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方案为贯彻落实关于油茶产业发展和保障粮油安全的决策部署和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精神,发挥生态建设综合效益,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手段、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准施策,以推动绿色发展为根本目标,从种植端发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种植基地规模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经营模式产业化、产业服务社会化,优化初加工,推进精深加工,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将油茶产业打造成示范样板产业;构建产品品牌化、高端化的油茶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油茶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乡村产业
2、振兴、农民增收致富。二、行动目标按照“提升质效、建全链条、强化品牌、拓展市场”的发展思路,围绕“扩规模、提质效、延链条、优品牌、强科技”的发展思路,以“宜造则造、宜改则改、宜抚则抚”的推进方式,通过推广良种油茶种植、大力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建设油茶高产示范基地等措施,全面提升油茶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着力构建现代油茶产业发展体系,提高油茶资源培育质量和综合利用水平,构建油茶产业联结机制,做大做优做深油茶产业,推动油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打造一批油茶产业示范地,建设一批产、教、学、研基地,油茶种植面积达100万亩,其中新造高产油茶林面积30万亩,建成面积300亩以上油茶种植示范
3、基地100个以上,培育3家领军型油茶加工龙头企业,打造城市品牌;到2030年,形成链条完整、产品多元、竞争有力的油茶产业示范城市,培育壮大油茶科技服务队伍,进一步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基本原则(一)坚持市场主导。搭建对接平台,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推动形成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二)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山水林田系统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依规开垦种植,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提倡油茶林科学搭配种植多树种,提高油茶资源培育质量。(三)坚持科技创新。强化科技对油茶产业的支撑作用,加快技术、业态和模式创新,建设一批油茶高产
4、示范基地和产业示范园区,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促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四)坚持培育精品。以高产、优质、高效、安全为目标,加大油茶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力度,强化检验技术支撑和市场监管,全面提升茶油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四、重点任务(一)扩大高产油茶林规模。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绿色发展理念,遵循生态化开发模式和适度规模开发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紧密结合,加强对油茶种植的规划指导,充分挖掘林地潜力发展扩大油茶种植范围。调整油茶种植的品种结构,推广油茶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种植。优先保障油茶发展用地,通过支持利用低效茶园、低效人工商品林地、疏林地、灌木
5、林地等各类适宜的非耕地资源改培油茶,并纳入森林覆盖率、森林碳汇监测统计范围,积极探索推进“油茶+”复合经营模式,试点推广油茶+林下经济等复合经营模式,有效扩大油茶种植面积。充分优先项目补助,挖掘造林空间,鼓励引导群众对低产低效经济林改造林地发展种植油茶,因地制宜适度扩大油茶种植面积。到2025年高产油茶林新增30万亩以上。2026-2030年,继续扩大油茶种植规模,争取再新造高产油茶林50万亩,油茶林到2030年争取达到150万亩以上。(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油茶高产高效示范基地配套支持建设作业道路、电力、库房等必要生产基础设施。通过砍杂、垦复、补植与截干复壮等针对性技术措施实施抚育改造,突
6、破增产瓶颈,促进林分重新焕发生机活力。鼓励对不具备抚育改造潜力的低产老油茶林实施带状更新、块状更新或全面更新等改造,加强油茶种植基地水肥灌溉设施建设,提高油茶抗旱保墉能力。加大对油茶林基地道路、灌溉、电力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降低生产成本,指导种植户和企业油茶农机设备按政策享受补贴,不断提升油茶种植基地的机械化水平。到2025年,新修生产作业道路100O公里、新增建设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基地10万亩,推广油茶机械设备100O台。(三脂育油茶示范基地。实施油茶低产林更新、抚育改造,把创建油茶高产高效示范基地与林业产业示范区项目、农业产业示范项目、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等结合起来,制定油茶示范基地建设标
7、准,发挥引导作用,因林因地制宜分类鼓励支持油茶经营大户或种植企业建设标准化油茶示范基地。以传统油茶产地、油茶合作社为重点,建设一批油茶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推广示范新理念、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实现油茶种植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积极发挥林场林地资源和专业人才优势,建设双高”示范基地带动油茶产业发展。到2025年,建设油茶示范基地20万亩,油茶籽年产量18万吨以上。建成面积300亩以上油茶种植示范基地100个以上。(四)创建茶油公共品牌。加大茶油产业地方标准建设力度,促进茶油加工向标准化、精细化发展,挖掘油茶营养成分差异化优势等品牌特色,着力打造具有区域品质的公共品牌。引导油茶企业、
8、专业合作使用区域公共品牌,支持示范基地油茶籽的油茶龙头企业和绿色有机地标志等茶油产品。发展仓储运输、冷链物流,构建油茶产品市场体系。加强油茶产品市场主体体系建设。鼓励企业选准重点人群,利用多种渠道开展精准营销,开拓市场,宣传推广优质油茶产品。(五)开展低产油茶林改造。坚持新造、低改两手抓,因地制宜、因林施策,对老化衰退、品种低劣、林相不整齐、品种混杂的低产低效油茶林,根据立地条件、林分状况,通过采用去劣留优、抚育改造、高枝换优、嫁接改造、截干更新、补植补造、垦复施肥等方式,全面推进低产低效油茶林改造。同时,加大对前期已造油茶林的管护力度,提高油茶幼林保存率和造林质量。从2023年起,平均每年计
9、划改造低产油茶林2万亩力争到2025年共改造低产油茶林6万亩。(六)鼓励多元化开发与利用。通过引进油茶产业龙头企业,促进油茶种植、加工生产、综合利用、休闲旅游等一体化发展,实现油茶产业多次增值。加快油茶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协调组织木本油料协会、油茶科研单位、油茶企业等联合科技攻关,开展对油茶壳、茶饼、茶粕等综合利用,开发茶油新产品及保健、皂素、护肤、活性炭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油茶综合利用率,打造产业发展新亮点。(七)培育壮大油茶加工业。引导茶油小作坊规范提升,支持油茶重点加工企业与市内种植企业联接合作,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关扶持政策,做强油茶产品加工,支持将新建油茶加工项目、扩
10、大规模等达到相关要求的油茶龙头企业纳入农业产业化发展范畴。鼓励油茶企业上市,对成功上市企业按照相应政策予以奖励。引导加工企业开展茶籽、茶枯、茶壳综合利用,建设茶皂素及其他油茶副产品综合利用生产线,延长产业链条。(八)加强人才科技支撑。加强油茶科技人才培养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在生产一线开设油茶科技课堂,培养一批油茶“乡土家”。在油茶主产区的每个行政村建立1个示范点,培养1名油茶“乡土家”,做到县有技术家、乡有技术骨干、村有技术能人。(九)强化产业科技支撑。坚持科技先行,推动企业和外高校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重点围绕新品及高效种植技术、食用油加工、日化用品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强对油
11、茶产业技术服务,鼓励企业引进油茶生产加工科研设备,改善科研条件,搭建工作站平台,对油茶多功能性化妆品等进行系统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加强油茶产业技术推广和培训,重点推广油茶种植法则,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林下套种等油茶优质丰产组装配套技术促进经营主体掌握良种培育、种植、施肥、修剪及科学管理等实用技术。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作为推动产业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认真研究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扶持机制。成立油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油茶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协调解
12、决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二)强化科技支撑。组建油茶科技推广服务队伍,组织油茶种植技术培训,深入实地对油茶种植户进行油茶高产栽培和低产油茶林改造提升技术实操培训,提升油茶种植管理水平。开展油茶良种选育等基础性研究、农机装备等应用技术研发、衍生物等精深加工开发等,以科技创新促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油茶产业科技协同创新,支持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等制定茶油生产和检验相关标准,完善油茶产业标准化体系。(三)强化政策支持。支持在政策框架内依规利用好现有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完成油茶林营造任务,推动油茶科技综合示范站、示范基地以及茶油品牌等建设。充分支持油茶基地建设,切实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在项目用地、设
13、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符合要求的油茶龙头企业同等享受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四)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媒体,大力宣传发展油茶产业的重要意义,公开宣传发展油茶产业的扶持政策,深入宣传发展油茶产业的优质高产新技术和新品种,广泛宣传油茶健康绿色的独特功效,大力提倡健康饮食及生活方式,为油茶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五)加强基础保障。鼓励结合水利、四好农村路、农电改造等项目,统筹建设与油茶高产示范基地相连相通的水、路、电等配套基础设施。重点支持相对集中连片100亩以上油茶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设必需的生产作业道路和节水灌溉设施,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积极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五)建立监督考核。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明确推进油茶产业发展的责任,将油茶保供生产工作完成情况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和林长制工作考核,将完成年度生产目标任务情况作为合格要求。对进度滞后的予以通报,对年度任务未完成的予以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