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作品中孔乙己的悲剧形象》5400字(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鲁迅作品中孔乙己的悲剧形象》5400字(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浅析鲁迅作品中孔乙己的悲剧形象目录中文摘要1英文摘要1一、孔乙己作品简介4二、孔乙己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4(一)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客观原因4(二)造成孔乙己悲剧的主观原因5三、孔乙己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6(一)建制度和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残酷毒害6(二)现实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7结束语8参考文献9一、孔乙己作品简介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卬,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
2、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一个典型。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一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孔乙己是清朝末年的知识分子,他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条,但是他连秀才都没有考上,没有功名利禄,生活过得非常穷酸。口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
3、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二、孔乙己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一)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客观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说,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命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孔乙己一文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因为科举这张恐怖的大网,囚禁了成千上万的读书人。“八股”这根锁链禁锢了读书人的头脑,束缚
4、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那些有才华的人统统变得死读书,读死书,最后读书死,心甘情愿地充当统治阶级的俘虏。一个只会作八股文章而百无一能的书生,也不可能干出任何政绩,受封建科举的毒害,他不可能兢兢业业,只会是封建统治剥削人民血汗的一把尖刀。由于统治的黑暗,阶级的腐败,社会如一潭死水,让人恶心。市井小市民麻木不仁,嫌穷敬富,毫无怜悯之心,机械的生活就是他们的一生,和读书人一样,成了封建统治的牺牲品。二是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酒店的酒客,有两个不同的等级:以下层劳动人民为主的“短衣帮”和上层地主阶级、有钱人为主的“长衫客”。孔乙己初次出现在酒店,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他是站着喝酒却穿着长衫的唯一一人。
5、既是穿长衫的就应该坐着喝酒。但是孔乙己却不能,他只能跟短衣帮一样站着喝酒,不伦不类。但是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就在于它不但使人与劳动脱离,而且还教育人轻视劳动阶层,灌输唯有读书是最高尚的思想。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以及同情,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小说中多次突出描写了“笑声”,这“笑声”此起彼伏,回环反复,始终伴随着孔乙己。所有人都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他,拿孔乙己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的“心病”来挖苦嘲笑他,这无异于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取乐。虽然他们和孔乙己同样生活在最底层,但是他们意识不到,因为他们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已经变得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在穷困无
6、聊的生活中,只知道那不幸者的痛苦作为笑料来寻求一时的快乐。可见孔乙己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麻木冷酷的社会环境中,孔乙己的悲剧已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二)造成孔乙己悲剧的主观原因封建科举制度无情的地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然而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自己穷困落魄的原因。这正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原因。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苦读半生,热衷科举,一心向上爬,在“四书“五经中耗掉了年华,落到了即将乞求的地步。可是孔乙己还是死要面子,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都应该比普通人高人一等,处处都要显示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孔乙己又不承认自己的穷困潦倒,相反还觉得自己比他们都要清高,处处摆读书人的
7、架子。他既不属于贫穷人士也不属于上层地主阶级,与这两个社会主流阶层都存在距离。生活贫穷的孔乙己和当时社会的下层人民没有什么两样,但他时刻穿着在他看来是象征身份的“长衫”。孔乙己穷苦、懒散,身上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反复被人欺负、殴打,脸上经常挂着新痕旧伤,偏偏他又自恃清高,满口“之乎者也”,“孔乙己”称号由此而来。孔乙己热衷功名利禄,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时刻不愿脱下标志自己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孔乙己不能进学,又穷酸迂腐,不会营生,这就注定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他有一句经典的话:“不多不多一多乎哉,不多也。”陈腐的语言便是其迂腐性格的表现。孔乙己已成为一个典型
8、的抱残守缺的现象。三、孔乙己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一)封建制度和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残酷毒害。孔乙己的悲剧是一个善良的读书人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衷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至毁灭的悲剧。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统治阶级为了笼络广大知识分子,总是意图向他们灌输“读书至上”,因此,封建社会里许多读书人都以“学而优则仕”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视科举为进身的阶梯,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一年又一年地押到科举考试的赌博上,在封建统治阶级划定的死胡同里不顾一切地奔走。然而在这些人中间,有些是爬上去了,光宗耀祖,成为人上人,但对于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几经奋斗,牺牲了大量的人生的美好时光,换来得却只是满头白发,两袖
9、清风,低下的地位,生活的贫寒。孔乙己就属于后一种知识分子。小说描写的是这类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和心理状态。作为封建社会里的一个读书人,他对于统治者所宣扬的那套“惟有读书高”的理论深信不疑,甚至还表现出一种宗教式的虔诚的态度。这就不能不使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整个灵魂浸透了这类思想理论的影响,并时时从自己的言行中表露出来。孔乙己有善良清高的品性,但不懂事务,不善谋生,还不愿放下旧家子弟的臭架子,他善良的迂腐,儒雅的可怜。正是这样,他才相信“读书高”,因此讲话总是处处从古人书本中引经据典。显示自己是一个读书人,因而他的言语越发散发出迂腐的气味。同时,正是这种“读书高”的思想,使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脱下身上破
10、烂不堪的长衫,因为他认为这是他与劳动者的区别,但这长衫却无情地衬托出他的卑贱和潦倒。他以长衫为自豪,经常表现出作为读书人的矜持和骄傲,时常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的资本,这也是他认为无论生活多么贫困,境况怎样狼狈,读书人是高人一等的,因而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不肯抛弃他对“惟有读书高”的理论的衷心信奉。同时,像孔乙己这样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亳无疑问他必然是选择“学而优则仕”的生活道路的。他对小伙计也是这样的思想,而别人对他的试举落第进行挖苦、讽刺,却强烈地刺痛着他“学而优则仕”的内心,使他难堪。他始终未能如愿,未能挤进真正长衫顾客的行列。而封建制度却仍然带给这个它的衷心拥护者和虔诚信奉者
11、的是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累累伤痕。也正是这种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摧残和毁灭了孔乙己的肉体和生命,由于这个,读书人对“惟有读书高”的理论保持着一种宗教式的迷信,而又不可能认识到在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是附属于各个不同的阶级的,所以他盲目地认为,只要是读书人,便都是高人一等的,有学问有道德的。他从这一认识出发,当生计发生问题时,他就不是像阿Q那样去偷几个萝卜,而是专找读书人家去偷书,在他看来,不管偷者或是被偷者,都只是读书人之间的雅事,是不同于一般的偷窃的。可实际上这只是孔乙己自己心造的幻影。就拿知识分子的丁举人来说,他并不是这样看的,对待偷他东西的人,不管是不是读书人,他毫无例外都是面目狰狞凶恶。这样情节
12、本身就构成鲜明的对照。这样看来,封建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不是造就丁举人那样残忍狠毒的爬上去的吃人者,就是培养孔乙己那样迂腐无能,百无一用的废物。可见,孔乙己的残废和死,也完全是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欺骗和迫害造成的。(二)现实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未能中举,落到十分可怜的境地,可酒客们偏好殿他的忌讳:“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取笑的言语很显然是对孔乙己这个弱小者的精神上的一种冷酷蹂蹒,它与社会对孔乙己的物质剥夺道促进了这个不幸者的悲剧。孔乙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是一个多余的人,然而在鲁镇的人际间所投诉的悲凉和讥笑,却愈加强化了这种冷漠,麻木,可怖的氛围鲁迅在作品里十分沉痛
13、地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赏玩孔乙己的不幸的人并不是个别的,少数的,而是非常广泛而普遍的。“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咸亨酒店的顾客中似乎还是等级森严的,既有阔绰的长衫顾客,也有穷苦的短衣帮劳动者。他们平时是并不在一起喝酒的,但对待孔乙己的态度上,他们却又是基本一致的。他们把孔乙己当作寻开心的笑料,孔乙己来到咸亨酒店,他们就进入一种放肆的高声嚎叫,来逗这个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的知识分子,像戏耍某一种令人开心的玩物一样。这时,所有人都会沉浸在一种狂热的酒醉似的哄笑中,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和快感。同样,在咸亨酒店里,掌柜与伙计之间关系本来并不融洽,掌柜平时对小伙计总是摆出一幅凶脸孔
14、,教人活泼不得。然而,孔乙己到店,这种僵冷的局面也就改变了,不但掌柜会不断提问题逗弄孔乙己,而且小伙计也可以在此时附和一下,笑一笑。还有邻舍的孩子们有时却也会来凑热闹,围住孔乙己。当然,孔乙己也就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引人开心的笑料。整个鲁镇的人,对孔乙己的不幸却不曾寄予同情,而是哄笑,寻开心。鲁迅在此悲愤地指出这种冷漠和凉薄就像严冬里的空气,是如此之广泛,普遍地充溢于整个社会的角落。人们的讥笑,对于孔乙己的迂腐自然是一种否定,同时也凝结着社会的冷漠和世态的麻木,孔乙己中所出现的讪笑的人群,便构成冷漠的人际社会。鲁迅在孔乙己里还着重表现了社会对苦人的凉薄的残酷性质。他集中描写了三次咸亨酒店
15、众人对孔乙己的哄笑:第一次是由于孔乙己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因而脸上又添了新的伤疤,人们揭发了这件事后孔乙己还以“窃书不能算偷”来辩解,从而引起人们的哄笑;第二次是酒客们提出刺痛孔乙己的那个“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问题,引起孔乙己的颓唐不安,并说了一些全是之乎者也的令人不懂的话,于是众人又哄笑起来;第三次,那己经是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他再来咸亨酒店时,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坐在一个蒲包上,脸上黑而且瘦,己经不成样子,对于人们的取笑,他时时露出恳求的眼色。但就是在这样的时候,众人仍然还是一次一次地戏弄他,哄笑他。从这三次哄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是拿孔乙己的不幸作为取笑的材料的。
16、孔乙己肉体上被打伤,人们以此来戏弄、逗乐;孔乙己屡试不第的绝望的心灵创痛,也成为人们取笑的材料;即使在孔乙己的精神肉体受到极大摧残,己经成为废人生命即将熄灭的时候,人们仍然不放松他,依旧将命运悲惨的他作为寻开心的对象。孔乙己的任何痛苦,都可以使看客们得到愉快和满足。以身世不幸者作为自己戏弄的对象,把别人的痛苦变成自己取乐的材料,这种人间的凉薄具有多么残酷的性质啊!孔乙己在科举道路上奔走了一生,几十年的寒窗,无数次的应试,葬送了他的全部青春,终究连个秀才也没有考上。虽然如此,但他还是陶醉于满腹学问的牛角尖里。最终又丧失了劳动本领,沉沦道德,这些都十分清楚地说明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是怎样残酷地从精神
17、上道德上对一个知识分子进行毒害,愚弄的。结束语这部作品是我国的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作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参考文献1石钟扬著.酒旗风暖少年狂陈独秀与近代学人.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Ol.第174页2陈逸蕙.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J.牡丹.15,02:9-103浅析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考试周刊.2013-224王蒙.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形象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4,21:93+88.5史志谨主编.鲁迅小说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