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老城墙的前世今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密老城墙的前世今生.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高密,时人称之为“凤城”。据金楼子兴王篇记载,“高密”是大禹的字。梁元帝萧绎在书中说:帝禹夏后氏,名日文命,字高密。远在五千年以前,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境内现己查明的古文化遗址近二十处,其中龙山文化遗址九处。当今的县治,春秋称夷维邑,属莱国。公元前567年,齐灭莱后,地属齐。战国时,始有高密之名,亦为齐地。据水经注应劭日:“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秦灭六国后,推行郡县制,置高密县,汉时为高密国,唐武德六年,迁入现址。春秋名相晏婴、汉代大司农大经学家郑玄、清代父子宰相刘统勋刘墉、富有传奇色彩的科学家刘先志、穴居北海道13年的反法西斯斗士刘连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都出生在这里。被誉为中国民
2、间艺术“四宝”的扑灰年画、泥塑、剪纸和茂腔,久负盛名,誉满天下。一、高密县志中的城墙民国高密县志的城池篇记载:“元至正十二年,廷议州县无城者修。县尹秦裕伯始土筑城,周五百七十二丈,高三丈,阔一丈二尺。明嘉靖二年,莱州知府郭五常以屡经寇残,始易以砖,周三里九十步,高二丈三尺,上广八尺,下广一丈三尺。门四:东日广惠,(崇祯三年邑人单崇重修,改名星聚。)西日通德,南日永安,西南日保宁。池深一丈,广倍之,万历八年,知县黄纪贤植柳,以固堤岸。二十年,知县范垣以倭寇告急,浚隍崇堤,增置敌台十二。三十二年,知县唐允中复葺之,植木三周,堤益固。崇正十五年,知县何平增设敌楼四于城四隅,(上下安炮,远击数里。)敌
3、台四于城下,(上下安炮四层,台中可容二十人。)清顺治五年后,屡罹水患,知县宋之屏、梁云扶、张士芬相继修葺。康熙七年地震,垣堞半毁,知县周良翰重修。十七年,知县钱柱重修。四十年,暴雨圮堞,知县何桢重修。四十九年,知县张浩筑堤八百七十五步,广池二丈,深半之。环堤植柳,建桥三座,以备蓄泄。改北城楼为三星阁。五十八年,霭雨城圮,知县李厚望捐修。雍正十三年,知县王文鼎修东门城楼。乾隆三年,复修圮城。道光十二年,知县张攀柱捐廉倡修,至二十一年,知县秦金鉴收工。咸丰十一年,知县文熙捐廉劝修,至同治元年知县郭生枢收工。光绪十一年,知县胡锡祜倡修。二十一年,知县傅贲予倡修北城。”解放后高密县志的记载更为简单:“
4、高密于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始筑土城垣,1523年(明嘉靖二年),始易其彼,并修城门四座,东为广德门,西为通德门,南为永安门,西南为保宁门,挖城濠。1580年(明万历八年)沿濠栽柳,以固堤岸。1668年(清康熙七年),地震城墙多半倒塌,重修,1710年(清康熙四十九年)建桥五座,以备蓄泄。清末民初又多次修筑,高密解放后,城垣陆续拆除。”以上记载,对高密城墙的修建、修葺、拆除等过程都进行了还算详细的记载。历史总是用简单的话语记录着自己的变迁。二、秦裕伯始筑城根据县志记载,我们知道元朝之前,高密是没有城墙的。高密的城墙始修自元至正年间,修筑人是秦裕伯。秦裕伯(1295-1373),字景容,宋代
5、著名词人秦观之八世孙,今上海浦东人。秦裕伯的父亲秦良颍是元代颇有成就的蒙古学家,应该说,秦裕伯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元至正四年,49岁的秦裕伯考中进士,任湖广行中书省照磨,6年后被提升为高密县尹。他任福建行省郎中期间,恩威并施,使盗贼匿迹,百姓称颂,在当地赢得了“公正干练”的美名。秦裕伯是元顺帝至正十年五月上任高密县尹,时年55岁。秦裕伯到任伊始拜谒孔子庙时,见庙堂简陋,亟待维修。问明原由,得知孔庙所需费用,仅靠500亩学田收租。而学田均在涝洼之地,收成很少,年入地租仅够祭祀之用。于是,秦裕伯“乘间亲视其地,堑其周为渠,以蓄大雨。渠外筑墉,以防野潦,连岁大熟,获麻禾菽麦若干斛”,这
6、就是独具特色的高密台田,台田一经创建,百姓争相效仿,涝洼地得到有效治理。秦裕伯开创台田的创举,使高密百姓世代受益。秦裕伯任高密县尹第三年时,正遇上河南有起兵的,元朝廷议定州县没有城池的可以修筑。高密城首次筑城墙的任务,就由秦裕伯组织完成。此次所筑的城墙为土墙,周长572丈,高3丈,阔12丈。城墙上开辟四道门,都用瓦覆盖在上面。城墙外的护城河,深、宽各15丈,门外悬挂木板作为桥梁。高密的城墙后来经过明代贴砖,一直到拆除,仍是秦裕伯组织修筑的规模,没有改动。现今高密的小康河边有一段城墙还在,虽然没有了青石的覆盖,但依然坚挺。纯粹的土掺了白白的石灰,拌匀,用木锤大夯击打结实后,用厚厚的城砖覆上,站立
7、成高密几百年的高度。秦裕伯在任高密县尹的几年里,还建了明伦堂、濯缨亭、社稷坛,并凿子午池,起樵楼,修建新三皇庙、郑公祠等,使县城等地的建设有了较大改观。然而,他虽“屡兴大役,而民不知扰”,原因在于他“听政不过日中,事至立决,吏无留牍”,精明能干。因此,又使百姓“威其之明,感其之德,不施鞭扑而习俗大变工当秦裕伯离任高密时,“老幼嗟惜,涕演遮留,几不得行”;之后,高密人为其立“去思碑”于县署院内,并将其名字记入“名宦祠”中,作为名宦在县志中为其立传。卒后,朱元璋感慨地说:“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即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城隍神,追赠他“显佑伯工三、张福臻退老全城张福臻(生卒年不详),字惕生,明末大臣,
8、高密人。1613年(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历任行唐、临颍、东明知县,皆有善政。继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备兵昌平等地,后奉命经略蓟、辽,勤于边事。以功加兵部尚书,以母老辞官归里,卒于家。据高密张氏家谱记载,张福臻是个不怕吃若、会用兵,苦心经营军事防务的人。崇祯朝廷遇有边警戒严,就起用他,并不惜加以最高奖赏(连祖父母、父母都封以高官,在家乡立起三世尚书牌坊)。家谱中的介绍,难免溢美,但有些原始资料是弥足珍贵的。如他驻军怀来时,奉旨请发滕牌三千面,实只领到二千面。如让他“专办河南流贼”,可他部下将领都已随洪承畴出关救锦州,被清军包围。兵部议:“兵止准五百随带听用,他兴造战车,得到皇帝的支持,但宦官邓希诏反
9、对,夜里派人“破寨焚劫”。更主要的是当时朝臣“结党倾轧”,言官“疏凡二十一上”,对其弹赅。以至崇祯特下旨:“近来言官议论太烦,边臣亦难展布。即如张福臻,屡疏参其恋位,此又言其巧卸,使人何所适从?”恐怕袁崇焕、杨嗣昌等人的悲惨下场也对他有不小的影响。所以他一再上疏要求辞官回籍,就是被封赏三代向朝廷谢恩的同时,回并陈母老多病请终养工至崇祯十五年十月,终获批谁告老还家。张福臻回到故乡高密才一月余,“清兵分道入塞,破蓟州,趋真定、河间,闰十一月入山东。自山东攻掠后入直隶,破顺德,至怀柔,败明八镇兵始出塞。计此次入犯,蹂踊八十八城,俘三十六万九千余人,获金万二千二百余两,银二百五十万五千余两,牛马等五十
10、五万余头,珍宝、缎匹等八万余。工可是高密县城在张福臻和县令何平的组织领导下,坚守了一百多天,和入侵清兵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搏斗,终使全城保全。这在家谱中,也有生动翔实的记载,特节录如下:“是日,有自敌营逃出难民报称,敌在营掳木匠造梯子,取门扇铁镀,予备攻城等语。是夜三鼓以前全无动静,公(张福臻)知敌攻城全在五鼓,饬备愈严。四更,敌果大举攻北城,一皆红旗、一皆黄旗,各抬云梯二架、木牛数头,直至城壕,后随甲土如墙。战事激烈,遂碎其二梯。天微明,梯又竖上。公往来督战益力。矢如靖集,敌怒攻益急。城上积尸横地,乃引草烧云梯木牛,火下如飞,绕城皆焰。转瞬又推木牛,复以生牛皮,遮三、四百人,各持铁镀,一齐穴
11、城。我兵复以硝磺火药投下,继之以草烧死无数,余兵奔回。以为敌计己穷,倏尔西北敌台喊声震天,敌用牛皮慢梯,高数丈,状如大桥,上下四轮,顶以大绳曳之,百人立拥如飞而上。此时壕边箭手不下三五千人,箭如骤雨人难存立。敌乘隙飞上,于时明甲登睥者已七人矣,拆砖垛乱击,垛夫惊逃。公(张福臻)石伤额而仆地,急救扶之,公大呼速杀敌勿顾我。予明(张二子)即提刀赴,奋入敌丛连砍。众大呼奋战,张成斌放西洋炮,谈必扬纵火药罐,李铉亦踊跃直前,于是登睥者尽被杀死,登梯者尽被炮伤。”此役也做“壬午全城之役:此次清兵入掠,由于高密城内官、土、民的共同努力,高密城未被攻下,使城内土民未受涂炭,文化古迹未受损失,诚为一大幸事,理
12、应引为自豪。虽守城过程中,死难者达103人,耗银16000两、谷1200石、硝磺数万斤,可是,这些损失与城破后清兵洗劫所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是不能做简单比较的。四、历经解放战火1946年到1947年,高密历经三次解放。三丈开外的城墙在战火的拉锯中,大半毁坏,气派的瓮城也荡然无存,只剩下些城墙茬子,一些大大的青砖散落在小康河的北岸和西岸。”据说,五十年代,这些青砖还散布在城边水畔。1946年6月13日,聂凤智率胶东五师赶走国民党第17区行政督察专员王豫民,高密城首次解放。三个月后,李弥率第八军扫荡胶济线,高密城被占。1947年2月,莱芜战役大捷,国民党军慌忙调整部署,重点防守较大城市。3月2日
13、,驻高密国民党五十四军一部撤回青岛,高密城再次回到人民手中。这两次解放,对高密城墙损坏不大,只是在第三次解放高密的过程中,由于国民党守兵负隅反抗,我解放军采取了爆破入城的办法,打开了城墙的口子。7月2日,黄百韬的整编第二十五师再次侵占高密城,之后王凌云的整编第九师、黄国梁的整编六十四师又相继驻扎。国民党军盘踞期间,构筑了坚固的半永久性防御工事。高密城城墙高4米,厚2.3米。城四门及西南门之门楼高大坚实,筑有明堡。城墙挖有成组枪眼,每组3个枪眼,间隔2至3米不等,呈三角形分布;每组之间相隔10米左右。城垛均有单人掩体工事,城墙上布有围墙式铁丝网。城墙外壕宽4米,深3米多。外壕前鹿碧、铁丝网各一道
14、,死角处在壕内增一道铁丝网。外壕内壁平面密布梅花桩,用铁丝互连互羁。每隔四五十米有一较大地堡,通向城内。11月19日黄昏,二纵各部趁夜色从四面围向高密城。四师从西、北方向包围,六师从东、南方向进击,五师控制大吕、堤东、姚哥庄地区,作为机动。当时的二纵司令员兼政委韦国清、副司令员张震、副政委康志强、参谋长詹化雨、政治部主任邓逸凡聚在一起,召开诸葛亮会,议定攻城方案,最终确定“内爆为主,外爆为辅,地下开花,重点突破16字方针。11月21日晚6时,攻城部队展开坑道作业。5天后,14条百米地下长廊从四面八方直插高密城下。11月26日晚,攻城部队开始按预定命令实施爆破。二纵当时的战报记载,至晚8时前,“可以内爆的坑道成功者,有十二团西门及其南两个,十七团东南角一个,乃决以现有之坑道进行内爆破,余坑道用作内爆时间由纵队直接掌握接电爆发”。最先突破城垣的是十七团,并牢牢占据了突破口。历经两天两夜的战斗,高密城内国民党军及地方杂牌部队大部被歼灭,国民党军借此分割我胶东和滨海、鲁中、渤海等战略区联系的布局被打破。高密的老城墙见证着血雨腥风的战争,也见证着人民群众的伟大,更享受着革命胜利的幸福成果。从无到有,从生到灭,无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进步。今天,我们拆墙见绿,打开大门,迎接四面八方的风潮,以开放的姿态微笑着面对整个世界,并以更为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建设的大潮中,义无反顾,永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