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 关于全市人力资源开发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全县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13084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篇 关于全市人力资源开发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全县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篇 关于全市人力资源开发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全县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篇 关于全市人力资源开发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全县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篇 关于全市人力资源开发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全县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篇 关于全市人力资源开发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全县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篇 关于全市人力资源开发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全县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篇 关于全市人力资源开发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全县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全市人力资源开发情况的调研报告*市作为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正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升级中出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调,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短缺等人力资源问题。结合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相关资料,对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一、*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一)三次产业结构占比趋于合理。*市近年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数字赋能打造农业竞争优势,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高新技术产值占比不断提高。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迅速,现代服务业占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全市产业结

2、构由2010年的3.7:61.6:34.7调整为2020年的4.3:48.1:47.6o(二)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加快。*市第二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10年36.8%提升到2020年42.5%o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高,从2010年11.8%提升到2020年16.7%o二、*市人力资源质量明显提高,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人力资源质量明显提高。*市近年来重视人才培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明显提高。2020年*市

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明显提高。全市16-59岁人口,具有大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83.99万人,占29.4%;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74.45万人,占26.0%;具有初中程度的106.65万人,占37.3%;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9.82万人,占6.9%。与第六次人口普相比,具有大学和高中程度人口占比分别提高了13.8和1.3个百分点,具有初中和小学程度的分别下降了7.9和6.9个百分点,文盲率下降了0.4个百分点,平均受教育年限I1.58年,比第六次人口普提高了1.06年。(二)人力资源就业结构更加优化。20102020年,随着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4、人力资源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全市人力资源逐渐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从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其吸纳就业人口占比看,2010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从3.7%上升至4.3%,吸纳的就业人数比重由35.0%降至16.1%,下降了18.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从61.6%回落至48.4%,吸纳就业人数比重从33.3%上升至33.8%,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从34.7%上升至47.3%,吸纳就业人数比重从31.7%上升至50.1%,占比提高18.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长,吸纳和转移第一、第二产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力量。三、*市产业结构转型升

5、级中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问题(一)人力资源总量相对不足。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市常住人口为470.41万人,比2010年增加17.35万人,其中,15-59岁人口291.05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减少28.01万人,占比61.9%,较2010年下降8.5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变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2010年人口占比最高的是40-44岁年龄段,而2020年占比最高的为50-54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导致全市人力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二)人力资源供给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随着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加快,*市工业发展对生产制造等技能型人才需求很大,但满足需求

6、的人才却很少,出现“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影响全市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全市有高职院校23所,每年毕业生约2.4万人,但电焊、数控机床等对技能要求较高的人才非常短缺,常常在毕业前一年就被用人单位提前预订。(三)高素质人才区域间分布不平衡。*市各区县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区经济活跃,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人口就业压力大。2020年*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市博士学历人口有近一半在*区,*区平均受教育年限12.21年,比受教育年限最少的高青县多3.41年,*区每10万人中大学学历人数33116,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9倍。经济欠发达区县人力资源素质偏低,受医疗、教育资源环境等影响,面临人力资

7、源流失问题。四、对策建议(一)优化政策环境吸引人才、劳动力来*创业就业。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人才金政37条、事业单位”名校人才特招行动”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吸引人才到我市就业的优惠政策措施,要继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环境,落实人才培养使用晋升等政策,为突出贡献人才表彰和经济奖励等吸引更多人才来*工作;二是做好劳动力引进工作。及时与劳务输出地区人社部门建立用工联系,了解其务工人员擅长工种和务工需求等情况,鼓励和引导企业发放“留岗红包”等激励措施,在就医、子女上学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以更多岗位、更好待遇吸引基础产业工人来淄留淄工作,对企业新引进的技师、高级

8、技师给予补贴。(二)开展多元化教育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要加大对本地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积极改善结构性矛盾,实现充分就业。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政府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企业亟须技能型人才,根据市场趋势培养有实践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满足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需要。二是培养本地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实施精细化的本地人才开发培养工程,鼓励本地大学毕业生留在*工作。政府要通过校企合作学习掌握产业升级中所需的科学技术,培养产业结构升级中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学校要引导学生对本地产业情况进行研究,加快本地产业结构升级。(三)优化产业结构为人力资源提供物质基础。一是实施

9、乡村振兴优化,增加第一产业人才需求。扶持壮大本市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力推动数字赋能农业产业全链条,提高农业现代化,增加农业现代化相应专业的人力资源岗位需求;二是深化工业结构调整,增加第二产业人力资源需求。进一步转变工业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加强工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对高端化工、高端陶瓷等传统产业链升级改造,提高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和电子信息“四强”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增加对创新型和科技型人员的岗位需求;三是繁荣发展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人力资源需求。在发展餐饮等劳动力相对密集吸纳大量劳动力第三产业的同时,拓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加大金融业、信息

10、咨询等新兴产业培育力度,不断拓宽服务业的服务领域,使全市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相融合,增加第三产业人力资源高级化和专业化岗位需求。关于全县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县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持续升级“培育”人才政策、搭建“用好”人才平台、保障“奖励“人才经费,促进*成为“聚集”人才小高地,人才的集聚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2023年,*县生产总值达316.2亿元。20182020年,*县

11、连续三年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二2022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监测*得分83.04分,排第8名。同时,也存在产业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强、人才生态不优等人才工作短板。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打造人才生活工作的优良生态,集聚各类人才投身到推动*县高质量发展的热潮中来,以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效融合支撑*县高质量发展。一、主要做法和成效(一)加强组织领导,升级“培育”人才的政策。为了更好地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为人才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

12、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关于定期评选表彰名校(园)长名班主任名教师的实施意见“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搭建起人才政策的初步框架。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出台了*县设立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实施办法*县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等系列人才制度,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持续增强。(二)创新工作载体,搭建“用好”人才的平台。近年来,*县围绕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轮驱动战略和打赢产业转型、县城建设、乡村振兴、安全稳定四大攻坚战目标,持续创新优化人才发展平台载体。截至目前,全县有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遴选认定的“

13、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3个,省科协批准的“科技专家服务站”3个;曲靖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批准的“市级专家工作站”2个;教育行业人才工作平台发展迅速,创建了30个“市县级名师工作室”,其中市级3个、县级27个;卫生健康行业人才工作平台创建成果丰硕,*县人民医院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20医院等知名医院合作建立8个专家工作站,*县中医院与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等知名医院合作建立5个专家工作站;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创建市级及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认定的实验室2个;*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县级“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4个。(三)激发干事热情,保障“奖励”人才的经费。设立*县教育发展基金,重点用于

14、奖励教学业绩显著的学校、教师、学生、教育科研成果及引进优秀人才。从2016年起,按年度组织评选“三名教育工作者”(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2017年以来,累计发放“三名教育工作者”特殊津贴607.5万元、“教育教学质量奖”746.36万元。同时,鼓励县内人才积极申报上级各类人才奖励和人才项目,对获得市级及以上人才奖励和奖项的个人,给予和市级及以上奖励一样标准的追加奖励。投入2100万元在工业园区建设人才公寓240套,单套面积为2545平方米,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四)壮大人才队伍,成为“聚集”人才的高地。*县始终把人才培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人才队伍的量和质实现“双提升:截至

15、2022年,人才总规模达到45116人,其中,党政人才2040人,占4.52%;专业技术人才20326人,占45.05%;高技能人才1445人,占3.21%;农村实用人才IlOO4人,占24.39%;企业经营管理人才9978人,占22.11%;社会工作专业人才323人,占0.72%。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截至2022年,全县共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7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1人、市级13人;共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38人,其中省级3人、市级35人;有全省科技兴乡贡献奖11人、拔尖乡土人才4人、工业发展杰出贡献奖1人、“万人计划”入选专家3人、民族文化传承人才2人;有省委联系专家1人

16、、市委联系专家3人、县委联系专家41人;共有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9人,其中县级37人、市级17人、省级5人。(五)支撑逐步凸显,促进“发挥”人才的作用。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持续增加,2022年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3.96亿元,投入强度为1.37%o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投入和人才的持续集聚有效推动了科技创新,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至2022年,累计创建省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累计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户、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6户,专利发明拥有量每万人口为0.42件,数字经济核心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1.42%;农业机械化率达53%,66家产业基地通过了“绿色食品牌”认

17、定,33个畜牧龙头企业开发生产了肉制品200余个系列产品。人才活动亮点纷呈,“社科专家*行”深入乡村和企业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为*县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水平大幅提升,执业(助理)医师拥有数每千人口达1.34人。人才的贡献率大幅提升,*省人才发展报告(2018)研究数据表明,2018年*县的人才贡献率为28.56%,*县人才贡献率在*省的129个县(市、区)中排名第四。二、主要挑战(一)产业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强。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与企业数量不相匹配,有各级人才项目的企业数量很少,人才数量和人才占比不高。*县规模以上企业大多为传统重工业,企业的位置相对偏远、工作环境相对艰苦、生活条

18、件相对艰辛,这样的综合环境对于高层次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中老年员工的比例较大,在岗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优秀管理人才、创新型人才。(二)企业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文化程度、技术职称、职业技能等方面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学历方面,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文化程度的人才基本没有,本科、专科和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约为2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约为75%。从企业需求人才的专业来看,采矿、机电、地质、测量等技术技能人才缺口较大。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仍需加强,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积极性不高,社会培训机构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三)人才持续外流的问题不容忽视。首先,人才外流表现在人口总数上

19、,“六普”常住人口72.3万人,“七普”常住人口67.5万人,净流出4.8万人;用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对比,流出比例更高,2020年户籍人口84.4万人,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之差为16.9万人,表明16.9万*籍人在*以外发展,既然能够到外地发展,说明他们当中人才资源的比例也不低。其次,*籍大学生毕业后在县外发展的越来越多,2011、2012、2013、2014、2015年考上本科的人数分别为3173人、2395人、3800人、3786人、4020人,这部分大学生2015、2016、2017、2018、2019年毕业时返回*的比例为54%、65%、53%、57%、56%,同时还存在返回*登记后又外

20、出发展的情况。(四)乡村振兴人才基础不够牢固。*县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共有32.18万名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根据年龄进行分组,31.6%的为35岁及以下,47.4%的为3654岁,21%的为55岁及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年龄普遍偏大,青年一代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数量大幅减少;文化程度总体偏低,93.3%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6.7%的为大专和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由于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采纳能力不足,影响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民收益的提升。青壮年农民大多外出务工,导致年轻后备力量匮乏。三、对策建议(一)围绕新时代的目标定位,创新党管人才的工作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

21、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人民论坛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公众对“党管人才”原则的认可度比较高,85%的受访者认同党一定要管好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84.4%的受访者认同抓好人才工作,才能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顺利实现。2022年9月中央召开人才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2023年2月召开的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并就真心爱才、悉心育才、诚心引才、精心用才等方面作出工作部署。我们要把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到*的高质量发展之中,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省2023年2月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

22、省”兴*英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关于人才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等政策文件,建立与新时代人才工作相适应的领导和政策体系,制定推动*县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政策,建立完善领导干部抓人才工作“一岗双责”制度,对人才工作队伍进行升级整合,充实人才工作力量,落实乡(镇、街道)、工业园区、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督促能源、财政、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人才工作职责多的部门主动创新,激发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完善政府、企业、社会、用人单位等多渠道参与的人才工作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对人才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评估和审计监督,切实发挥人才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效应。(二)注重区域主导产业需求,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企业经

23、营管理者是企业的领军人才,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对引领和支撑*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工作,围绕“煤炭绿色发展、绿色铝精深加工”等重点产业链,建立*县最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目录,逐步推广“揭榜引才”“人才英雄帖”等引才模式,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引进的精准性、有效性,激发企业“弓1、培、用、留”人才的愿望,支持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销售状况自主决定引进职业经理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使用”模式吸引和培育职业经理人,注重职业经理人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他们的职业化水平、专业化能力、市场化素质。加大企业家

24、培育力度,以发扬企业家精神为重点,加强对企业家的政治引领,争取创造更多的机会,组织企业家到先进发达企业交流学习及培训,全面提升企业家判断市场、捕捉机遇、创造财富、回馈社会的思想意识和能力水平。开展*“创二代”培育行动,以*“创二代”和自主创业的“新生代”企业家为重点对象,创新培训方式,办好“创二代”“新生代”企业家创新班,协调“创二代”“新生代”企业家到先进发达地区企业进行挂(兼)职锻炼。对为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县内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相关部门认定后,可享受招才引智人才同等优惠待遇。(三)突出补好人才队伍短板,加强技能和技术人才培育。*县规划“十四五”末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3%,制造

25、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5%。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下功夫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育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支撑工业、制造业发展。推动*县企业与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探索高校、科研院所与*县辖区企业开展交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邀请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到*县的企业挂职或者兼职,并按规定获得报酬;排查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积极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对接,探索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及时匹配的方法,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建立企业家与科学家“面对面”“实打实”的交流机制,推动辖区企业以“产、学、研、用”合作为契机,促进产业技术的突破与升级。推动技师院校与*县的企业合作,提

26、升职工技能,推动企业技能人才需求与技师院校人才培养无缝对接,协调技师院校专业设置与企业用工需求紧密对接,鼓励企业与技师院校协同组织开展基于工作需求的学习培训活动,通过多种教育培训有效增加技能人才供给。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支持企业柔性引进研发创新型等各类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参与建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专家工作站等各类创新载体。(四)打牢乡村振兴人才基础,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乡村人才培育体系,加大从人才中发展党员力度,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确保各类优秀人才向党组织靠拢、为乡村振兴出力,实现人才成长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充分考虑乡村人才在成长背

27、景、从业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技术推广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让农村涌现出一大批乡村工匠、致富能手、产业带头人。*县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比例高达93.3%。中国社会科学院屈小博的研究数据表明:“技能培训对农民工人力资本收益贡献的净效应显著高于教育回报率。”因此,对文化程度低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是最为便捷和现实的选择。当前农民教育培训政策和资金分别由农业农村、人社、科协、烟草等部门分散组织实施,要整合资金、资源,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需要征求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意见后设置培训课程,培训时间安排在农闲季节,每期培训不少于10天,聘请既懂理论又懂

28、实践的“双懂型”专家作为授课教师,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对参加培训的学员给予适当的务工补贴,加强培训后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支撑,对学习成效明显的人员,支持其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承接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项目,主动对接有到乡村创业能力和意愿的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前来创业,支持各类人才通过假日服务、回乡支援、志愿支持、技术兼职等多种形式到乡村开展服务活动,提升乡村干部队伍的能力水平和待遇水平,培养一支懂经营、爱农村、会管理、善创业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打牢基础。(五)营造近悦远来创业乐土,打造人才生活工作优良生态。优化人才工作“平台圈”,到2025年,R&D经费支出

29、占GDP比重达0.75%,每万人口专利拥有发明量达0.48件以上,新增高技术企业10户、科技中小企业20户,新创建省级创业创新中心1个、众创空间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新增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转化应用科技成果5项以上,新建市级及以上专家工作站12个,新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12个,新建铝产业研发中心1个,力争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团队(含柔性引进)10个,培育省创新团队1个。加大投入,打造人才便捷“生活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大新区开发力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东美丽门户城市,实施一批公共服务和市政设施项目,不断提升北片新区要素聚集力、综合承载力,完善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和服务,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扩面提质,采取多种方式建设人才公寓、打造人才驿站。全力提升人才服务质效,要以“人才店小二”的态度服务人才,为人才提供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领办代办、上门帮办、辅导带办等保姆式服务,让人才服务工作有温度、精细化。以宜居宜业的综合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更多创新团队、更多企业落户*,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