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24.11.30).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16993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24.11.3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24.11.3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24.11.3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24.11.3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24.11.3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24.11.3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24.11.30).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24年11月16日中国共产党辽宁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刻相识、精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改变新特点科学制定符合辽宁省情、顺应时代要求、凝合全省人民意志的发展规划,对于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全面振兴取得重大阶段性成就“十一五”时期极不平凡。面对困难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艰难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团结带领广阔干部群众,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化实行科学发展观,紧紧抓

2、住中心振兴东北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难得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励精图治,奋力拼搏,成功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谱写了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篇章。这五年是辽宁经济实力提升最快、社会建设成效最好的五年,也是城乡面貌改变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1)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到2024年末,预料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75万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有望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3%注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实现了不低于振兴以来以及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3、。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装备制造、冶金、石化、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优势增加,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服务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势头强劲。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明显,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和突破辽西北三大战略协调推动。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主动进展。城区经济发展有了新进展。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取得新成效。(2)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全面加强。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24年的1.9倍和1.8倍。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国

4、平均水平。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棚户区改造、农村平安水源建设等重点民生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城乡义务教化全面实施,各级各类教化发展快速。城乡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体育事业接着位居全国前列。扎实开展平安建设,社会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循环经济和生态省建设成效显著,辽河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减排目标提前实现。(3)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一批骨干企业实现联合重组,国有资本更多地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国有经济活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明

5、显增加。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中小企业加快成长,成为促进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气。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行政管理、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社会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加速推动。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的全面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实际利用外资成倍增加,对外贸易方式加快转变,东北四省区等区域合作深化开展,全省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二、“十二五”时期的形势与总体要求(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改变,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动,经济

6、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体制活力显著增加,积蓄了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后劲。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改变,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困难。我国应对气候改变及资源环境等约束越来越大,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传统社会发展模式难以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十二五”时期,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省经济已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实现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深化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基础上,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实现全面振兴增加了

7、新的动力;国有企业改革这一历史性难题基本化解,长期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和县域经济这两块“短板”渐渐拉长,为实现全面振兴铺平了道路;全省上下政通人和,干部群众的信念和决心更加坚决,为实现全面振兴营造了良好氛围。经过“十二五”时期的接着努力,我们应当而且能够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目标。但还要看到,我们在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更要应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状况新问题,特殊是辽宁自身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实力不强、资源环境冲突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有待提高以及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将使我省加快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我们必需认清形势

8、,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紧紧抓住、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有效解决突出冲突和问题,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5)制定“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实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辽宁“十二五”规划,必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化实行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好中心进一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为主线,坚持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显著增加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9、,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力促进社会公允正义,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奋斗目标,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固的基础。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为主线,必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动身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为主线,必需力求速度与质量、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好中求快、快中求好、又好又快发展;力求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有机统一

10、,努力培育竞争新优势;力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增加发展的可持续性;力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有机统一,推动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力求强省与富民有机统一,保障全省人民共享振兴发展成果。(6)“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至上十二五”末,基本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行列。主要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力争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振兴以来平均水平,不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就业持续增加,

11、社会保障水平跻身全国前列,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削减,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绿色的生产消费模式初步确立。社会文明程度再上新台阶,公民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康素养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快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民主法制更加健全。(7)“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关键在于把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这个主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这条主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使影响和制约发展的深层次冲突和问题

12、得到有效破解,切实把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到集约发展、协同拉动的轨道,把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把社会建设重点转换到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公共服务的轨道。加快推动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点的经济转型,逐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第一、其次、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物质资源、科技、人才、管理共同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快推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转型,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政府保障实力,加强社会管理实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保障社会公允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加快推动以消退体制障碍为重点的体制转型,进一步破除制约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体制性弊端和制

13、度性障碍,构建充溢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创新创业和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三、加快经济转型增加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8)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进一步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主动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高居民消费实力,完善激励消费政策,合理引导消费行为确保居民消费率逐年提高。切实增加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努力做大经济规模。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投资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注意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引导投资更多

14、投向有利于结构调整的重大产业项目,围绕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钢铁精深加工等优势产业,集中建设一批重要产业功能区。优化生产力布局,高起点、高标准谋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逐步建立功能完备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以提高运输保障实力为核心,加快铁路、马路、港口、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建设,构筑便捷、平安、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能源结构优化为导向,稳步推动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发展智能电网,构建平安、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以供水防洪和水生态平安为重点,实施辽西北供水等重大工程,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水资源承载实力。(9)增加科技创新实力。坚决不移地把提高自主创新实力、建设

15、创新型辽宁作为全省发展战略的核心,最大限度发挥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速推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以特色产业基地和高新区为重要载体,依托骨干企业、重大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一批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形成一批特色显明、跻身全国乃至世界前列的新兴产业集群和聚集区。结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建设一批工程探讨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工程试验室、重点试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超前部署一批重大前沿技术探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学问产权的重大战略产品,抢占科技制高点。完善科技创新体制,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

16、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大专利成果转化率,推动由“辽宁制造响“辽宁创建”转变,建成国家重要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10)推动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把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发呈现代产业体系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依据新型工业化的要求,重塑辽宁工业大省形象。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为依托,以提高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重大装备成套实力为重点,培育一批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在全国同行业中有竞争力、具有自主学问产权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依据限制总量、淘汰落后、集群发展

17、、产业链延长的原则,推动冶金、石化等行业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加工度,发展配套产业,向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以发展工业产业集群为品牌、载体和突破口,走出具有辽宁特色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路,重点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物联网等领域,选择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产业,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和通信等信息基础设施

18、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11)推动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大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抗风险实力和市场竞争实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检体系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发呈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平安农业,加强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小区(场)建设,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实施新一轮县域经济倍增安排,培育一批全国百强县。坚持工业化主导地位,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工业园区集中,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主导产业,每个县(市

19、)和郊区至少形成一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农产品资源,主动建立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加速构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12)加快发展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建立公允、规范、透亮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究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方法,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优先发展与制造业关联亲密的生产性服务

20、业,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大力发展就业吸纳实力强和市场需求大的生活性服务业,支持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规划发展一批规模较大、聚集度高、特色显明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业重点城(郊)区和服务业领军企业,领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支持沈阳、大连区域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设。重点发展温泉、生态、工业等特色旅游,建成温泉旅游第一省,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统筹发展住宅地产、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较快发展。(13)主动稳妥推动城镇化。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为主线,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实力、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转移为重点任

21、务,以建设新城新市镇和发展产业集群为重要载体,以现有县城和小城镇为依托,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举措,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双重作用,促进城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保持我省城镇化水平居于全国前列。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逐步构建以中部城市群为主体,以沿海城镇带、辽西北城镇带为两翼的全省现代城镇网络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把农夫工市民化作为推动城镇化的突破口,加快放宽城市、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政策,引导农村人口平稳有序进城就业,注意从制度上保障进城农夫的权益。(14)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以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建设为两大引擎,以贯穿沿海与腹地

22、的沈大经济带为战略轴线,带动辽西北地区实现跨更加展,构建,双擎一轴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高水平推动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进一步提升大连核心地位,基本建成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实现沿海重点区域领先崛起,在更高层次上参加国际合作与竞争,成为引领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域。加快推动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以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以同城化为突破口,推动重大改革先行先试,深化推动各城市间一体化发展,努力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群,成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示范区域。以打造沈辽鞍营产业带为重点,加快建设沈大经济带,促进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融合对接、深

23、层互动,把沈大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建成独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带,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走在全省前列。强力支持突破辽西北,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力争五年实现大跨越,成为活力迸发的新增长区。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发展机制。支持阜新争取获批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支持和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切实爱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四、加快社会转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15)大力促进就业和构

24、建和谐劳动关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坚持在经济发展中培育就业增长点,主动促进就业,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的机制。强化政府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农业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改善社会创业环境,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统一规范敏捷的人力资源市场,主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16)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动覆盖城乡居民的

25、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乡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社会救助保障机制。接着实施城市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探究和创新住房保障模式,满意更多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须要。接着坚持开发式扶贫,主动推动贫困片区特殊是“贫困村”整体脱贫。(17)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合理调整收入安排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安排中的比重和劳动酬劳在初次安排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以及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

26、保劳动者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殊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提高扶贫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优抚对象待遇水平。激励增加经营性收入,创建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收入安排调整机制,努力缩小不同群体、不同地区收入差距。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安排制度改革。(18)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优先发展教化事业,全面推动素养教化,坚持德育为先、实力为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普及规范学前教化,促进义务教化均衡发展,推动一般中学优质特色发展,增加职业教化发展

27、活力,建设高等教化强省。增加教化投入,激励引导社会力气兴办教化,合理配置教化资源,促进教化公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药品质量和平安。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主动稳妥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探究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与协作格局。激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兴办医疗机构,满意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全运会。坚持安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19)主动

28、推动文化新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基本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坚持“两为”方向,集中有效资源,大力发展各项文化事业,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实力。接着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省科技馆、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等重点公共文化项目建设,着力抓好市、县、乡、村四级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加大文化遗产爱护和应用力度。加强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大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投入和引导,推出一批经

29、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精品力作。激励和支持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推动科普实力建设,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重大理论创新和现实问题探讨。(20)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业体制机制,坚持市场导向,加快推动文化资源跨地区、跨行业整合,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特殊是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沈阳、大连为发展“两极统筹建设中部城市群文化产业综合示范区和沿海沿江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区以及辽西特色文化产业区。加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大做强文化主导产业和文化产业基地。加快推动文化

30、产业与国民经济各领域各行业相融合,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搭建多层次投融资平台。(21)着力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加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构建重心下移的社会管理模式。完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冲突的工作机制,构建妥当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基层工作平台,加强信访和冲突纠纷调解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完善突发事务应急管理体制,提高突发事务处置实力。深化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冲突纠纷化解、社会组织监管、虚拟社会管控和社会治安防控机制,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平安。强化平安生产管理和监督,落实平安生产责任,坚

31、决遏制重特大平安事故。提高食品药品综合监管实力,建立健全日常监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平安。(22)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加可持续发展实力。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大力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推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循环经济试验区和低碳经济示范区。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提高矿产资源保障实力,节约集约利用矿产、土地、水等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解决饮用水担心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

32、显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推动生态省建设,依据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抓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草X草原建设、湿地爱护、河流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阜新、朝阳生态区,以建立辽河、凌河爱护区为重点,加快重点流域生态复原。加快建立地质灾难易发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和防治、应急体系,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五、加快体制转型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2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接着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扩大城区、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理顺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的权责关系。搞好扩大绥中县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改

33、革。着力增加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有肯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心镇,给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依据区域发展须要,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探究通过经济区划调整推动行政区划调整的新途径。进一步削减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健全行政审批运行、管理和监督长效机制。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统筹推动各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领先突破。(24)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新企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大力推动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战略性重组,培育一批代表辽宁形象的具有国

34、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共享制度,建立国有资本再投入机制。妥当解决厂办大集体等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创建同等运用生产要素、公允参加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爱护的体制环境,推动民营企业资本扩张和低成本并购重组。完善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基金,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多渠道融资,推动中小企业大发展。(25)着力推动农村领域的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支持农夫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

35、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同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主动稳妥推动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激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农场改革和发展。扩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提高奖补比例。(26)深化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依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合理划分省、市、县三级政府收支范围,重点在财政收支划分、转移支付等方面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建

36、立完整公开的预算体系,促进财政收支真实合规,提高依法理财水平。规范政府债务工作,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争取实施资源税征收改革试点、消费税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和开征环境税试点。深化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和引进投资银行、金融租赁、资产管理等高端金融机构和询问中介机构,主动争取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大力推动企业上市,提高干脆融资比例。建立和完善产业、创业引导基金管理运行机制激励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其他民间资本参加我省企业股权投资。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建设成为亚洲重要期货交易中心。全面推动“信用辽宁”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培育成熟的产权、土地

37、和技术等要素市场。(27)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面推动教化、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主动培育和依法管理行业协会、中介服务、询问服务等社会组织,支持其参加社会管理和服务。改革基本公共服务供应方式,实现供应主体和供应方式多元化。推动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加多层次供应实力,满意多样化需求。(28)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施更加主动主动的开放战略,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依托,抓住国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有利时机,争取国家支持在大连长兴岛设立面对东北亚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把辽宁建成东北亚地区的经贸枢纽和功能服务区。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坚持优化结构、丰富方式、拓宽渠道、提高质量,进一

38、步完善投资软环境,爱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接着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依据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全部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接着实施引进海外研发团队、收购国外科技型企业的“双百”工程,加大智力、人才和技术引进工作力度。加快各类开放先导区建设推动功能和政策整合,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强东北内蒙四省区经济合作,完善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环渤海地区的互动发展,主动推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成为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六、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29)

39、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需加强党的执政实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和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着力建设充溢发展激情、擅长科学发展、真抓实干、团结和谐、清正廉洁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加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作用,调动政协参政议政主动性。亲密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巩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团结凝合广阔群众的作用,参加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加

40、强党史工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团结,做好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加强普法教化,形成人人学法遵守法律的良好社会氛围。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动,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增加全民国防观念,深化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30)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把人才工作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布局,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主动探究创新人才投入、创业扶持、激励保障、评价发觉、流淌配置等政策,实行一流人

41、才一流待遇、一流贡献一流酬劳,推动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集聚晌经济欠发达地区流淌,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人才。营造敬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同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31)全省广阔党员要在全面振兴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使命光荣、任务艰难、责任重大。全省广阔党员特殊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勇于开拓、奋勉有为,争做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先锋。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阔党员干部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亲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转变作风,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勤奋敬业、勇挑重担,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始终保持昂扬正气,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全省广阔党员和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心四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而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