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规划(2023-203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规划(2023-2030年)》.docx(5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海南省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规划(2023-2030年)二o二三年十一月a刖S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是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升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海南省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其优越且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并造就了众多的特有物种和珍稀物种,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物种基
2、因库。海南省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野生动物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较快增长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野生动物物种面临栖息地破碎化、种群数量下降、小种群问题凸显,种群隔离、基因交流阻断、遗传多样性丧失等问题,直接威胁着野生动物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野生动物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建立稳定长效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体系,促进野生动物资源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海南省林业局组织编写海南省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规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
3、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和海南林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为依据,紧紧围绕全省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工作,按照“保护优先,规范利用,严格监管”的原则,从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监测评估建设、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重要栖息地保护、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体系建设、野生动物危害防控和致害补偿、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外来入侵动物管控、野生动物保护宣传与教育、野生动物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对全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进行了
4、科学、系统的规划,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全省开展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的依据和指导,助推全省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科学、稳定、高质量发展。第一章总论1一、规划背景1二、资源概况2三、重点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现状4四、栖息地保护现状9五、保护成效10六、机遇和挑战12第二章总体要求15一、指导思想15二、基本原则15三、规划依据16四、规划期限18五、规划目标19第三章规划布局21一、中南部山地丘陵区21二、环山台地平原区23第四章主要建设任务24一、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监测评估体系建设24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25三、重要栖息地识别、保护与修复26四、建立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体系27五、推进野生动物危害防控和致
5、害补偿27六、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28七、外来入侵动物管控29八、野生动物保护宣传与教育29九、野生动物管理体系建设30第五章保障措施32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主体责任32二、加大资金投入,拓宽筹资渠道32三、贯彻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32四、加强科技支撑,提升业务能力33五、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全民保护意识33附表:海南省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规划项目表附录: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附图:海南省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规划布局图第一章总论一、规划背景2021年10月在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
6、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要求以有效应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目标,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持续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进一步提高保护能力和管理水平,确保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得到全面保护,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4T3”重要讲话中指出,“海南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中央12号文件赋予海南新的战略定位,特别是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要求海南
7、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全面加强全省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是贯彻落实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需要,是推进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重要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相关保护规划和措施,并将野生动物保护经费纳入预算”。海南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全省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把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守住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生态底线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全省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发展,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海南省林业局组织编写海南省陆生野生动物及其
8、栖息地保护规划(2023-2030年),为海南省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二、资源概况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端,地处热带北缘,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海南岛地势为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窿山地形,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27,年降水量在10()0毫米2600毫米之间。其优越且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素有中国热带动植物物种基因库的美誉。我省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包括森林、草地、农田、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森林和湿地是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海南岛中部高耸的地势,造就了森林植被类型的复杂性,从滨海沙滩到中部山地,依次分
9、布有红树林、人工林、砂生草地、多刺灌丛、稀树草地、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高山矮林等。其中,对全省生态安全起关键作用的天然林主要分布于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鹦哥岭等区域,也是海南陆生野生动物的最主要栖息地。我省湿地类型丰富,包括河流、湖泊、库塘、滩涂、沼泽、红树林等,其中红树林是最具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主要集中分布在一些港湾内,如海口东寨港、文昌清澜港、僧州新英湾等。湿地除了作为许多濒危特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之外,还是众多迁徙候鸟的重要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海南省的植被生长快,种类繁多,是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原生地。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本土野生维管束植物有46
10、89种,包括乔木723种,灌木1246种,草本2315种,藤本405种。其中,有491种系海南特有种,约83%的植物物种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植被。列入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植物的有127种,其中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海南苏铁、葫芦苏铁、坡垒等10种,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117种。优良的植物资源和多样的生境类型,为野生动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根据相关历史调查、标本及文献数据等,全省共记录陆生脊椎动物698种,其中两栖类46种,爬行类113种,鸟类455种,兽类84种。列入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名录的野生动物有162种,包括蛛形纲1种,昆虫纲9种,两栖纲2种,爬行纲13种,鸟纲122种,哺
11、乳纲15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海南长臂猿、海南坡鹿、穿山甲、圆鼻巨蜥、海南山鹅料、海南孔雀雉、黑脸琵鹭等30种,二级保护动物有132种,海南特有种或特有亚种35种。三、重点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现状近年来,我国通过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及其栖息地建设,旗舰物种保护取得积极进展。“十四五”期间我国实施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抢救性保护。其中,在海南分布的共有8种,分别为海南长臂猿、中华穿山甲、云豹、坡鹿、海南孔雀雉、黑脸琵鹭、中华凤头燕鸥和金斑喙凤蝶。表1国家“十四五”林草规划抢救性保护物种国家“十四五”林草规划抢救性保护物种类别保护级别物种分类兽类一级海南长臂猿、中华穿山甲旗舰种、关键种云豹、坡鹿珍
12、贵稀有种鸟类一级海南孔雀雉、中华凤头燕鸥、黑脸琵珍贵稀有种(8种)昆虫类一级金斑喙凤蝶珍贵稀有种L海南长臂猿(NOmaSCUShainanUS)(1)种群概况海南长臂猿为海南特有种,隶属长臂猿科、黑冠长臂猿属,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仅分布于我国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属于高度树栖的昼行性小型猿,以多种热带野果、嫩叶、花苞为食,也吃昆虫、鸟蛋等动物性食物。由于历史原因,其种群数量一度降低至2群7-9只。随着热带雨林保护力度的加强以及国家公园的建设,目前海南长臂猿数量已增至6群37只。虽然海南长臂猿保护初见成效,但这一数量仍远低于生态学上种群能够持续生存的最小种群数,种群复壮依然艰巨
13、。(2)主要问题海南长臂猿栖息地被道路、干线分割,限制了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范围;霸王岭片区内可供海南长臂猿利用的适宜栖息地已达到饱和,无法满足其种群增长的需求,低地雨林遭到破坏变为次生林,对海南长臂猿的食源和生境造成影响。目前所用的红外相机监测覆盖不足,信号覆盖不全,存在很多监测盲区,监测数据不系统。此外,外部各项零散的科研成果未能实现共享与整合,课题研究偏学术化,难以得到充分的实际应用;对长臂猿的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包括婚配行为、种群扩散机制、环境干扰对种群增长的影响、疾病、栖息地选择等掌握较少。2,坡鹿(PCmOliaSiaTnenSiS)(1)种群概况海南坡鹿是中国17种鹿类动物中最珍贵的
14、一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为海南特有亚种,曾广泛分布于海南岛各地。由于人类的盲目猎捕及生境不断萎缩,一度锐减到濒临灭绝的26头。几十年来,海南通过采取生境改造、人工驯化繁育、科学研究和迁地保护等措施,海南坡鹿种群逐渐稳定,现今主要分布在大田、邦溪、狮猴岭(现已并入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等保护区和文昌昌洒。(2)主要问题海南坡鹿主要在大田、邦溪、狮猴岭等保护区和文昌昌洒分布,而这四个区域坡鹿栖息地实际总面积都不足20km2,坡鹿种群接近或者超过容纳量会面临竞争压力增大、环境抑制作用增强。过高的种群密度会引发坡鹿种群密度制约作用,也会导致疾病、寄生虫的集中爆发和扩散,对坡鹿种群有巨大影响。海南坡鹿
15、是鹿科动物中仅分布于海南岛的特有物种,由于其种群数量低、种群少等原因一直处于全球濒危的状态,其濒危机制尚未有系统的理论研究。此外,当前保护区内蟒蛇的种群数量逐渐增大,每年捕食坡鹿幼崽和雌性坡鹿,对保护区的坡鹿种群增加也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开展对蟒蛇生态学的研究,深入了解蟒蛇的生物学特性、蟒蛇与海南坡鹿等其它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坡鹿在较高的捕食压力下的生态行为也逐渐成为坡鹿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3 .中华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1)种群概况中华穿山甲亦称穿山甲,隶属于鳞甲目峻鲤科穿山甲属,为海南亚种。2021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正式将中华穿山甲的保护级别由国家二级提
16、升至一级。历史上,海南是中华穿山甲种群数量分布较大的省份,穿山甲曾广泛分布于尖峰林林区,由于非法偷猎等原因,穿山甲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012-2014年的海南省陆生野生动物调查也未记录到穿山甲实体。直到2015年和2018年莫锦华等利用红外相机在尖峰岭的热带雨林腹地的同一区域分别捕捉到1次中华穿山甲出没的影像,表明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处于较低水平。(2)主要问题目前穿山甲专项调查及本底数据的缺乏致使对穿山甲资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活动规律和栖息地等情况了解较少,无法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4 .海南孔雀雉(POlyPIeCtrOnkatSUmatae)(1)种群概况海南孔雀雉是鸡形目雉科物种,是海南岛
17、特有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于东方、乐东、昌江等市县和澄迈、屯昌、僧州交汇处及三亚的局部区域,其中东方市是海南孔雀雉最大种群的分布区。海南孔雀雉属于地栖性鸟类,是海南岛森林生态系统中典型栖息于林下层的鸟类物种,以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等作为主要栖息地。根据2021年调查结果,全岛海南孔雀雉约1900只。(2)主要问题到目前为止,盗猎依然是海南山鹏鹃和孔雀雉面临的重要威胁因素。特别是动物高密度分布区成为盗猎者主要活动作案的区域,需严加管护,加大执法力度。5 .黑脸琵鹭(PlcUaleanUnor)(1)种群概况黑脸琵鹭是全球濒危水鸟,属鹏形目鹘科,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常栖息于岛内
18、湖泊、水塘、河口、红树林、滩涂、沿海及其岛屿等地带。黑脸琵鹭是湿地生态环境指示物种,其物种数量的变化对环境的监测有重大意义。据相关调查,从2002年记录到的12只个体,到2022年监测记录到145只,20年增加了130余只。据2023年1月统计调查,海南省黑脸琵鹭越冬种群数量为201只。海南省黑脸琵鹭的越冬种群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主要问题候鸟是禽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和传播载体,黑脸琵鹭是禽流感病毒的易受鸟种,随着多种鸟类迁徙过程的发生,禽流感也会随之扩散。随着黑脸琵鹭等迁徙水鸟种群数量的上升,禽流感等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6 .其他濒危物种(1)种群概况其他濒危物种如云豹、
19、中华凤头燕鸥、金斑喙凤蝶等在海南历史有分布,但很多年未记录到或者极少见、分布存疑的物种,其种群数量在海南岛始终保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2)主要问题上述物种未开展专项摸底调查,无相关调查监测数据,无法评估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栖息地等情况。四、栖息地保护现状(一)栖息地概况森林和湿地是海南省陆生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其中尤以天然林中动物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根据海南省2022年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结果显示,全省天然林面积60.02万公顷,占全省陆域面积17.65%;湿地面积26.38万公顷,湿地率7.51%o天然林和湿地面积占陆域面积比例较小。天然林是海南陆生野生动物的最主要栖息地,根据海南省
20、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全省陆生野生动物在天然林内记录到的物种数最多,占调查记录总数的86.5%。然而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及偷伐等行为在不断破坏和蚕食现存的天然林,天然林的削减将极大地威胁到各类野生动物的生存及繁衍,降低其食物供给与活动范围,提高了其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概率,长此以往无法保证野生动物在未来的种群发展。同时,海南岛的湿地则是各类湿地鸟类、两栖及爬行类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可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水源、食物及繁殖场所,同时也是维持森林等植物生存的重要基础,然而土地利用的改变及环境污染等在不断降低湿地尤其是天然湿地的生态功能,从而进一步影响各类野生动物的生存与发展。(二)栖息地保护现状保
21、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是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重要措施。天然林、湿地是海南省陆生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其中天然林集中分布的中部山地和中南部山地、丘陵地带,是海南省陆生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海南长臂猿、海南坡鹿、黑脸琵鹭等珍稀物种,近几十年来,海南省陆续建立了很多自然保护区。如今,海南省已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保护体系,除国家公园外,建立了大田、东寨港、铜鼓岭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邦溪、保梅岭、上溪、尖岭、茄新、南林、六连岭、会山等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能力大大增强。自然保护地内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大大高于自然保护地外,表明我省野生动物栖
22、息地保护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五、保护成效(一)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制度逐步健全我省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修订了海南省实施V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调整和修订了海南省省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启动完成了海南省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管理办法立法任务。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政策和法规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同时,依赖日臻完善的法制体系,非法盗猎、运输、贩卖野生动物的刑事案件得到严厉查处,有力震慑了野生动物非法贸易、非法利用活动,珍稀野生动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二)以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核心的野生动物保护成效显著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保存了我国最完整、最多样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是
23、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一一海南长臂猿唯一分布地,近年来,随着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和发展,野生动物监测水平大大提高,信息化、智能化取代了原始的人力手工监测,目前已建立4个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IlO余个监测站、近500个森林长期动态监测样地,生态定位监测网络初步成形。2019年以来,共发现新物种54种,圆鼻巨蜥、细刺水蛙等多年未被发现的珍稀濒危特有物种重现雨林。(三)野生动物生境质量逐年提升,濒危物种拯救成效显著提高加大了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基本涵盖了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种群集中分布区、动物越冬地、繁殖地和主要迁徙停歇地,全省大多数陆生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明显改善了重点保
24、护野生动物和特有物种的栖息地和生境质量。强化了海南长臂猿、海南坡鹿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野外巡护、定点监测、廊道建设试点和栖息地修复工作,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如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从2021年的5群33只,增长到现在的6群37只;海南坡鹿通过人工驯化驯养,迁地保护等措施,现在种群逐渐稳定。(四)加大执法力度,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省、市县各级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代号为“清风行动的打击野生动物非法贸易联合行动,共同努力开展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打击行动,效果显著。(五)多部门协作,候鸟迁徙保护工作效果显著为保障冬季候鸟迁徙安全,有效防范和打击破坏鸟类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保持与护鸟
25、志愿者联系,及时将有关破坏鸟类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线索反馈给森林公安机关和属地林业主管部门,协调多部门共同开展联合打击行动,打击行动已经效果显著。各市县按照要求,联合公安机关和综合执法部门开展巡护打击行动,开展鸟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加大候鸟重要栖息地巡护力度,取得较好成效。六、机遇和挑战(一)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多次做出重要批示。2021年4月,生物安全法正式施行,生物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强调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目标任务和具体
26、措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等系列规划的出台,为野生动物保护指明了方向。二是国家公园的建设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带来契机。国家公园首要功能在于生态保护,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才能为包括“旗舰物种”在内的所有生物提供自然屏障。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通过整合20个自然保护地,打通了自然保护地之间的生态廊道,解决了人为割裂、保护空缺等问题。通过人工促进修复受损天然林及受干扰次生林,雨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境,为种群扩散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其中,以海南长臂猿为代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核心分布区,采取严格封禁措施;建设海南坡鹿野化放归基地,保护修
27、复中华穿山甲、圆鼻巨蜥等珍稀濒危保护动物潜在栖息地。三是区域定位赋予新使命。海南省以其优越且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物物种资源,造就了众多的特有物种和珍稀物种,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赴海南实地考察指导,指出海南要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对热带雨林实行严格保护,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二)挑战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调整后,我省野生动物保护的种类增加、面积加大、标准提高,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巨大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调查监测体系不
28、健全。对部分新列入、新升级、分布存疑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分布和栖息生境状况底数不清。对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区外的野生动物监测覆盖不足,监测体系建设亟待加强。调查监测数据分散、零碎,不成体系,孤岛化现象严重,尚未形成数据集中化管理机制。二是野生动物生境破碎化严重。随着我省经济发展进程逐年加快,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和空间受到严重破坏和干扰,生境破碎化严重,造成珍稀野生动物种群隔离、基因交流阻断、遗传多样性丧失,存在种群退化和物种灭绝的风险。三是保护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队伍力量薄弱。野生动物保护机构、队伍不健全,与目前对野生动物管理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市县野生动物救护能力、执法和科研
29、力量薄弱,人才队伍断层,基层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信息化监管手段严重不足,自然教育欠缺,监管能力亟待提升。四是野生动物保护资金及支撑保障能力不足。随着重点保护物种数量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保护任务日益繁重,野生动物保护资金及支撑保障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野生动物调查、监测及生境修复等项目的连续性得不到保障。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维护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以有效保护全省野生动物资源为总目标,以“保护优先,规范利用,严格监管”为原则,积极推
30、进全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科学化、法治化、系统化、智能化建设,不断强化执法监管,努力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为推进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贡献。二、基本原则保护优先,协调发展。在调查监测的基础上,整体规划,统一部署,突出重点,切实把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及其栖息地放在首位,在确保野生动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利用部分物种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适度合理利用,满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生活幸福、生态文明的需求。严格监管,科技引领。采用新技术手段,建立野生动物调查监测网络和数据管理体系,提高监管能力,实现监测评估、监督管理的系统化、法制
31、化和现代化。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推进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安全风险防控、重要栖息地整体恢复等技术的科研攻关和应用推广,提高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工作的科技支撑能力。分类施策,协同推进。以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和旗舰物种为引领,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措施,将全面保护与重点保护、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有机结合,构建全域覆盖、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网络。有序推进野生动物保护项目,突出重点,分期部署,协同发展。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各级人民政府是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的主体,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公司、科研院所、民间团体、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参与,发挥社会各界在野生动物及其栖
32、息地保护中的协同、支持、自治、自律的作用,形成合力。营造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提升公众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意识。三、规划依据(一)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年修订);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3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22年修订);4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2021年);5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2020年);6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年修订);7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2018年修正);8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2016年修正);9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
33、法(1985年);10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办法(2013年);IL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2023年修订)o(二)规范性文件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2021年);2 .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2017年);3 .中共海南省委关于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决定(2019年);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2018年)(三)国际公约及物种保护名录1.生物多样性公约(1993年);5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34、2021年);6 .海南省省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年);4,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2019年);5.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一批,2003年;第二批,2010年;第三批,2014年;第四批,2016年)。(四)相关规划和报告1 .“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2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2020年);3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2001年);4 .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2021年);5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2005年
35、);6 .海南省林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7 .海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年);8 .海南省野生动物保护发展规划(2017年);9 .海南省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总结报告(2021年)。四、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23-2030年。分2个阶段实施,近期2023-2025年,中远期2026-2030年。五、规划目标(一)总体目标野生动物及其重要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建成以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核心的就地保护体系,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重点物种保护工程、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与疫源疫病监测能力大幅提升,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外来物种入侵扩散形势得到有效管控,保护管理
36、水平全面提高,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显著增强。(二)分期目标近期目标(20232025年)。至2025年,构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监测监管的网络体系和数据体系。对我省分布的海南长臂猿、穿山甲、圆鼻巨蜥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开展抢救性保护;实施海南长臂猿保护工程,发挥其旗舰种、伞护种作用,开展重要栖息地修复,生态廊道建设,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达到38只以上;建立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和收容救护体系,开展鸟类环志和候鸟迁徙通道保护工作;建设海南坡鹿等种源繁育基地,探索开展野化放归;建立完善野生动物危害防范和致害补偿制度;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和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体系;加强野生动物宣传教育和监管执法能力
37、建设。中远期目标(2026-2030年)。至2030年,进一步完善我省野生动物监测监管系统,全面掌握重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栖息生境、受威胁因子、保护成效等,省内分布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种群数量得到有效恢复,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达到50只以上;基本实现全省自然保护地、重点生态区红外相机监测全覆盖,初步建成以卫星遥感、无人机、红外相机、视频监控、声波记录仪、环境传感器等组成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实现全天候自动监测。进一步完善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与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提升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疫源疫病动态监测、风险评估、疫情预警、决策指挥和应急响应能力;联
38、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外来入侵物种扩散得到有效管控;保护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持续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显著增强。第三章规划布局根据地形地貌、陆生野生动物分布区域和植被类型分布特点,生态环境因素,将我省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规划在地域上划分为2个区域,分别为中南部山地丘陵区和环山台地平原区(见附图)。根据野生动物分布特点,每个区域内确定不同的规划任务,力争在本规划期内完成或基本完成主要建设工程和项目。一、中南部山地丘陵区(一)区域概况本区域位于海南岛中南部,包括五指山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全部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东方市、屯昌县、彳詹州市
39、、万宁市、三亚市等部分区域。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山地中散布着丘陵性盆地,其中部五指山为海南岛最高峰,海拔1867米,并呈现以中部山地为中心向四周逐级降低的趋势。本区域是海南省森林资源最富集的区域,是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海南岛主要江河的发源地,也是我省最主要的天然林分布地与水源涵养地,该区域内生态系统健康与否关系到全省的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二)区域特点本区域以五指山为中心向吊罗山、尖峰岭、霸王岭和黎母山辐射,沿海拔梯度发育了较为完整的垂直地带性植被,在植被类型、物种组成和旗舰物种上表现出较高完整性,热带自然生境维持着极高原真性。本区域内自然保护地主要有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40、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会山、甘什岭、保梅岭、万宁青皮林省级自然保护区等,以及其他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分布有海南长臂猿、坡鹿、穿山甲、海南孔雀雉、海南山鹏鸽、圆鼻巨蜥、海南虎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陆生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三)主要任务针对珍稀濒危保护动物、极小种群物种、种群脆弱性物种如海南长臂猿、中华穿山甲、圆鼻巨蜥等开展定期专项调查,掌握其种群生存现状及威胁因素,加强其行为学及致危因子研究;保护和修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通过恢复与建设生态廊道、动物通道,增加迁移扩散廊道,提高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与连通性,扩大其生存空间;建设坡鹿野放基地,加强放归及放归后监测与评估研究;建立
41、海南孔雀雉、海南山鹏鹃、白鹏、红原鸡四种国家重点保护雉科鸟类种群的长期监测网络,掌握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开展四种雉类的动物生态学和生物学研究;建设野生动物监测数据中心,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站、野猪危害防控及致害补偿试点。二、环山台地平原区(一)区域概况本区域包括海口市、文昌市、临高县全部及澄迈县、定安县、琼海市、僧州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等部分区域。地势较为平坦,以台地、平原地貌类型为主,其南部外围为海南岛环岛海岸带。(二)区域特点本区域所处海南岛沿海区域,具有广阔的水域、滩涂,红树林等,为众多鸟类觅食、栖息、繁殖提供了理想的场
42、所,同时也为各种对生境有特异性需求的物种提供了生存场所,如黑脸琵鹭、黄嘴白鹭、黄胸鸣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海南特有物种,该区域是候鸟迁徙的主要区域。本区域自然保护地主要有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新英湾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彩桥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六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等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三)主要任务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物监测,湿地、红树林等栖息地保护和修复,黑脸琵鹭、黄胸鸣、褐翅鸦鹃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抢救性保护,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候鸟保护监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站点建设。第四章主要建设任务一、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监测
43、评估体系建设(一)开展野生动物资源专项调查设置标准化野生动物调查、监测和评估方案,对2021年发布的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名录中新增加、升级及历史上有记录现分布存疑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穿山甲、小灵猫、黄胸鸣、黑熊、云豹等进行专项调查,重点关注自然保护地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重点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域,全面掌握其种群数量、分布范围、生境状况、受威胁程度等,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物种保护决策和遗传资源保存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二)建立完善野生动物监测评估和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红外相机、无人机、高光谱遥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识别等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手段,构建常规监测和专项监测相结合的野生动物“
44、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实现重点野生动物长期科学观测和动态监控;以自然保护地及重要生态区域等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为核心,开展重要生态系统和重点物种的专项监测,构建海南省野生动物资源智慧监测评估和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珍稀濒危物种的实时监测、可视化展示、趋势预测和信息共享,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执法、科研、公众宣教等多重需求。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一)加强重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抢救性保护实施海南长臂猿保护工程,开展种群监测、栖息生境建设和生态廊道规划与建设,建立以海南长臂猿为伞护种的自然保护地系统;实施海南坡鹿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放归,地点主要位于跺猴岭区域内的凤岭、尖峰岭陀烈七,并建设相关配套科研
45、用房,配备围栏、科研、医疗、办公等设施,通过适度改造落叶季雨林、人工补植牧草等实现海南坡鹿栖息地恢复,开展放归后的跟踪监测等专项行动,了解放归种群的存活与适应状况等情况,为后续科学放归提供数据支撑。除了在海南分布的8种国家关注的珍稀濒危物种实施抢救性保护外,通过调查评估,明确省重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并开展抢救性保护。(二)开展候鸟迁飞通道保护加强海口东寨港、临高后水湾、僧州湾、乐东莺歌海、东方北黎湾及昌化江入海口等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科学规划布局迁徙鸟类环志观察站等平台,利用候鸟保护监测站,配备必要的保护设施,加强野外巡护,严防候鸟迁飞地受到干扰破坏。对发现乱捕滥猎、环境退化等问题,积极组织修复;
46、依托现有保护机构与当地社区紧密合作,建立共管机制,调动社区积极性,确保候鸟迁徙安全。在候鸟迁徙季节,组织野生动物保护机构、护林员和志愿者开展越冬候鸟“护鸟飞”行动,遏制人为干扰和破坏,使候鸟种群数量明显增长。(三)打击非法猎捕珍稀野生动物专项行动盗猎依然是珍稀野生动物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特别是动物高密度分布区成为盗猎者主要活动作案的区域。由林业主管部门牵头,联合公安、执法等部门,不定期开展打击非法猎捕珍稀野生动物专项行动。三、重要栖息地识别、保护与修复(一)重要栖息地调查评估根据重要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分布特点,对省内的重要栖息地进行一次摸底调查,重点关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
47、自然保护地及自然保护地以外分布有珍稀濒危或特有物种的区域及候鸟主要的越冬地和停歇地。掌握重要栖息地范围、面积、受胁因素等,根据栖息物种多样性、稀有性、特有性及栖息地质量等对栖息地的重要性进行评估。在完成重要栖息地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编制海南省重要栖息地名录,包括候鸟越冬地和停歇地名录。(二)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根据重要栖息地现状调查与评估结果,重点开展海南长臂猿、海南坡鹿、穿山甲、海南孔雀雉等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的保护与修复,对这些物种的重要栖息地加强巡护,控制人为干扰;栖息地修复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科学合理的人工措施。四、建立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体系全面推进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体系建设,提升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水平。依托海南省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省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市县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构建全省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体系。制定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技术规范,规范开展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不断完善野生动物监测救护点基础设施,支持有条件的市县新建救护中心、站点,加强对现有委托服务的收容救护点的指导和监管,不断提高全省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能力。五、推进野生动物危害防控和致害补偿(一)开展野生动物危害防控强化野生动物危害防控,防范野猪、蟒蛇等野生动物致害风险。推进野生动物危害综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