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16001 上传时间:2024-04-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六国论》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六国论》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六国论》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国论》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精品教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六国论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梳理并掌握文言基础知识,丰富文言知识积累。2 .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及多种论证方法,理清文章思路。3 .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并体悟本文借古讽今、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梳理归纳,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作者写作意图。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J(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

2、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二)走近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四川眉山人。27岁因应试不中,便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深得欧阳修赏识与力荐,一时朝野争相传诵,文名大振。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明快酣畅,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将他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他为“老苏”。著有嘉祐集十五卷。(三)文体知识:论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

3、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文。“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四)历史背景在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由于各国各有自己的打

4、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此时,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五)正音辩形,明确句读。六国互丧(sang)率赂秦(shuaiIu)洎(ji)牧以谗诛思厥先祖父(ju4)暴霜露(pu)奉之弥繁(ml)与赢(ydytng)革灭殆尽(ddi)下咽(ydn)胜负之数(Sh1)当(tng)与秦相较或未易量(Iidng)为国者(w6i)为(w6i)秦人积威之所劫(六)细读文本,梳理文章思路师:请同学们边读边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找到本文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和结论,

5、并填写到老师给出的表格内。(PPT展示表格)明确: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劈头就明确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即“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下来,本段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即“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与“不赂者以赂者丧其中,分论点一直接承接中心论点,解释为什么“赂秦”就会亡国。分论点二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回答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使论点无懈可击。最后再次重中自己的论点,可以说,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作者论点非常明确。紧接着,第2、3两段分析问题,层层深入,反复论证,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第2段紧接上文,阐述为什么诸侯以土地赂秦必然会自取灭亡,“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三句,将“秦不战而得到的

6、土地与六国诸侯所丢失的土地”进行对比,论证了“非兵不利,战不善”的道理。接下来“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四句,用先人开辟土地的艰难与后人割让土地的轻易对比,从侧面说明不能赂秦的道理,用“一夕安寝”和“秦兵又至矣”对比,说明赂秦的灾难性后果,更为有利的证明了割地赂秦并不可取。最后用“诸侯之地有限”和“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对比,说明正是赂秦导致“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第3段论证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深刻分析了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第一层谈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亲近秦国而不帮助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必然也要被暴秦所歼灭。第二层分别论证“

7、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守土抗秦,但燕太子丹”以荆卿为计“,这才加速了灭亡;同样,由于赵国用武不终,良将李牧被诛,这才邯郸为郡”,国家灭亡。作者还特别指出,燕赵两国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没有援助,“智力孤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情有可原。作者层层推进,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剖析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最后,文章4、5两段解决问题,收束全文。其中第4段承上启下,假设六国如果不赂秦,团结天下的人才并力抗秦,那么秦国不可能平安无事,反言之,本段有力地从反面论证了,六国之亡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并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积威之所劫”的忠告。第5段借

8、古讽今,讽谏六国之后的国家不要重蹈覆辙。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论述性散文,论点鲜明,思路清晰,结构严整。(七)归纳论证方法师:“论”的核心是将道理与事实结合,使素材围绕靶心发力,使人接受作者的观点,那么老泉用了什么方法做到让后人接受他的观点呢?请同学们阅读全文思考,并结合原文具体分析。明确: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第3段中用到了对比论证,将秦所得百倍与诸侯所亡百倍进行对比,说明“赂秦”只会让秦更加强大;还有土地有限与野心无限的对比,最后得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证明六国破灭的必然性。此外还有赂者和不赂者的对比:齐无动于衷、与秦交好,却导致灭亡,是反面事例;而“义不赂秦”,燕国

9、弱小却最后灭亡,赵国二败而三胜,从正面说明不赂的好处,形成对比。作者通过多样的论证方法,将事实与论点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就让推导而出的结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更加令人信服。举例论证,举了齐、燕、赵等国的事实,用事例让行文论证更鲜明;假设论证:“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以赂秦之地则吾恐亲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引用论证,借古人名言“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来补充印证,加强论证说服力;作者通过多样的论证方法,将事实与论点有效地结合起来,文章充满了“论证多样的逻辑美”,这就使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以及作者发出的忠告:“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更加令人信服。(八)勇于

10、质疑,向经典发问师:通过研读我们发现六国论一文结构严谨、论证方法多样,但有没有同学对文本存在疑问?师:相信同学们通过结合所学知识与思辨阅读,都可以看出文章分析史实偶有失误之处,比如文中说燕、赵“义不赂秦”,实际上两国割地予秦的例子也不少;又如文章说秦之所得主要是六国割让而非秦国攻占,实际上秦国直接攻取的土地也很多。且文章仅仅着眼于土地的得失,对六国败亡和秦国兴盛的原因缺乏更全面的分析。苏洵将六国破灭的原因全部归结为“赂秦”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实你们发现的这些问题,前人也发现了:PPT展示:非韩、魏、楚之行赂皆愚,而赵、燕、齐之不赂独智,易地则皆然也。厥后赂者先亡,而不赂者后灭,本以地之远近递

11、及,非以赂不赂故分先后,亦自然之势也。(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七)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二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J(九)小结本文以高度概括的方式论述六国亡于秦的原因,又联系现实政治,借古讽今。本节课我们从对文章结构的梳理中感受到作者思维的缜密,从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中,感受到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想。可以想象,文章末尾苏洵所发出议论,其心情是何其恳切而又沉重,但本文借古讽今不是消极地批评北宋王朝失策,这反映在文章在指出六国应抛弃错误政策的同时,又指出了正确的政策,即“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战略构想对当时北宋朝廷同样适用。苏洵的忧国之心也可见一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