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是如何形成的?(2024年).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16008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旗渠精神”是如何形成的?(2024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红旗渠精神”是如何形成的?(2024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红旗渠精神”是如何形成的?(2024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旗渠精神”是如何形成的?(2024年).docx(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红旗渠精神”是如何形成的?河南林县(现林州市)曾是一个十年九旱、水源奇缺的贫困县。据县志记载,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514年间,林县曾发生的自然灾害达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其中有过连年大旱,河水干涸,庄稼颗粒无收,以至于发生过人吃人的惨剧。全县有很多村庄分布在深山峡谷中,过去有307个村人畜吃水困难,为了吃水,林县人每年要把近4个月的时光抛洒在取水的山道上,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林县人民开始干祖辈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们要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造渠,把山西省境内的河水引入林县,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为了造福子孙后代,他们发出了“劈开太行山”的豪迈誓言,向大自然开始

2、了不屈的抗争。20世纪60年代,不屈的林县人民依靠党的领导,在中央、省、市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苦干10个春秋,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152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0座,共挖砌土石方1500万立方米,相当于修建从哈尔滨到广州的高3米、宽2米的一道“万里长城”。红旗渠的建成,基本解决了林县水源匮乏、十年九旱的历史。红旗渠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当时全县56万人口严重缺水的生存危机,而且还带动了农业、林牧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对国际友人说:“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3、”并希望外宾到红旗渠参观。1974年,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联合国会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央审定带十部电影片子去美国,在联合国放映的第一部就是红旗渠纪录片,引起很大震动。从红旗渠的开工建设到支渠配套全面完成的十年奋战期间,参加建渠的干部群众在每人每天只有6两粮食的艰难条件下,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和险滩峡谷中摆开了战场,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物资自己备,不会技术干中学,修渠民工吃糠咽菜、斗志不减。在修渠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先后共有81名干部群众为之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林县人民的这种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深深地鼓舞着河南乃至全国人民的斗志,从而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