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大战役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三大战役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从三大战fSi仑三Bi演义战描写的艺术三国演义是第一部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小说对战争的描写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决、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笔者仅就以下三点略微谈谈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艺术。首先,三国演义是以全景
2、式的视角对战争进行全面描写,不仅描写双方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的较量,而且更着重于描写了战争的形势、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思想、谋士的智慧和外交策略等等,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斗力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作者在描写战争时往往通过战争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渲染紧张气氛,制造悬念。例如,在描写官渡之战时,从表面上看,袁绍一方地广兵多粮足,他拥有北方的冀州(今河北)、青州(今山东)、幽州(今河北、辽宁一带)、并州(今山西)等大片土地,又有丰足的粮草,共调动了七十多万军队进攻曹操,袁绍确实处于优势。而曹操当时仅七万多人马,虽然说与东吴孙权结盟,但力量悬殊,不足以抗袁。鹿死谁手,殊难预料。但袁绍刚愎自
3、用,盲目轻敌,袁绍不但不听取谋土沮授固守粮草与曹操长期作战的建议,还说要杀了他。这让袁绍的许多谋士有错投主人之感。袁绍又不善用人,只派了一个“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去守粮屯乌巢,淳于琼这个人“终日与诸将聚饮”,结果被曹操亲率五千精兵火烧乌巢。袁军军粮被烧,既失谋土,大将又降曹,军心涣散,纷纷溃退,袁绍只引随从八百余骑逃去。对于这场战争的结局,小说有两句诗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弱势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可见在战争中谋略的重要性。又如赤壁之战,曹操平定北方之后,亲率大军南下,又收编荆州马步水军二十八万人,共计八十三万大军,号称一百万,企图一举统一南方。而刘备退守樊口,只有兵力一两万多人;东吴孙权
4、派周瑜带领五六万多人,联合刘备,在赤壁一带抗击曹操。强大的曹军给孙刘联军带来极大的压力,但孙刘联军凭借长江天险和熟习水战的先天优势,巧设反间计,使生性多疑的曹操轻易中计,杀水军统领蔡瑁张允;曹操所使诈降计又被识破,反而中了周瑜的诈降计;又庞统之计用铁索将战船连接起来,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战船和军营,曹操只得率领少数人马溃逃回北方。彝陵之战与官渡之战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关羽被东吴所杀,刘备急于为关羽报仇,便急切地举大军伐吴。面对赵云、诸葛亮等人的劝谏,刘备表现出来的也是跟袁绍一样,都想把谋士杀了,没有从国家战略、从长远利益出发的战略眼光。这种表现与官渡之战中刚愎自用的袁绍己经不相上下了,这是彝陵之
5、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接着刘备又在具体的战术上犯了错误。当时刘备率兵七十五万,孙权只有十万军队抵抗,也是至强对至弱。刘备报仇心切,又依仗兵多,采用急战的方法,一开始取得节节胜利。孙权畏惧,派人求和,刘备不听,誓要灭东吴而后快。刘备大军压境,东吴举国震惊,孙权被迫接战,他听取部下的建议,任用年轻的陆逊为统帅。陆逊很有谋略,他假装怯敌,采用“避其锐气,坚守不出,以逸待劳”的战术,进一步激起了刘备的轻敌情绪。结果本来锐气旺盛的蜀军被拖得“兵疲意阻”,再加上天气炎热,喝水困难,最后刘备只得下令在山林茂密之地安营扎寨,连营七百里。以逸待劳的吴军顺风举火,火烧蜀军七百里连营,刘备遭到了惨败。刘备光复汉室,统一
6、中原的愿望也即成为泡影。其次,三国演义吸收了左传长于记言的特点,对谋士的计策言论进行了具体生动地描述,突出了谋略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作用。在三大战役中,谋土的智慧成为取胜的关键,小说对谋土分析形势的言论描写得十分详细具体。例如,在官渡之战中,对于这场战争的特点和各自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双方的谋土作了基本相同的分析,主帅能否听取谋土的建议也就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曹操的谋士荀攸进言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土,无不以一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袁绍的谋土沮授也分析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
7、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立场不同,但分析的敌我双方的特点、面临的形势和双方应该采取的战略和战术,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因此,双方的谋士都认为:这场战争对曹操来说,利在急战,应该速战速决;而对袁绍来说,则利在缓守,应该采用拖延战术,时间一长,曹军没有了粮草,不战自败。但两军统帅对谋士的献计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这为战争的胜败己经奠定了基础。曹操正是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了战争的关键,火烧袁军粮草而取得胜利。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智慧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充分地展现出来。曹操大军压境,孙、刘两家都没有能力独力抵抗曹操,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取胜的可能。但孙权内部却出现了主战和主降两派,所以说服孙权既是一
8、项艰巨的任务,又是一场外交斗争。诸葛亮以大无畏的勇气和超人的智慧,孤身入吴,舌战群儒,将东吴主降派驳斥得无言以对,这一笔精彩的语言描写,充分展现了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形象诸葛亮利用孙权既害怕曹操,但又不甘心投降曹操的心理,故意夸大曹操实际军力和突出曹操挥师南下的目的在于消灭东吴,并故意劝他投降曹操,以此来激发起孙权抵抗曹操的意志;而在孙权基本上下定了抗曹的决心以后,才具体地向他分析了曹军远来疲惫,北军不习水战和不能得到荆州人民的拥护等重大弱点,以帮助他正确认识形势,进而坚定他抗曹的决心和信心。诸葛亮知道孙权能否痛下决心抗曹,周瑜的态度是很关键的。因此他根据周瑜虽然很有军事才能,但心胸狭隘,对个人利
9、益看得极重的特点,也是采用了“智激”的方法。先是极力劝他降曹,但内容又有所不同。他对周瑜说,如果投降了曹操,一“可以保妻子”,二“可以全富贵”,并佯装不知小乔是周瑜的妻子,故意说曹操举兵南下的目的就是想要得到江东二乔(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劝周瑜主动献上二乔作为投降的献礼。周瑜听后勃然大怒,大骂“老贼欺吾太甚矣!”便下定决心抗曹。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智慧辩才是建立在对人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的,虽然都是智激,但面对不同的人所采用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这些描写虽然是赤壁之战的准备阶段,但对于战争的全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整个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以精彩的笔墨,生动地写出这场尖锐复杂、惊心动魄的外
10、交斗争,表现了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赤壁之战的主要矛盾与官渡之战和彝陵之战又不相同,不是粮草问题,也不是军队的劳逸问题,而是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的问题。因此双方的斗智就围绕着这个基本矛盾展开。聪明的曹操一开始就发现自己的军队不习水战的弱点,并采用了果断的措施来加以弥补,大胆起用荆州降将蔡瑁和张允任水军都督,加紧训练水军。但周瑜了解情况后,利用曹操的多疑,巧施“反间计”,也就是第45回“群英会蒋干中计工这里写的虽然只是老朋友见面时的宴饮谈笑和抵足而眠,但与战争胜败息息相关,读起来便具有惊心动魄之感。结果蒋干中计,曹操误杀了蔡瑁张允,可以说在军事上遭受了重大损失,曹操从主动的战局一下子又陷入了被
11、动。“反间计”是一次斗智,一次谋略的较量,在这次较量中曹操输了重要的一着,为战争后果埋下了伏笔。整个赤壁之战就是一场智慧的较量。这场较量既有孙刘联军对曹军的较量,又有孙刘联军内部的较量,主要是诸葛亮与周瑜的较量。小说中穿插了草船借箭、诸葛亮祭东风的故事,虽然是插曲,但并不显得多余和枝蔓,反而更显示了诸葛亮的智慧与取胜信念,推动了战争的发展,使战争进程既集中而又显得丰富多彩。曹操以奸诈闻名,他是非常聪明的(在官渡之战中就有突出的表现),但在这场战役中,东吴方面年轻的统帅周瑜却比他更聪明,而只居于幕后却能综观全局、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诸葛亮,则又远远高出于曹操和周瑜之上,成为智慧的化身。彝陵之战中语
12、言描写也是非常精彩的。如刘备欲起兵东征时,赵云的谏言形象地刻划了一个文武双全又忠君爱国的虎威将军形象;诸葛亮的劝谏,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分析了荆州之祸,劝谏刘备以国家社稷为重,这更体现出他的雄才大略。而在东吴方面,阚泽以全家保荐陆逊一段,则充分体现了阚泽的知人和忠勇,成为东吴反败为胜的关键。再次,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时采取缓急张弛相间的叙事节奏,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穿插许多妙趣横生的场面。例如,在赤壁之战的刀光剑影中,作者有意穿插了一些舒缓紧张气氛的情节。“诸葛亮舌战群儒”中,诸葛亮的辩才让读者领略到三国时期战略家的风彩;“群英会蒋干中计”,在两军对阵之中周瑜与蒋干畅叙同窗之谊,淡化了战争的血腥色彩;
13、“用奇谋孔明借箭”,作者用梦幻般的语言描写孔明趁着大雾以草船借箭的神奇故事,冲淡了战争的残酷;“宴长江曹操赋诗”,作者描写曹操于大战在即的时候在长江宴请部下,横槊赋诗,给战争添上了文学色彩;“七星坛诸葛祭风”,作者描写孔明沐浴斋戒,登坛祭风,充满着神秘色彩这些叙事节奏的把握,不仅使读者在心理上得以调整,缓急有度,而且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加了小说美感的容量,更重要的是,其中还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总的来说,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方法,不但写出了战争的进程,将各次战争的特定环境、特定条件、双方的战略布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等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而且通过天时、地利、人和等要素真实生动地揭示出战争的客观规律,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关键,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是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高明之处,也是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深刻之处。三国演义通过战争描写而揭示的真理,与著名的以科学总结战争客观规律的孙子兵法是的。如“上兵伐谋”,“知己知彼”,“兵不厌诈”,“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等等,这些即使对今天的现代化战争也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对我们处理其他事务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达到了历史演义小说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