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教案13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教案133.docx(13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课时分配表章序课程内容课时备注1中国古代哲学思想42中华传统美德43语言文字24古代文学25中国器物文化26中医诊疗与养生27中国传统建筑48中国传统艺术49服饰文化210饮食文化211节日文化212商贸文化2合计32文旌课堂APP课题第1课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熟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2.能够领会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传统哲学思想思政育人目标:I.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2.传递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天人合一、贵和尚中两条古代哲学思想的含义和意
2、义教学难点:践行哲学思想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启发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2min)颗5热(6min)一问题导入(6min)T专授新知(19min)T课堂讨论(IOmin)T课堂小结(5min)第2节课:案例导入(1()min)T专授新知(28min)一课堂小结(8min)一作业布置(2min)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第一节课天人合一考勤(2min)【教师】清点上课人数,记录好考勤【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新课预热(6min)【教师】教师自我介绍,介绍课程可介绍这门课的课程定位、内
3、容安排、考核要求等.对学生进行分组,每46人为一组,并选出一名组长,以便之后进行小组活动及教学【学生】聆听、分组通过新课预热与学生互相熟悉,并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的大致内容和考核要求问题导入(6min)【教师】提出以下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思考、讨论、举手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迸行总结井板书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而传统文化教育正是帮助我们深扎民族根、熔铸中国魂的重要方式与方法。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不仅有经典原文,还有文化知识和游艺游戏。其中,经典原文可以让学生了解贤哲思想、文化脉络以及祖国语言的优雅和精致;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目的,调动学生的
4、主观能动性了解历史典故、人文常识以及古人生活的细节与图景;游艺游戏可以让学生了解风俗民情、风物百种以及古代工艺的巧妙和精湛.可以说,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最优质、最有效和最精细的教育。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学生】聆听、记录传授新知(19min)一、天人合一【教师】讲解知识点(一)道家的“天人同道思想【多媒体】展示道德经中关于天、地、人的论述,播放讲解视频1 .天人同道的内容(1)老子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2)老子从天道出发推衍人道,主张人道与天道的融合,使人类社会按天道运行的法则去发展,实现“天人合一(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人
5、与自然融为一体,将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合而为一2 .天人合德的内容(1)儒家重视道德,由天的道德品格,提出了“天人合德理念。(2)古代思想家把种种美好的德行赋予上天,使天神圣化、理想化,为“天人合德提供了理论前提。(3)中庸和孟子提出了通过内在心性的修养来达到“天人合德境界;最终理想是知天,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4)以上所提及的“天人合一,不是人同外在自然的协调合一,而是人同自我本质的合一,实质上也是个体人格与社会道德的合一。3 .天人和谐的内容(1)易传序卦提出:“有天地然后万物生”;易传说卦提出:“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些思想都说明
6、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天地是人类的父母,人和自然万物是相互依存的。所以,人们为了生存而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荀子持同样观点。(2)强调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里讲: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浴池,鱼螫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意思是说:不违背谷物播种的时间,谷物就吃不完了;细密的网不进入通过理论讲解、举例、播放视频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意义开阔学生的视野池塘,鱼鳖之类的就吃不完了;按照时节去山林伐木,木材就用不完J这是强调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能使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3
7、)“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在探索天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在中国已经不是抽象的哲学,中国历代先民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在中国的建筑、园林、医药、武术、饮食、养生等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无一不贯彻和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忆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都江堰一中国古人实践天人合一”思想的伟大工程(详见教材),思考古人智慧的来源 【学生】拓展阅读都江堰中国古人实践“天人合一”思想的伟大工程,思考、理解 【教师】提问,并随机邀请学生回答都江堰的建成给你什么样的启示,令你赞叹的古人智慧成果还有哪一些? 【学生】回答课
8、堂讨论(10min)【教师】提出问题,让小组内部进行讨论:1.天人如何合德,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真正达到天人合德的境界呢?2.你怎样理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教师】让小组将组内意见汇总,派代表回答 【学生】代表举手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总结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是这样解释“天人合一”的: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我们可以将天人合一理解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在和谐美好的自然环境中修身养性,进而达成个体人格与社会道德的合一。我们在做评价时,要保证自身观点的客观性,减少个人色彩的描述,以理性的角度来探索、汲
9、取古人智慧的结晶,并在不断的学习中完善自身,成为更好的自己.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天、地、人三者之间哲学关系的理解,和对“天人合一”的认识【学生】聆听、记忆课堂小结(5min)【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本节课学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代表人物的观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是以天人和谐思想为核心,把追求统一、稳定、和谐视为最高目标。这为我们当今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启示:我们要尊重并爱护自然,注重保护绿水青山,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保证高质量发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总结知识点,巩固印象第二节课贵和尚中案例导入(10min) 【教师】以体现论
10、语中的“和为贵”故事为例导入内容句出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三尺巷的故事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贾。两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围墙时,双方为地界发生了争议。当地人人素来就有寸土必争”的老传统,不要说邻里之间,就是兄弟之间为了祖业也是吵得不可开交,闹到最终,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为了区区三尺地,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商贾大户各不相让。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杀手洞连忙去信给官人告状.隔不了多久,官人来了回信,信上说:”来信为争三尺房,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信上说的很明白,
11、官人既来信,遵信所嘱,在离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对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动,也在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这两道围墙中间形成一条巷子,后人就给这条巷子取名为“三尺巷。 【学生】聆听 【教师】让学生举一些身边关于贵和精神的例子 【学生】思考、说说更多关于贵和精神的故事用案例导入,让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了解历史典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传授新知(28min)二、贵和尚中【教师】安排学生扫描视频二维码,观看“礼之用,和为贵”视通过理论讲解、举例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贵和尚频(详见教材),思考什么是贵和”精神【学生】扫一扫视频二维码观看“礼之用,和为贵”,思考、发言【教师】讲解新知一、“贵和”精神(
12、一)以和为贵1 .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精神。和在古汉语中表示协调不同的人和事,并使之均衡,即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和睦、融洽。2 .将中国古代对和的论述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二,社会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包括不同阶级、阶层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自我与他人之间等多重关系的和谐。(荀子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第三,人自身的和谐。指人自身要处理好身心关系,处理好物质欲望与道德理性之间的关系.(二)和同之辩1 .含义:和是不同事物间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同是取消个性的统一。西周末年的史伯和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明确地对和谐理论进行了理论探讨。2 .史伯是第一个对和谐理论进行探讨、
13、提出和同之辩的思想家。他强调以不同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达到和谐的效果。3 .晏婴进而用相济(取长补短、互为补充)、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他强调君臣在处理政务上意见可否相济”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综合平衡,使君臣间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谐统一关系。4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也主张重和去同,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5 .在文化价值观方面,“贵和”精神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6 .在民族价值观方面,中国文化素以礼仪道德平等待人,承认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价值。“兼容并包“遐迩一体”的思想,使各
14、民族融为一体,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7 .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为最高准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中思想,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在维护自己民族独立的同时,不主张向外扩张,用武力去征服其他国家和民族,而是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齐家、治国、平天下二二、尚中”精神1 .在传统文化中,“中”是一种“中和”状态,也体现为“中庸之道二中庸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状态,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便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各得其所。2 .实现“和”的基本途径:持守中道,即保持中和、中庸,既不过分,也不能
15、不及。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坚守中正,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林及。3 .“贵和尚中”思想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对我们民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刻的;其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对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学生】聆听、记录、思考,理解课堂小结(5min)【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本节课学习了“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精神及代表人物的观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是以天人和谐思想为核心,贵和尚中是以中庸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和而不同”为基本内涵,把追求统一、稳定、和谐视为最高目标。这种思想理念经过系统化与理论化,成为一种客观精神力量,使得在这
16、种理念孕育下的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请局面的实现和保持,以整体为本位,着力维护整体利益,做事不走极端,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和谐。同时,这种精神的凝聚和扩展,对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政权极其重要。【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总结知识点,巩固印象作业布置(2min)【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小课题:查资料,论述中庸思想的可取性和发展性【学生】完成课后任务延展知识面,多学科交叉学习教学反思本节课中与学生进行了相互介绍,增进了师生的熟悉度,由于本课部分内容较枯燥,有小部分学生存在走神现象,以后会吸取这次的经验教训I,在课堂上增加更多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体效果不错,教师平时要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
17、,经常阅读各类专业书籍,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并适当加以改变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时刻做到学以致用。课题第2课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二)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 .熟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2 .能够领会上善若水、大智若愚的传统哲学思想思政育人目标:1 .吸取中华传统文僧i髓2 .传递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上善若水、大智若愚古代哲学思想的含义及意义教学难点:践行上善若水、大智若愚哲学思想教学方法举例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
18、2min)-i漉导入(8min)f专授新知(25min)一课堂讨论与小结(10min)第2节课:问题导入(12min)一传授新知(15min)T课堂讨论(13min)T课堂总结(3min)一作业布置(2min)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第一节课上善若水考勤(2min)【教师】清点上课人数,记录好考勤【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学握学生的出勤情况问题导入(8min)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随机遨请学生回答:你认为水有怎样的品质?可根据历史典故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举手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总结并板书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最近
19、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似于水的品性。庄子认为,水主清主静,它可以作为我们取法的准绳,我们内心保持极端的静止状态就可以不为外境所摇荡。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对上善若水的精神进行主动思考“上善若水”典型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待人处世,中华文化都要求人们像水一样善处下位,心地宽广,与人相亲,待人诚信,方圆有致,适时而动。【学生】聆听传授新知(25min)一、上善若水【教师】讲解新知(一)以水喻遒I.以水喻道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出的处世哲学,彰显了道家的生命智慧;2 .他认为,水具有谦逊的品行.与其他自然万物争相向上不同,水会自高远流向低
20、洼之处,谦让且孕育万物;3 .水具有顽强、坚持的特性;4 .水具有不争的美德,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的孕育和滋润,但是水却不图回报,广泛施恩,造福众生;5 .水具有空明清澈的特点。水以清澈透明的状态坚守本心,前进时毫无阻碍,静止时平和安静,始终保持客观态度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上内容即老子以水喻道所体现出的处世哲学,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促进人们养成良好的品行,对构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聆听、记录【教师】讲解上善若水的思想内涵讲解故事案例孔子观赏着向东流去的水,子贡见了向夫子问道:君子一见到大水便要前去观赏,这是为何呢?孔子回答:因为它川流不息而且周遍,使生命生生不息却不以为自己有
21、什么恩德,像是有很高的德一性一;不管它流向低处还是流向屈折,姿势低下,但一定按自己的水道去走,这就像义;水势盛大,永没有穷竭,又像是道;它奔流直泻,到很深的溪谷也毫无惧色,这如同是勇;它能作为衡量地平面的标准,公平公正,又像是法;水盛满之后,不需用什么刮平,自然平正、端正,这像是正;它柔美而略呈透明,可流入到细微的地方,这又有些像明察;不论从哪里发源,它一定是向东流去,不变其志,这又如它的志向一操一守;它流一出流入,一切东西因此变得洁净,像是它善于教化和感化。水的德一性一有这么好,所以君子见到水一定要前去观赏.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并领悟上善若水的精神 【学生】聆听、思考 【教师】解析故事案例老子
22、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像水一样,利益万物而无所争。孔子于最平常的水中,便能得到智慧的启迪,从水的不同形态中,就感悟到许多人生哲理.彻各万物当成了自己的老师,于是时时处处便有所启发。怀着一颗谦虚好学的心才能开启智慧,在生活中领悟真理。 【教师】讲解新知(二)为而不争1.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从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等方面来阐述水的至善品行。居善地,是指水的谦逊,身处低洼处,做其他万物不愿做之事;心善渊,是指水的大度,能海纳百川,容纳万物;与善仁,是指水的无私,滋养
23、万物而不求回报,普惠众生而不计名利;言善信,是指水的守信,遵循自然规律,自高而下顺地势流淌,潮涨潮落应期而至;政善治,是指水的公正,保持客观,维护万物之间的平衡;事善能,是指水的才能,即方圆有致的修为,在万物之间起到调和作用,能够促使万物和谐共处;动善时,是指水的选择,顺时而动、应时而至,知道何时奔腾向前或者保持平静。为人处世,只有从多个方面学习水的至善品行,才能在居处、心思、待人、为政、处事方面,都保持一种心无杂念、复归自然的状态。只有放下心中的执念和负担,才能达到一种淡泊明志、与世无争的境界,才能在顺其自然中实现循环往复。1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 .处众人之所恶3 .m于道上善若水”是一种
24、极高的人生境界.人生在世,若要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便要做到平和心态静如水、正直为人明如水、轻看名利淡如水、面对坎坷韧如水。只有像水一样至柔、至刚、至净,保持一颗无私无欲之心,为万物众生默默奉献,才能够以“上善者身份达到不争”的人生境界. 【学生】聆听、记录、思考 【教师】安排学生扫描视频二维码,观看“上善若水,夫唯不争故无忧”视频 【学生】扫一扫视频二维码观看“上善若水,夫唯不争故无忧”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解读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详见教材),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自己对上善若水的理解 【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并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你认为怎样达成上善若水的人生境界?课堂讨论与
25、小结(10min)【学生】思考、讨论、举手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和本课内容作小结上善若水是一种淡泊明志、与世无争的境界,讲究顺其自然,客观公正。在现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物质社会,保持这样一份淡泊的心本就十分难得,若想达成这种境界,就需要我们在不懈奋斗的同时,保守本心,不在浑浊中随波逐流,要在社会不断的打磨中锻炼自己的心志,坚定宁静方能致远。通过课堂讨论力口深学生对上善若水这一哲学思想的理解【学生】聆听第二节课大智若愚【教师】组织学生与身边的同学讨论以下问题:问题导入(12min)你怎样看待大智若愚?其体现了什么精神?可举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举手发言【教师】提供网络,可供学生查找资料,对学生
26、进行分组,安排任务请大家分组收集并汇报有关于大智若愚的文学典籍,并说出你对于这一思想的理解。【学生】聆听、屐、分组窗蝌4、;版4色展示与互评利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们主动杳找资料,留下印象在写下资料的过程中思考大智若愚的哲学思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播放典籍讲解视频(详见教材),点评、讲解【甦】际传授新知(15min)二、大智若愚【教师】讲解新知一、大智若愚的内涵1 .大智若愚”被普遍认为是做人智慧中的最高道行。2 .庄子天地中记载: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道家的愚之本意就是一种无为状态的外在表现,而人们应该在遵循这一状态的同时又能够认识自身
27、之愚,达到大智的最高境界。因此,守愚才能达智,即愚中有智。3 .庄子言:“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可见,道家之愚和惑既非小愚和小惑,亦非大愚和大惑,而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自我知之的状态。因此,“愚”要做到与小愚和大愚的区分,惑要做到与小惑和大惑的区别,即一种知愚而非愚的大智。二、启示大智若愚”的为人之道告诫人们,人活于世,要有所愚而不能大愚,要有所惑而不要大惑。那些不能认识自身之愚的人,在小事上善于算计,自恃高明,却在大事上常犯错误,这是一种小智的表现;而那些能够认识自身之愚的人,在琐碎小事上看似糊涂,在大事上却很明白,实际上是一种大聪明、大智慧。那些追求名利、显摆知识的人,看似得到好处,实则是走
28、向灭亡的发端;而看似愚钝的人,亳无争抢之意,但却是一种极大的作为,即大智若愚。 【学生】聆听、记录、思考 【教师】安H浮生学习知识链接,阅读大智若愚的王翦(详见教材),加深了解 【学生】学习知识链接,拓展阅读大智若愚的王翦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知识点更好的领悟大智若愚的哲学思想课堂讨论(13min)【教师】提出问题:1.古人的哲学思想精髓上善若水和大智若愚带给你怎样的启示?2.四条哲学思想说明了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养成怎样的品质?【学生】思考、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两条哲学思想的理解 【教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真实例子迸行说明 【学生】举例、回答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总结古人的
29、哲学思想精髓具有发展性,对于我们来说,仁爱孝悌、勤劳节俭、上善若水和大智若愚是非常美好的品质,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更完善的人格,与亲与友都要维系一种和谐友爱的关系氛围;在社会生活中,更要勤俭节约,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本心,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追求更和谐自然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 【学生】聆听课堂总结(3min)【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我们学习了仁爱孝悌、勤劳节俭、上善若水、大智若愚的哲学思想,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做人要坚守本心,学会隐藏自己的智慧,不要耍小聪明,也不要事事锋芒毕露,做到内智外愚,增长降格以待的智慧。希望大家通过对古代哲学思想的学习能够更通透,对为人处世之道有更深的体悟.【学生
30、】总结回顾知识点总结知识点,I凡固印象作业布置(2min)【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小课题:怎样坚守本心,做到内愚外智,大智若愚,做纸质版思想汇报.【学生】完成课后任务延展知识面,多学科交叉学习教学反思本节课中互动环节安排得较少,以后应该更多地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整体效果不错,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且能帮助组内同学一起学习.教学上本着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教他们学习知识,而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课题第3课中华传统美德(一)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 .熟知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知道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
31、息、历久弥新的品质2 .能够领会中华传统美德中仁爱孝悌、勤劳节俭的内涵和外延3 .培养搜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思政育人目标:通过了解我国传统美德,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仁爱孝悌、勤劳节俭的内涵教学难点:领会中华传统美德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启发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2min)一问题导入(IOmin)一传授新知(23min)T课堂讨论与小结(10min)第2节课:案例导入(8min)T用颗知(20min)T整讨论(IOmin)T般总结(5min)一作业
32、布置(2min)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第一节课仁爱孝悌考勤(2min)【教师】清点上课人数,记录好考勤【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学握学生的出勤情况问题导入(10min)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随机喊学生发言并在黑板上展示: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阻且长,这时候我们都想能有一位朋友相伴左右,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具有什么品质的人呢?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 【学生】思考、讨论、举手发言,将词句写在黑板上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和总结并板书看看大家写下的词句,你们发现了什么?大家选择的朋友都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人,我为你们的选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
33、的目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择感到高兴.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而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传统文化的TB分,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对铸造中国人特有的道德品质和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仁爱孝悌和勤劳节俭。【学生】聆听传授新知(23min)一、仁爱孝悌【教师】播放视频“史上唯一位列二十四孝的皇帝“(详见教材),讲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举例说明五条传统美德中的仁爱孝悌所体现的精神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德
34、目,是各种伦理道德的总原则.(一)仁爱1 .“仁”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分量最重的T字,也是儒家伦理学说中最基本的范畴。2 .本意高旨人与人相互亲爱,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内省)。仁的核心是爱人,仁爱的根本是孝悌.3 .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表明仁既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与爱心,具有宽容忠恕的精神和推己及人的含义.4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丰富并发展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认为“仁也者,人也,即仁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仁人志士”自当具备所渭四端:恻隐之心基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主张性善论、扩充善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即把仁
35、爰的精神,由亲人推广至社会,甚至是宇宙万物,由爱自己的亲人,进而推广至爱人类、爱草木鸟兽、爱自然万物。(二)孝悌1 .孝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2 .孔子提出孝是为人之本;孝经提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弟子规提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等。3 .中国人提倡孝道,源于中国血缘文化的特点。孝不仅仅是通过视频、理论讲解、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方式让学生领会仁爱孝悌这一美德开阔学生的视野一种美德,也是做有道德的人的根基。古人将孝界定为诸德之本。4 .在孝道教育与传承过程中,家训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训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
36、训示,是儒家知识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5 .悌属于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其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实行仁的根本条件。悌”的含义包括敬重兄长、善事兄长,兄弟笃爱和睦及友顺和睦。 【学生】观看、聆听、记录、思考 【教师】安H浮生阅读仁爱的商人虞舜至孝(详见教材),随机邀请学生发表其感想 【学生】阅读仁爱的商人虞舜至孝,发表感想课堂讨论与小结(10min) 【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仁爱孝悌等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代应该怎样更好的继承与发扬? 【学生】思考、讨论、举手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和本课内容作小结仁爱
37、孝悌中“仁”的核心是“爱人,仁爱的起点和根本是亲亲,即孝悌。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悌之情又扩展为忠恕,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仁爱、孝悌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学生】聆听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仁爱孝悌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第二节课勤劳节俭案例导入(8min) 【教师】提供网络,可供学生查找资料,对学生进行分组,安排任务举例说明古往今来有关于勤劳节俭的故事。 【转】触、腐、5B三WkOS 【教师】点评、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新知通过案例汇报来引导学生领会勤劳节俭这一美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勤劳
38、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人一直崇尚的传统美德。大家应该向先进人物学习,珍惜劳动成果。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勤劳节俭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学生】聆听传授新知(20min)二、勤劳节俭【教师】讲解新知一、勤劳1.说文解字将勤解释为:”勤,劳也这说明勤”和劳”在古代是相通的。勤劳是指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与品格,作为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用双手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生活.2.根据归纳整理北堂书钞太平御览等古代的百科全书,古人对勤劳一词的用法,大体涉及:安邦治国、自强不息吃苦耐劳三个方面。3第一,勤劳与治国安丰湘联系,古人已深刻认识到以勤立国的重要意义。尚书中提到的“克勤于邦,左
39、传中提出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墨子中强调的“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都说明了只有勤勉敬事,家才能兴,国才能立。4 .第二,自强不息原本就是勤劳美德的主要含义.中华民族崇尚勤劳的美德,根本的动因之一就是希望通过奋斗,去改变不尽如人意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以求得一个理想的世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劳谦匪懈(越绝书)等,表达的都是勤劳与自强不息的关系。5 .第三,吃苦耐劳与勤劳的关系更加贴切。勤与劳相通,而在一定意义上,劳又与苦相连。勤劳美德的动因,从积极进取的一面说,是自强不息、惟德日新;从消极被动的一面说,也有为环境所逼、为生计所迫的成分。因此,只有真正经受得住吃大苦、耐大劳考验
40、的人,才算得上具有勤劳的美德. 【学生】聆听、记录、思考 【教师】讲解敬姜论劳逸、囊萤夜读(详见教材)的故事案例,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勤劳的榜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讲解新知二、节傕通过理论讲解、举例分析等教学方式让学生领会勤劳节俭这T德开阔学生的视野L孔子提出温、良、恭、俭、让作为重要的德目,强调勤俭戒奢;老子提出为人处世的“三宝:一曰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要求去甚,去奢,去泰”;墨家更是主张节用节葬,反对浪费。2.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节俭美德的思想,可概括为三方面:第一,俭以立德。易经君子以俭德辞难。”左传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向以节俭为美德
41、,崇尚俭朴、提倡廉洁、反对奢侈、摒弃浮华。第二,以俭持家治国。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出了节俭治国的思想;第三,不奢不吝。节俭要求“吝则不俭,俭则不吝”.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颜之推说过: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渭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学生】聆听、记录、思考 【教师】安H浮生阅读苏轼的节俭之风(详见教材),加深了解,并随机邀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 【学生】阅读苏轼的节俭之风,说自己的感想课堂讨论(10min) 【教师】提出问题并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你怎样理解勤劳节俭的内涵和外延?请结合当下实际情况举
42、例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举手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总结古人的哲学思想精髓具有发展性,对于我们来说,仁爱孝悌、勤劳节俭、上善若水和大智若愚是非常美好的品质,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更完善的人格,与亲与友都要维系一种和谐友爱的关系氛围;在社会生活中,更要勤俭节约,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本心,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追求更和谐自然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 【学生】聆听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勤劳节俭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课堂总结(5min)【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勤劳节俭既是一个民族发展强盛的条件,也是一个人成才和成就总结知识点,巩固印象大事的必备素质,同时还是纯洁社会风气、陶冶人们情操的重要
43、途径,所以说,节俭是幸福的源头。从古至今,以勤劳俭朴著称的众多贤士仁人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事迹,将这T专统美德代代相传并且发扬光大。正是这种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得以不断地繁衍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作业布置(2min)【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小课题:做关于勤劳节俭榜样的手抄报【学生】完成课后任务延展知识面,多学科交叉学习教学反思这节课整体节奏较好,但学生主动提问较少。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而不再是主导者;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师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课
44、题第4课中华传统美德(二)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 .熟知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知道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2 .能够领会中华传统美德中明礼诚信、安贫乐道和浩然之气的内涵和外延3 .培养搜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思政育人目标:通过了解我国传统美德,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发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礼诚信、安贫乐道和浩然之气的内涵教学难点: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启发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2min)一问题导入(5min)一传授新知(33min)一课堂讨论(5min)第2节课:案例导入(10min)Tt三口(15min)T堂讨论(12min)T堂总结(5min)T乍业布置(3min)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第一节课明礼诚信安贫乐道考勤(2min)【教师】清点上课人数,记录好考勤【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学握学生的出勤情况问题导入(5min)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举例提问“君子敬而无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