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南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3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津南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35年).docx(5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津南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35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贯彻落实国家和市委市政府生态文明建设部署要求,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关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全区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一、总则(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
2、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主战场的优势,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建设,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弘扬特色生态文化,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做优做强绿色生态示范区、创新发展聚集区、会展经济功能区和“双碳”工作先行示范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津南,努力成为天津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津南样板”。(二)基本原则1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重要理念,坚定不移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贯穿和深刻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定不移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主战场”,发挥“津城”“滨城”之间黄金廊道区位优势,瞄准绿色生态示范区、创新发展聚集区、会展经济功能区和“双碳”工作先行示范区“四区”建设目标,谋划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助力打造天津重要增长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津南。3 .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统筹社会经济高水平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统筹解决经济、环境、民生等关键领域突出问题,立足当前、着
4、眼长远,近期坚持问题导向、指标导向,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远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新提升,建设成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津南样板”。4 .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组织推动作用,综合运用法律、市场、科技、行政等手段,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为民、生态利民,加-tI-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充分调动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整体合力,形成多方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三)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津南区全域,区域总面积387.6平方千米,包括咸水沽、小站、葛沽、双港、八里台、辛庄、双桥河、北闸口等8个镇,双新、双林、
5、海棠(海河教育园区)3个街道、长青办事处。(四)规划时限规划基准年:2020年。规划期:20212035年,分两个阶段实施。近期:20212025年,为规划重点。远期:20262035年,为规划展望。(五)规划目标总目标:到2035年,生态空间更加优化,绿色生态屏障功能充分显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蓝天白云、水清岸绿成为常态;绿色生产方式广泛形成,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活环境更加宜居;现代生态文化得以弘扬,建成具有津南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基本建成全市领先的生态宜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津南,
6、努力成为天津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增长极,成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天津市展示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高质量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近期目标: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巩固提高创建成果。到2025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出现质变,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市前列。远期目标: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各项指标全面优于国家考核标准,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六)指标体系规划指标体系由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等六大类36项指标构
7、成。其中,约束性指标18项,参考性指标18项。指标设定主要以2021年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修订版)为依据,结合津南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际,增设“绿色生态屏障区蓝绿空间面积占比”1项特色指标(具体建设指标详见附件1)。二、高标准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积极融入天津市生态空间格局和环首都生态屏障带,立足绿色生态屏障主战场,保护重要生态空间,持续推进绿色生态屏障生态修复建设工程,强化保绿、增绿、补绿,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提升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功能,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和生态产品供给。(一)构建生态空间格局基于水、林、田、草、湿等生态要素本底,结合绿色生态屏障
8、建设要求,构建“一城两芯三区,四廊五带多节点”的生态空间格局,保证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与完整性,提升津南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一城”:指生态示范主城,主要为津南主城区部分;两芯:指津南绿芯和起步区中央绿芯;“三区”:指葛沽民俗生态区、小站田园生态区和八里台郊野生态区;“四廊Q指海河生态廊道、卫南洼湿地绿廊、古海岸湿地绿廊、津晋高速生态廊道;“五带”:指天津大道生态带、津港高速生态带、宁静高速生态带、长深高速生态带、卫津河洪泥河生态带;“多节点”:指会展公园、海河教育园区公园、洪泥河景观点、天嘉湖、绿屏咸水沽湾、绿屏双桥河湾、葛沽西湾公园、海河故道公园、葛沽东湾公园、稻耕公园等多个生态景观节点。(二
9、)严格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一是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严格执行国家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确保重要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严格落实天津市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管理规定,加强保护与管理。对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巨葛庄贝壳堤)实施分区管控,核心保护区除满足国家特殊战略需要的有关活动、管护巡护和保护执法等管理活动、经批准的科学研究和生态修复之外,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限制人为活动,除满足国家特殊战略需要的有关活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监测和执法、经批准的科学研究和生态修复活动、适度的参观旅游及相关的必要公共设施建设等项目之外,原则上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
10、活动(津南区重要生态空间详见附件2)。二是严格落实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管控要求。除生态保护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重大民生保障工程等附属设施外,禁止一切与生态环境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新建生态修复区域加强人员进入管理,车辆通行的组织引导,特定区域禁止机动车通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加强生态保护监督管理。加大对挤占生态空间和损害重要生态系统行为的惩处力度,对违反生态保护管控要求,造成生态破坏的单位和人员,依法追究责任。(三)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建设一是持续实施植树造林工程。加大拆迁修复力度,加快推动已纳入城镇化建设村庄的拆迁治理、复垦复绿,加强对已经取缔的工业园区的复垦复绿,通过重点区域集中造
11、林和见缝植绿等方式,将更多林地接连成片。严格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禁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有关要求,确保绿色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工程不违规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建设过程规避对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对象的影响,依法依规实施造林。到2025年,绿色生态屏障区新造林039万亩,蓝绿空间面积占比达到67%,一级管控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5%。到2035年,绿色生态屏障区蓝绿空间面积占比达到72%,一级管控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7.6%o增强生态碳汇能力,进一步提高蓝绿空间占比,充分发挥林木、湿地、土壤固碳作用。到2025年,全区林草覆盖率达JO20.2%o到2035年,林草覆盖率达到21%。二是完善生
12、态道路。加强各生态单元内与生态单元景观相融合、与生态道路顺畅联通、林下曲径通幽、田间阡陌纵横的林间路、田间路网络建设,到2025年,建成4L7千米生态道路。到2035年,生态道路更加完善,绿色生态屏障可达性和可亲近性进一步增强。(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改造低效林、科学搭配植物层次,通过上、中、下层林木构建错落有致、林相丰富、高郁闭度的厚重大绿。优选树木品种,选择与区域土壤气候环境相适应的植物种类,科学搭配落叶、常绿、观枝、观花、观果等植物品种。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强化生物安全管理,加大农业和森林、湿地等区域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持续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加强
13、外来入侵物种科普和监测预警。三、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近期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远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坚持环境风险防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一)强化大气污染协同治理1.深化工业源污染治理。深化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治理。实施重点行业NOX等污染物深度治理。全面完成荣钢集团超低排放改造治理工程,进一步实施烧结环冷机下散料治理、石灰窑脱硝等深度治理。实施天津泰新垃圾发电有限公司深度治理。严格控制水泥企业物料储存、输送及生产工艺过程无组织排放。鼓励纳入重污染天气的重点行业企业,按照国家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
14、B级或引领性指标实施提升改造。重点涉气排放企业取消烟气旁路,因安全生产等原因确需保留的,安装在线监管系统及备用处置设施。加强锅炉、工业炉窑深度治理。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全面开展锅炉动态排查,推进燃气锅炉烟气再循环系统升级改造。铸造行业熔化炉、耐火材料焙烧炉实施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提升炉窑烟气收集效率,减少无组织排放。建立全口径炉窑清单并动态更新,推进重点行业实施“一炉一策”精细化管控。推进VOCs全过程综合整治。落实天津市VOCs排放总量控制要求,严格新改扩建项目VoCS新增排放量倍量替代,严格控制生产和使用高VOCS含量的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建设项目。推进源头替代,制定区域工业企业低V
15、OCS源头替代实施计划,分批完成溶剂型涂料、油墨、胶粘剂和清洗剂替代。强化过程管控,以含VOCS物料的储存、转移输送、生产工艺过程等排放源为重点,采取设备与场所密闭、工艺改进、废气有效收集等措施加强管控,减少无组织排放,强化企业无组织排放环节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推进涂料制造、金属包装容器及材料制造、塑料零件及其他塑料制品制造等VOCs排放量大的行业使用先进工艺技术。提升末端治理水平,开展VOCs有组织排放源排查,对采用低效治理设施的企业,全面升级改造。实施精细化管控,完成各类涉VOCs物质储罐排查及提升改造,动态更新工业企业VoCS排放源清单,对排放量大的企业实施“一厂一策”精细化管控,动态更新
16、无组织排放改造全口径清单。2,深化面源污染治理。强化扬尘精细化管控。加大施工扬尘治理,施工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管控要求,外环线以内区域以及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等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施工工地,100%使用低挥发性工程涂料和国三及以上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市政、城市道路、水利等长距离线性工程实行分段施工,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将绿色施工纳入企业资质评价、信用评价。加强裸地治理,确保每年新增裸地100%完成治理。加大道路扬尘治理,推进重点道路实施修复硬化,提升渣土清洁化运输水平,加大道路扫保精细化作业,推进低尘机械化湿式清扫,扩大机械化清扫保洁面积,重点加大降尘量较大街镇扬尘治理。加强堆场扬尘污染控制
17、,大型煤炭物料堆场全面完成抑尘设施建设和物料输送系统封闭改造。加大农作物秸秆禁烧巡查力度,持续运用高架视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对露天焚烧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到2025年,全区年均降尘量力争控制在6吨/月平方千米以下。到2035年,年均降尘量得到进一步控制。开展餐饮油烟专项治理。制定餐饮服务项目综合整治工作细化方案,定期组织拉网式排查,确保油烟净化装置安装全覆盖,保持正常运行和定期维护,确保达标排放。推进恶臭异味综合治理。全面开展恶臭异味污染排查,建立恶臭污染分级管控台账,2022年12月底前,系统梳理纳入重点管控台账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和企业的恶臭异味问题,编制“一园一档,一企一档,恶臭异味问题清单。
18、加强工业领域恶臭异味治理,加快完成一批恶臭异味企业重点治理工程及评估工作。推进市政设施恶臭异味整治,对不符合要求的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组织维修、更换,对投诉集中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焚烧厂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开展溯源排查和对标治理,确保恶臭异味达标排放。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加强大气氨污染防控。3.深化移动源污染治理。加强新车监管。2023年7月起,新增重型货车实施国六b排放标准,严格新生产、销售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达标监管,开展一致性检验。加强在用车监管。开展非免检柴油车注册登记前的排放检验。加强对重点用车单位入户监管检查,实现机动车重点用车单位入户监管检查全覆盖。加强路检路查,持续以国省干道和主要城
19、市道路为重点,开展柴油车排放检测。加强机动车遥感监测,实施重型柴油车在线监控。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有序推进非道路机械在线监控,落实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登记制度。加强油品和油气管控。严格执行油品质量标准,加强车用油品、车用尿素的监管,推进油气回收治理设施建设,年销售汽油量5000吨以上加油站全部安装油气回收在线监控,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严厉打击黑加油站和非法流动加油车。4,深化燃煤源污染治理。严格煤炭监管,加强散煤动态排查、用煤单位的煤质监管,拉网式排查违法售煤行为,开展汽运煤炭车辆专项联合执法,严把煤炭准入关、运输关、堆存关。5.深化重污染天气应对。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适时修订津南
20、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实施重污染应急管控各类清单动态更新机制。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深化绩效分级、差别化管控。(二)强化水污染防治1 .加大污染源治理。完善城镇及农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实施津沽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5万吨/日。提标改造荣钢集团原处理能力4.8万吨/日污水处理厂,为葛沽镇提供污水处理服务。废除现状环科、双桥、双林等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一批污泥处置设施。到2025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7%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置率100%。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长效机制,加快已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验收,并纳入行业监管范围。加快城镇面源污染治理。加强雨污合流治理,加大建成区
21、串接混接点改造,实施八里台镇、小站镇、咸水沽镇、葛沽镇、开发区西区雨污分流提升改造5片,实施咸水沽、双港、双新街等区域约20千米雨污水管道改造,到2025年基本清除雨污串接混接点,完成80%以上现状合流片区改造。对近期不具备改造条件的老城区暂时保留合流制,以截流调蓄方式为主,有效降低河道污染程度,结合老城区提升改造,道路建设分期改造,到2035年完成5片16.56平方千米合流制地区改造治理。加强初期雨水治理,配套建设海绵城市雨水利用调蓄池,建立完善排水管网清掏机制,改造4000处排水检查井,削减雨水排水口溢流污染。加强外环河沿线雨水污水管网排查整治,到2025年,外环河津南段降雨后河道污染强度
22、较2021年下降30%。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30年80%的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到2025年,设施有效运行率达到95%以上。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精细化治理,按照天津市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常态化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机制;在八里台镇、双桥河镇等重点区域探索开展规模化稻田灌溉区、水产养殖退水区水质监测。实施津南区再生水利用及水生态综合修复项目,构建12万立方米/日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截留农田沥水、鱼塘退水和地表径流等面源污染,实现“近零”排放,促进区域水系循环;利用退渔坑塘新建2座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对周边农田排水、鱼塘退
23、水等面源污染进行净化治理,同时对马厂减河水体进行旁路净化。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对已治理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开展定期抽查,实现不返黑返臭、长制久清。持续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及整治,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将农村黑臭水体纳入河湖长制管理,动态排查、动态治理、动态清零。2025年底,全区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2 .强化水环境管理。实施地表水生态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坚持实施地表水断面监测、评价,对各街镇水质实行排名、奖惩。强化企业、工业园区(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城镇污水处理厂等水污染源监管,加强行业监管、执法监督,确保涉水重点排污单位全部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严格落实排
24、污许可制度,坚决打击超标、超总量等违法排污行为。严格入河排污口管控,完善入河排污口名录清单,建立“水体一入河排污口一排污管线一污染源”全链条管理的水污染物排放治理体系,从“查、测、溯、治”四个方面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督管控,继续开展入河排污口监测、溯源、治理,研究入河排污口分类管控方式,对不达标的河道(段),精确分析特征污染物,限期清理整治超标入河排污口,禁止新增入河排污口;对现状达标的河道(段)要严控新增入河排污口,确保河道水质改善。加强上下游联防联控。深入实施“一河一策”,加强上下游协同治理。加强上下游、左右岸行政区之间的地方政府合作,研究构建跨东丽区、西青区、滨海新区河长间的协同管理、河流管
25、理保护机制。3 .强化水生态保护修复。强化河湖生态水位保障。加大河湖生态补水,制定主要河湖生态水量保障方案,逐步明确重要河湖生态水量(水位)目标,科学配置多种水源,合理存蓄雨洪水、充分利用再生水、适当补充外调水,保障河湖生态用水。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提高生态补水的修复效益。实施津南区再生水利用及水生态综合修复项目,将津沽污水处理厂20万立方米/日尾水再生净化处理后作为生态补水引入卫南洼生态片区,经生态涵养后,将净化水用于河道生态补水。研究构建河湖生态水量(水位)监测网络,强化河湖生态水位底线约束。近期,海河干流等河湖在正常来水条件下,稳定达到生态水量目标,断流干涸河道(段)根据水资
26、源禀赋科学推进恢复“有水”。加强水系连通。构筑绿色生态水网,实施洪泥河与幸福河、大沽排水河与月牙河等互连互通,加强骨干河道东西连通;新建石柱子河泵站、幸福河泵站、天嘉湖泵站,加强区域水系调度能力,实现水体流动。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开展马厂减河、月牙河等重点河湖区域综合治理,实施河道底泥清淤,改善河道水动力条件。实施马厂减河小站段约4.5千米堤坡护岸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天嘉湖综合治理工程,打造天嘉湖绿色水生态功能。加强水生生物保护。重点对本地鱼类加强保护,因地制宜开展增殖放流,定期调查特有性、指示性水生物种,确保种类和数量不降低。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努力推动部分河流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
27、和谐”,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系统。(三)强化土壤污染防治1 .深化土壤、地下水协同防治。加强空间布局管控。将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和风险合理规划土地用途。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止规划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新(改、扩)建涉及有毒有害物质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严格落实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要求。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管控。持续实施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制度,重点企业定期开展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自行监测、污染隐患排查,2025年底前至少完成一轮排查整改。定期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地下水环境监督性监测。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生产经营用地的用途变更
28、或者在其土地使用权收回、转让前,应当由土地使用权人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报告应当纳入不动产登记管理,并报区生态环境局备案。防范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周边土壤污染,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管理。加大大韩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装载、运输、处理闭环管理,及时处理新产生的渗滤液。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完成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解析污染来源,建立地下水重点污染源清单。按时完成合佳威立雅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大韩庄生活垃圾填埋场等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制定地下水水质保持(改善)方案,分类实施水质巩固或提升行动。2 .加强农用地分类管理
29、和安全利用。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确保其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持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推广应用农艺调控、土壤改良等技术,统筹开展农用地土壤、农产品协同监测,安全利用类耕地设置长期定位观测点,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变化动态。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和农产品超标情况,制定耕地安全利用方案,细化安全利用措施,因地制宜实施安全利用。到2025年,农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到2035年,农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3 .强化建设用地全过程管控和安全利用。严格建设用地准入制度,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为重点,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将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行业企业以及污
30、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场、工业集聚区涉及关停、搬迁的,纳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范围。实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地块,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实施环境风险管控。到2025年,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4%,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到2035年,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全面管控。(四)强化环境风险防范1 .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提升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监管能力。动态更新危险废物监管单位清单。依托危险废物在线转移监管平台,为危险废物监管、执法提供决策支持。严厉打击非法转移、非法倾倒
31、、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危险废物监管体系。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健全危险废物收运和利用处置体系,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废物全覆盖收集体系,鼓励发展移动式医疗废物收集及处置设施,保障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强化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范能力。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危险废物鉴别管理。与相关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2 .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强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推进台烧结机采用烧结烟气循环技术项目、冶金渣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复杂尘泥综合利用
32、项目等,不断提升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主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9%以上。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管理,重点行业企业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台账,实现工业固体废物可追溯、可查询。完善垃圾分类处置体系。完善垃圾分类处置设施,配置分类垃圾运输车,系统性规划建设大件垃圾处理中心、建筑装修垃圾处理设施、园林垃圾处理设施,确保“四类垃圾、四种车辆、四条线路”分类运输,逐步形成“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分类处置新模式。强化农村生活垃圾处置,配齐村庄垃圾收运设施,按人口密度合理设置垃圾投放点,保障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推动建设葛沽、八里台垃圾转运站;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建设“户分类一村收集一镇
33、运输一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处体系,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进厂处理率达到100%;到2035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积极推行服务外包和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入环卫作业领域,提升环卫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到2025年,集贸市场、宾馆酒店、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快递包装中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编织袋等全面禁止使用。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加强塑料废
34、弃物回收和清运,推进资源化、能源化利用。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开展塑料污染治理部门联合行动,常态化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排查整治,重点解决随意倾倒堆放导致的塑料污染问题。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学习借鉴中新天津生态城“无废城市”建设经验,落实天津市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方案,积极打造“无废会展”“无废村庄”等“无废细胞”“无废”理念深入人心。3 .强化重金属和化学品污染防治。严格涉重金属项目环境准入。完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实施重金属污染减排工程。加强优先控制化学品的风险管控。重点防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汞等化学品物质的环境风险。4 .确保核与辐射安全
35、。按照天津市要求实施核技术利用单位安全隐患排查三年行动,强化核与辐射安全执法检查,加强放射性废物(源)安全管理,废旧闲置放射源100%安全收贮。完善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积极参加培训、交流、技术练兵。开展核与辐射环境监测应急演练,加强核与辐射事故必要的应急物资配备,提升核与辐射环境应急监测能力。(五)强化噪声污染治理强化噪声精细化监管。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调整优化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全面实施辖区内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监测网络建设。绘制建成区噪声地图,并进行年度更新。制定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并逐年实施。2022年起,在全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范围内组织开展突出噪声源及影响范围摸排,并逐年动态更新
36、。持续推动噪声污染治理。到2025年,交通周围居民室外声环境总体改善3分贝、室内声环境达标;工业园区噪声影响敏感集中区的问题清零;年度施工噪声投诉率降低10%,年度社会生活噪声投诉率降低10%,完成天津市下达的声环境功能区域夜间达标率目标,创建安静小区。(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加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等处置设施甲烷排放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广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养殖,控制农田和畜禽养殖甲烷、氧化亚氮排放。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完善城乡防洪排涝体系,提高排涝抗旱能力。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工程,改造积水片、易积水地道和老旧排水管网,新改扩建雨水泵站,提高城市排水系统标准和能力。
37、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助力创建“双碳”工作先行示范区(一)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1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供用体系。(1)调整能源结构。持续削减煤炭消费总量。不再新增煤电装机规模,禁止新建燃煤锅炉及工业炉窑。2022年底前,全面完成区内23台燃煤锅炉关停整合或改燃,非电燃煤锅炉基本清零。严格控制荣钢集团用煤总量,优化荣钢集团等重点企业能源结构,实施荣钢集团1200立方米高炉改造项目。到2022年底,削减煤炭消费30万吨。远期,煤炭消费进一步减少。大幅提升清洁低碳能源供应量。合理增加天然气供应,加强燃气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优化天然气利用效率,到2025年,天然气年供气量达到8亿立方米。稳步增
38、加清洁能源占比,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创建全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加快推进全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4.8万千瓦水面光伏设施投入使用。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鼓励地热绿色勘查和回灌技术进步。(2)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深入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耗。积极开展技术改造项目节能审查和验收,严把低水平、高耗能项目准入关,加强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推广梯级利用技术。聘请城市绿色综合能源管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推动重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落实高耗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加强企业能源、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及“能效之星”产品,大力实施工
39、业节能诊断服务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建筑领域节能降耗。推行建筑能效标识,开展建筑能效测评,逐步推行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规范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全面推动建筑能源审计、能耗统计计量,强化建筑节能闭合监管,推动以永旺梦乐城为代表的重点项目节能。深入推进交通领域节能降耗。持续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自2022年起,荣钢集团不再使用国五及以下排放标准车辆开展运输,到2035年,荣钢集团大宗原料铁路运输比例进一步提高。继续引导运输企业开展甩挂运输、集装箱运输、商品车滚装运输、全程冷链运输等多式联运。开展节能物流企业和物流配送中心示范,引导物流园区加强对物流配送中心的节能建设和管理。完善节能控制制度。强
40、化能耗目标约束,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优化完善节能减排、能耗双控考核政策,细化分解能耗双控指标,强化各街镇、重点行业和企业目标责任,狠抓重点领域节能,完成市下达的能耗强度下降目标。2 .加快构建水资源节约保护利用新格局。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贯彻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建立健全取水许可、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等制度,按照“分质供水、统筹协调”的原则实行水资源保障。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依托海绵城市建设,合理存蓄雨洪水。以修复水生态环境、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缓解水资源紧缺等突出问题为导向,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水平。扩建
41、现状津沽再生水厂,扩建规模至30万吨/日,新建葛沽再生水厂,建设规模1万吨/日,设计规模总再生水厂达到31万吨/日。对用水量大、水质要求低、技术成熟、处理系统投资及运行成本低、环境和社会效益显著的工业及景观大用户优先考虑推广利用再生水。到2030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2.7%。加大节水力度。巩固节水型城市建设成果。市政绿化行业全面实行计量用水。大力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实施工艺改造和设备更新,淘汰高耗水工艺和落后的设备,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培育创建一批节水管理制度完善、用水效率高的节水型示范企业。加强农业节水,全面推广结构节水、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等,到2025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
42、.72以上。开展全民节水行动,积极创建节水型小区,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3 .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动产业用地地价与产业绩效挂钩,建立低效产业用地综合治理和退出机制,积极盘活存量空间,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再利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不断下降。(二)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优化工业结构布局。严格项目准入,严控“两高”项目进驻,禁止新增钢铁、焦化、电解铝、水泥和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落实以环境影响评价为重点的源头预防体系,依法开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优化空间布局,到2025年,实现一级管控区既有分散企业全部迁出,禁止新建工业项目;二、三级管控区新建工业项目全部进入规划保留工业
43、园区;到2035年,一级管控区建成无工业区。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加强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工业企业资源能源投入、生产过程、产品设计、物流运输、污染治理等全流程绿色化改造。推进重点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推动荣钢集团加快流程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电炉钢,推进绿色化升级改造。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推进荣钢集团5G绿色智能工厂等项目建设,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打造智能制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新材料4条主导产业链。依托华海清科、福臻工业装备、海尔互联工厂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发展,着
44、重打造主题产业园区6个,做强高端装备、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3条智能制造标志性子链,不断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推进智慧津南建设,引进产业生态链上下游的龙头企业。到2025年,市级以上绿色工厂数量达20家。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引导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打造涵盖供应端、物流端、数据端和消费端的绿色供应链体系。推动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持续开展“园区围城”治理。实施津南区进一步做好工业园区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深入推进13个长期治理类工业园区治理,到2023年底,完成东泥沽工业园区、四道沟集中地、东花园集中地、小黄庄工业园区、白塘口集中地撤销取缔。到2035年,一级管控
45、区内剩余8个长期治理的工业园区(集聚区)全部撤销取缔。探索建立工业用地供应服务平台,健全完善工业用地供应信息公开共享机制,优先支持优质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定期开展工业园区绿色评价。强化工业园区资源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生态建设、风险防范等调查评估,推动工业园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既有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实施循环化、节能低碳化改造,提高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水平。鼓励泰达科技工业园区、双港高科技产业园区等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壮大节能环保装备产业。聚焦节能降碳和清洁能源技术装备、环保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等领域,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工业炉、节能电机、污染防
46、治技术装备、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等产品,不断提升工业阀门、蓄能器、工业锅炉、保温材料等优势产品竞争力,突破蓄热体小型化、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弘津伟业全自动智能燃气锅炉、意德顺通燃气冷凝炉等重点项目建设。鼓励节能节水、污染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企业优先发展,围绕钢铁、建材等领域,加快推广应用低温余热利用、工业锅炉改造、工业节能装备等环保技术及节能装备,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装备技术和产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创新。推动举办“双碳”主题峰会。以海河教育园为支撑,鼓励支持驻区高校建设“双碳”学科专业,整合科研力量、科研平台、科研团队,建立“双碳”创新研究院,
47、聚集一批“双碳”理论实践创新成果,汇聚一批低碳零碳负碳计划,推进一批“双碳”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双碳”新产业创新试点。大力推动“双碳”管理新职业培训,形成高端服务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三)加快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种植业布局结构,促进小站稻集中连片发展,完善小站稻绿色发展低碳循环产业体系。科学规划畜牧养殖布局,加强畜禽养殖禁养区管理,落实生态养殖区分区管控要求,合理发展畜禽养殖规模。优化水产养殖空间布局,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实施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允许养殖区“三区划定”,科学确定养殖种类、规模
48、和密度,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深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加大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力度;改善农田和畜牧业管理方式,积极探索氮肥减量深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还田等农业减排增汇手段,进一步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以设施蔬菜、水果等园艺作物为重点,增施有机肥。严格畜禽、水产养殖投入品管理,规范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减量使用抗菌药物。建立健全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制度。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化。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加快废旧地膜捡拾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强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及无害化处置。全域推进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基本实现全量化。继续加强畜禽
49、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探索种养结合、绿色循环生产模式,建设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绿色发展的现代农业精品园区。推行稻瞅、稻蟹等立体种养、鱼虾混养、鲤鳗节水渔业开发等生态养殖模式,开展金稻919、金稻777水稻优质新品种及稻蟹种养一体化示范种植。扎实推进“小站稻振兴”计划,推动小站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围绕小站稻“发源地文化魂优品种”,做优做强小站稻品牌,改造扩充小站稻种植面积,积极构建精品生产、稻谷加工、科技示范、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小站稻产业体系,打造集水稻种植、加工、营销等为一体的产业联合体。(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