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木构造古建的抗震性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揭秘木构造古建的抗震性能.docx(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秘木构造古建的抗震性能芦山震中的百年老屋,#蓟县独乐寺,#应县木塔等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古建筑为何能抗震?它们又是怎么抗震的?绝招一:古建筑的台基堪称整体浮筏式根底我国古代很少建造平面复杂的建筑,主要采用长宽比小于2:1的矩形。规则的平面形态和构造布局有利于抗震。传统建筑往往是中间的一间(留神间)最大,两侧的次间、梢间等依次缩小面宽,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抵抗地震的扭矩。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樵层。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构造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根底”,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
2、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有效地防止建筑的根底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构造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优雅的大屋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而且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的奉献。形成大屋顶(尤其是尻殿顶、歇山顶等)需要复杂构造和大量构件,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庞大的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绝招二: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它是由若干斗形的木块和弓形的短杨
3、木相互交接组合而成的构件,用在柱头顶或额彷之上,起着承托梁架和出挑屋檐的作用。当地震发生时,屋顶与柱之间的若干组内外檐斗拱像弹簧层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从而大大减少了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历史上,很多带斗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方#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充分说明了斗拱对抗震的奉献。斗拱但能起到“减震器”的作用,而且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构造的安全性。绝招三:棒卯是抗击地震的关键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
4、了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比方棒卯的使用,桦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构造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构造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构造的地震响应。还有如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构造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构造的稳定性;柱顶、柱脚分别与阑额、地袱以及其他的构造构件连接,使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形成上、下圈梁,有效地制止了柱头、柱脚的移动,增强了建筑构架的整体性。梁架系统通过阑额、由额、柱头杨、蜀柱、攀间、搭牵、梁、楝、椽等诸多构件强化了联系,显著增强了构造的整体性;柱子与柱础的结合方式能显著地减少柱底与柱础顶面之间的摩擦,进而有效地产生隔震作用;在高大的楼阁中,如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等,都在暗层中设有斜撑,大大强化了构架对水平冲击波反复作用的抵抗能力;在外檐柱间设置较厚的墙体,起到现代建筑中“剪力墙”的作用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大到建筑群体的布局处理,小到构件断面的尺寸设计,处处都展示出古代工匠们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