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兵不厌诈(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兵不厌诈(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兵不厌诈(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宋人使门尹般如昔师告急。公日:“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日:“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定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日:“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先轸日:“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日:“以善辞盲:瓦冠:宜嵬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日:
2、“师直为个,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住言,以亢其锥,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楚师背脚而合,晋侯患之。子犯日:“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共其不违。表里少可,必无害也J楚师败绩。(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材料二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日:“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白:“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李日:“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3、“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日:“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日:“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日:“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注】鄙:城濮附近之地。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公说A乃拘B宛春C于卫D且私E许复F曹卫G曹卫告H绝于楚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4、项是()A.爱,吝惜、吝啬,与过秦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思相同。B.壮,强盛、雄壮,与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壮”意思相同。C.食言,指不履行诺言、言而无信,与成语“食言而肥”中的“食言”意思相同。D.山河,指的是大山大河,此处是子犯借晋国地势险要,劝谏晋文公下定决心开战。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国被楚国围攻,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想与楚国交战,先轸认为,让宋向齐秦赠礼,由两国求楚退兵,挑起楚国与齐秦的矛盾,实现开战目的。B.晋文公听从先轸的建议,没有答应楚国复卫、封曹、释宋的要求,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以离间他们和楚国的关系,并拘押使者宛
5、春来激怒楚国C.面对楚军进逼,晋军选择退让,子犯认为出兵作战,士气高低关键在于道义上是否占理,而晋军的退让能使己方立于有理的位置、D.文公采纳咎犯建议,击败楚国,行赏时雍季居首位,因为雍季认为咎犯建议属于竭泽而渔、焚戮而田,不是长久之道,自己说的才对百世有利。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二含辟之,所以报也。译文:(2)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译文:14 .成语有“兵不厌诈”,孙子兵法中亦有言“兵者,诡道也”,它们都强调了战争需要什么条件?吕氏春秋对此的态度又是什么?【答案】10. ADG11. B12. D13. 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我们到
6、不了今天,退却三舍的距离来躲避他们,就是作为报答。遇到危难用诈术,足以击退敌人;回来以后尊崇贤人,足以报答恩德。14. 欺骗(或欺诈之术)。靠诈术成功,最终也必定因此而失败;各种诈术充满国家,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安定。【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晋文公很高兴,于是把宛春囚禁在卫国,同时私下里允诺恢复曹、卫。曹、卫就与楚国断交。“说”通悦”,解释为“高兴”,所以“公悦”是主谓句,表意完整,其后A处断开;“乃拘宛春于卫”为状语后置句,后置状语“于卫”后D处断开;“第一个“曹卫”是前句宾语,第二个是后句主语,中间G处断开。综上应在ADG三处断开。1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
7、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楚国吝惜曹国、卫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B.错误。强盛、雄壮;壮年。句意:出兵作战,有理就气壮。/我壮年时,尚且比不上别人。C.正确。句意:背弃恩惠而说话不算数。/形容为了自己占便宜而说话不守信用。D.正确。故选Bo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因为雍季认为咎犯建议属于竭泽而渔、焚戮而田,不是长久之道,自己说的才对百世有利”有误,从原文“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来看,是文公认为咎犯建议属于“一时之务”,不应得最高赏赐,而雍李之言对百世有利,可以得到最高赏
8、赐。故选D。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辟”,通“避”,躲避;“所以,用来的。“临)遇到;“却”,击退;“反”,通“返”,回来。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兵不厌诈”大意是“用兵不厌嫌诈术“,比喻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兵者,诡道也”大意是“用兵打仗是一种变化无常之术,需要运用种种方法欺骗迷惑敌人”。都强调用兵会用到欺诈的策略、手段。吕氏春秋中说到“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意思是靠诈术成功,最终也必定因此而失败;各种诈术充满国家,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安定。参考
9、译文:材料一:宋国派门尹般到晋军中报告情况非常危急。晋文公说:“宋国来报告危急情况,不去救他便断绝了交往,如果请楚国退兵,楚国又不答应。我们想作战,齐国和秦国又不同意,怎么办?”先轸说:“让宋国丢开我国而去给齐国、秦国赠送财礼,假借他们两国去请求楚国。我们逮住曹国国君,把曹国、卫国的田地分给宋国,楚国吝惜曹国、卫国,必定不答应齐国和秦国的请求。齐国和秦国喜欢宋国财礼而怒恨楚国不接受调解的顽固态度,能不参战吗?”晋文公很高兴,拘捕了曹共公,把曹国和卫国的田地分给了宋国人。子玉派宛春到晋军中报告说:“请恢复卫侯的君位,同时把土地交还曹国,我也取消对宋国的包围。“先轸说:“不答应楚国的请求,这是抛弃
10、宋国;救援了又抛弃他,将对诸侯说什么?不如私下里答应恢复曹国和卫国来离间他们,逮了宛春来激怒楚国,等打起仗再说J晋文公很高兴,于是把宛春囚禁在卫国,同时私下里允诺恢复曹、卫。曹、卫就与楚国断交。子玉发怒,追击晋军。晋军撤退。军吏说:“以国君而躲避臣下,这是耻辱;而且楚军已经衰疲,为什么退走?”子犯说:“出兵作战,有理就气壮,无理就气衰,哪里在于在外边时间的长短呢?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我们到不了这里。退避三舍,就是作为报答,背弃恩惠而说话不算数,要用这个来抵抗他们的敌人,我们理曲而楚国理直,加上他们的士气一向饱满,不能认为是衰疲。我们退走而楚军回去,我们还要求什么?若他们不回去,国君退走,而臣下进
11、犯,他们就缺理了。“晋军退走三舍,楚国骑士要停下来,子玉不同意。楚军背靠着险要的丘陵宿营扎寨,晋文公对此很忧虑。子犯说:“出战吧!打了胜仗,一定会得到诸侯的拥护。如果打不胜晋国外有大河(黄河),内有高山(太行山),也必定不会受什么损害。楚军大败。材料二:从前,晋文公要与楚国人在城濮作战,召来咎犯问他说:“楚国兵多我国兵少,怎么办才能取胜?”咎犯回答说:“我听说礼仪繁琐的君主,对于文饰礼仪从不感到满足,频繁作战的君主,对于诡诈之术从不感到满足,您也对楚国实行诈术就行了。”晋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了雍季,雍李说:“把池塘的水弄干捉鱼,难道不能获得鱼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把沼泽地的草木烧光来打猎,难
12、道不能获得野兽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久长之计。”晋文公采纳了咎犯的意见,在城濮战败了楚国人。回来后论功行赏,雍季被列为首位。晋文公身边的人进言说:“城濮之战的成功,是因为用了咎犯的谋略,主公采纳他的谋略而论功行赏却把他放在后边,这或许不合适吧?”晋文公说:“雍季的话可以百世获利;咎犯的话,是应付一时之急的方法,哪有将一时之急的方法放在百世之利前面的道理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面临危难采用诈术,足可使敌兵退却;退敌回来尊崇贤人,足可报答贤人的恩德。晋文公虽然不能始终如一,却也足以成为霸主啊J靠诈术来取得成功,那成功最终必定毁坏,那胜利必定变为失败。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可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单单来自国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