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篇)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研讨发言材料及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篇)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研讨发言材料及心得体会.docx(2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9篇)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研讨发言材料及心得体会第一篇,共九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创新性发展,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坚定战略抉择,体现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标志着我们党对生产力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飞跃,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站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
2、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聚焦推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XXX实践作出贡献。一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标志着我们对生产力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飞跃。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是现有生产力的跃升,突破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力。传统生产力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高度消耗的资源能源;新质生产力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则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是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新形态。二要深刻理
3、解、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的生产力,核心是科技创新、关键是创新驱动。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三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要把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大国竞争新优势的突破口和支撑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
4、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贵州发展实际,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积极培育社会生产力新形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提供新引擎、增强新动能。具体来说,要抓好6个方面。一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企业的有效载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是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必须加大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贵州布局更多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要支持各类企业、政府所属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科研平台建设,强化贵州基础研究、应用研
5、究、试验发展等平台支撑,不断改善贵州科研基础条件、提高贵州科技创新基础能力。二要积极培育创新企业。经济发达地区的共性特征,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多、竞争力强;相对应的是,欠发达地区高技术企业少、竞争力弱。创新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创新企业越多,创新活力越强,创新水平就越高。要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发展更多创新能力突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拥有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行业“独角兽”企业、细分市场“隐形冠军”企业等,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主体。三要大力发展创新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培育发展新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6、贵州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机遇,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发展竞争新优势。四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贵州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既要增加财政科技支出,更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规上企业、科技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五要建强创新人才队伍。科技创新,主体是企业、关键在人才。贵州要树立和践行“人才第一资源意识,加大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引进力度,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
7、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不断壮大科研人才队伍。同时,要争取国家支持,推动各类人才计划向贵州倾斜,助力贵州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六要深化创新体制改革。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和科研经费“包干制”,建立健全更灵活高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加快构建有利于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的制度环境和创新生态。弟一Jm基特先走后破”,加快形鼠新质或产力,特候推劭财政事业方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辩证处理好“立”与“破”的关系,坚持先立后破,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是做好今年财政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8、和重要支柱,财政部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财政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财政重点领域先立后破,持续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聚焦“培育财源税源”先立后破,扎实推动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财政来说,财政收入质量是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之锚,对夯实财政保障能力,提升管理水平至关重要。财政部门要把“育”的理念立起来,强化财源税源培育,破除财政增收依靠处置国有资产资源等非税收入拉动的依赖,稳步提升财政收入质量。一要持续加大现代产业投入,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
9、点支持XXXX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夯实财源税源基础。二要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产业创新,加大科技领域投入,支持深入实施重大科技战略行动,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实施企业研发活动扶持计划,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优化资金供给和投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培育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二、聚焦习惯过紧日子,先立后破,扎实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财政部门要坚决把“紧”的要求立起来,将“过紧日子”的要求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大力压减非重点、非刚性、非亟需项目支出,彻底破除财政支出固化格局,切实把财政资
10、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实效来。一要拧紧源头总开关,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充分运用五个挂钩预算审核机制,从严从紧安排预算,加快破除支出固化格局。同时,加大财政专项资金审核,强化清理整合,腾出更多财政资源用于增进民生福址。二要严把预算执行关,贯彻落实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严控预算追加,对支出效率低、使用效益不好、闲置的资金,及时调整用于亟需资金保障的重点领域。三要抓实结果运用关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预算评审和绩效评价力度,结合评价结果调整支出政策和预算安排,把财政资金投向更高效的行业、更可持续的领域。三、聚焦兜牢三保底线”先立后破,扎实做好财政平稳运行工作习
11、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财政部门要始终将“三保”摆在最优先的位置,加大对“三保”困难县区兜底补助力度,把“兜”的作用立起来,加快破除部分县区“三保”保障能力不足的格局,促进基层财政平稳运行。一要树牢三保优先意识。建立健全“三保”清单制度,将“三保”支出足额纳入年初预算予以保障,不留硬缺口。二要强化运行监控处置。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动态掌握“三保”支出需求,推动“三保”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加强“三保”运行动态监测、分级预警和应急处置,对苗头问题和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严防“三保”风险。四、聚焦“财政体制改革”先立后破,扎实做好新时代财政事业立
12、柱架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财税体制改革不是解一时之弊,而是着眼长远的系统性重构”。财政部门要深刻领会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将财政体制改革放在推动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谋划,把“改”的思想立起来,破除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老体制、老机制,加快构建新体制、新机制,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助力高质量发展。一要加快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稳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清晰界定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理顺政府间收入关系等,为做好新时期财政工作“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二要完善绩效管理体系。提升资金使用绩效,坚持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
13、,将预算绩效管理由树立理念、搭建框架、拓围扩面,向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提质增效转变。健全重大政策和项目事前评估机制,加强重点绩效评价,把绩效评价结果更好运用起来。五、聚焦“严肃财经纪律”先立后破,扎实维护财政运行良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财会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财会监督主责,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强化财政运行风险监控,加强重大财税政策落实情况监督,以查促改,把“严”的基调立起来,坚决杜绝财政资金“跑冒滴漏”,维护财政运行良性发展。一要完善财会监督体系机制。深入抓好财会监督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健全财政部门主责监督、有关部门
14、依责监督、各单位内部监督、相关中介机构执业监督、行业协会自律监督的财会监督体系,持续完善财会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工作机制,加快构建起“五位一体”监督体系和机制。二要扎实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重点围绕高质量发展、保障改善民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方面,开展严肃财经纪律专项整治,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处罚力度,持续强化财经纪律刚性约束。三要优化监督方式方法。坚持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现场监督与非现场监督、线上监督与线下监督、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相结合,发现问题与推动整改一体推进,有效解决财政资金“跑冒滴漏”的问题。Aryr弟二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极具前瞻性地
15、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更体现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对全国其他地区同样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是历史的,今天的生产力是过去世代积累的结果;生产力又是现实的,表现为庞大的创造社会财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今天的生产力又是未来生产力的基础。犹如生物体进化,
16、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就是新陈代谢过程,生产力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地繁衍出新生力量。在传统生产方式下,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以复制过去为主,生产力发展速度极其缓慢。在原始社会,生产力进步大体以万年甚至10万年为单位来计算;到了农耕社会,生产力进步速度大体以百年为单位来计算;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进步大体以10年为单位计算;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生产力进步基本上以年和月为单位计算。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摩尔定律显示,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经过18个月到24个月就会增加一倍,同时价格下降一半,就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之快;而今天已经远不止这个速度,完全可以用日新月异
17、、一日千里来形容。但是,无论处于什么时代,生产力的发展都是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推动的自然的和历史的产物。新质生产力就是在当代科技进步条件下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所产生的具有新的性质、新的属性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既有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出的新枝,也有未来产业萌发的新芽,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具有强大的战略引领力。在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引导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形成头雁效应并辐射相关产业,形成具有强大引领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兴产业未必都是战略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18、既要站在科技进步前沿,又要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带动作用。二是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静态的、停滞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新兴”的内涵处于不断衍变过程中。19世纪和20世纪钢铁、石油等都成为不少国家的新兴产业,甚至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1世纪,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可以预料,未来世界一定会在今天各种“新”产业的基础上产生出更新的能源、更新的材料、更先进的制造和更先进的电子信息以及因颠覆性技术而产生的新产业。三是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国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国
19、与国之间的竞争一定意义上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就是未来产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竞争,也就是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国际市场竞争中可以出击对手的“拳头”,未来产业就是未来可以形成强大出击力的“拳头”未来产业虽然处于孕育孵化阶段,但它代表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高成长性、战略性和先导性,犹如一棵刚破土而出的小松树,必将成长为参天大树。深刻认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其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当下,决定着未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以全球视野来积极谋划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和我国的长远发展,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的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实现高质
20、量发展,必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客观上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努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但最为重要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幅度和深度。所谓幅度,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的产业数量。第一次产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火车等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微
21、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为标志。由此可以看出,过去产业革命基本上聚焦于某一点或者少数点上,覆盖产业范围相对较小;而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则呈多点爆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覆盖的产业范围越来越多,科技革命已经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幅度大大拓展。所谓深度,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衍生出来的产业链条越来越长,附加值越来越高,“沿途下蛋”越来越多。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深耕细作,加速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新质生产力的转化,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新旧转换,实现国民经济的旧貌换新颜。要在全球激烈竞争中占领
22、制高点,必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看到经过新中国成立7O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在科技创新、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还有不少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卡脖子”技术没有突破,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为主要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的新质生产力的竞争,谁占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制高点,谁就是赢家,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有没有发展潜力以及未来命运前途的重要标志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此,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
23、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是赢得国际竞争的制胜之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我国生产关系总体上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释放活力。对于政府而言,一方面要提供公平竞争的良好营商环境,特别是法治环境。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平等竞争的环境要胜于任何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压力又是其发展的动力,要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生产要素
24、市场,优化政府服务,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减少企业不必要的交易成本。二是要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要根据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状况及时优化、调整和完善,要完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未来产业的政策措施。各地区要对产业发展状况特别是对龙头企业进行全面分析和摸底,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从中选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选择上,要力避盲目铺摊子,坚持少而精的原则。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规划,既要制定共性的支持政策,又要根据企业诉求,“一企一策”制定个性化政策,做大做强战略性
25、新兴产业,特别是对于高成长性的未来产业要给予精准的政策支持,促使其尽快地把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新质生产力,要打通制约企业经营发展的堵点和痛点。三是要培育一大批懂科技、懂资本、懂市场、懂金融的战略企业家。人才是市场竞争的制胜之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人才,特别是需要千百万个“四懂”战略企业家。企业家不是温室中培养出来的,而是在激烈竞争的商战中打拼出来的。当前我国不少企业家具有“单打冠军”的特点,存在懂科技的未必懂市场、懂市场的却不懂金融等问题,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要的是“四懂”人才,也就是复合型的战略企业家,政府在培养“四懂”人才方面大有可为,特别是可以为企业家
26、成长提供实战型的学习交流平台。第四篇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源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要坚持向科技创新要答案。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发扬创新精神,坚定创新信念,保持创新魄力,坚韧不拔、矢志不渝,推动中国科技开启新征程。坚定创新自信,自信人
27、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增强创新自信。面对异常激烈的全球各领域竞争,只有保持创新自信,才能抢占自主创新的制高点。中国几千年灿烂文明中蕴藏着宝贵的创新智慧,“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闪烁求新求变的思想光芒,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透漏出“不法古不修今”的创新锐气,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从造纸术、指南针到火药、印刷术,无论是制度创新还是科学技术成果,都饱含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创新基因。近代中国遭遇屈辱和磨难,但中华儿女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创新的步伐,几十年来中国科研工作者迎难而上、勇攀高峰的创新实践,更给当下科技工作者增强了
28、底气、提振了士气。“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5年后,我国第一枚弹道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这是钱学森老先生面对质疑之声给出的最好答案,也是中国人应当具备的创新自信和自强精神。我们这一代人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大胆探索、勇敢前行,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开辟前人未曾见过的崭新事业,以“精神的原子弹”吊打一切来犯之敌。涵养创新魄力,“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任何创新都是有风险的,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仅要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的禁锢,更要有创新的勇气和担当风险的魄力。党的各个历史时期,都闪烁着先试先行、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和智慧谋略。当年红军处于绝境
29、、生死攸关之时,出奇兵四渡赤水,展现灵活机动的决断创新能力。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敢做前人未做之事,以如椽巨笔,擘画前无古人的伟业,成为党的历史上改革创新的光辉典范。党的以来,针对新形势新要求,瞄准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有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创新性探索,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中国共产党是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伟大政党,青年一代要从百年创新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汲取创新智慧,涵养胆识和魄力,面对前进征程上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上下求索、锐意进取,永不僵化、决断担当,彰显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创新姿态和创新勇气。永葆创新韧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俗话说,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推动科技自立自
30、强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幻想毕其功于一役,要拿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发扬精益求精的精神,将创新创造进行到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不断创新求索,曾用两个月检查14万株水稻,筛选出6棵雄性不育株,迈出杂交水稻关键一步,他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飞天”二十二年创新发展,荣誉的背后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失败后又重来,跌倒后又站起来的坚韧和笃定,他们发扬工匠精神,脚踏实地、攻坚克难,咬定科技强国的目标不放松,书写了中国航天的绚丽篇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年青年人要保持恒心与耐力,保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
31、韧劲,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不松懈,坚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的伟大梦想早日实现。第五篇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形成历史性交汇。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体现了数字技术革命引致生产力跃迁的时代内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创新。加快形成和
32、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充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会窗口,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新质生产力是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引致的生产力跃迁生产力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技术驱动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演化历程。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和演化,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实现着对产业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的渗透和赋能,而且推动着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
33、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数字技术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并赋予生产力新的内涵,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就反映了新一轮技术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变革与发展的趋势。数字技术赋予了生产资料的数字化属性。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任何构成要素的变革都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马克思认为劳动资料更能彰显一个社会经济时代的主导特征,提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链接、渗透、赋能万物,赋予了劳动资料数字化的属性。智能传感设备、工业机器人
34、、光刻机、云服务、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劳动资料,在算力、算法上所展现出的高链接性、强渗透性、泛时空性,都是以往任何技术革命无可比拟的,直接作用于数据这一新型劳动对象,实现了与再生产各环节的深度融合,打破了时空限制,推动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和高效匹配,推动着生产力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与数字化的生产资料相适应的生产力跃迁。历次技术革命都会引致生产力跃迁,形成特定时期的新型生产力。在蒸汽机时代,纺织机的发明和水力的应用,使生产力克服了劳动过程中体力的限制,发生了质的飞跃。在电气化时代,冶炼技术、内燃机和电力技术的突破,催生了大规模流水线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在批量化、高能耗的粗放型生产中进一步得到解放。在
35、数字时代,生产力随着构成要素的数字化变革而发生新的跃迁,进一步形成新质生产力。由于数字化劳动资料的内在属性与技术创新关联紧密,因此,新质生产力呈现出技术创新驱动主导的典型特征。一是涉及领域新,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量子技术、智能制造等技术群逐渐聚合并引发技术奇点,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二是技术含量高,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是不断摆脱要素驱动的数量型增长模式,日益体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动力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核心动力,因此,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
36、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加强数字技术创新。数字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下典型的通用目的技术,无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6G、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数字技术。可以说,新质生产力的作用范围涉及各类数字技术,强化数字技术创新就是为新质生产力布局抢占先机、赢得优势。例如,加快各种数字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扩散,有助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利用数字技术的溢出效应和网络协同效应,有助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新质生产力愈益摆脱传统发展路径,强调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一过程有赖于数字技术的深层应用。相较于
37、传统工业的粗放型大规模生产方式,数字技术的跨时空、强链接和瞬时性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生产成本、产品多样性、生产周期等多目标之间的冲突,从而以柔性生产方式缓解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加快促进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有助于优化市场的供需匹配机制和资源配置效率,铸造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突破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目前,世界各国纷纷抢占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加紧对数字技术创新进行战略规划和超前布局,例如美国制定了无尽前沿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关键与新兴技术国家战略等一系列战略规划,不断加大对关键数字
38、技术的支持力度。德国主要以“工业4.0为核心开展数字技术领域攻关,欧盟发布2030数字罗盘计划以实现数字主权,日本聚焦“超智能社会”推进科技创新。在这种激烈的国际技术竞争背景下,我国对数字技术创新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与数字技术相关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部分领域已经处于“并跑”甚至“领跑”状态,但在关键核心领域仍存在“卡脖子”现象。为此,需要面向前沿数字技术,加强基础研究,重视原始创新,正确处理好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式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标准化、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等关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数字技术创新驱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
39、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坚持系统谋划的同时,还需抓住现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作为主攻方向。当务之急是实现数字技术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以数字技术创新为引擎,数字技术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提供“筋骨”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尽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实现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的突破,有以下技术路线可以选择:一是集中攻关取得关键突破。对于关乎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应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进行集中攻关,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
40、量,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二是另辟蹊径变道超车。数字技术本身就是颠覆性创新的结果,各种颠覆性创新与迭代层出不穷。在颠覆性创新下,先发国家企业诚然具有较大“先动优势”,但也往往面临下一代颠覆性创新出现后先动优势被替代的风险,后发国家或企业若致力于新一代颠覆性技术,因为技术转换成本较低,可直接“轻装上阵”迅速采用新技术,实现技术逆袭赶超。培育颠覆性技术需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围绕具有先发优势的潜在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及早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重点方向是瞄准产业升级。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主要载体和实现形式。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的落脚点和突破口需放在产业升级上。习近平总书记
41、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就要求以数字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当前,我国数字技术正由信息互联网、消费互联网阶段向产业互联网阶段迈进,但数字技术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水平仍有待拓展和提升。应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数字技术创新驱动,发挥数字技术的高链接性和强渗透性,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加快发展依托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技术,以此促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同时,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数字基础设施,并对传统基础设施
42、进行数字化升级,以此筑牢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环节是推动生产方式变革。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生产方式与之相适应。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智能化定制化生产。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平台上,企业可以根据实时大数据按需定制生产,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弹性释放产能,实现零库存。在这种情境下,企业的搜索成本、复制成本、溯源成本、认证成本等都会大幅下降,研发效率、采购效率、制造效率、库存效率、运输效率、营销效率等都会得以提升。与以往技术革命相比,智能化定制化生产在处理供需关系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其中,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工业互联网
43、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与组织内各层级业务活动及流程进行差异化动态匹配,实现对各生产要素的调度和优化配置,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数据要素依托数字技术实现了供需两端的贯通,从而使得企业生产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逐渐转为定制化生产甚至个性化定制,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动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更好维持供需两端的动态平衡。现阶段,我国智能化定制化生产方式还远未普及,为此需要把发展的着力点真正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大工业互联网的普及力度,实现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以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基础因素是数字技术人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44、,符合数字技术创新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聚焦国家的技术战略需求,促进人才结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努力培养造就从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的各类互补性人才,使其具备以数字技术为主体的多维知识结构,能够熟练掌握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资料,从而实现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链接。另一方面,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人才发展基础制度。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人才教育制度、评价制度、培养制度、考核制度等方面大胆探索,“不拘一格降人才”。鼓励、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特别是在前沿技术
45、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为保障科研人员顺利度过基础理论从提出到落地的“空窗期”,以及原始创新从“从O到1”突破的“冷板凳期”,需要构建更加包容的科研管理机制和创新文化生态。第六篇梃密科学传播质量雄劲新质或产力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因此,扎实提高科学传播的质量,能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那么,何为高质量的科学传播?高质量的科学传播,是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将优质的科学理论知识与成果以专业、准确、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公众,以促进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科学素质的提高。因此,
46、高质量的科学传播有以下特点:科学性和准确性。科学传播是将科学知识传递给公众,其首要任务是保证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传播者应该具备科学素养和专业知识,以确保传播的内容不会误导公众,更不应该故意歪曲事实以达到某种目的。可读性和易懂性。科学知识的传递需要与受众的接受能力相匹配,传播者需要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表达方式,以便公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互动性和参与性。科学传播不应该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应该是与公众进行互动和参与的过程。传播者应该积极回应公众的问题和疑虑,鼓励公众参与科学讨论和实践,以促进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创新性和多样性。随着科技
47、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传播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传播者应该不断尝试新的传播方式和形式,如科学直播、元宇宙课堂、仿真实验等,以扩大受众群体,提升科学文化的普及度和影响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反过来也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在科学技术最新讲话系列的新时代,提高科学传播的质量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提高科学传播的质量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而高质量的科学传播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前沿科技信息和技术成果,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高科学传播的质量有助于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科技创新意识。新质生产力的
48、发展需要一个具备科学素质和科技创新意识的社会环境,而高质量的科学传播能够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提高科学素质和科技创新意识。这不仅有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学传播的质量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培育形成新产业。在这个过程中,高质量的科学传播能够帮助各个产业了解前沿科技信息和市场动态,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以来,科学传播工作取得显著成就,面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全面传播科学思想、积极倡导科学方法,有力促进了我国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新时代新征程,科学
49、传播应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针对科学传播仍存在一些信息不真实、不准确,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科学传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必须确保信息准确、权威。我们要建立健全科学传播体系,加强科学传播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素养,让科学传播人员具备更加专业、权威的传播能力。拓展科学传播的渠道和形式。传统的科学传播形式难以充分满足当前的传播需求,需要拓展新的传播渠道和形式。比如,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将科学知识和成果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中。同时,进一步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科学传播,比如加大科普漫画、科学动画的创作等。加强科学传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传统的科学传播往往是单向的,缺乏受众的互动和参与。为了更好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