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春秋笔法”下的刘备.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08130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寿“春秋笔法”下的刘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陈寿“春秋笔法”下的刘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陈寿“春秋笔法”下的刘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陈寿“春秋笔法”下的刘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陈寿“春秋笔法”下的刘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寿“春秋笔法”下的刘备.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P三母晚法下颗腾摘要:陈寿在三国志中,为普操及其继承者立本纪,以曹魏为正统,而为刘备、孙权及其继承者仅写了传,这似乎可以看出陈寿尊魏抑蜀的态度,但笔者通过比较、分析三国志先主传、三国志吴主传及史记高祖本纪等文献史料,从一些细节处,看到了陈寿对刘备偏爱的春秋笔法。关键词:陈寿;三国志:刘备;春秋笔法对于陈寿在三国志之中“帝蜀还是1帝魏”,东晋时期的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以晋承汉、奉蜀汉为正统,认为普魏为篡逆,习凿齿的所言所行,正式的挑起了关于三国志的帝统的争论,这也是对陈寿是否使用曲笔的质疑。这一举动,使得后来陈寿遭到许多史学家不同的评价。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为切入点,对陈寿尊魏还是尊蜀问题进行探讨与阐

2、释,这对于现代学习陈寿史识及三国志的帮助是很大的,但是大多学者是从整体上出发,从细节角度看问题的较少。从细节着手,通过对比等方法来看陈寿在三国志中对魏、蜀的态度问题。一、陈寿作三国志的背景陈寿,字承祚,汉、晋巴西郡安汉县(现在的四川南充市)人,西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陈寿少时勤学,曾入成都蜀汉太学,师从谯周,熟读并精研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学名著,由于陈寿“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备受太学师生的嘉赞,为他后来的仕宦以及著史生涯打下了坚实的才学基础,然而由于他的性格,使他在仕途中几经沉浮,后为“规阁令史,宦官黄浩专权弄威,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贬黜蜀汉被西晋灭后,陈寿入晋为官,“幸

3、有司空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升任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此间著成诸葛亮集二十四卷,受到晋武帝的高度赞赏,升任著作郎,领本郡中正,自此开始其新的仕途。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吴,最终结束了汉末以来百余年来,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重新实现了统一,而陈寿也开始整理、收集三国志史料,书中为曹操及其继承者立本纪,以普魏为正统,而为刘备、孙权及其继承人立传。素称1文章宏富,善构新词”的西晋文学家夏侯湛当时正在撰写魏书,见到陈寿的著作后,觉得自己的工作已无意义,1便坏己书而罢工陈寿去世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藕上书给皇帝,称赞陈寿的三国志一书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并请求派人采录,三国志因此得而

4、流传于世。三国志的问世,时人皆称赞其书、其人。当然,在赞誉声中,难免会有不一样的声音。东晋时期的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以晋承汉、奉蜀汉为正统,认为普魏为其逆,习凿齿的所言所行,正式的挑起了有史以来关于三国志的帝统的争论,而陈寿无疑也遭到许多史学家的批判与攻击,但笔者从三国志先主传、三国志吴主传、三国志武帝本纪等本纪、列传中发现,陈寿运用了一些“春秋笔法”,来表达对刘备的崇敬,以及陈寿帝蜀的微意。二、陈寿春秋笔法”的具体表现1、称谓上的不同陈寿在三国志中为刘备、孙权立传,其名分别为先主传、吴主传,吴主传中的“吴”字,表示的是孙吴的国号,在传中陈寿以权、孙权”等称之,并且贯之全传:而在先主传中的“先”

5、字,有对己去世者尊称之意,如“先王、先人、先辈”等,另外在先主传中,陈寿始终称刘备为“先主二而且陈寿在写三国志时,刘备以过世许久,从此可以看出,陈寿对刘备的尊敬与偏爱。正如清代史学者钱大昕在跋三国志中所说“陈承祚,蜀人也,其书虽帝魏而未尝不尊蜀?于蜀二君书先主、后主而不名,于吴诸君则日权日亮日休日皓,皆斥其名:蜀之甘皇后、穆皇后、敬哀皇后、张皇后皆称后,而吴之后妃但称夫人,其书法区别如此”;又在三国志辨疑序中说道“魏氏据中原口久而晋承其禅,当时中原土人知有魏而不知有蜀吴也。自陈祚书山,始正三国之名,且先蜀而后吴,又有杨戏传载季汉辅臣赞,数百言,所以尊蜀殊于魏吴也。存乎季汉之名者,明乎蜀之实汉也

6、。”除此之外,陈寿在先主传与吴主传中始终称曹操为“曹公”,并未因为普操后来身份的变化,而对其有更高的称呼,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陈寿内心对刘备尊之、敬之的态度。清代赵翼也说,“昊志孙权称帝后,犹书其名。蜀志则不书名,而称先主、后主。陈寿曾仕蜀,故不忍书故主之名,以别于吴志之书权、亮、休、皓也。此又陈寿不忘旧国之微意也,从上述诸例中不难看出,陈寿运用春秋笔法”来表达内心感情上的倾向性,对于谁为正统,在此不做讨论与说明。2、先主传与高祖本纪的比较从先主传与高祖本纪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在诸多细节上,刘备与刘邦有着惊人相似的地方。第一,都描写了刘邦与刘备在出生前后的异象。刘邦之母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

7、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刘备幼时其家“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馀,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虽然在孙权称帝、普操为魏王都有异象出现,但并未从一开始言明。笫二.在于对其非凡外貌的描写。刘邦“为人,隆津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其外貌兼有非凡之处,有帝王之相。关于,垂手下膝,旧题后汉康孟祥等译修行本起经菩萨降身品有云:“今生大圣人平住手过膝,是故一切礼”,由此,也可以看出“手过下膝者不同凡俗的特征。另外,“顾自见其耳”是形容这个人耳朵特别大,这也是一种

8、非凡外貌的描写。艺文类聚人部引列仙传日:“务光,夏时人,耳长七寸;阳都女,耳细而长。众皆言,此天人也”。与此相反,陈寿在煽志四纪,即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三少帝纪中,对普魏六帝的形貌却无一记载。魏志四纪中没有瑞相佳貌的描述,绝不是没有东西可写,而是陈寿不乐意写。第三,在喜好方面。刘邦常徙王媪、武负酒”,而刘备儿时也不喜欢读书,反而喜欢狗马、音乐,喜好美丽的衣物,可见他们儿时都不爱学习。第四,在待人方面。刘邦仁而爱人,喜欢施舍他人,度量大、善待下人,因此跟随他的人众多,先主刘备认为“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俩人都重视民众的力量,知道以人为本。第五,在个人志向方面。刘邦常?成

9、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日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刘备“少时,与宗中诸小兄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工第六,出生地位方面。刘邦为沛丰县中阳里人,而刘备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第七,二人都曾出现过帝王之气。高祖本纪中有言“秦始皇帝常日东南有天子气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修问之。吕后日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徙往常得季,先主传中同样也出现过类似现象,“臣父群未亡时,言西南数有黄气,直立数丈,见来积年,时时有景云祥风,从瑙见下来应之,此为异瑞。又二十二年中,数有气如旗,从西竞东,中天而行,图、书日必有天子出其方通过这些史料的对比与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刘备在很多地方都像汉高祖刘邦,再加上陈寿

10、认为刘备“曲有高祖之风”,那么刘备继承汉室更具合理性与可能性:另外,陈寿仿照史记太史公日的论赞形式,在每篇纪传的结尾都附有以“评日”开头的一段议论文字,发表自己对篇内某人某事的评价和看法。另外,陈寿在三国志中,原有叙录一卷,是仿照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体例写的,虽然失佚了,但从此可以看出,陈寿可能有意为之,仿史记高祖本纪,将刘备情况写出来,来进一步表达他自己内心对刘备、蜀政权的偏爱微意。3、吴主传、武帝本纪与先主传之比较通过比较吴主传、武帝本纪、先主传.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文献资料中都有提及到汉高祖刘邦。孙策任命孙权为吴王之时,其诏书云“盖圣王之法,以德设爵,以功制禄近汉高祖受命之初,分裂膏腴

11、以王八姓;周天子策命普操为魏公的诏书中,朕以不德,少遭愍凶率士之民,朕无获焉,即我高祖之命坠于地”:这些都是孙权、西操承汉德一种托词,他们想要通过这种正式的形式来合理的继承汉空正统,而刘备除在上书献帝有言“高祖龙兴,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卒斩诸吕,以安大宗”外,在传记的最后,陈寿对刘备的评论中也再次提及,“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土,盖有高祖之其风,英雄之器焉,并且这是直接出于陈寿之口,也最直接的表达了陈寿对刘备德行上的法同,陈寿运用“春秋笔法”,更委婉的表达陈寿对刘备、蜀国的眷顾之情。再者,从陈寿对普操、刘备、孙权三人的评价上,更进一步反映出了陈寿对这段历史的直接看法。在孙权的评语中,比较客观地

12、评价了孙权,有优点也有“性多嫌忌,果于杀戮的不足;先主传中一开始便言先主有高祖之风,这里直接把先主作为高祖的继承者看待,之后对刘备的评语虽然是“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陈寿不愧为杰出的史家,他并不因崇敬而失去公正与冷静,他也大胆地指出刘备基业之不及普魏,确也是能力差异所致。在言及此事时,或多或少流露出一点淡淡的遗憾M强调了刘备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在对普操的评语中除了肯定其权术等方面外,对曹操的人品却只字未提,这里便可看出陈寿以客观的态度肯定了曹氏的能力,却看不出对其为人的崇敬之情。而对刘备的评论,则与普氏恰成对照,不难看出陈寿内心对刘备的无限称崇之情。即于比较中见真情,于剪裁处阖深意,

13、于实录中存褒贬。对于先主托孤孔明之举认为这是“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被看作古今君臣关系之最高风范,其赞誉也无以复加。在比较中可以看出,陈寿对三人的评价固然是从事实的角度来论述,但作者的态度、感情、用语诸方面的倾向性则是明显的。史家在某桎情势下有使用曲笔,人皆知之。但又因不已于怀,往往不得不采用多种方式以曲折地表达出内心的隐衷,有时甚至在空白处作文章。陈寿在三国志中,也费尽苦心在史料的剪裁取舍上下功夫,使细心的读者从中有所领悟。4,遣词造句方面古代对于帝王、诸侯等的衣食住行等用词有细微的不同,对不同等级的人所用的词是不同的,甚至是在表达同一意思也有不同的用词,比如,同是记战争,有伐、侵、入

14、、战、围、救、取、执、溃、灭、败等不同的写法。同是记杀人,有杀、弑、尽杀、诱杀、歼等不同的写法。这在三国志中也有所表现。文献中对普操死的描述是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对孙权的死则写成“短,时年七十一”:而对刘备死的用词则是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古书有云天子死日期,诸侯日薨”,虽然对“殂1未有解释,但在皮书帝尧中有“尧殂落,百姓如丧考妣的说法,在虞书舜典中也有“帝乃殂落”的记载,尧、舜可谓是古时品行良好的帝王,因此可以看出陈寿将刘备与古代圣贤相比,表达了陈甫对刘备的尊崇之情。这些遣词造句简洁却含意丰富、深刻,不仅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态度的倾向,而且也给读者以深刻地膨响。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陈寿因为身

15、处晋朝等局限,在修史上有所顾虑而不得不尊魏,但是在其内心深处,他是偏向刘备以及蜀政权的,因此只能采用“春秋笔法”的表达方式,把他的价值判断寓于看似平淡的语句之中。平淡的背后,则是陈寿深思、再思、三思后的定论。用简约的文字表达陈寿的微言大义,用谨慎的用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好恶褒贬,不明言而阅读者自见其所指,这就赋予了史学以强大的政治功能,增强了后世史中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同时瞒过以普魏为正统的晋朝。参考文献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汉)班固汉书Mj北京:中华书局,1962.3(W)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4(晋)常玻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MJ.成都:巴

16、蜀书社,1984年,849页。5(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MJ.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6(唐)魏徽.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7(唐)刘知几.史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8(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J.上海:上海书店,2005.9(清)赵翼.廿二史劄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0(清)钱大昕.潜研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注耀1 .(晋)常玻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M.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849页。2 .(唐)房玄龄:晋书陈寿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37页。3 .(唐)房玄

17、龄:普书陈寿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37页。4 .(唐)房玄龄:晋书陈寿传MJ.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38页。5 .(清)钱大昕:潜研堂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85页。6 .(清)钱大昕:潜研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00页。7 .(清)赵翼:廿二史劄记M南京:风凰出版社,200年,第81页。8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41343页。9 .()陈寿:三国志先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71页。10 .(晋)陈寿:三国志先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72页。11 .(晋)陈寿:三国志先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72页。12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43页。13 .(晋)陈寿:三国志先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77页。14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44页。15 .(晋)陈寿:三国志先主传WL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7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