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86福利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66922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0286福利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00286福利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00286福利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00286福利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00286福利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0286福利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286福利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13年福利经济学自考复习提要王桂胜福利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第一章I、效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数效用;是指可以用基数,即实数来度量的效用概念;另一类是序数效用:是指不能用基数度量而只能排序的效用概念。2、福利(VVelfare):是指个人生活的华蜜满足程度,也指华蜜美满的生活。效用通常是与福利等价的,但是在某些状况下,却不行相互替代。3、社会福利(SoCialWelfare):是指全部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或集合。4、福利经济学中的探讨对象主要是经济福利。5、福利经济学既具有规范性(normative),又具有实证性(POSitive)探讨内容具有双重性特征。6、主要探

2、讨内容包括:资源配置效率、收入安排、社会福利度量及影响、公共选择等。其次章1、帕累托原理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帕累托改进,属于动态社会资源配置推断标准;二是帕累托最优原理,属于静态社会资源配置标准2、帕累托改进(Pl)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削减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3、帕累托最优(PO)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定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4、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实践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生产、交换等领域。5、纯交换领域下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为:MRs=MRS26、生产领域边际要素技

3、术替代率。RTSa=RTSb7、帕累托最优的综合条件可以表述如下:MRSAB=MRTAB8、完全竞争市场存在两种均衡,一种是单个产品或市场的均衡,称为局部均衡;另一种是一般均衡,指全部产品或全部市场同时达到的均衡。9、福利经济学第确定理是指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10、福利经济学其次定理是指从任一个初始资源配置状态动身,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均衡必定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11帕累托最优是社会福利的标准,反映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状况。12、确定市场经济最佳效率的是一系列市场经济制度,最根本的制度是产权制度。13、产权是指对财产等资源的排他性占有和运用及其他相关的权利,包括

4、财产的运用权、全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产权的类别至少有三种形式:即国有产权、共有产权和私有产权等形式。14、科斯定理:主要内容是:只要交易费用为0,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都不影响最终的资源配置。15科斯其次定理,即当交易费用不为。时,财产权的初始界定影响最终资源配置。由此可见,在交易费用为正时,初始产权支配就很重要,因为这影响到资源配置效率。16、次优原理:是指当现实经济状况不能全部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时,依据现实条件确定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17、第三优型经济是指在部分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同时信息成本和行政成本不行忽视的经济状态。因此,第三优型经济状态是最接近于经济现实的经济状态。第三章1、帕累

5、托改进标准是指某一项政策改革假如在提高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的同时,不变更其他人的福利水平,那么该项政策改革就是有效率的改革。2、补偿原理:假如进行某项政策变革,使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假设受益者可以弥补受损者的损失并且有剩余,那么该项政策变革就是可取的。这种推断社会改革政策是否有效的方法3、补偿原理中的补偿一般是虚拟补偿:包括卡尔多补偿、希克斯补偿和西托夫斯基补偿等形式。4、卡尔多补偿检验标准。卡尔多指出,任何一项经济政策的变革,往往导致价格体系的变动,会使一部分人得利,另一部分人受损。5、希克斯对卡尔多补偿标准特别支持,他认为一次生产改组使A的境况改善、B的境况变差,假如A在补偿B的损失

6、之后仍有改善,那么该生产改组就是有效率的。假如受损者不能通过收入重组来补偿受益者以阻挡改革发生,那么该项改革就是可取的。6、西把麦斯基提出工双向检缝标曲_即对某项社会政策变革既进行卡尔多补偿标准检验(正向检验标准),又进行希克斯补偿标准检验(反向检验标准),又称为双重检验标准。7、李特尔补偿标准:假如在上述虚拟补偿检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实际补偿,也就是进行收入再安排,这些标准才可成为检验社会政策变革是否可取的足够标准。第四章1、经济剩余是社会福利度量的重要工具,它包含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两种基本形式。2、消费者剩余是“为了不失去该商品消费者宁愿支付的金额和他实际支付的金额之差”。消费者剩余事实

7、上是两种情形对比的差额,即:(1)不允许购买该种商品的任何量;(2)在某一价格下购买该种商品相应的量这两者之间的比较。3、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的实际所得和其期望所得之间的差额。4、补偿变差:是指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常所须要赐予消费者或从消费者手里取走的货币量:当价格上升时,要保持消费者的效用不变,就须要给其补贴;反之,当价格下降时,就须要取走消费者多余的货币收入。5、补偿剩余:是指当价格变动之后,假如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并且限制消费者在新的价格下购买没有补偿效应时所情愿购买的数量,在这种情形下应从消费者提取或赐予的货币量.当价格下降时,应从消

8、费者手中提取货币;当价格上升时,应赐予消费者确定的货币补贴。6、等同变差:是指在现行价格下,要使消费者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必需赐予或取走的货币量,当价格下降时,要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必须要赐予消费者确定的货币量;反之,价格上升时,就要取走确定的货币量。7、等同剩余:是指在现价格基础上,假如限定消费者购买价格变动之前的购买量,要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须要赐予或取走的货币量。假如是价格下降,就要赐予消费者确定的货币量;假如是价格上升,则要取走确定的货币量。8、发达国家通常采纳的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有:(1)人为制定高于均衡价格的农产品爱护价格体系,由政府收购过剩产品;(2)供

9、应农产晶价格补贴,使农夫单位产品收入高于市场均衡价格;(3)干脆限制产量,使产品卖价高于市场原均衡价格。关于这几项农业政策方案的比较,第五章论述市场机制的三大分体机制都发挥着特定的作用:第一,价格机制可以正确引导资源流向,因为资源配置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总是要把资源配置到价格高的方向上去。而价格高的方向恰恰是由于资源配置量不足而须要增加资源配置的方向。其次,供求机制限制着在某一资源配置方向上配置资源的数量,因为随着在某一资源配置方向上资源配置量的增多,其供求关系就会发生变更,而供求关系的变更又会影响到价格,价格的变更又会使该资源配置方向的资源流人削减、停止甚至流出。第三,竞争机制会使资

10、源的使者保持较高的资源运用效率。这是因为由于商品的价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的,假如个别劳动时间长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资源运用者而言就意味着要亏损或破产,所以资源运用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必需提高资源的运用效率。2、市场失灵的含义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市场达不到资源最优配置。换句话说,市场失灵是自由的市场均衡背离帕累托最优的一种状况。3、公共物品或劳务具有与私人物品或劳务完全不同的三个特性:第一,效用的不行分割性;其次,消费的非竞争性;第三,受益的非排他性。4、理解免费搭车者”与“公共的悲剧”由于公共品

11、具有三个特征:这一方面使生产者无法通过定价来收回成本,所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不行能向社会供应公共产品;另一方面,也使消费者都寄希望于别人付费购买公共产品,而自己免费享用,做一个“免费搭车者”。这种从单个消费者来看无疑是理性的行为,从整体考察,却是非理性的。因为无人为公共产品付费,所以最终全部的消费者都不能消费公共产品,从而出现所谓“公共的悲剧明显,市场不能向社会供应公共产品是由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公共产品市场。因而.这种市场失灵是由于市场功能存在局限,即便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其也无法向社会供应公共产品。因此,公共物品的基本特性确定了公共物品不能在市场上被自发而有效地生产

12、出来。5、垄断引起市场失灵有两个方面的表现:(1)价格扭曲和产量扭曲;(2)收入扭曲6、社会公允安排失灵表现;社会公允安排失灵表现为:在安排领域,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行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安排。这是因为:(1)市场经济运行的目标是追求效率大化,各经济利益主体考虑的是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由此确定社会的贫富差距加大;(2)在存在垄断的状况下,价格会严峻背离价值,从而使部分人获得不合理收入;(3)市场竞争的初始条件不均等导致收入的差距;(4)经济运行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衡导致非个人缘由的收入差距;(5)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生产要素供求状况的不平衡必定形成要素收入的不合理差距。市场解决不了收入

13、的公允安排问题。7、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的经济主体,但却没有因为好的影响而得到利益补偿,也没有因坏的影响而支付代价。前种状况被称为正的外部效应;后种状况被称为负的外部效应。8、生产厂商为什么不供应公共产品(1)那么公共物品的帕累托有效供应条件就是全部消费者的个人边际支付意愿之和等于生产厂商的边际生产成本;也就是全部消费者的个人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生产厂商的边际生产成本。(2)然而公共物品不能依靠市场调整达到帕累托有效状态,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是消费者隐藏自己的真实偏好,希望别的消费者出钱购买以便自己免费消费的心理,这就是“搭便车”心理。(3)既然很多人可以同时消费一个单位的

14、公共物品,这一个单位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就应当由这些共同消费者按其主观评价来共同负担,而每个消费者的主观评价是多少,则会源于人的自利行为不愿照实表露,每个人都怕别人少说,自己多说,从而自己多负担成本,结果可能是大家都少说自己的主观评价,甚至都说自己的主观评价为零。而这样,既然每个消费者都认为这一公共产品分文不值,生产厂商当然不会生产供应。9、在垄断条件下资源运用的非效率?在垄断经营条件下,由于企业没有外在的竞争压力,所以会使整个企业组织从高层决策者到最低操作层变更行为准则,即由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追求低风险、舒适、享受原则。企业长期如此发展,会缺乏改进生产技术、削减成本的动力,造成产品质次价高,

15、品种单一,没有变更,服务水平低下,挥霍奢侈资源等,从而使企业产品成本高于相应产量规模的最低成本。这就是所谓“资源运用的非效率”,又叫做“x非效率10、广寻租”成本一般来说,人们通过生产性活动获得酬劳,称之为“创利活动。它既可以使自己获利,也可以给社会创建新的财宝;但是,假如人们发觉不生产劳动,也可以从别人那里安排获得一份收入,即“寻租”活动,他就会放弃劳动,特地去找寻利润。但假如社会的资源都用于找寻利润,而不去创建利润,则只能会使社会的财宝越来越少,资源奢侈严峻,这种为找寻租金而奢侈的资源,被称为寻租成本。11、在竞争市场条件下收入安排存在不公(1)竞争市场是遵循帕累托效率原则行事的,它追求的

16、是生产和交换效率而不是安排效率。在竞争市场中,个人收入取决于其要素的边际生产率。(2)假如假定个人的初始禀赋(包括体力、智力、财产、机会等)不同,那么个人的收入就会有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在没有外力的状况下会不断积累,从而出现收入安排的马太效应。这意味着,竞争市场可以保证的只是对全部人而言是一个公允的过程,它不能矫正由于初始禀赋不同等而带来的不公允安排。只要个人的初始禀赋不同,竞争市场的结果必定是收入安排的两极分化,这种低(安排)效率是竞争市场的无奈。但是,安排效率要求的是个人收入的边际效用相等,虽然它并不等于收入相等,但也绝不是收入的两极分化。12、如何理解“搭便车者”行为由于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

17、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削减,于是只要有公共产品存在,大家都可以消费。这样一方面公共产品的供应当然须要成本,这种费用理应由受益者分摊;另一方面,“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策谁来得到它“,即公共产品的供应一经形成,就无法排斥不为其付费的消费者,于是不行避开地会产生如前所述的经济外在性以及由此而出现的“搭便车者”。13、纯粹的公共物品只有同时满足公共物品三个特性条件的产品,才可称作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也就是说,它指的是那种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供应的且在消费上不具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排他性的产品。14、准公共物品事实上,纯粹的公共物品与纯粹的私人物品

18、不是普遍存在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新产品是介于这两个极点之间的。它们既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又具有私人物品的特性。这些产品被称为准公共物品。(1)拥挤性公共物品;(2)价格排他的公共物品。15、为什么纯粹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供应(1)只有同时满足公共物品三个特性条件的产品,才可称作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也就是说,它指的是那种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供应的且在消费上不具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排他性的产品。)(2)因为纯粹公共物品既无必要排斥别人消费,又不行能排斥别人消费,只要有这种物品,人就自然消费。比如国防平安,只要你是本国公民,你就自然享有这一和平平安的环境。私人企业是不会凭国防平安卖出去赚钱的。1

19、6、准公共物品可以同时由政府和市场供应?(1)事实上,纯粹的公共物品与纯粹的私人物品不是普遍存在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新产品是介于这两个极点之间的。它们既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又具有私人物品的特性。这些产品被称为准公共物品。包括拥挤性公共物品;、价格排他的公共物品。(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它既可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供应,又可由政府部门干脆供应,或是由政府部门赐予补助通过市场供应。价格排他的公共物品,其生产和消费很可能会产生正的外部效应,必需由政府财政赐予补贴,否则很可能会出现供应不足。假如由政府部门干脆出资经营,往往也须要通过巾场上的销售渠道,利用市场价格机制,无偿

20、供应的状况是不多见的。西方国家的私人或公共医院、学校、大型交通设施等方面的供应,便属于这种状况。(3)拥挤性公共物品,可以通过向消费者收取确定的费用,从而在技术上实现排他。在这类产品的供应中,市场的因素与政府财政的因素兼而有之。如马路、桥梁及其他类似公共设施的建设,通常要以政府的税收资金为来源,并由政府部门经营。但同时,这些公共设施的运用者或受益者则要以向政府交纳定的运用费为代价。而电影院、剧院、体育设施等,通常是由私人部门出面供应的,但其建设和经营的资金,一方面来源于向运用者收取的费用,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来源于政府赐予的补贴。17、政府对垄断应实行的看法和措施政府应当区分垄断的成因和后果,对垄

21、断实行不同的看法和措施:(1)对正值经营手段形成的产品差别、店堂差别、品牌差别、服务差别应赐予支持和爱护,不横加干涉,以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2)对于不正值经营手段形成的如串谋、非法兼并、价格卑视、低价倾销,恶意损害等要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严格制止。(3)对于经济技术缘由形成的垄断实行或政府经营,或企业自营、政府监管,或允许准人,形成潜在竞争,从而一方面限制行业里企业数量维护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防止企业借垄断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减损。(4)对于因特殊缘由政府干预形成的垄断,要留意有针对性,随时评估政府爱护的时效和必要性以及利弊,该削减时刚好削减,不能随意扩大政府爱护的范围和时间

22、。18、论述解决我国农业外部性问题的基本思路(1)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外部性。我国农业中普遍、独特的外部性现象形成了农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对其发生规律进行分析探讨可以为相应的制度规范供应参考,促使农业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从而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我国农业外部性的主要表现有:1、收益的流失;2、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的无偿供应;3.对其他行业成本外部化的接受;4.对生态环境的成本外部化。(2)我国农业外部性的产生缘由主要是产业优势地位(市场地位)不明显,所以简洁成为收益外部化的供体;其次是农业生产经营特点使农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简洁接受外部成本或流失外部收益,在确定程度上成就了外部性的实现;第三是农业技术大多

23、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在应用上不具备完全的排他性,大多数可以被仿照,这使得技术难以被有效限制,从而弱化了农业技术创新,无法形成现代农业,导致农业在面对工业等非农产业的成本转嫁时显得无能为力。(3)解决的基本思路有:1)强制性内部化。就是指依靠政府吩咐和法律的引入与实行来促进外部性问题的内部化过程。例如,强制性地对排污的非农部门征收排污税,干脆规定污染的最大允许数量,或对农业的收益外部化行为实施补贴,对污染削减者“行贿”(补贴)等。2)诱导式内部化。指对现有外部性问题的改进,或新的防范措施的创建,是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提倡、组织或实行的。诱导式内部化过程中的非正式制度支

24、配有助于缓解强制性内部化中的“制度失败问题。因为非正式制度支配创新不包含群体行动,所以尽管它还有外部效应问题,但却没有搭便车”问题。3)渐进式内部化。指在整体外部性问题困难、宽泛的现实情形下,先针对一些突出的、严峻的外部性问题进行改进,随着这些问题的渐渐缓解、局部效率的不断提高,逐步扩大改进的范围,力求在更大范围内增进福利的过程。农业外部性是一个严峻、宽泛的问题,对其防范也只能逐步实施,以不断的次优来靠近最优。例如,现阶段我们就可以先从最为严峻的“农业外部收益流失”问题着手,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提高农夫收入。第六章1、公共品非排他性:是指物品一旦被供应出来,不行能将拒绝为它支付费用的个人或厂商解

25、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也可以说,公共物品不能因为拒绝付款的个人或厂商而停止,任何人也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方法来把自己所不喜爱的公共物品解除在其享用范围之外。包含三层含义:(1)任何人都不行能不让别人消费它,即使有些人有心独占对它的消费,但要么在技术上是不行行的,要么是技术上可行但成本过高,因而是不值得的。(2)任何人自己都不得不消费它,即使有些人可能不情愿,但却无法对它有所拒绝。(3)任何人都可以恰好消费相同的数量。否则,假如在某人消费以后,别人消费的可能性削减了,那么,也就等于非排他性不存在了。如;国防服务、灯塔。2、公共物品非竞争性:是指公共物品一旦供应出来,任何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

26、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也不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换言之,某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享用的同时,并不排斥和阻碍别人或厂商对其享用,而且也不会削减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物品的数量与质量。这种非竞争性是因为公共物品一般都具有效用不行分割的性质。3、蝇的公共物显是指那种供应应全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而且不具有消费竞争性和受益排他性的物品。4、判别公共物品的步骤要辨别一种物品是否为公共物品,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分析该物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假如不具有非竞争性,则这种物品确定不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假如具有非竞争性则转入其次步。其次步: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识别要看该种物品的消费是否具有排他性,假如不能

27、排他,则该产品有可能是公共物品或是须要限制运用的公共全部的资源。第三步:假如一种物品没有非竞争性,又没有非排他性,则必为纯粹的私人物品,但它有可能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供求平衡。假如该种物品的受益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那么该物品必定是公共物品。5、通过上述的识别步骤,我们可以大体分为以下四种不同类型的物品:(I)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纯粹的公共物品;(国防、灯塔)(2)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纯粹的私人物品;(家具、汽车等)(3)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公共资源;(铁路、桥梁、马路)(4)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教化、电影院、公园设施)。6、产生搭便车行为的缘由:它的存在总

28、体上说来有两个方面的缘由。一是客观缘由:即公共物品自己本身存在消费的非排他性,每个人都信任他付费与否都可以享受公共物品,那么就不会有为资源付费的动机,也就是说,消费者假如须要消费公共物品则不须要支付任何的费用,这确定了消费者在这种状况下不会支付无谓的价格。二是主观缘由:即人的一种道德行为,是人自身利己性的表现。7、政府供应私人物品一般是出于下述两种目的一是为了限制该物品的运用量;二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允的目的。8、公共物品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条件MSE=SMBi=MSEi=n9、公共物品生产所产生的收益分析因为公共物品的生产都是在市场不能起作用或不能有效起作用的地方,即市场失灵领域,所以对于公共物品生

29、产决策的成本一收益分析不像私人物品的生产决策分析的那样是以市场价格作为尺度进行评价的。公共物品生产所产生的收益包括内在收益和外在收益,涵盖了全社会得到的满足,其总和成为社会收益,不仅包括干脆的经济收益,还包括用于满足公共须要的社会福利等。对于其成本分析,既包括干脆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本,还包括对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如环境污染、社会秩序混乱等不良因素。这与私人物品生产决策时所考虑的成本一收益内容完全不同。第七章1、福利经济学:经济学特殊是福利经济学中同等的含义可以大约概括为:同等是指居民能够不受任何自身条件以外条件的限制,在符合社会约定规则的前提下,对经济资源平均或接近平均占有、运用并获得

30、收益。2、福利经济学中的收入安排中同等具体来说在收入安排中同等包括三个层次上的内容:一是收入机会上的同等;二是收入结果上的同等;三是收入实现上的同等。3、机会均等:是指参加市场活动的社会必要条件必需均等,其实质是强调消退生产资料的占有、信息的占有、劳动力的占有上的差异和不均,而不是指市场活动参加者自然条件均等。4、福利经济学中的收入安排中同等的说明:第一,收入机会上的同等主要是指在市场等价交换原则下,社会供应应每一位社会成员相等的参加竞争、就业、投资、盈利等一切经济活动的机会。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企业进入市场,须要有同等的竞争规则,机会均等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机会均等是同等中最基本的内容

31、,是社会公正的根本表现。机会均等是指参加市场活动的社会必要条件必需均等,其实质是强调消退生产资料的占有、信息的占有、劳动力的占有上的差异和不均,而不是指市场活动参加者自然条件均等。每一个人都能按市场竞争规则同等地去争取社会上存在的获得收入或高收入的机会。一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凹凸,从根本上就确定于社会能否向全体居民供应机会均等地参加市场竞争的条件。其次,收人结果上的同等就是个人、企业依据自己的贡献获得同等收入。应当从两个层次来理解。其一,是在收入安排中必需依据同一尺寸、同一标准安排收入,即每个个体获得的收入都与其要素投入的比例相等。假如每个个体获得的收入与其贡献(供应的劳动、资本、技术等)相称

32、,不同的个体因同等的贡献取得同等收入,那么就是结果同等。这一点是保持市场效率的基本要求。其二,这个层次还要求防止居民收入悬殊。第三,收入实现上的同等是指不同个体等量的收入町以购买到等量的相同商品和服务,就是实现的同等;出现个别个体可以凭借享有特殊权利而获得额外的商品和服务,这就是实现的不同等。三层含义上的同等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利上的同等经济主体都是同等的,不能有特权。5同等的衡量标准I)洛伦茨曲线德国统汁学家洛伦茨提出的社会收入安排同等程度的曲线。洛伦茨曲线可以直观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收入安排的总体状况。一般说来,越是靠近对角线的洛伦茨曲线表示收入安排状况越平均;越是远离对角线的洛伦茨

33、曲线,表示收人安排状况越悬殊。2)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虽然形象直观,但无法用语言较为精确全面地概括收入安排总体状况。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计算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指一个社会实际收入安排比例偏离总体平均安排状况的百分比,可用来精确概括地反映一个社会的总体收入安排状况。6、效率的含义效率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经济学对效率问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化的探讨,效率问题比同等问题分歧要小得多。从字面上说,功效的程度被认为是对效率的一种朴实说明。微观经济学的说明是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有效率的。传统经济学的说明是:物质资源的最优配置。所谓资源的最优配置即是指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当然要以资源的

34、自由流淌作为前提条件。效率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指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指资源配置合理和允分利用所带来的社会资源的投入产出比率高,即以最小的投入(或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出。一般地说,相对既定的产出,投入越少,效率越高;相对于既定的投入,产出越多,效率越高。任何国家经济领域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无论是资金、自然资源等物质资源,还是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都是有限的。有效地配置和运用有限的资源来提高效率,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原则。效率可以分为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效率是一个实证性概念,它反映的是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物质变换关系。由于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是在确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因此这种物质变换关系必定

35、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单从生产力的范畴来讲,效率的凹凸体现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力的大小。同时,效率又是一个多维的复合概念。从经济运行环节来看,效率可以分为生产效率、交换效率、安排效率;从时间角度看,效率又可以分为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从空间范围看,效率又可以分为企业经营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宏观经济效率。7、效率的标准对效率问题的分析也是西方经济学的一条主线。但在什么是效率和如何推断效率凹凸问题上,经济学家们基本上都主见帕累托最优原则。帕累托最优原则认为,当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安排和运用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任何重新变更资源的配置方式已经不行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境况变坏的状况下使一个人境况变得更好,

36、就意味着社会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或社会福利达到了最优化。8、资源配置代价既是效率问题也是同等问题9、同等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美国经济学家奥肯首次提出的。在同等与效率一一重大的选择一书中,他明确提出了同等与效率二者之间存在着冲突。同等与效率“是资本主义的民主的双重目标,一方面宣扬和追求一种同等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另一方面,又刺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极分化”。他还认为同等与效率之间的选择是最大的社会经济选择,是经济理论和经济效益的中心课题。同等与效率之间存在着冲突,主要表现在:市场依据经济效率向生产要素的供应者供应酬劳,这些酬劳构成厂人们的收入,要促使经济增长,就必需使酬劳有差别,使收入有差距。这样,要

37、做到收入均等化,就难以使社会保持高效率。因而一国的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目标时就经常会使这种冲突表现为同等与效率的交替。同等和效率这两个政策目标是相互抵触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此长彼消的关系。假如要做到同等(即实现收入均等化)就要牺牲效率(即无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反之,假如要提高效率,那就要扩大收入差距,难以实现同等。这个难题就被称为同等与效率的交替问题。10、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他同等与效率一一重大的选择应实行协调同等和效率的政策措施。当然这些措施在下面也将会有具体的论述,在这里先简洁介绍如下:一是将大企业的一部分股票安排给工人,让工人参加企业重大决策,从而既扩大同等,又提高效率;二是实行负所

38、得税或有限工资津贴,从而既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又不损害效率,不影响企业投资和扩大生产的主动性;三是增加国家的教化经费,使劳动者有受教化、接受培训的机会,订正机会不均等,从而既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又有利于收入的均等化;四是实行“混合经济”结构,即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包括某些部门资本主义国有化在内的社会化的经济相混合的经济,从而使以利润为动机、关切效率的私人经济与不以利润为动机、关切社会福利,关切同等的公共经济两者相互补充。11、论述我国收入安排的公允与效率在我国,收入安排中同等与效率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就转化成如何在收人安排中体现公允与效率,以及如何避开我国收人差距过分扩大(I)我国收入安排制度的概况在

39、社会主义制度下,满足城乡人民的消费须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所以,社会产品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合理安排自然成为一个社会核心问题。它既是社会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又是促进社会物质财宝增长的激励机制。前者是公允问题的体现,后者是效率问题的体现。换句话说,收入安排关系着公允与效率这两个政策目标,而这两个政策目标又是社会发展总目标的手段。经济学家认为收入安排有三个标准。第一个是贡献标准,即按社会成员的贡献安排国民收入,这就是古典经济学中的安排理论。安排理论认为,国民收入应当按生产要素的价格进行安排,劳动获得工资,资本获得利息,土地获得地租,企业家才能

40、获得利润。简洁地说,各种生产要素都依据自己在生产中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相应的酬劳。这种安排标准能保证经济效率,但由于社会各成员在实力,机遇等方面存在差异,该安排又会引起收入安排的不同等。其次个是须要标准,即按社会成员对生活必需品的须要安排国民收入。第三个是同等标准,即按公允的原则安排国民收入。第一个标准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社会成员的实力,后两个标准有利于收入安排的同等,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同等则损害效率,有利于效率则损害同等,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同等与效率的冲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人们共同富有”的政策,收入安排发生了巨大的

41、变更。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安排制度是,坚持按劳安排为主体,多种安排方式并存。把按劳安排和按生产要素安排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允,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依法爱护合法收入,允许和激励一部分人通过诚恳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激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加收益安排。取缔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坚决依法惩处。整顿不合理收入,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需订正。调节过高收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新税种。规范收入安排,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11、论述效率优先,兼顾公允在我国收入安排中的应用

42、(1)效率对收入安排的影响效率在上文中是指资源配置,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则一般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从同等与效率的关系来看,只有实现个人收入安排上的同等特殊是机会和结果上的同等,才能对经济主体产生有效的激励,进而导致经济主体行为的高效率。假如在个人收入安排上存在严峻的机会不同等,很多人没有获得收人或高收入的机会,获得收入特殊是高收入的机会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则使竞争受到限制从而导致低效率。假如存在严峻的结果不同等,不同的人所获收入悬殊,则会挫伤主动性,同样会导致低效率。假如存在严峻的实现不同等,则会导致不正之风盛行,丑恶现象滋生。支配体制下的“平均主义”是严峻的结果不同等,“论资排辈”可谓机会不同等支

43、配内外价格制”则是实现上的不同等,如此种种不同等给我国经济和社会造成厂严峻的危害。(2)公允对收入安排的影响公允不仅只是一种机会均等的概念,公允还被理解为个人收入安排结果上的合理差距,即不能有过大的差距。一般来说,只要个人收入的安排遵循按生产资源对收益的贡献等比例安排,个人收人差距不会太大,是合理的。但由于:(1)现实条件的机会不均等造成个人收入差距拉大。(2)即使按生产资源对收益的贡献等比例安排,也会导致收入安排差距悬殊。故此,个人收入安排的差距是否合理就是两个标准:一是经济意义上的合理;二是社会意义上的合理。前者指只要收入是按生产资源对收益的贡献比例安排的,不管差距有多大都合理;后者是指假

44、如个人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现有的社会相当多人的心态平衡观念,导致社会认同度下降,社会担心定、经济发展受阻、效率下降。而且,一般来说,经济上的收入不合理(一是大锅饭,二是差距大)会导致社会上的不合理。经济上的合理,也不确定在社会上就合理,因为社会意义上的合理与否关键取决于社会多数人的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境况。到此,我们可以说,公允与效率的冲突主要体现为个人收入安排结果在社会意义上的合理差距的公允观念和效率的冲突。这也正是政府制定收入再安排的社会政策的主要缘由。(3)改善收入安排格局的措施收入安排政策的目标应当是既要有利于经济效率,又要有利于同等。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收入安排原则是按劳安排和按生产

45、要素安排,即按贡献标准安排,这有利于激励每个社会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在竞争中取胜。收入安排的基本原则是贡献标准,而收入安排的同等化问题则要通过其他政策来解决。这就是要坚持调整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原则。目前要把这一原则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1)税收政策个人所得税是税收的一项重要内容,最好是通过累进所得税制度来调整社会成员收入安排的不同等状况。累进所得税制度就是依据收入的凹凸确定不同的税率,对高收入者按高税率征税,对低收人者按低税率征税。在个人所得税方面,还要将按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区分开来。对诚恳劳动的收入要按低税率征税,而对非劳动收入(如股息、利息、红利等)要按高税率征收。当然,对非法收

46、入要坚决取缔,上缴国库。除了个人所得税之外,还有其他税种:遗产税和赠予税,是指对财产的转移征收税收;财产税,是指对不动产(如房产等)征收税收;消费税,是指对某些商品和劳务的消费征收税收。遗产税、赠予税和财产税,有利于防止收入安排差距的过大。消费税,尤其是对奢侈性商品和劳务征收较高的税,是一种缩小居民收入安排差距的有效方法。2)社会福利政策假如说税收政策是通过对高收入者或富人征收重税来缩小居民收入安排差距的话,那么社会福利政策则是通过给低收入者或穷人补助来缩小居民收入安排差距。因此,社会福利政策是实现居民收入同等化、缩小收入安排差距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要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各社会成员统一的社会

47、保障和社会保险。包括失业救济金制度,即对失业居民按确定标准发放能使其维持基本生活的补助金;养老保险制度,按确定标准发放老人生活费;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包括住院费用保险、医疗费用保险以及出院后部分护理费用的保险;对有未成年子女家庭的补助;对收入低于确定标准(即贫困线)的家庭与个人的补助,即最低社会保障制度。这些补助金主要是货币形式,也可以有少量的实物。其次,向贫困者供应就业机会与职业培训。居民收人的多少往往与个人的机遇和实力有关,政府可以通过改善穷人就业的实力和条件,来缩小贫富的差距。这方面,主要是实现就业机会的均等,尤其是要保证全部社会成员的同等就业机会,并按同工同酬的原则支付酬劳。同时要使

48、穷人具有就业的实力,包括进行职业培训,实行文化教化支配,实行半工半读支配,使穷人有条件读书,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穷人的文化技术水平,使他们能从事收入较高的工作。第三,对教化事业的资助。包括设立奖学金和无息贷款,帮助学校改善教学条件,资助学校的科研等。对教化事业的资助,有利于提高公众的文化水平和素养,也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安排的差距。第四,建立健全各种劳动者立法。包括最低工资法和最高工时法,以及环境爱护法、食品和医疗卫生法等。这有利于增进劳动者的收入,改善劳动者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从而也削减收入安排的不同等程度。第八章1、阿罗不行能性定理的内容,两个基本要求是:(1)进行选择的人数大于1;(2)公共的选择依次基于个人的选择依次。2、阿罗不行能性定理,满足五条准则:(1)选择者个人处在一种理性状态。对于任何一组给定的个人偏好来讲,社会选择必需产生一种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又具有完全性或完备性以及可传递性。这里完全性是指:对于任何两个不同的可供选择的社会状态X与Y,任何人或者认为X比Y好,或者认为Y比X好,或者认为X与Y一样好。这些方案是社会秩序维持的全部方案,对它们的选择必需是完全明确的。所谓可传递性是指:假如某人认为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