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卫生发展改革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卫生发展改革规划.docx(5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卫生发展改革规划二C)年十月序言1第一章认真分析卫生发展改革形势2一、“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成就2二、目前卫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7三、“十二五”面临的新形势9第二章科学确立卫生发展改革战略12一、坚定卫生发展方向12(一)指导思想12(二)基本原则12二、确定卫生发展目标13(一)未来发展总体目标13(二)“十二五”战略重点14(三)卫生工作主要指标14第三章加快转变卫生发展方式16一、促进首都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16(一)努力实现卫生发展五个转移16(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16(三)逐步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17(四)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18二、维护和促进市民健康19(一)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体系建设19(二)全面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20(三)大力加强慢性病预防和管理20(四)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健康21(五)努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21三、打造社区健康守门人22(一)健全面向全体市民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22(二)提升面向全部人群的社区卫生服务水平.22(三)完善社区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4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24(一)逐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24(二)建立科学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25(三)建立严谨高效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25(四)探索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25第四章不断完善医药卫生服务27一、提供优质公共卫生服务27(一
3、)提高卫生应急能力27(二)增强人群预防疾病能力28(三)加强流动人口公共卫生工作28(四)加强精神卫生工作29(五)加大卫生监督力度29(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30二、改善医疗服务方便市民就医30(一)加快完善医疗服务体系30(二)提高老年医疗服务能力31(三)提高医疗服务质量31(四)保障血液供应安全32(五)严格医疗器械监管32三、促进医疗保险应保尽保33(一)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33(二)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33(三)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34(四)积极探索付费新方式34(五)完善医疗救助等其它保障制度34四、保障市民用药质量和安全35(一)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
4、制度35(二)完善药品生产供应体系35(三)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36(四)加强药品监督管理36五、弘扬国粹发展中医药事业37(一)继续完善中医服务体系37(一)切实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特色.37(三)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38(四)积极推动中医药技术进步38(五)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普及和国际交流39第五章稳步强化首都卫生支撑条件40一、增强首都卫生科技实力40(一)大力推进卫生科技创新40(二)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和研究平台建设41(三)广泛面向基层推广卫生适宜技术41二、调动卫生队伍积极性42(一)完善卫生人才工作机制42(二)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力度42(三)推进卫生人才制度改革43三、提高卫
5、生信息化水平44(一)促进区域卫生信息共享44(二)加强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44四、健全医药卫生法规制度45(一)完善医药卫生法规45(二)加强卫生法规普法宣传46第六章切实保障规划实施47一、加强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47二、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47三、营造良好卫生舆论环境48四、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49序言“十二五”时期是国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首都北京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首都卫生事业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健康是全体市民的基本需求,是人全面发展的基
6、础。卫生事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维护和促进全体市民健康权益,以促进市民健康为中心制订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卫生发展改革规划,就“十二五”时期我市卫生事业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进行科学安排、统筹部署,对实现我市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健康北京人一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20092018),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第一章认真分析卫生发展改革形势一、“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覆盖城
7、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日益增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发展,政府财政对卫生的投入逐年增加,人民群众健康水平逐步提高,卫生事业发展成绩显著。(一)居民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十一五”期间,我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从2005年的80.09岁增长到2010年的80.81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15.91/10万下降到2010年的12.14/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4.35%o下降到2010年的3.29%。我市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和纽约、伦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水平相当。(二)卫生资源总量显著增加。2010年底,全市卫生机构数达6539家(不含部队卫生机构及29
8、72家村卫生室),较2005年增加了35.7%。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7.1万人,较2005年增长了42.7%。全市执业(助理)医师6.6万人、注册护士6.7万人,分别较2005年增力口了30.3%和56.9%。全市医疗机构实有床位达92871张,较2005年增长了17.5%o(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启动。组建了市医改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订出台了北京市2010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围绕“推进发展、提高效率、减轻负担、促进健康”的总体目标,认真落实国家五项重点改革任务,出台了一批惠民政策,各项医改工作稳步推进。成立了首都医药卫生协调委员会,积极筹建北京市公立医院管理机构,
9、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改革成为市卫生局的部门管理局,卫生事业统筹协调力度明显加大。(四)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建立起以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等“一个机制、四个体系”为核心的较为完善的首都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应急救治和大型活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重点实施了为()-6岁户籍儿童免费进行健康检查、为6()岁以上老年人和在校中小学生免费注射流感疫苗、为适龄妇女免费开展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等10类4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11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o积极开展卫生监督执法,有效保障了全市公共卫生和
10、医疗安全。开展“健康奥运,健康北京全民健康活动,实施健康北京人一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20092018年),首次发布北京市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完成农村无害化户厕改造67.8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0.9%,创建了一批国家和北京市的卫生区、卫生镇、卫生村、健康社区,全市城乡居民生活工作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五)医疗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医疗服务总量快速增加,2010年全市诊疗总人次为1.46亿人次较2005年增长了51.1%,出院人数为182.8万人次较2005年增长了5L2%。医疗机构工作效率逐步提高,全市医疗机构出院者平均出院日为13.7天较2005年缩短了1.9天,医疗机构实有
11、病床使用率为82.2%较2()05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医疗环境进一步改善,完成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新病房楼、北京地坛医院迁建、北京佑安医院改扩建一期、北京朝阳医院改扩建一期等重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市、区(县)两级财政投资约30亿元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基本设备配置,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健全无偿献血服务网络,自愿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的比例达到100%。(六)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建立健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人群,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提高显
12、著。2010年,城镇职工参保率达到9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74%,城镇居民参保率达到90%。职工在社区就医门诊医疗费报销比例由70%提高到90%,职工医保最高支付限额由17万提高到30万左右,“一老”和无业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由7万提高到15万元。全面实施“医保卡工程”,在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实行职工和居民参保人员“持卡就医、即时结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高,统一试行乡镇卫生院“零起付”补偿政策,统一住院补偿“封顶线”18万元,统一推行“出院即报和随诊随报2010年人均筹资52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为全市符合条件的城乡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办理
13、医疗保险手续,医疗救助比例由50%提高到60%,住院救助报销额度由1万元提高到3万元,有效缓解了城乡特困群体的就医困难。(七)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在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实现了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搭建了全市统一的政府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对全市所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使用的除国家特殊管理药品、中药饮片、疫苗外的所有药品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实现了“同城同价药品安全监测网络覆盖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以及公众用药等各领域,全市药品抽验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八)中医药事业开创新局面。制定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
14、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实现了中医药事业促进和扶持政策的重大突破。中医药事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医药服务全方位延伸,在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10()%建立了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建立了中医科。启动了中医药防治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的“十病十方科技攻关项目,建立了中医药传承与人才成长激励机制,推出一批首都国医名师、中青年名中医。(九)首都卫生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首都卫生系统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宣传先进典型,弘扬行业正气,推动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创造性地开展了“创建人民满意医院,“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评选表彰工“院长当一
15、日患者”、“聚焦医患情电视片创作异地采访”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卫生文化建设活动,涌现出了王忠诚、李桓英、华益慰、冯理达以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首都十大白衣天使等一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十)圆满完成重大活动保障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出色完成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活动的医疗卫生保障任务,有效应对了手足口病、三聚鼠胺污染奶粉、甲型HlNl流感等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开展对汶川和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总结“十一五”卫生事业成绩主要有以下基本经验: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遵循卫生事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调整卫生政策是卫生事
16、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二是政府在卫生工作中的投入力度直接决定了卫生工作的成效,强大的财政投入是卫生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保障;三是卫生工作是一个社会性的综合工作,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配合,各部门协同配合、充分发动群众是促进卫生事业加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二、目前卫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卫生发展模式仍然偏重于疾病治疗,对预防和康复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卫生工作对疾病治疗的关注程度高于预防和康复,卫生发展模式尚未能完全由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到以健康促进为中心。健康影响因素的风险评估与防患、慢性病防治和管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工作力度和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二)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
17、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市卫生资源结构、布局不尽合理,优质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三级医院,郊区(县)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数量和质量均不足。各层次医疗机构之间分工不清,三级医院超负荷运转与基层医疗服务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并存。精神卫生、儿科医疗、康复护理等资源存在较大缺口。民办非营利医疗机构等政策尚不完善,制约着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的发展。(三)卫生公共投入相对不足,卫生筹资机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市政府和社会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相对较低,卫生筹资机制不够健全,部分群众就医个人负担仍然较重。公共卫生投入结构不尽合理,资金较多投入到大型的医疗卫生机构,而投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居民个人的资金所占比例
18、较小。经常性卫生投入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医疗机构运营维护投入缺乏保障。区县、外省市以及国际间人员往来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问题有待解决。(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有序就医格局尚未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队伍和技术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比例仍然偏低,“分级就诊、双向转诊”的有序就医格局尚未形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补偿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五)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尚未形成统一高效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保部门、不同隶属关系医疗卫生机构等分头建设信息系统,相对独立开展工作,公共卫生、医疗、药械和医保等信息资源仅能实现有限共享,尚未形成统一高效的管
19、理。(六)医疗卫生资源管理体制复杂,全行业属地化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北京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隶属关系复杂,中央、市、区(县)三级政府和部队、高校、厂矿企业等均举办医疗机构,卫生资源管理体制复杂,卫生部门的全行业和属地化管理机制尚待完善,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协调、优化配置难度很大。三、“十二五”面临的新形势(一)卫生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2009年国家启动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事业发展,加大政府卫生投入,深入研究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新思路,积极推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党和政府更加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民生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工作在经济社会发
20、展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二)首都人口特点对卫生事业提出挑战。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196L2万人,其中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达704.5万人。2010年全市户籍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35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8.7%),全市常住老年人口达24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5%)。我市人口总量及流动人口数急剧增加、老龄人口数量持续增加以及大量京外患者专门来京就医,服务人口基数的庞大以及人口快速变化的趋势对卫生需求提出新的要求,在服务供给总量、服务供给结构等方面给首都卫生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三)经济社会发展将对卫生带来多样需求。2010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13777.9亿元,城镇居
21、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7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262元。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也将越来越多。我市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支付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市民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和保障水平提高、收入差距的加大等使得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群众卫生需求将从关注基本保障向更加关注高层面社会保障转变。(四)疾病谱的变化要求卫生工作能够及时适应。2010年,全市户籍人口的主要死因顺位前三位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三类死因占死亡人数的73.75%),而传染病仅排在第九位(占死亡人数的0.86%)。传染病和慢性非传
22、染病的影响程度发生巨大改变,慢性非传染病的致病危险因素不断增加,慢性非传染病发病和死亡率不断上升。卫生工作必须能够及时调整策略,不断提高和改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来应对疾病谱变化的挑战。(五)城市发展对卫生工作提出新要求。北京新确定了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城市发展新目标要求北京卫生事业发展的远景目标设计要在健康指标、服务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世界城市的建设也将带来更多的国际旅游和来往交流,境内外人口流动规模和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世界性的特大型城市运行管理将对公共卫生应急等带来新挑战,卫生事业发展必须按照世界城市建设新目标来规划。近年来,我市城市功能区域规划、产业布局的调整加快推
23、动中心城区人口疏散,重点功能区、城市发展新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要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适应城市发展新方向并提前规划布局。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在“十一五期间打下的良好基础上既面临着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卫生工作、政府财力不断增加的难得机遇,也面对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深层次推进和人民群众需求多样化的挑战。总的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市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加快转变卫生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卫生事业发展大有可为。第二章科学确立卫生发展改革战略一、坚定卫生发展方向(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首都实际出
24、发,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转变卫生发展方式,以健康促进为中心,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大力促进健康公平,提高首都卫生事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保持首都卫生事业发展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稳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建设健康北京奠定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首都市民的健康权益。坚持首都定位。从首都功能出发,坚持“大北京、大卫生”理念,充分考虑首都特
25、殊的政治地位和首都医疗卫生资源面向全国服务的特点和趋势,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卫生事业发展道路。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卫生发展,统筹政府和市场在卫生事业中作用的发挥,统筹公立医院和民办医院共同发展,统筹卫生事业各方主体利益,确保首都卫生事业协调平衡可持续发展。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在优先维护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医疗卫生工作效率。坚持发展与改革相结合。把发展速度与改革力度相结合,统筹兼顾社会经济承受能力,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首都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推进中医药全
26、面发展。二、确定卫生发展目标(一)未来发展总体目标2015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卫生资源布局合理,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二)“十二五”战略重点建立基于健康危险因素评估与防患的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的健康促进工作新模式;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高效便捷、有序就医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方便可及、公平高效、服务周到、
27、居民信赖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管理科学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三)卫生工作主要指标表1“十二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序 号指标目标属性1平均期望寿命增长一岁预期性2孕产妇死亡率V12/10 万约束性3I婴儿死亡率4%o约束性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0%预期性7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18%预期性8成人平均吸烟率70%约束性10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80%约束性14糖尿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率80%约束性15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有效管理治疗率95%约束性卫生资源配置16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约束性17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
28、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约束性18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30%约束性19常住人口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NlOO元约束性20每千常住人口编制床位数5张约束性21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4人预期性22编制病床使用率85%约束性医疗保障2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约束性24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约束性2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约束性26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25%预期性第三章加快转变卫生发展方式一、促进首都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一)努力实现卫生发展五个转移“十二五”时期,首都卫生事业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发展方式的五个转移:加快将卫生工作中心从以疾病
29、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移,更加注重预防和康复;加快将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从基本依靠政府提供向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转移,更加注重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源提供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将卫生资源配置方向从偏重中心城区和大医院向资源均衡配置、大医院与社区并重转移,更加注重增加郊区和社区的资源;加快将医疗服务重心由大医院向社区转移,更加注重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将医院管理模式由传统事业型向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转移,更加注重加强公立医院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科学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在首都医药卫生协调委员会的框架下,对北京地区医疗卫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制定卫生资
30、源配置标准,建立制度、加强管理促进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和结构。按照公平、高效、可及的原则合理增加卫生资源总量,严格控制公立医院的建设规模和中心城区内医院的新建扩建规模,逐步提高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占有比例,全市每千常住人口编制床位数达到5张以上。根据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人群、功能定位和技术水平,明确区域医疗中心和医学中心,合理确定和调整现有医疗卫生机构规模。利用资源重组、资金配套、土地置换、土地划拨、办分院等措施,鼓励和引导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县)扩展。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向城市发展新区和城市生态涵养区布局,新增医疗资源重点向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
31、务机构倾斜。集中解决大型居住区、定向安置房地区、边远山区、重点功能区和边缘集团等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套问题。加快发展小城镇,特别是重点发展城镇的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专栏1每千常住人口编制床位数全市每千常住人口编制床位数指标是从全市整体角度对本市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数进行统筹控制,其计算方法为:全市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数/全市常住人口数XloO0。全市每千常住人口编制床位数达到5张以上,其中包括:每千常住人口公立综合性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数为2.5张,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专科性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数为1张,每千常住人口公立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编制床位数为0.5张,每千常住人口非公立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数为1张。(三)逐步形成多
32、元化办医格局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明确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政策界定,按照营利和非营利分开管理的原则,加强对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指导、管理和监督,逐步完善医疗机构准入退出机制。对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医疗机构给予适当政策补贴,落实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医疗机构税收减免政策,对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免征营业税。对投资举办民办非营利医疗机构的单位或个人,给予所得税税前扣除。对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科研立项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一致的政策,营造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平等
33、的政策环境。鼓励政府和医疗保险机构购买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发挥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行业协会的作用,推进行业自律。(四)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完善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目录,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和水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落实本市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和提高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基层卫生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发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网底功能,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加大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政策支持,提高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水平和公共卫生保障能力,进一步缩小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
34、差距。(五)积极发挥首都卫生辐射带动功能充分发挥首都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势,加大对西藏拉萨、新疆和田、内蒙古等地区的对口支援力度,不断丰富支援内涵,建立考核评价标准及激励机制,提高支援工作效率和效益。加大北京与其他省市的医疗卫生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增强首都卫生的辐射带动作用,体现北京服务全国的功能。更好地利用全球医疗卫生资源,积极搭建平台开展全球健康促进、公共卫生、医疗、医药等领域的双边和多边交流与合作,为全国各地卫生国际交流需求服务。二、维护和促进市民健康(一)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其它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医疗机构、教育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分工协作、共同
35、参与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体系,健全市、区(县)两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配置足够的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和适应工作需要的设备。加快建立“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制以及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设立一个市级电视健康频道,建立一个市级健康教育馆,办好一个健康教育网站,每个区县开辟一个健康教育基地,举办一个健康教育论坛。逐步扩大“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电话服务领域,形成覆盖全市的提供卫生法律法规咨询、医疗卫生服务投诉、就医指导、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服务的综合平台。(一)全面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以开展健康危险因素评估为基础,促进全人群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
36、养成,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努力营造健康促进的支持环境,建立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的健康促进工作新模式。充分利用各类传播媒介,加强保健常识、医药卫生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全民宣传,做好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艾滋病、结核病、乙肝、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引导居民养成低盐、低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等健康生活方式。建立市级和区县级健康科普专家库,规范健康知识传播。积极贯彻落实健康北京人一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20092018)和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制定发布北京人健康指引。(三)大力加强慢性病预防和管理严格按照全国慢
37、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年度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扎实做好慢性病预控工作。建立健全我市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体系,每三年开展一次全市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实现慢性病患者的动态监测。加强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工作,研究、试用和推广慢性病干预的适宜技术。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规范管理,引导患者及其家人提高疾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病居民生活质量。(四)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健康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规范妇幼保健服务内容。推进母婴健康行动,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围产保健质量,
38、畅通危重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建立补偿和救助机制,减少因经济原因放弃抢救导致的孕产妇和儿童死亡。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完善出生缺陷监测,有效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提高艾滋病母婴阻断水平,有效控制母婴传播。加大宫颈癌、乳腺癌普查力度。为0-6岁儿童提供生长发育监测、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免疫规划等基本保健服务。加强农村地区儿童规范化门诊能力建设,优先向农村地区提供儿童保健基本服务包。(五)努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完善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确保每周一课。坚持体育课程、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等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引导中小学生科学饮食、营养搭配,
39、降低中小学生肥胖比例。中小学加强心理辅导,设置心理辅导老师,及时关注和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校定期开设家长教育讲座,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和引导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加强健康促进学校建设,不断提高中小学校达标率。三、打造社区健康守门人(一)健全面向全体市民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按照步行153()分钟的可及标准,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在已建成社区,进一步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建要求。新建、改建居住区应按照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要求,预留社区卫生服务用房。村卫生室的设置、功能和工作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农村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根据服务功能和任务调整,重新核定社
40、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等资源配置标准。逐步充实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引进适宜人才,适当增加返聘人员数量。通过医疗保障等政策引导患者到社区就诊,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转诊预约机制,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信任度和满意度。2015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总人次占全市门急诊总人次比例达到30%以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率达到85%o(二)提升面向全部人群的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结合群众需求和机构服务能力,农村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面履行六位一体功能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职能,经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可增设治疗床位和外科、妇科、儿科等一级临床诊疗科目。加强二、三级医院对口
41、支援社区卫生工作,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按照服务团队与服务家庭户数1:60()的比例,开展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和稳定的健康责任制管理服务,2012年底家庭医生式服务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普及。适当延长社区卫生服务时间,探索全方位服务居民健康需求的新模式。加强社区慢性病规范管理水平,实施“百、千、万”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工程,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率(规范管理人数/管理总人数)80%o加强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维护、使用和管理,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85%,满足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的需要,促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掌握居民健康状况并及时为居民提供健康指导。专栏2百、千、万”社区居民健康
42、管理工程“百”是培养百名社区慢病管理专家。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选择100名社区医生进行系统的慢病诊疗、管理、效果评估等知识和技能培训。“千”是在社区举办千场社区健康知识讲座。每年组织不低于IooO场,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健康知识讲座。“万”是为社区配备万台自助健康监测设备。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配备100OO台(件)自助监测设备,为居民提供健康自助监测服务。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工程还包括免费培养十万名家庭保健员。到2015年底,全市慢性病家庭保健员达到200000名,以协助专业人员在家庭和社区承担起慢病防治职责。(三)完善社区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市、区两级建
43、立社区卫生改革与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理事会制度,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科学性,创新决策机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政策,统一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用经费项目和标准。采取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绩效考核,并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工资,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经费。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建立以服务任务和质量为核心、以岗位绩效为基础的考核激励机制和工资动态增长机制。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药目录,合理满足居民用药需求。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一)逐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和非营利分开的原则,
44、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成立市公立医院管理机构代表政府以出资人身份与医院建立明确、规范的产权关系,对市属医院进行精细化管理,逐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管理科学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制定统一规范、公平高效的公立医院考核评估制度,围绕公益性核心指标,通过定量和定性、纵向和横向等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评估,科学考核医院和院长的绩效,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医院管理奖惩、院长聘任等挂钩,构建科学的医院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完善和发挥。(二)建立科学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建立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使其能够充分体现医务人员劳动的价值,逐步取消药品加
45、成,改革“以药养医”机制。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等医保资金与定点医院的及时结算,结算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十五个工作日。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偿、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以及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支边和支援社区等公共服务经费,政府予以全额补偿。(三)建立严谨高效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开展全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和病种成本核算,完善并推广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运行效率和降低成本。试点开展总会计师制度。改革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制度,完善公立医院聘用和岗位管理办法,建立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和公平竞争机制。建立公平高效的内部绩效
46、考核和收入分配制度,研究建立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额增长机制。(四)探索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合理界定投资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明确在重大事项方面的职责,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强化具体经营管理职能和责任,增强公立医院的活力。探索制定公立医院院长任职资格、选拔任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推进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第四章不断完善医药卫生服务一、提供优质公共卫生服务(一)提高卫生应急能力编制首都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全市卫生应急资源,完善配备卫生应急队伍和应急装备,推进区县卫生应急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卫生应急指挥决策平台与互联互通网络,实现对卫生应急工作的统一协调指挥。加快综合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建立卫生应急物资的快速调用程序,健全区(县)间、部门间、军地间卫生应急物资调运机制。建立健全独立的院前急救机构,合理确定院前急救站点布局和人员标准。健全覆盖城乡的急救网络,重点增加边远农村地区急救站点建设和急救装备配置,提高市民急救呼叫满足率。推进全市120急救站点市级垂直管理,由市急救中心对全市120急救车辆实行统一调度。整合优化“12(F和“999”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