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ppt(3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七章 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是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个体需要与犯罪 个体心理失衡与犯罪,心理:,第一节 个体需要与犯罪,动机,需要,行为,需要是动机和行为的基础,人们产生某种需要后,只有当这种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的目标时,需要才会产生动机,从而成为引起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自我实现需要,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 个人自我潜能才赋,并有成就)尊重需要(需要自尊、自重,或为他人所尊重)社交需要(爱的需要)(包括给别人的爱和接受别人的 爱以及成家的需要)安全需要(包括对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和 心理安全的需要)生理需要
2、(基本的需要),二、犯罪人需要的特点:,1、犯罪人需要与欲望无休止的发展,脱离客观现实的可能。2、低级需要占主导地位。3、精神需要空虚、反动。4、需要结构松散失衡。,低级需要:指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利己主义为基础的,以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为满足条件。此处所讲的低级需要,与马斯洛所言的低层次需要是不同的。,3、精神需要空虚、反动,精神需要是人的意识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属于高层次的需要。一个人的精神需要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和法律规定等,也就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犯罪人的精神需要表现出空虚、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封建义气等。这些精神要求的膨胀和追求给他们走上违法犯罪
3、铺平了道路。,4、需要结构松散失衡,人的需要是多元、复杂的。正常情况下,人的需要系统中的各种需要之间是互相协调、互相制约的,各种需要是一个有层次、有一定秩序的整体。(1)各需求层次之间的不平衡。(2)行为人对某一层次 的某种需要过分强烈烈。,是否犯罪人群体与非犯罪人群体在需要上存在着数量或者本质上的不同呢?,三、犯罪人在需要、动机等方面的常见心理现象,(一)相对被剥夺感(二)刺激与犯罪(三)侥幸心理,(一)相对被剥夺感,不满足感,感觉自己被相对剥夺了应该拥有的财富和快乐。,思考:,贫穷地区一定犯罪率高吗?富裕地区或者说贫富差距较大的地区,犯罪率一定高吗?,(二)刺激与犯罪,当更多的人有了闲暇,
4、人们并非完全像预期的那般满足,反而却出现了无意义感或者说无聊于心灵与社会。于是,便引发了一些似乎没有功利目的的取乐现象。积极的人:生存挑战、登山、创造吉尼斯纪录等。消极的人:越轨行为。,(三)侥幸心理,逃避法律惩罚的侥幸心理常常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自信有过人的犯罪技巧和反侦察能力,相信司法机关无法侦破其犯罪行为,进而能够逃脱法律的制裁。其二,自以为与法律有着某种特别的关系,而使得司法机关不能或者不敢追究。,案例:,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某乡地税所所长郭斌,驾车撞倒一名11岁小学生,不但不停车,反而加速狂逃20公里,造成被卡在汽车底部的这名男孩严重颅脑损伤、内脏损伤和大量失血而死。事后郭某畏罪
5、潜逃,其家人又将被害人尸体转移,投入机井中企图毁灭尸迹。,第二节 个性特征与犯罪,(一)性格与犯罪,(二)气质与犯罪,(三)能力与犯罪,违法犯罪者的性格结构的主要特点:,1、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对自己表现出无责任感的倾向,生活态度轻率,对人粗鲁野蛮、无礼,嫉妒心理和报复心理强烈。2、性格的意志特征:行为的自觉调节上,一些人任性、鲁莽、缺乏行为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3、性格的情感特征:人对情感的控制或情感对人们活动的影响,具有某种稳定的、经常表现的特点。4、性格的理智特征: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理智活动的特点。,1、气质的类型,2、气质与犯罪的关系:,(1)气质影响人们以一定的方式、
6、方法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2)气质影响人的情绪反应的强弱、快慢。(3)了解犯罪人的气质差异对于审讯人犯也有很大的帮助。,(三)能 力,智力,技能,能力与犯罪,1、智力与犯罪(1)美国的戈达德进行的著名的“卡利卡克家族调查”,他强调低能是犯罪的重要原因。美国学者戈德尔特于1912年用修订的比纳智力量表对一些监狱的罪犯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罪犯中5060%有智力落后的现象,他也认为犯罪行为的产生原因是智力低下。,(2)到六十年代末违法犯罪少年与一般少年智力差距已大大缩小,这说明智力低下理论不能完全说明少年违法犯罪乃至整个社会的犯罪问题。(3)智力低下与犯罪的关系智力低下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思维难以集中
7、,感知不符合实际,记忆力弱,联想机制差即表现出来的想象力贫乏,缺乏兴趣等等。智力低下,容易产生缺乏理智的行为,或难以谋生而侵害公私财产,导致犯罪。,(4)智力优异与犯罪的关系智力优异的人犯罪多思考,多预谋,犯罪容易得逞,犯罪之后常常毁灭罪证,犯罪不易被发现和侦破。智力优异的人犯罪,还常常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或工具,实施所谓的“智能犯罪”或“高科技犯罪”。关于智力与犯罪的关系,我们不能一般地认为智力低下是犯罪发生的原因,作为一种心理特征智力高低并不决定犯罪与否。,2、技能与犯罪,(1)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是经过反复的练习而逐渐熟练并得以巩固的行为方式。(2)技能不同于习惯。习惯是指经
8、过长时间的重复或练习而形成、巩固下来并成为需要的行为方式。作为技能,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来决定是否利用它;而习惯则是将某一系列自动化的动作本身变成了一种需要,如果不去完成这种动作便会感到不安和不舒服。,技能往往是根据需要有目的地培养、训练而获得,而习惯则既可以通过有目的的培养、训练自觉地养成,又可以在某一系列动作无意识的多次重复中形成。(3)对于犯罪的产生来讲,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许多犯罪行为的发生都与缺乏一定的技能,特别是缺乏良好的习惯养成有关。,第三节 精神障碍与犯罪,一、变态人格(人格障碍)与犯罪(一)人格异常的主要特征:1、大多开始于早年,只是一
9、般到青春期才表现出来;2、个性有严重缺陷,性格怪癖;3、情感极不稳定,变异严重;4、行为目的和动机短浅,自制力差;5、对自己的个性缺陷缺乏自知;6、个性偏离后有相对的稳定性,难以矫正。,(二)人格异常类型主要有:,1、偏执型人格异常。2、分裂型人格异常。3、暴发型(冲动型)人格异常。4、强迫型人格异常。5、性变态人格。,(三)变态人格者犯罪和一般人犯罪的区别:,1、一般犯罪分子实施犯罪往往是有计划有预谋的;而变态人格者犯罪前较少预谋,往往是随机冲动性的。2、一般:犯罪动机明显,目的明确;变态:常常不是有目的地选择侵害目标,而是带有偶然性,常受直观、本能和情感支配,其犯罪动机和目的模糊不清。3、
10、一般:犯罪者再实施犯罪时要进行自我保护,所采用的作案方式手段比较隐蔽、狡猾,以求逃避罪责。变态:手段不隐蔽,只顾眼前,胆大妄为,不计后果,犯罪目的与所处境遇和利害得失不相称,犯罪结果甚至得不偿失,对己不利又危害他人。4、变态人格者实施的犯罪难以矫治。,二、精神疾病与犯罪,精神疾病主要是指大脑因受刺激而导致机能紊乱,支配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精神活动不同程度发生异常。1、精神分裂症。病症表现是精神活动丧失统一性和协调性,思维障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变化,常见幻觉、妄想,并因此而实施杀人、放火、伤人等危害行为。,2、躁郁症。是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简称,是一种以情绪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疾病。表
11、现为无端极度喜悦,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躁狂和抑郁有两种不同的相应症状,前者的突出表现是攻击性行为,后者则易自杀。3、偏执性精神病。也称妄想性精神病,以嫉妒妄想和迫害妄想最多,其次是罪恶妄想、关系妄想、影响妄想、夸大妄想和钟情妄想等等。这种患者在上述妄想的支配下,能够发生相应的程度不同的危害行为。4、意识障碍性精神病。5、精神发育不全。6、癫痫。,精神疾病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并无必然联系,不是每个精神病人都必然实施危害或犯罪行为。特别是在法律上精神病患者实施的危害行为,因其不能辨认和不能控制而不确定为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给予刑事处罚。但是,对精神病患者危害行为的分析却是犯罪行为原因的研究中不可缺少
12、的。,精神疾病与犯罪:,第四节 人生观与犯罪,一、拜金主义思想与犯罪二、道德滑坡与犯罪三、法律意识淡薄与犯罪,2003年8月6日晚,在海淀区香山某建筑工地打工的4名河南籍民工,商量着弄些水果来吃。其中在林果所当过临时工的李某说林果所内种的水果好吃。当晚,四个民工翻墙进入林果所院内,在李某的带领下来到葡萄研究园,偷吃葡萄并用编织袋装了47斤科研葡萄。案发后,警方查实,这是农科院林业果树研究所葡萄研究园投资40万、历经10年培育研制的科研新品种。该项目仅有100余株研究对象,4位民工的馋嘴之举令其中的20余株试验链条中断,损失无法计量。在该事例中,进城务工者偷吃作为科研成果的葡萄,其基本理据就是在
13、农村收获季节,“年轻人偷吃三瓜俩枣儿的根本就不算什么,这城里人花样多,真闹不懂,吃几个葡萄就得进监狱。不管多重要,它不也是葡萄吗?来年再种上,不就得了。”,案例,现实动机下的作案,王某,男,30 岁,未婚,工人。自幼常出现发作性昏倒,四肢抽搐,口吐白沫。近一年逐渐出现性格改变,固执倔强,脾气暴躁、易激惹。某日在市场买肉过中,与卖主因价格上的事发生争吵殴打。在争吵殴打过程中,王某当场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发作。经周围人劝说后回家,第二天上午,王某手持尖刀来到市场,将卖主身上刺了二十余刀,致被害人死亡。经周围人报案,王某被当场抓获。审讯中说:“因为我和他说肉贵了,能不能便宜点,他说吃不起,就不吃,我很
14、生气,完了他还打我,我越想,越生气,这回他死了,我气也出了,判我死刑我也没意见,我不后悔”。,病理动机下的作案,孟某,男,45 岁,未婚。自幼有过精神异常病史,具体不详。案发前在某养猪场打工,出事前一周,猪场又新雇一名工人张某(男,30 岁)。第三天,孟某和老板说新来的工人在他吃的饭里下老鼠药了,他吃了以后拉肚子。老板说:“不可能,他和你以前也不认识,无冤无仇的。他害你干啥”,但孟某不信。第四天晚上,孟某在张某熟睡之际,用木棒击打张某头部数下,然后在猪场院内挖一个坑,将张某掩埋,晨起后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审讯中说“我对他那么好,给他一件棉大衣,他还要害我,有一次吃饭,我一上桌,他就不吃了;还有
15、一次做鱼,他没吃,而我吃了,吃完了我就拉肚子,他要害死我,所以我就先打死他了”。,某男,56 岁,单位会计,在四个月内对本单位办公室实施盗窃三次,盗得现金 5600 元人民币。审讯中说:“第一次,抽屉里有 10000 元,我拿走 3000,第二次,我拿出一个黑皮包,从 4000 中拿走 2000,第三次我撬开现金员的抽屉,里面有 2000 元,我拿走 650 元”。在交代动机时说:“我一个月 2000 多块钱,我不缺钱,我也不知道,没人的时候,耳边就听见说拿钱、拿钱,我不想拿钱,我控制不了,拿点就行,拿完钱就把钱放到我的抽屉里,拿完钱,声音就没了”。在他第三次盗窃时被当场抓住,并在他的办公桌的
16、抽屉里,找出以前丢失的现金。,混合动机下的作案,某女,37 岁。因怀疑丈夫与别人有男女关系,进而怀疑与她的姐妹都有性关系而多次住院,诊断:精神分裂症。出院后,经常为此事与丈夫争吵,并屡遭丈夫殴打。案发当日,因家务琐事又被丈夫毒打,她因此而极为气愤而出走,晚上回到家里从身上拿出一把水果刀刺向丈夫前胸,刺中心脏动脉致丈夫大失血死亡。在鉴定中,她声称:“我只是想吓唬他一下,没想杀死他”。并表示其行为是“出于气愤,出于丈夫常打骂,并怨恨丈夫有外遇,所以扎了一刀他”。,不明动机或无动机下的作案,某男,43 岁,农民,有脑外伤病史和癫痫史。案发时身上携带近万元现钞去外地购牛,在连续乘车 4小时后,突然找到乘警说有人要害他,并要求保护。乘警发现他惊恐不安,说话语无伦次,便将其安排在餐车里,到了下一站后,将其转交给车站派出所。在派出所里仍说有人要害自己,精神紧张,恐惧不安,一会说窗外有人偷听,一会又说有黑衣人要害自己,问他则说不出自己家的地址,是那里的人。他乘人不备来到街上,用砖头将行人王某头部打伤,致王某颅骨骨折,昏迷住院。审讯中,对发生的经过部分遗忘,“只记得拿钱去买牛,上车以后,就记不清了,好像有人要抢自己的钱,好像和别人打起来了,其它的就记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