新理念。以时代为观照,以中国为观照,从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能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中国经验,并为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贡献中国智慧。新质生产力在发展经济学中的理论方位自摆脱殖
19、民统治、赢得政治独立以来,发展中国家一直面临双重的经济发展任务:一方面,因为处于落后状态,发展中国家必须以比发达国家更快的速度实现增长和发展,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另一方面,尽管处于落后状态,发展中国家必须与实力强大且占据优势地位的发达国家同台竞争,在开放经济中发展自己。前者是低于时代发展水平的后发追赶,后者是与时代同行的前沿发展。对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两类性质不同的发展任务是交织在一起的,区别只在于不同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其发展重点或任务构成有所差异。双重发展任务及其结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的发展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区别于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低于时代发展水平的
20、经济追赶,可以通过发挥后发优势来实现,属于常规化的努力;而同时代的前沿发展则面临发达国家的强力遏制,需要吸收时代进步的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超常规的努力。长期以来,发展经济学一直聚焦于后发追赶问题,忽略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同时代的前沿发展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
21、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为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引,也为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开辟了道路。新质生产力具有一般性的发展经济学意义,发展经济学必须重视发展中国家在前沿竞争中的发展问题,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经济发展阶段生产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形成了各自时代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一个经济体能否把握时代发展产生的新技术等发展要素,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与该经济体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它在世界经济发展序列中所处的位置密切相关。人类近现代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工业革命,大多数后发国家都与之失之交臂,错失了利
22、用工业革命发展生产力的机会。其重要原因不仅在于几次工业革命都发轲于先发国家,还因为后发国家处于低收入阶段、靠近世界经济发展序列的低端,其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于后发追赶,而不是与先发国家展开同时代前沿发展竞争。只有当经济体达到一定发展水平之后,随着原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减弱以及发展阶段的变化,经济发展的重心才开始从后发追赶逐渐向前沿发展竞争转移,新质生产力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才真正凸显出来。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重心转移的必然要求,它内生于经济发展过程。在低收入阶段,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别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和高端,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
23、,以资源换资本,以市场换技术,是发展中国家从低收入阶段实现经济起飞的一项重要战略。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资本不像发展初期那样稀缺,劳动力也不再丰裕,技术进步的方式不再主要依靠模仿,转而越来越需要依靠自主创新。在此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可能在原先并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部门大幅提高生产率,产业升级使得它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逐步攀升。于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开始减弱,而竞争性逐渐增强。处于中高收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要在前有遏制堵截、后有围追的情况下实现发展,迫切需要时代前沿技术造就的新质生产力。我国已经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
24、高收入国家行列,实现了由穷变富的发展,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由富变强的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内在的发展问题和外部发展环境都发生深刻变化,相应地,发展重心也开始朝前沿发展方向转移。一方面,后发追赶的任务尚未完成,与实力强大且占据优势的发达国家展开前沿发展竞争任重道远,站在新的发展方位上,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中国新发展阶段的实践也非常幸运地置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中,时代给了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正如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我们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25、新质生产力。对于处于中高收入阶段、谋求由富变强的中国而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功能将是巨大的:加快技术进步速度,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生产力发展跃迁,从而在与发达国家的前沿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新质生产力给发展经济学提出的新课题“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发展中国家在中高收入阶段转移经济发展重心、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给发展经济学提出了一些不曾研究过的新课题,发展经济学必须以新理论反映新实践。第一,与后发追赶中利用后发优势不同,前沿发展中的新质生产力要在没有后发优势的地方创造竞争优势,以自主创新驱动发展。所谓后发优势,简言之,就是落后者学习先行者而形成的优势。一旦进入前沿竞
26、争状态,就没有先行者可以学习或模仿,没有先行足迹可资借鉴,试错成为一种常态,走弯路是必不可少的探索过程。因此,与发达国家在发展前沿展开竞争,唯有依靠自主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而且,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自主创新并非一般的技术创新,更多的是前沿性、原创性、颠覆性且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创新。传统发展经济学虽然重视技术进步,但更强调通过技术转移、技术模仿、技术外溢,从先发国家那里获取技术进步的力量,极少涉及发展中国家在前沿发展竞争中的自主创新问题。第二,与后发追赶中利用比较优势不同,前沿发展中的新质生产力要在原先没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去创造新的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简言之,就是经济体之间因资源要
27、素分布差异而形成的生产与交易优势。在低收入阶段,发展中国家选择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以资源换资本、以市场换技术,就是采取的比较优势战略。但比较优势是动态变化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在时代发展的技术前沿向没有比较优势的高科技产业进军,“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原本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领域发现并确立新的比较优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有所突破。传统发展经济学虽然重视比较优势,但对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特别是在时代发展前沿确立新的比较优势,还缺乏深入研究。第三,与后发追赶过程中的竞争格局不同,前沿发展中的新质生产力是在与发达国家竞争中形成的。在后发追赶中,发展中国家依赖各自比较优势和后发
28、优势实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经济互补性,而发展中国家之间则存在竞争性。当发展中国家经济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之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开始前移,不可避免要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某些领域展开前沿竞争。发达国家为了巩固自己在前沿发展中的优势地位,除了利用正常的市场竞争手段外,还会采取“脱钩”“断链”“停止科学交流”等手段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传统发展经济学比较重视国际经济活动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共赢的合作,基本不讨论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优势遏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第四,与后发追赶中经济结构变迁的主导方向不同,前沿发展中的新质生产力促使结构变迁实现纵向升级。在后发追
29、赶中,结构变迁主要是通过资源要素从传统经济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横向流动实现的,表现为产业结构更加工业化和服务化。在前沿发展中,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将更多资源要素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催生出新农业、新制造业、新服务业,因而经济变迁主要通过产业内部企业之间或不同技术产能之间的优胜劣汰来实现,表现为产业的纵向升级。新质生产力在产业间和产业内部因发展差异而形成的纵向结构升级,将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第五,与后发追赶中发展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内的各类产业、吸收各个层次劳动力就业不同,前沿发展中的新质生产力可能会产生技能偏向而改变劳动就业结构,进而对收入结构产生影响。新质生
30、产力以先进技术和数智化设备将一些低技能劳动者从机械性劳作中解放出来,并吸收更多高技能、高知识和高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从而改变劳动就业结构及其收入结构。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新质生产力驱动的前沿发展应该是人民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的发展。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如何建立和完善就业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让发展中国家的前沿发展与共享发展并行不悖,这是发展经济学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第四篇“新质生产力”发言材料及心得感悟新质史产力的彬氏条件S德育路莅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随后在听取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工
31、作汇报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据作为关键要素赋能经济发展的要求日益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是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新要求,也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方略,更是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必须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规律,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成长的体制机制环境,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以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产业,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努力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主动权。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本源
32、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是生产能力、生产水平、生产效率和生产潜力的统一。生产力包含劳动者、劳动的对象、劳动资料三个关键要素,因此,也可将生产力视为这三个关键要素相互作用的生产系统。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过程就是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过程。新质生产力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手段和方式的明显进步,即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与高素质劳动者、现代金融等要素紧密结合而催生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先进生产力替代传统生产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模式加速形成的过程,代表着生产力水平发生质的跃迁,并在此过程
33、中产生新的劳动者、新的劳动对象和新的劳动资料。具体来看,一是新的劳动者。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对那些掌握现代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产生新的需求,催生新的职业门类和就业岗位,从而推动一大批劳动者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而自发接受教育培训,加快学习新技术,持续提高技能水平,成为推动要素优化配置、技术进步及市场制度改善的新的劳动者。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劳动者的素质,推动更多劳动者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激发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热情,释放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为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劳动者提质赋能,催生经济系统内部的二是新的劳动对象。新质生产力主要以可无限循环利用的信息和数据资源为新的
34、劳动对象。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语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多媒体等数据被加工后成为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有并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中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质产业。三是新的劳动资料。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区分不同质态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信息和数据不仅向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系统注入了可无限循环利用的新的劳动对象,同时注入了新的生产工具,即以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的信息网络机器体系为主体的信息工具。传统工业生产力系统中的生产工具以机器设备为主体,而新质生产力既需要对传统的基础设施、能源、机器设备等要素资源进行整合,也需要数字经济下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基础再造背景下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升级过程
35、中知识技术密集型环节攀升的支持,并且更多地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作为技术工具。同时,这些新的劳动资料具有明显的正反馈、网络化、节点式特征及高度的知识密集性和强大的外部性,(二)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特征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要素、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生产力。相比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要素配置优、环境友好等关键特征。一是涉及领域新。新质生产力主要产生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新领域,其本质是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
36、也是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也将新质生产力与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紧密关联、同频共振、相互促进。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发展的具体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是科技与产业结合形成的产物。因此,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和未来产业孕育兴起、不断壮大的过程。新质生产力并非无根之树、无源之水,其扎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之中,以新产业的壮大升级实现生产力跃升,因此可以说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领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二是技术含量高。新质生
37、产力是当今时代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形式,是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所产生的根本性成果,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技术突破推动形成的生产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处于重要突破关口,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脑科学、干细胞等领域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等技术创新更加密集,量子信息、工业互联网、机器人、新材料等重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不断涌现,呈现群体性突破态势,科学与技术之间、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多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层出不穷,新兴技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围绕具有先发优势的潜在关键技术和
38、引领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推动一大批先进和前沿技术尽快涌现、不断产业化并赋能新兴产三是要素配置优。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科技、金融、人才、数据、信息等一系列重要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素组合方式发生变化,要素配置效率明显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带动产出效益、生产水平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实现质的跃升。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要求科学技术、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数据信息等高端要素与现代产业发展方向相协同、相匹配,并且尽可能扩大资源要素的协同范围,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高标准制度型开放,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
39、市场两种资源,扩大要素配置范围,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四是环境友好。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与传统生产力忽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不同,新质生产力具有明显的生态属性,是兼顾发展与保护、重视生态平衡的绿色生产力,强调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前提下推进可持续发展,因而更加注重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普及;由通晓绿色科技、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劳动者,以清洁生产的机器化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劳动资料,以绿色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对象等组成,是绿色理念得到普及、生态价值充分实现、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二、新质生产力的六大形成条件及其现状(一)新技术持续涌现和群体性突破带来新赛道新质生产力
40、的本质是创新驱动,新技术的持续涌现和群体性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源头活水。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作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开辟新赛道的主要路径。如,美国的无尽前沿法案提出为基础和先进技术研究提供IlOO亿美元的资金支持,重点发展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半导体等十大领域。欧盟的“新欧洲创新议程”提出加强欧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改善欧洲初创企业和规模企业的融资渠道等25项行动,以支持植根于尖端科学、技术和工程,并与物理、生物和数字领域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领域。日本的第六期科学技术创新基本计划提出与实现“智能社会5.0”相匹配的科技需求与技术支持计划。我国也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前沿重大科
41、技成果不断涌现。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空间技术、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部分先进技术已具备产业化基础,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基础。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成熟的Al技术逐渐向代码库、平台和系统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迈向新的阶段。Al框架正朝着全场景支持、超大规在量子科技领域,我国相关科技项目的投入逐年增加,专利储备居世界前列。2022年,中国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52.3%,超过了美国、日本、欧盟和韩国的总和。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研究机构及阿里巴巴、华为、本源量子等科技公司已取得多项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量子通信已处于国际领先
42、水平。在通信技术领域,我国5G必要性专利数全球第一,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移动网络,数字基础设施全球领先,新业态新应用层出不穷。在空间技术领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顺利推进,关键技术验证成果丰富,中国空间站全面建造完成。在生物领域,生物制药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以专利族计)已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二位。这些都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但同时,我国在前沿技术突破方面仍然存在三方面短板:一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突出表现为一些领域仍面临卡脖子。如,在生物医药高精度科学实验仪器、分离系统耗材、核心菌种等领域,国内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企业,大分子药生产设备、原料培养基等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不足20%。在航
43、空发动机领域,目前主要供应商仍为欧美企业。在电子信息领域,ARM架构、LinUX开源体系、RSA算法等底层技术和芯片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头部公司手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车规级芯片、车载传感器、车用操作系统等核心软硬件技术较为薄弱,对外依存度高,其中车规级芯片自给率不足10%。二是科技生态有待完善。突出表现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重新审视,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尚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特别是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不够,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考核评价机制与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需求不匹配,缺乏有效的科技
44、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尽管企业研发投入逐年攀升,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与营业收入比为1.55%,但仍低于发达国家2.5%4%的平均水平,尤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研发投入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从国家部委到地方,已经形成了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为支撑的创新体系,但仍存在功能定位缺乏统筹、创新资源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三是国际打压遏制环境尚未根本改善。近年来,美国针对我国科技进步采取了“小院高墙”策略,推出出口管制、实体清单、阻断科技交流、限制投资并购等一系列措施,使中美科技合作的基础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2018年美国正式生效的出口管制改革法案
45、(ECRA)强化其出口管制权力和“长臂管辖”范围,并试图通过重塑全针对我国芯片领域的技术进步,美国商务部的产业安全局(BIS)收紧对华芯片技术的限制,从扩大限制先进Al芯片出口、限制中国获得先进AI芯片制造设备和新增中国芯片设计企业的实体清单三方面扩大限制范围,提高了限制先进技术出口的门槛。(二)数据等新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当前,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并由此形成数据生产力。埃森哲的2023年技术愿景报告显示,90%的高管认为,数据正成为组织内部和跨行业的关键竞争差异化因素。对企业而言,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可以实现20222
46、023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显示,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一个点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数据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系统的重要内容,其出现标志着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并和过去的资本、劳动力、土地、企业家才能等要素共同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源泉。大数据产业作为以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速度快、精度准、价值高等优势,能够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生产力变革和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当前,全球热门的“生成式预训练变换模型”表现出强大的智能生产力潜能,其基本技术运行逻辑便是基于海量数据的持续训练,以
47、此构建大模型,并以强大算力尤其是智能算力作为重要底座支撑。借助强大的算力支撑、深度学习算法和万亿级别数据语料的喂养,生成式预训练变换模型等才得以进行学习和迭代,为形成更高水平的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驱动力。此外,数据还具有乘数效应,能够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升配置效率和激励效率。未来,数据对于经济发展就如同石油和电力对于工业经济发展一样重要和不可或缺。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将对经济增长和新质生产力形成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对我国而言,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发展,我国的数据量快速增
48、长。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全球占比达10.5%,位居世界第二;截至2022年底,我国数据存储量达724.5EB,同比增长21.1%,全球占比达14.4吼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增速连续11年显著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相当于第二产业占比,达到41.5%。这表明,随着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基础制度加快完善,我国数据生产要素价值进一步释放,数据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49、和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作用愈发突出。但同时,数据价值释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还存在数据供给少、数据采集和供给质量有待提高、数据流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数据开发利用水平低、数据技术要素体系尚不成熟、数据应用匮乏、流程规范不统一、性能及安全要求亟待明确等问题;不同行业、不同设备等之间数据标准和接口不统一,数据整合互通和互操作性差;数据确权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数据二十条”已明确数据三权分置的战略方向,但尚未有具体有效的落地举措,导致数据价值化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中国信通院对我国部分企业样本的测算结果显示,2022年数据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增加(三)较为顺畅的科技一产业一金融循环科技创新成果和数据要素进入生产力系统后,需要顺畅的“科技一产业一金融”循环,从而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充分激发经济活力,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