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浅论7400字(论文)】.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57321 上传时间:2024-04-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浅论7400字(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浅论7400字(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浅论7400字(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浅论7400字(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浅论7400字(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浅论7400字(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浅论7400字(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浅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汽车产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销增长速度放缓、消费结构发生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加成为新常态下汽车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在内外部环境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我国汽车产业尚存在产业链有待完善,产业价值挖掘不足;结构性产能过剩,库存积压问题显现;零部件核心技术尚未突破等问题。应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促进汽车企业协同发展、加快实现汽车产业升级以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能力。关键词:汽车产业发展目录1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21.1汽车企业规模扩大21. 2消费结构发生转变31.3自主创新能力提升32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42. 1产业链

2、有待完善,产业价值挖掘不足42.2结构性产能过剩,库存积压问题显现42. 3零部件核心技术尚未突破43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53. 1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53.2促进汽车企业协同发展63. 3加快实现汽车产业升级63. 4建立健全完善汽车创新体系73.5坚持节能减排,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74汽车的未来发展趋势84.1车身造型的发展趋势84. 2环保汽车的发展趋势84.3汽车安全的发展趋势95结束语9参考文献10前言当今世界,汽车产业己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汽车产业链较长,涉及很多重要的产业,其生产过程涉及钢铁、橡胶、化工、机械制造、电子、材料等一系列产业

3、,同时也涉及运输、商业、保险、维修等一系列的服务产业。因为汽车涉及的相关产业多,各产业的关联性十分强,所以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国计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汽车产业是一个大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领头羊的重要作用。同时,汽车产业的发展,对其他相关产业如金属、塑料制品和橡胶制品具有强大的联动效应,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汽车自主品牌的缺失、核心技术的缺失、对外贸易逆差大。我们开放的初衷“市场换技术已经基本落空了,我国的汽车产业的主体几乎已经成了外国品牌的加工厂,国外品牌完全

4、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除了微型、经济型等尚有奇瑞、中华、长安等品牌外,中高档的车型几乎被外国品牌垄断。因此,通过研究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找到适合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路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1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1.1 汽车企业规模扩大受规模经济的影响,汽车企业的规模越大,产能越高。中国汽车产量由2006年的727.97万辆增长到2015年的2450.33万辆,年均增长率为14.44%;中国汽车产业的销量由2006年的718.36万辆增长到2015年的2459.76万辆,年均增长率为14.66%。自2006年以来,中国汽车的产销量连续三年超过2000万辆,连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一。在全球汽

5、车制造业中的市场份额由2006年的10.52%提高到2015年的28%,中国已然成为一个名不虚传的世界汽车制造业大国。在各细分市场中,中国乘用车生产量由2006年的519.71万辆增长到2015年的2107.94万辆,年均增长率为16.83%,自2009年超越日本后,已经连续七年位居榜首。中国客车的生产量由2006年的165.73万辆增长到2015年的996.88万辆,年均增长率为22.06%。2003年以来中国客车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是世界客车的主要生产大国。中国商用车的生产量由2006年的204.04万辆增加到2015年的342.39万辆,年均增长率为5.92%。总言而之,中国汽车产业规模

6、有了显而易见的扩大。1.2 消费结构发生转变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乘用车市场,受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及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影响,过去以轿车销售为主的形势已发生变化,SUV与MPV市场份额快速扩张,分流了部分轿车与交叉乘用车市场,成为驱动乘用车市场增长的强劲动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汽车销售形势逐年向好,市场份额持续扩张。仅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就分别达到34万辆和33万辆,同比增长3.3倍、3.4倍。特别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和新能源汽车基础充电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新能源汽车销售创造了良好环境,促进了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快速增长。1

7、.3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历多年的发展,我国汽车产业技术积累与人才储备已有一定基础,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尤其在一些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已旗鼓相当。首先,在汽车研发投入方面,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汽车制造业科研经费仅为38.4亿元,2014年增至787.2亿元,增长超过20倍。其次,在技术人员培养方面,我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都加强了对汽车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2014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企业科研人员已有211213人。汽车产业技术人员不论在数量或水平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技术创新取得明显成绩,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政策开发、平台设计、试验验证、尾气控制、电子系统开发

8、等领域均取得长足发展。1.4 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加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发生转变,汽车发展与能源、交通、环境的矛盾日益紧张。传统燃料加大了我国对外石油依赖度,尾气排放加剧了环境恶化、噪声污染、交通拥堵。同时,汽车生产相关标准进一步升级,特别是适用于国家第三阶段汽车排放标准的废止,对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汽车产业发展正面临新一轮的调整与升级。未来汽车产业发展必须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交通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努力将汽车产业打造成为科学创新、智能转型、绿色发展的引领行业,才能化挑战为机遇,进而实现汽车产业发展由量到质的飞跃。2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2.1 产业链有待完善,产业价值挖掘不足

9、一是产业集中度不够。据统计,2015年全国汽车销量2459.8万辆,其中销量前十名企业销量合计2200.70万辆,占总销量的89.47%,产业集中度尚不足90%o二是产业价值挖掘不充分。发达国家汽车市场60%的利润来源于汽车后市场,而我国汽车产业利润主要来源于产品销售。三是经销商利润空间不足。据统计,在我国24000多家汽车经销商中,70%的汽车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55%的汽车经销商销售新车不盈利,而在欧美等成熟市场,新车销售为经销商贡献20%25%的利润。四是汽车配套产业缺少标杆性企业。目前,我国在汽车文化、汽车金融、汽车物流、汽车保险等汽车配套产业中各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尚未形成由大型企

10、业引领的行业发展格局。2.2 结构性产能过剩,库存积压问题显现2015年,我国37家主要汽车企业(产量占汽车总产量的98%)形成整车产能3122万辆。其中,乘用车产能2575万辆,产能利用率为81%;商用车产能547万辆,产能利用率为52%。可见,我国汽车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已开始显现。同时,由于近年来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数量迅速增长,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对汽车的消费信心出现动摇,加之新能源汽车市场急速扩张,使传统燃料汽车市场份额受到挤压,汽车产业已出现库存积压问题。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VIA显示,2016年库存预警指数虽有降低,但仍处于警戒线以上。2.3 零

11、部件核心技术尚未突破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值与整车产值比为1:2.3,而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值与整车产值比已达到1.7:1,这些汽车产业发达国家主要依靠销售技术和零部件在推动汽车产业发展。同时,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技术创新虽有所突破,但技术升级能力仍相对薄弱。零部件产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不足2%,远低于7%10%的世界先进水平。2015年,我国零部件出口累计达619.17亿元,同比下降4.18%,主要出口亚洲、非洲与欧美低端市场。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我国在新型材料、高端制造工艺、精密零部件生产技术、关键动力系统技术、高端附加性性能技术、配套产品开发技术等核心技术领域尚未取得突破。汽

12、车关键制造技术的缺失不仅使整车成本增加,而且使汽车企业自主发展能力减弱。3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3.1 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1)通过政策投放,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政府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推动力之一,提升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应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激励和刺激企业进行自主研发与创新。应给予自主创新能力较高的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并在招商引资、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优先权。同时,政府应成为汽车企业间技术交流的纽带,构建汽车技术协同创新平台,针对有突出共性需求的关键零部件,进行产业协同创新和成果共享。(2)不断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汽车生产制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涉及的零部件和技术多达上

13、百个。先进技术创新更是一个漫长的周期,需不断投入大量资金、设备和人才。技术创新除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外,政府也应给予企业一定鼓励。对关键技术研发给予一定补贴;设立科研项目,抽调人才与企业技术人才共同参与技术研发;设立自主创新奖励基金、技术人员奖励等,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活力。(3)重视优秀人才引进和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人才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我国汽车产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人才。因此,企业和政府应共同努力引进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工人。一方面,企业应不断优化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在国外,优秀的技术人员在企业有很高的地位,企业尤其重视技术人员对企业发展的相关意见。

14、在工资待遇方面也有较高标准,部分高级技术人员甚至可以技术入股的形式成为企业股东,我国汽车企业也应为优秀技术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优越的工资待遇,以实现不断吸引人才的目标。另一方面,政府应从政策方面、教育方面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给予优秀海归技术人才以户籍、补贴、福利等生活优待,并通过加强教育,增强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不断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培养优质人才。3.2 促进汽车企业协同发展(1)深化企业间交流与共享。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企业间信息闭塞的影响,不同的企业拥有各自资金、设备和人才等优势,但单一的优质实力并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企业间需加强交流与共享,通过强强联合等方式,集

15、中优势资源,实现协同发展。同时,汽车企业应与高校、研究所、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在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进行深度交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企业可为研究成果提供应用于生产与实践的途径。(2)推进企业间进行有效整合。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在成熟阶段往往通过联合兼并形式建立几家垄断企业。现阶段,我国小规模、分散型的企业在汽车市场中不断寻求发展机会,但却一直没有得以突破,与大型企业相比,这类企业往往拥有具有创造力的技术人才,其生产的中低端汽车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是乡镇消费市场主要产品。因此,此类企业完全可进行自主整合,或与大型企业进行整合,各级别汽车产品多样化经营,能为企业带来

16、更大的发展空间。(3)推进企业智能化协同发展。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应用渗透到各行各业,汽车产业作为多产业融合的关键区,有望成为智能技术应用的新领域。移动互联网汽车也将成为继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视之后的“第五屏”。在生产环节,企业应以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流水线为基础,利用物联网和设备将生产各环节情况汇总到管理系统,并通过管理系统检测与控制整个工厂的作业;在应用开发环节,汽车企业既要建设低延时、高信度、广覆盖的汽车工业互联网络,开发App,开通微信、微博,又要推进互联网营销,发展电子商务。同时,汽车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应共同建设车联网体系与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人、车、环境、交通的交互,最终实现智

17、能驾驶的最终目标。3.3 加快实现汽车产业升级(1)加强市场管理,规范企业行为。市场管理需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不断完善汽车工业生产制造标准体系,使汽车企业市场行为有规可依。同时,加强市场监管,预防欺诈、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大对违法商家的处罚,建设良好的市场氛围。企业应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保证产品质量,增加汽车附加价值。行业协会应运用公众与媒体力量,曝光非法、劣质生产企业和商家,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2)完善经营模式,推动销售回暖。汽车销售企业(4S店)营销模式一般以单车销售为主,销售形式较为单一。汽车经营店应打造多样化销售模式,不仅可做零售,还可做批发;不仅可销售

18、汽车,还可销售附加产品。以不断完善的销售模式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购物体验,更好地适应汽车消费市场的新变化。(3)推进汽车产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传统汽车企业,应重点改进其生产方式,实现发动机附件、车灯、电器、电子等关键零部件生产线的优化升级及核心零部件生产技术的突破。对新能源汽车企业,应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磷酸亚铁锂电池材料产业化,推动锂动力电池实现规模化生产,并着力布局动力总成与电控装置等电动汽车配套设施,打造国家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3.4 建立健全完善汽车创新体系首先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汽车产业创新体系。不仅关注汽车整车技术的发

19、展,还要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汽车零部件上,如汽车发动机和汽车自动变速器技术。其次,政府积极建立汽车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和关键共性重大技术平台,增加汽车科研经费,培养高素质的科学家,重点突破一批制约中国汽车发展的瓶颈技术。最后,统一汽车标准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推进企业标准体系和标准自主化建设,引导企业对自主品牌的认识,积极培育发展自主品牌。3.5 坚持节能减排,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在旧能源稀缺的新时代更注重发展新能源。我们要在坚持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加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中国现在已经开发出五种新能源汽车,分别是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纯电动客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我们要在前面已

20、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推进动力电池技术的创新,突破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共性技术,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续航里程的最终目标。同时,进一步培育壮大市场规模,推动产业发展。积极培养人们环保意识,购买新能源汽车。要建立好与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充电设施和充电服务网络,适应新能源发展需要。4汽车的未来发展趋势当代汽车产业飞速发展,汽车的发展现状呈现出多元融合的趋势,各个汽车产业公司通过新技术的改革,使汽车的发展空间得到极大的提升。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将向多元化融合发展。首先,无人智能驾驶将代替人们来操纵汽车,人们只要告知目的地,汽车就能自动驾驶汽车到达目的地,从而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和时间,也减少了因疲

21、劳驾驶带来的安全事故;其次,未来电力驱动将代替当前的燃料驱动,减少了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缓解了化石能源消耗的速度;最后,汽车材料方面将发生变革。未来汽车材料将更加轻质、高安全性和舒适性,以带来较低的能量消耗、更高的防护性能和更舒适的驾乘体验。4.1 车身造型的发展趋势车身造型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朝着更加安全、更小空气阻力、更人性化、舒适化的方向。首先,气动最优化。汽车产业一直致力于研发更小空气阻力,更具气动稳定性好的车身,通过车身的更新,汽车将向着流向性节能减阻的方向迈进,以满足人们对更快更安全的需求;其次,稳定安全性。安全一直是人们买车重点关注的性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也将沿着更加安全、更加稳定的

22、方面,通过利用高强度的材料来改造车身,使车身更加的安全,在危险情况下能够保证人员的安全;最后,外观和内饰更人性化。随着现代人对汽车外观和内饰的多元化追求,不同汽车行业也将汽车外观科技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未来的车身造型设计应该满足更为人性化,更加注重符合人体工程,体现人机协调。同时,驾乘操控更加方便、舒适,使汽车适应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要求。4.2 环保汽车的发展趋势随着化石能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使石油等资源迅速减少,因此,以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先进柴油、醇类汽车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将会成为主流。这些新技术能够满足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高涨,并融合了纯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优点的混合动力汽车,满足节能

23、环保、健康低碳的综合要求,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主流趋势。未来汽车行业在能源方面一定会朝着节能以及环保的趋势进行研发。当前社会由于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已经愈发得到人们重视,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利用清洁能源作为汽车行驶核心燃料,并且结合现代化科学技术对清洁型内燃机做技术改造,可以有效提高汽车行驶性能,以及降低空气污染情况。就好比如今电力汽车发展迅速,如特斯拉汽车充满电可以跑300公里,平均20里一度电,既节能又环保。或是使用乙醛燃料,实现污染零排放,既可以保障燃料充分利用,提高燃料利用率增强汽车性能,同时还降低了空气污染,保障了汽车尾气零污染排放。4.3 汽车安全的发展趋势(1)主动安全技术研究主要在电

24、子稳定系统和驾驶稳定制动系统,驾驶稳定制动系统主要是能够根据汽车制动时产生轴荷转移的不同,智能进行安全调节,使得汽车的前、后轴制动力分配比例更加科学合理,从而有效提高汽车回避事故的能力。电子稳定系统的主要是通过控制内外侧车轮、前后车轮的驱动力和制动力,确保汽车行驶的横向动力学稳定状态等,来增加汽车转向行驶时横向摆动的角速度传感器。(2)被动安全技术主要以减轻事故发生后对车内人员的伤害为目标,包括预紧式安全带、乘员头颈保护系统等系统,在事故发生后增强对承载人员安全的控制,减少事故带来的伤害。预紧式安全带能够在发生碰撞事故的一瞬间,乘员尚未向前移动时它会首先拉紧织带,立即将乘员紧紧地绑在座椅上,然

25、后锁止织带防止乘员身体前倾,有效保护乘员的安全。乘员头颈保护系统则是当受到后部的撞击时,该系统会迅速充气膨胀起来,同时整个靠背后倾,使背部和靠背安稳地贴近在一起,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头部向后甩的力量,使身体的上部和头部得到轻柔、均衡地支撑与保护,达到减小冲击力的功能。5结束语汽车行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依据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发展脚步进程。科学技术可以带动更高效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空间。未来科学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汽车制造行业制造能力,以及安全性能。在未来充满科技感的汽车,必然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多现如今无法想象的出行服务,减少人为驾驶操作失误,同时保障汽车无论是性能还是安全质量伴随着科技都可以得到有效提升。更

26、具个性的汽车外饰,以及内部系统智能化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方向,能够有效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出行所需O参考文献1窦佳.从动态比较优势看中国汽车发展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2徐秉金.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J.时代汽车,2014,(4):42-45.3朱琳.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8).4何聪蕾.中国汽车产业现存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5李晓钟,张小蒂.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3):129-138.6商娟,李业强.中国轿车产业市场结构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10,(9):2-7.7沈思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简析J.人民论坛,2010,(8):86-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