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党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专题党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就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做出深入阐释,为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眼于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阐释了新发展阶段生产力演进的特征和规律,深刻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同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系,指出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举措,为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今天的专题党课,主要围绕今年两会热词“新质生产力”与大家进行交
2、流,深入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要求和实施路径。一、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赛道,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和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的深刻把握,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境界,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我国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是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指明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充分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紧密结合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一,
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论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根本方向。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今年全国两会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新质生产力进行阐释、作出部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加强科技创新
4、、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在生产力发展中取得领先地位,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一要聚焦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并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让“新树”快成长。二要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使命重大、形势紧迫,因此,就不能犯方向性错误。实践证明,各地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基础迥异,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能只搞一种模式,也不能“什么热门就投什么“,更不能毫无重点“撒胡椒面: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
5、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三要深化体制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新质生产力核心是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新生产要素和新型生产关系为基础,以新产业新动能为支撑的先进生产力体系,代表着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发展转变的方向。首先,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保持一定的经济总量增速,而且强调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随着传统要素对
6、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步减弱,新质生产力将会带来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的深层次变革。其次,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加快提升国家竞争能力。纵观历史进程,谁牢牢把握了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谁就在世界发展中占得先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塑世界经济格局,全球生产力体系和经济体系向着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不断演进。世界各主要国家为抢占生产力发展制高点纷纷出台相关政策,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重要内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提升国家竞争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再次,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满足人民美好生
7、活需要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无论是劳动者个人生活需要,还是劳动者共同生活需要,都需要以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前提。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符合需求结构升级趋势,能为人民群众创造更为丰富、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第三,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的界定。中央对“新质生产力”给出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
8、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首先,新质生产力必须由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创新打底。新质生产力明确以创新为主导,不仅是先进的生产力,不仅要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还要具备高效能、高质量,也就是生产资料的投入要更集约,生产方式要高效能,而且产出也必须是高质量的、环境友好的。其次,新质生产力有明确的产业支撑。相比原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过去讲的产业升级概念,不是农业升级为工业、工业升级为服务业。新质生产力跳出了产业升级的范畴,强调的是质态,而不是业态。最后,新质生产力还能满足战略上的攻防两用。所谓“三明治困境”就是,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
9、放,中国经济底部压力大增,各种要素成本已经高企,相对于后起的越南、泰国等已经没有成本上的优势。因此,中国经济像三明治一样,底部和顶部都有压力,需要双线作战,谋求突围。二、深刻把握实践要求,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赢得战略主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关键之举,也是决胜之要。要牢牢把握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部署落到实处,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第一,在强化创新引领带动上持续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是加强科技创新,持续在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上聚力攻坚,不断
10、巩固提升科技创新大格局,大力推动高端科创资源集聚,超前谋划、重点储备、梯次启动一批新的重大科学装置,加快构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大头部企业、高能级研发机构和重大项目引育力度,强化公共研发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支持“双一流”建设和第二梯队创建,高质量推进科教融合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人才支撑。第二,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持续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应坚持先立后破,做好统筹推进的文章,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以科技创新为引
11、领,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才能让产业发展脱胎换骨、强筋壮骨,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有力支撑。要加快推动产业向发展新赛道转换、向转型新路径迁移,壮大数字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淘汰过剩生产力、低效生产力,把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作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在技术攻关、延链强链、高端跃升上加快突破,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产业能级;紧盯国家在推动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以及量子、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工作部署,加强前瞻研究和战略谋划,积极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未来产业建链成链,大
12、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现代金融、科技服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做强绿色制造业和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第三,在深化改革优化环境上持续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各类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到新质生产力领域,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制度机制、相适应的发展环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只有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才能进一步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
13、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坚持稳中求进,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要突出问题导向,持续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推动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走深走实,加快制定重点领域配套改革措施,更好释放改革的集成效应;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加快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有效释放数据要素价值;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持续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若干措施,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深刻理解因地
14、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把握科学实施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学的工作方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就必须实事求是,要真正尊重规律,准确把握规律,科学运用规律。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各不相同,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本地的优势、短板,明确什么产业可以在本地发展壮大,什么产业可能“水土不服”,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第一,创新起主导作用,关键在质优。新质生
15、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主要由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这就要求我们聚焦聚力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加快构建高水平科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高质量发展突出反映在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通过科技创新开辟新赛道,构建互联互通的现代化制造产业体系,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塑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国
16、际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发展方式创新,实现绿色转型。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健全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各类人才在研究探
17、索创新时拥有足够舞台,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获得应有收益,激发更强创新动力,打通人才价值实现的通道。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实际出发。只有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差异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让每个地区都各展所长、优势互补,赢得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要在依据本地禀赋确定发展重点方向的基础上,努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建立以企业为主导、需求为牵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共融共舞”。要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以技改和数字化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淘汰落后产能,方能做到稳中求进。
18、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要针对各地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难点来深化改革,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第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一系列关系。要把握好“破与立”之间的关系,辩证地看、科学地谋、务实的干,要因时因势、以变应变,统筹兼顾、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
19、化,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壮大。处理好“质与速”的关系。一方面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深刻把握“质优”这个本质,坚持系统观念,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方向,结合自身的产业体系、规模、先发优势,形成符合地域发展特征的主导产业集群、支柱产业集群、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一方面要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的技术起点、缩短自主创新周期、降低自主创新成本,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推进自主创新。
20、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吸收和融合外部资源,加速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的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形态。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新质生产力提出重要论述,我们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也逐渐清晰。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全面深入阐述了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上来,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进一步增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科技、产业、体制创新和发展方式创新,更好发挥人才作用,扎实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