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织》读记资料(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64453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太宗十思疏织》读记资料(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谏太宗十思疏织》读记资料(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谏太宗十思疏织》读记资料(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谏太宗十思疏织》读记资料(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谏太宗十思疏织》读记资料(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谏太宗十思疏织》读记资料(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疏织》读记资料(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谏太宗十思疏读记资料集萃(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名句默写精选)一、文言词句释义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使动,使稳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水道)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连词,表转折)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制服)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所有的)元首,承天景(大)命,莫不殷忧(深深忧虑)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能够

2、)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即使J董督察)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应当)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统治)人者,诚(如果)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建造,兴建)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排斥)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这)九德,简(选拔

3、)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二、作文素材提炼角度一:倾听别人的意见片段1: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征之间演绎了一段进谏与纳谏的佳话。每当唐太宗犯错误之时,总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直言劝谏,甚至犯颜而谏,这个人就是魏征。唐太宗也以魏征为自己的镜子,为自己纠正过错,使自己少犯错误,终于造就了“贞观之治”。魏征死后,唐太宗大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死,朕亡一镜矣J片段2:听取忠言一句,手握明智之选。直白忠实的劝告是蚌中

4、之沙,于蜕变成珍珠之前,无人知晓它的价值。你接纳了这粒沙,这句忠言定会为你的人生打磨出璀璨的珍珠。魏征是明辨是非的沙,磨痛了初登帝位,刚愎气盛的李世民,气愤之下的太宗并未因魏征不加修饰的犀利言辞而失去理智,而是以魏征为镜,听取忠义之谏。终创帝王臣子佳话,开启大唐盛世。反观当年太子,置魏征二十条帝王知道于不顾,终丢权丧命,令人唏嘘不已。片段3: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个人说的就是魏征。贞观期间,虽说唐太宗贤明,治理国家有道,国家开放繁荣,但魏征经常给唐太宗“泼凉水”,使唐太宗时刻保持清醒理智,魏征作为一个直言纳课的大臣,为贞观之治,打下基础,为整个国家以及老百姓

5、的生活着想。他在整个唐朝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奠基作用。片段4:长孙皇后死后,被安葬在昭陵。唐太宗非常想念她。于是就在宫中搭起了一座很高的楼台,暇时便登台眺望昭陵,以表达对这位助他定天下、理国政的贤淑皇后的哀思。一天,唐太宗带领宰相魏征一同登上楼台观看陵墓,他问魏征看到了陵墓没有。魏征看了很久说:“臣老眼昏花,看不见J唐太宗用手指给他看,魏征问:“这是昭陵吧?”太宗回答说是的。魏征说:“臣以为陛下是在观献陵(唐高祖李渊的陵墓)呢!如果是看昭陵,那臣早就看见它了啊。”唐太宗一听,深感惭愧,立即下令拆掉了那座楼台。片段5:针,它锐利至极,轻轻一扎就能“入肉三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几乎离不开它:衣服破

6、了,它可以为我们缝补;生病了,它能把治病的药输入体内;手上扎了刺,它能把嵌在肉中的刺踢出。社会中也有一些“治病救人”的“针”,那就是他人正确的批评和建议。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批评和建议往往不中听,常常使人不快,但正确的意见却能够帮助人改正错误,避免走穿路,所以不要听到批评就动怒,看见意见就皱眉。唐太宗是个善于纳谏的帝王,魏征屡次“犯龙颜”进谏,这对唐太宗来说无疑是非常“扎手”的,可是他思之良久,终于明白谏言的可贵、魏征的忠心,于是便“从谏如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子是便成就了魏征光照千古的谏太宗十思疏。角度二:宽容宽容,就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唐太宗李世民在

7、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然而就在这之后,李建成的部下魏征,曾与密谋杀掉李世民,而李世民却不记前嫌,重用魏征,终于在魏征的辅佐下,成为一代明君。正因为李世民礼贤下士,宽容对待臣子,魏征才感恩戴德,全力辅佐感激,才有了贞观之治的政治清明,粮仓充足的局面。大海包容了每一条河流,才成就其汹涌澎湃;高山,包容了每一块儿石砾,才变得巍峨高耸。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颗包容之心,才能微笑面对未来,收获灿烂人生。角度三:智慧女性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

8、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的满腔怒火浇熄了。角度四:人才人才是民族的脊梁,没有人才,社会就不能快速正常地发展。要善于尊重人才,更要善于发现人才,方能成就宏图大业。刘备“三顾频烦天

9、下计”,最终得到诸葛亮的辅佐,三分天下得其一。宦者令缪贤举荐门客蔺相如,给他以施展才华的机会,蔺相如才在“完璧归赵”“海池会”等重大历史关头立下奇功。魏征提出治国要唯才是举,“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唐太宗虚心纳之,唐朝才会出现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贞观之治”。楚顷襄王任人唯亲,加速了楚国的灭亡,为后人不耻。角度五:善于提意见魏征进谏有一套提起古代的“谏臣”,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魏征。这位贞观名臣在跟唐太宗共事的17年中,共提了264条建议,被唐太宗全部采纳,魏征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谏臣”的最佳代表。然而,像魏征这样敢于“犯颜直谏”的硬骨头,虽说历朝历代都有,但几千年下来没有

10、一个人能像魏征这样受到推崇,重用,这除了唐太宗“善纳雅言”外,还得力于魏征独特的进谏之道。第一,奠定理论基础,即让唐太宗明白什么是明君和昏君,什么是良臣和忠臣。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什么是明君?什么又是昏君?魏征回答:“明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广开言路,听取不同的意见;而昏君的共同特点则是闭塞言路,偏听偏信。即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J后来,魏征又提出了良臣和忠臣的区别:“良臣既能使君主赢得明君的美名,又能使自己获益,福禄双全;而忠臣却只能以忠君为名,让君主背负昏君的恶名,自己也身首异处。所以,陛下一定要让我成为良臣,而不是忠臣J只要让唐太宗明白了这些理论,也就为以后的进谏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11、,即使双方出现了一些矛盾,唐太宗也不至于跟魏征完全闹翻。第二,给唐太宗树立一个目标和榜样。唐太宗是一代明君,是无数人的偶像,但他心里也有自己的偶像。他曾多次说过:“朕所好者,唯尧舞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有了这句话就好办了,聪明的魏征在日后的进谏中就经常拿尧、舜来作比较,自然屡试不爽。比如,有一次唐太宗实在被魏征惹烦了,就指责他说:“以后我说话的时候你能不能别老插嘴?有问题不能下来再说吗?我好歹也是个皇帝,当着大家的面你就不能给我点面子吗?”魏征眨了眨眼,说:“当年圣君大舜曾对群臣说:你们有什么意见要当面说,不要开会的时候都不说,下来又乱说。陛下您想做尧、舜那

12、样的圣君,却不让我们做尧、舜的臣子,这也太自私了吧!”听了这一番话,唐太宗的气自然也就消了。这就是魏征的主要进谏方法之一。在古代,皇帝毕竟是皇帝,聪明的大臣绝不会跟皇帝针锋相对,让皇帝下不来台,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让皇帝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进谏。第三,给唐太宗讲明利害。贞观六年,大唐已开始步入盛世,唐太宗一膨胀,就想去泰山封禅。消息一出,群臣纷纷表示祝贺,头脑灵活的已经开始准备行装。当然也有几个头脑清醒的,想反对却又想不出合适的理由,于是,就把目光转向了魏征。这时,魏征咳嗽了一声,说:“陛下,先别这么兴奋,我觉得还不到封禅的时候J唐太宗早就料到魏征会反对,所以早就准备好了说辞:“你觉得还没到

13、封禅的时候,是认为我功劳不够高、德行不够尊、中国还未安、四夷还未服、年谷还未丰、祥瑞还未至吗?这就是所谓的“六德”。这时,魏征不慌不忙地说:陛下有这六德是天下共知的,去封禅完全没问题。不过,去泰山的沿途,因隋炀帝无道,连年兵火不断,千里无人烟,虽然这几年陛下治国有方,民生逐渐恢复,但仍然很萧条。陛下如果去封禅,周围很多国家的国王和使者也都要跟随,要是让他们看到这沿途的萧条景象,他们会怎么想?我大唐的国际形象还怎么维持?”这就是魏征的进谏智慧。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只是用“劳民伤财”这样的陈词滥调去劝唐太宗,作用几乎等于零,那就讲讲其中的关键利害,最急于展示的东西恰恰会成为最怕暴露的东西。别说是英

14、明的唐太宗,就是一个昏君,也会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进谏成功也就顺理成章了。三、文言知识归纳古今异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自己的感情今义:尽情3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4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两个词,把作为今义:认为5 .役聪明之耳目古义:听觉、视觉灵敏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词类活用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6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7 .简能而任之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8 .择善而从之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方面9 .则

15、思正身以黜恶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10 弘兹九德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大11 则思知止以安人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12 必固其根本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13 乐盘游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14 .欲流之远者远:形容词作动词,到达远方I1.人君当神器之重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15 .居域中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16 .不念居安思危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形容词作名词,危难的情况17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长: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18 .貌恭而不心服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心:名词作状语,在心里19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可欲:动词作名

16、词,贪图的东西20 .想谗邪牙B: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21 .则智者尽其谋尽:形容词作动词,用尽22 .能克终者盖寡终: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20.忧懈怠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担心一词多义1.信信者效其忠形容词,真实的,诚信的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相信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动词,信任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隆中对)名词,信用信口开河(成语)副词,随意,随便2 .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要求今急而求子(烛之武退秦师)动词,请求3 .本必固其根本名词,本源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形容词,原来的,本来的若止印三二本(活板)量词,用于书籍簿册4 .安思国之安者,必积

17、其德义形容词,安定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形容词,安逸安步当车(成语)形容词,徐缓,慢慢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代词,哪里5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拿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把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连词,表转折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修饰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连词,表顺承,相当于“而”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认为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原因6 .而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莫不殷忧而道著连词,表因果择善而从之连词,表顺承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连词,表并列7 .其必固其根本代词,它的则智者尽其谋代词,他们的其可忽乎语气词,表反问,难道四、文学常识梳理1、谀太宗十思魂“谏

18、”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规劝的言论)也可以称为“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二“谏”在古代专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2、乐盘游则思?黎以为度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3、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五、名句默写精选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谏太宗十

19、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_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文武并用垂拱而治)(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5)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生动的比喻推理引出本文的中心论题:,_。(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6)谏太宗十思疏中劝君主待人诚恳、不可倨傲的句子是一

20、,O(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7)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比兴手法,以“树木”为比兴之物,引出治国与德义之间关系的两句话:“,(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要想泉水流得远,就“要想国家安宁,就“,o(必浚其泉源必积其德义)(9)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以“固本浚源”为喻推理,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J(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10)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句子:,J(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1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江山取之有余,守之不足的原因:“,,所以应该戒骄奢。(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手

21、法,阐明诚心诚意待人和傲视别人的不同结果的两句:,。”(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已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其中在欲望方面,用“,,警戒人君戒奢侈、懂得知足。(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1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两句告诉统治阶级,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从而方可使百姓安宁。(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1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意思相近的两句话:,J(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担心言路不通受到蒙蔽,就应该“”;如果担心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应该“”。(则)思虚心以纳下(则)思正身以黜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