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思维训练课:21个脚手架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思维训练课:21个脚手架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有朋友突然在微信上突然问我带娃去做思维测试,听广度和逆向思维能力有问题,咋办?我赶紧回把结果发我看看,在哪里做的测试?什么机构?别着急,一般给小孩做的一次性智商测试都不准的。听广度这个概念我不太熟,查了一些资料,大概指的是注意广度中的听觉广度,也即通过听觉获取信息的广度,简单说就是能听懂多长的一段话,听广度跟工作记忆有关,但工作记忆容量受遗传的影响很大;另一个逆向思维能力,朋友举了个例子,说小孩知道5+2=(?),但不知道5+(?)=7z确实不会逆着推,孩子的表现更像是形式不熟,不是逆向思维能力有问题。这两个所谓思维能力,一个是指向工作记忆,一个指向思考方法,都不能说明孩子的思维能力有问题。果
2、然,问清楚之后才发现,原来小朋友只是做了某培训机构两三页的所谓测试题,测完了之后被评价说在某某方面表现比较弱,隐含的信息肯定是,来报班吧,我们能教。这可谓课外班招生的经典套路了。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大家对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越来越重视,只是思考的过程是内隐的,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一个清晰的路径去跟踪比较、量化评估,于是造成了这么一种状况:人人都觉得这个事儿很重要,但没人说得清楚这事儿从哪儿开始。当然,并不是真的没人说得清。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有个小组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思维透明化项目(Makethinkingvisible),专注于思维工具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实践经验。他们主要解决一个问
3、题,如何有据可循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即,让思考有路径可依循,有方法可学习,有反馈可跟踪。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路,父母、老师、孩子,都能从中获益。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21个脚手架在2005年接任零点项目的负责人罗恩理查德和在一线实践的两位教师、研究者合著的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思维训练课里,提到了教会学生思考的21个工具(数量确实是21,可能标题四舍五入了吧)。这些方法不仅有科学的研究数据,也有合作学校的实践,既有高度又接地气,可操作性很强。书中按照思维活动的渐进发展,将21种工具分为了三大类:引入和探讨型思路,一般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问热情;综合和系统化思路,一般用在学生对
4、话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之后,有利于学生阅读、讨论和观察新的知识;深入性和延展性思路,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并考察问题的复杂性。在该项目的官网(http:WWW.Visiblethinkingp乙Org/)上,还有另一种分类方法,将思路分为理解、真理、公平和创造四类,具体内容有所拓宽,涉及32种。但不管如何分类,这些思路都是帮助学生思考的工具。而对于工具来说,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接下来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可用的思路有哪些,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再结合例子谈谈具体在课堂和家庭中的应用。引入和探讨型思路观察-思考-怀疑局部-整体思考-疑惑-探究构想-回应(粉笔教学法)3-2-1关联法NEWS定位法解构这一类型的思路都聚
5、焦于孩子知道什么,也即分析和探讨的第一步,已知信息。最简单的是调动感官去收集信息,比如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稍微复杂些的是调动记忆去回想,运用简单的逻辑脱离去分析,你能想到什么?你为什么会这样想?更难一些的,涉及到不同视角,别人知道什么?别人知道的和我有什么不一样?对我有什么启发?总之,引入和探讨型的思路希望能调动孩子的已知信息,建立与新信息的连接,激发孩子的兴趣,并进行主动思考。当我们对孩子提出要求,一般会说你要想一想你要用心想一想你要动脑想一想,其实这个指令是很模糊的。对于对事实一无所知的孩子来说,要想什么,怎么想,需要一个起点,这就是思考框架。而第一条思路观察-思考-怀疑就是一个非
6、常常用的思考框架,Isee,IthinkzIwonder.当不知道该怎么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时候,好的思考框架能助你尽量全面地调动已知信息,避开思维盲区。比如在一次给毕节的山村幼儿园教师志愿者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就动用了五感这个框架,请老师们来想一想,关于过年可以给孩子们讲什么。在梳理思路的时候,发现大家关于看见、听见、尝到、摸到都想到了很多有趣的素材,但闻到几乎是个盲区了。所以对于大人来说,掌握一些思考框架,也能避免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陷得太深,而是能够时时跳出来,看看更完整的图像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下次在给孩子引入新的信息的时候,不要简单地问,看到这个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而是运用观察-思考-怀
7、疑的思路,一步步地引导他们: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让你感到疑惑吗?相信经过多次这样的练习,孩子就能在认识新事物的时候,有意识地调动思考框架,来收集信息、思考新事物与我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看看就算。综合和系统化思路归纳法CSl:颜色、符号、图像收集-排序-连接-细化:概念图联系-拓展-挑战4C:联系-质疑-观点-变化模拟实验设计法过去我认为但现在我认为这一类思路的关键词是,提取核心信息,建立联系,这两点也是系统思考的基础。提取核心信息的方法,有文字型的,也有图像型的,建立联系的方法,有图形式的,也有回溯展望型的,总之,都是把松散的信息织成一张知识网,将已知的、新学的、过去的、别人的信
8、息放置其上,更系统地去理解世界。课堂上常常会用到最后一种思路,它是成长性思维的一部分,也就是把现在的我的所知,与过去的我相对比,深入思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新知给我带来的变化。比如在松花湖驻站老师韩小燕的公益美术课上,孩子们用以前我认为现在我认为的思考框架,重新思考了自己关于美的认识。前后对比之下,更容易看清老师的教学给自己带来的变化,这也是培养孩子元认知能力的方法。这条思路有一个好处,就是将一闪而过的记忆固化到纸面之上,帮助孩子在经历了一个学习过程之后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前后变化,这也是思维透明化项目所提倡的,让思维的成长看得见。日常在家中,我们也可以将孩子不同时期就同一问题的看法收集起来
9、,引导他去审视自己思维的变化。深入性和延展性思维你为什么这样认为?环形视角角色扮演法红黄灯法则主张-证明-提问拔河句子-短语-单词深入性和延展性的思维有三个要点:向内挖掘,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你的依据是什么?这个依据对不对?向外扩展,除了我们自己看到的、推断的、思考的,更大的问题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影响?多元视角,一件事情会涉及到很多人、很多组织,其他人的立场是什么?如何影响了他们的观点?这件事从不同的视角来看是怎样的?这一思维过程不仅要求孩子掌握核心观点(句子-短语-单词),而且要求孩子分析观点背后的原因,认识复杂世界的多面性,并理解与我不同的见解背后的原因。在去年的童行人文课堂上,我们就尝试
10、了拔河这一思路,就假如我是永乐大帝,要不要迁都北京这一话题进行了辩论,每个孩子都要为自己的观点收集证据,说服别人。而观点拔河最有趣的环节在于,即使是辩论,也不要轻易预设立场,在辩论的第二个阶段,双方还要交换立场,从对方的角度来辩论要不要迁都。这一思路在家庭中同样好用,它不是简单的换位思考,很多时候父母要求孩子要换位思考,都是变相的要求想想你妈有多不容易,它要求我们收集不同视角的证据,也即,有哪些证据能够支撑这个视角的结论?相较于单纯的体谅,它更能帮助孩子看清这个复杂的世界。思路不是套路心理学家爱德华德波诺(EdwarddeBono)在这才是思维一书中提到了他的沙滩模型,他把人类的大脑比作一个光
11、滑的沙滩,当信息涌入时,如同雨点落在沙滩上,砸出了一个个的凹痕,而雨点越聚越多形成水流,形成固定的路径,这就是固定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思维套路。教给孩子一些思维工具、一些思路,是不是在教会他们思维套路呢?我觉得要辩证地来看。一方面,过于强调方法、套路,当然会让学生因循守旧,如同走惯了固定路线的水流,原路最省力;另一方面,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路线可规划,单凭一股脑的热情横冲直撞,大概也走不出一片阡陌纵横的沃野。所以我在一开始就强调,这21个思路,是工具,是脚手架,是用来支持、拓宽思路的,不是不容打破的金科玉律。思维工具是思考的脚手架,不同人即使使用同一个工具,也会有不同的结果,这取决于每个人如何看待问题、了解情境、对待对象,但利用工具把思考的过程透明化,让我们有机会累积、精进,不断地做出更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