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18自考公共政策复习.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67014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0318自考公共政策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00318自考公共政策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00318自考公共政策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00318自考公共政策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00318自考公共政策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0318自考公共政策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318自考公共政策复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1、政策探讨、政策分析、公共政策的概念、内涵以及三者的关系1、政策探讨与政策分析的比较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者认为两者是同一概念,在学科发展的现阶段,主流相识认为两者在内涵上有明显的差异:-探讨主体不同。政策探讨的主体是学者;政策分析的主体是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政策探讨人员。-探讨重点或范围不同。政策探讨的重点或范围是政策过程、政策系统、政策影响等;政策分析的重点或范围是政策制定。-探讨目的或目标不同。政策探讨的主要目的是建构政策理论,推动学科发展;政策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对探讨成果的评价不同。政策探讨的成果主要是得到学界同仁的认同

2、;政策分析的成果是得到相关决策层的接受。公共政策学的定义及内涵定义: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讨政策内容、政策系统、政策过程,探究公共政策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运用到政策实践,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内涵:一学科对象是公共政策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政策系统、政策过程;学科方法论具有准科学特征,表现在理性与非理性思索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实证探讨与理论探讨结合;一学科性质:跨学科性。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目的:理论探讨与应用探讨结合,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科发展和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政策探讨、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的关系公共政策学是政策探讨与政策分析的总和。2、公共政策学的学科

3、要素构成:探讨对象、探讨方法、概念体系探讨对象一公共政策: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政策群、政策链;政策一般一政策系统一政策过程探讨方法-探讨程序的设计:拟定选题一确定假设一收集资料一分析资料一提出对策一撰写报告一资料收集法: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收集方法一探讨视角和路径:系统分析法;冲突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经济分析法;制度分析法;价值分析法概念体系一核心概念一次级概念-边际概念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线性结构,职能结构,线性一一参谋结构,矩阵结构3、公共政策学的产生时间、标记、创立者及其对公共政策学的界定(1)学科诞生标记: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勒纳、拉斯韦尔;1

4、951年)(2)学科创立者:拉斯韦尔拉斯韦尔对公共政策学的界定:学科产生发展前提必定以民主的政治体制为前提;一学科探讨方法主见逻辑实证;一学科性质具有跨学科性;一学科探讨主体:学者和政府一学科探讨对象:公共政策、社会变迁、社会发展拉斯韦尔认为政策过程依次为:信息一建议一制定一执行一运用一评价一终止公共政策学的发展(1)公共政策学产生时期:20世纪50年头初(2)公共政策学初步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头和60年头前半期(3)公共政策学发展的其次个阶段:20世纪60年头后期到20世纪80年头末。-进入其次个发展阶段的标记:德洛尔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究:概念与运用、政策科学构想一政

5、策科学在其次个发展阶段的成就:方法论多样(公共选择方法、博弈论、个案探讨等);探讨重点由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起先对政策从价值和伦理视角去探讨;起先接受比较探讨。(4)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20世纪90年头以来该阶段所取得的进展:一课题选择的伦理、管理、政府改革取向;一方法论的非科学取向;(80年起)-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成立以及学术刊物面世(70);特地探讨机构的建立(70兰德探讨学院);高校专业以及课程设置(704、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含义(I)强调在引进、消化和汲取当代国外的公共政策学探讨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

6、取其所需,为我所用。(2)汲取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实证探讨。(3)考察、总结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等进行重构和创新。其次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1、公共政策概念的定义及内涵(1)闻名学者对公共政策概念的不同界定一艾斯顿:公共政策是政府机构与四周环境之间的关系;一戴伊:公共政策是一个政府选择要做的任何事或者它选择不去做的事情;一安德森:由政府机关和政府官员所制定的政策;一拉斯维尔: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安排;一伊斯顿:公共政策是对一个社会进行的权威性的价值安排(2)公共政策概

7、念的定义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而经过政治过程制定、选择的方案。(3)公共政策的涵义一公共政策是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一公共政策是由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因此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公共政策是经过政治过程而拟定方案、优化方案、最终选择方案的结果;一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是: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对价值进行的权威性的安排;一公共政策有主动形式和消极形式。2、公共政策产生的初始条件。一公共问题的形成一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一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提示:留意“公共政策产生的三要素”与“公共政策的三要素”的区分。3、公共政策的本质(1)公共政策的相识论本

8、质就是公共政策是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体现在:一理论是政策的指导思想,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理论的内容影响或确定政策的内容,理论内容不同可能导致政策不同;理论的正确与否,确定政策的成败。政策是实践阅历的提升并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和发展。(2)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一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肯定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安排。所谓肯定目标是自利性、阶级性和公共性的混合物;社会资源的配置是指政策主体为实现肯定政策目标而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调配;所渭社会价值的安排是指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权力、财宝等在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分布,一般状况下,政府倾向于把社会价值

9、安排给与其价值取向一样的社会群体。一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体现为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的。一公共政策的偏好性是指政策过程,即政策问题认定、政策方案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以及政策调整与终结等每个环节在肯定程度上均是政策主体基于肯定偏好而做出的选择。这种基于偏好的选择要受到政策主体价值观、自利以及不同利益诉求者力气大小的影响。一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体现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推动。4、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1)管制功能所谓管制就是政策主体通过制定政策使政策对象不做什么来达到政策目的。管制有主动性管制和消极性管制之分:主动性管制就是通过政策使政策对象不能、不敢做

10、政策主体不情愿发生的行为;消极性管制就是对政策对象做出的行为进行惩罚,使其以后不再发生。(2)引导功能引导功能就是通过政策对政策对象的观念、行为以及事物发展进行引导。其作用结果有正向引导和负向引导,假如政策依据事物发展规律进行引导,就会收到正向引导之效,反之就会是负向功能。(3)调控功能运用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社会冲突进行调整和限制。(4)安排功能公共政策的实质就是对社会价值和资源进行权威性的安排,一般来讲社会价值和资源安排易倾向于那些与政策主体偏好一样的政策对象。5、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公共政策具有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2)公共政策是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3)公共政策是应

11、然与实然的统一(4)公共政策是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6、元政策、基本政策与部门政策之间的关系。7、公共政策的形式划分类型。8、政策工具的定义、类型及其划分意义。政策工具:为实现肯定政策目标而实行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机制、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资源等手段。政策工具的类型(1)加拿高校者郝赖特和腊梅什依据政策工具的强制性程度划分为:自愿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强制性工具(2)艾尔莫尔把政策工具划分为:吩咐性、激励性、实力构建、系统变迁。政策工具类型划分的意义意义:政策工具的分类政策工具比较选择、配置的基础,科学的划分有助于政策主体精确地把握各种政策工具的特性,对政策工具做出恰当的选择和合理的配置,进

12、而有效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9、公共政策与法之间的关系。政策与法的相同点一在法治国家,公共政策要具有合法性,必需程序合法和内容合法。一法和政策都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准则、标准;一在法治国家,法和政策的制定可以具有相同的程序政策与法的不同一获得法的形态的公共政策与法的不同(I)侧重不同:政策侧重依据肯定规则进行价值安排和资源配置;法侧重纠察、校正价值安排和资源配置中有关方违反既定规则的行为;(2)执行的主动性不同:政策执行具有主动性;除了刑事诉讼和违宪审查,司法一般实行“不告不理”原则;(3)对权利、义务的统一性不同:法对其对象一般是规定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而政策对政策对象的权利与义务有时并不

13、对称;(4)对实质与形式的要求不同:法的适用要求形式与实质的统一;而政策执行强调实质重于形式;(5)强制性程度不同:法的强制性重于政策的强制性;(6)对稳定性程度的要求不同:法的稳定性要强于政策;(7)干预范围不同:政策的干预范围更大。一未获得法的形态的公共政策与法的不同未获得法的形态的公共政策具有获得法的形态的公共政策的全部特质,但其文本不具有法的特质和规定。关系:政策是法的来源与动力,对法的制定和执行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法为政策供应制定和执行保障,转化为法律的政策具有更强的稳定性。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1、政策系统的构成(1)定义:是由政策主体系统、政策支持系统和政策反馈系统等所构

14、成的有机整体。(2)政策系统的子系统构成-主体系统:政策制定系统:在政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一支持系统:信息传播系统:政策系统的神经,政策询问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政策评估系统一反馈系统:多层次、多网络是政策反馈系统的特点2、政策系统的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工作环境)(1)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又称生态环境)一定义: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一构成:地理自然环境:对政策系统和政策内容有着巨大、长久的影响。经济环境:对公共政策具有确定性的影响。政治法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2)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又称主体认知环境)定义:指政策系统在制定和实施某项公共

15、政策的过程中干脆地对政策系统运行产生影响的政策环境。3、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1)政府权力、政府职能的二重性确定了公共政策的二重性一政府权力就是政府行使的公共权力;一政府行使公共权力必需履行政府职能;一政府职能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政治统治具有阶级性,社会管理具有社会性;一政府行使权力就是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和执行公共政策来履行政府职能;一公共政策是政府推行政治统治的基本工具;一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2)政府权力性质和大小,政府职能结构和多少确定公共政策的性质、类型和数量。4、政府实力与公共政策的关系(1)政府实力的定义:指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制定政策

16、和执行政策的实力。(2)政府实力包括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层次的实力。(3)公共政策实力对政府实力有双重影响:假如政府正确制定并有效实施公共政策,那么就会提升政府实力;相反,则降低政府实力。因此,能否在其职责范围内正确地制定并有效地实施公共政策,是推断政府实力强弱的根本标准。治理实力与公共政策关系(I)治理实力的定义:指政府运用公共权威,协调各类主体(如: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等),维持公共秩序,满足公共须要,维护、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实力。(2)在治理理论下,政府主要是担当公共政策的制定。(3)在治理理论下,公共政策的主体多元。(4)在治理理论下,公共政策的权力运行是双向的。(5)治理

17、理论更为强调政府的政治责任。5、公共利益的内涵界定:公共利益是指能代表一个社会里大多数公民的最好的利益。(2)重要性:谋求和增进公共利益是一切政策的动身点,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归宿,是公共政策获得合法性的基础。(3)公共利益的确定一干脆利益与间接利益一现实利益与将来利益一形式利益与内容利益6、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包括公民的双重身份以及参与公共政策的途径)(1)公民与公共政策一公民与公共政策的紧密联系:公共政策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与公民的关系。一公民的双重身份:既是公共政策主体,又是公共政策客体。只有公民充分参与政策过程且政策结果体现和维护公民利益时,公民的双重身份才会得到有机的统一。一公民参与

18、并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以国家主权者身份,实行全民公决,干脆行使个人权利;通过推选代表参与政策过程,而间接行使个人权利;通过参与利益集团等组织,借助团体力气来影响公共政策;通过个人的学问为公共政策供应指导;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来影响公共政策;实行消极反抗或不合作,或运用各种威逼和抗拒的方式来影响公共政策。7、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关系(以政策过程为逻辑)(I)大众传播与政策制定一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表现在:促进信息沟通,释放社会多元需求,刚好发觉和提出公共问题;催牛热点和焦点公共问题。一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体现在:推动公众议程尽快转化成政策议程;价值取向和利益导向的引领者。一影响公共政策的选

19、择(2)大众传播与政策执行和监控一为政策执行供应良好的舆论支持;一监督政策执行过程。(3)大众传播与政策评估与调整一刚好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看法;一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一推动公共政策的刚好调整。8、公共决策规则(1)公共决策体制的定义:指围绕决策权的安排与配置而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则和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2)公共决策权的配置首长制与委员会制;一集权制与分权制;(3)公共决策的规则一全体一样规则,又称一票推翻制;一简洁多数规则,又称相对多数规则;一肯定多数规则,又称过半数规则、比例多数制。一中国的公共决策的基本规则是民主集中制(4)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一总统制:美国一议会制:

20、英国一半总统半议会制:法国一超级总统制:俄罗斯委员会制:瑞士一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1、政策过程理论模型的含义及其相识论意义;理论模型的定义理论模型又称概念模型,指由一组概念或命题依据其相互间的本质联系而组织在一起的,具有逻辑结构严整特点的网络或框架。模型的相识论意义(1)借助模型有助于相识探讨对象的本质规定;(2)借助模型有助于发觉探讨对象的规律;(3)借助模型有助于明确探讨工作的重点和优先依次。2、揭示相识论本质的理性主义模型、渐进主义模型、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政治系统模型的含义及运用;理性主义模型,又称完全理性模型(1)人性假设:把决策者视为“理性人”(2

21、)决策目标:追求最佳决策(3)主要内容一决策者要解决一个既定的、明确的问题;-决策者能对决策目标、价值等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一决策者能够想到解决问题的全部方案;一决策者能对每个方案进行投入产出的分析;一决策者基于每个方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最优方案。有限理性模型,又称理性优化模型(I)理论提出者:西蒙(2)假设:把决策者视为“有限理性”(3)决策目标:追求满足决策渐进主义模型(I)提出者:林德布洛姆(2)主要内容:公共政策制定就是政策制定者依据阅历对现行政策的局部调整。综合模型(试图调和理性主义模型与渐进主义模型)(1)规范最适模型:提出者是德洛尔(2)混合扫描模型:提出者是埃齐奥尼3、揭示社会

22、本质的机构一制度模型、集团模型、精英模型的含义及运用;精英模型(1)主要观点:公共政策就是社会中的精英的价值或利益偏好。(2)该模型认为: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总是统治阶级的政策。集团模型(1)提出者:莱瑟姆(2)核心观点:公共政策就是各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竞争、斗争的结果。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政治过程的确定性阶段就是制定公共政策,政治过程就是各集团争取影响公共政策的过程;-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就是各利益集团相互竞争的过程;一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各利益集团要获得政策资源的竞争不行避开;一公共政策一般反映在支配地位的利益集团的利益。政治系统模型(I)提出、阐释和完善政治系统分析的是:戴维伊斯顿(2)政治系统模型认

23、为决策主体是:政治系统(3)该模型主要观点:认为政策过程就是输入一决策一输出一反馈的过程(4)重要性:该模型是公共政策分析中最具有说明力,并且具有普适性的一个模型机构-制度模型(1)主要观点:现存国家机构以及各种制度均会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有肯定影响。(2)该模型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调。4、中国公共政策过程模型的含义及特点;中国政策过程模型的内容“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这是基于中国阅历而构建的政策过程模型。其主要内容是:政策制定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政策执行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的特点特点:具有容纳性和

24、狂放性。“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的科学追求是科学决策,而且该模型又是由一些亚模型,如领导-群众模型等组成,因此,以科学决策为根本诉求的其他决策理论,决策模型都可以引进、整合、吸纳到该模型中,同时西方现代社会调查的一些方法与手段等也可以在该模型中得以应用。5、公共决策过程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由于政策问题数量噌加以及政策难度加大,因此须要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1)决策过程的理性化:指公共政策制定者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经过合法程序来制定公共政策,获得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和强制性。(2)决策过程的专业化:由于政策问题困难性加大了决策难度,因此,为了填补决策者的职责与实际实力的差距,须要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决

25、策过程,专业技术人员在决策过程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在政策议程确立、政策目标确立、政策方案制定与论证、政策执行,以及政策效果评估方面从专业角度赐予指导、建议。(3)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决策者和决策参与者要接受合理的决策程序,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从实际动身,对政策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决策。(4)决策过程民主化:在决策过程中,通过构建民主的体制、民主程序,充分保障公民、社会团体、探讨组织的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要充分反映民意。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1、政策问题的定义、内涵及属性(1)政策问题的定义指统治集团或社会上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状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

26、范有相当严峻的冲突或冲突,进而通过社会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实行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纳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2)政策问题的内涵一客观事实或客观情景存在一问题被察觉一问题表现为现实与期望的差距或冲突一借助团体或组织活动一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有必要实行行动来加以解决政策问题的属性-关联性与公共性一客观性与主观性一历史性与动态性2、问题分析方法一边界分析法:对公共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的围进行分析、界定。如贫困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一多角度分析:个人角度、组织角度、技术角度类别分析:包括逻辑划分与逻辑归并一层次分析:可能缘由、合理缘由、可诉缘由一头脑风暴法:指由肯定数量的人从各自

27、角度来探讨一个公共问题,通过设置规则来产生对公共问题的大量观点、看法的一种方法。其过程为:组建团队一看法产出一看法评估一看法排序一假设分析:接受该方法来解决一些困难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存在多方冲突的公共问题3、政策议程的含义及类型(1)定义:指受到政府或公共组织高度重视的公共问题被纳入其探讨,以求解决的过程。(2)政策议程的类型一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一政府议程,又称正式议程4、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及障碍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一问题明朗而严峻一政治权威或专家学者的预料性发动一正确、民主、开放的民主机制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一问题模糊或不太严峻一没有政治权威或专家学者的预料性发动一没有民主、开发的机制一不

28、符合社群的价值规范一受现有制度或程序的限制一问题的诉求方式欠当5、政策议程确立模型科珀的模型一外在创始模型:首先由公众提出,再进入政府议程。该模型适用于民主、同等的社会;内在创始模型:政府干脆提出。该模型在财宝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中常用;一动员模型:政府干脆提出,然后扩散到公众议程。该模型常出现在不太民主的社会里。金登的模型一问题流:关注问题的定义;一政策流:关注与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方案;一政治流:关注政治对解决方案的影响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邮1、公共政策目标一政策目标的含义:共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殊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实行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特征(1)问题的针对性

29、:任何政策都是针对特定政策问题而提出。(2)将来的预期性:由于制定方案、执行方案须要肯定时间,以及政策问题一旦产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更,因此要求政策目标的设置要有预期性。(3)目的多元性:政策问题的困难性要求政策目标多元。-意义:(1)指导政策方案的制定(2)评估政策执行效果以及检验政策质量的标准一-原则:(1)实事求是一可行性、可达性(2)面对将来一预期性(3)系统协调性一多元性(如修正关于个税起征点和税率结构调整)(4)明确具体一政策目标意义所要求(5)伦理(如关于设立禁讨区)一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1)公允:安排对象、安排物、安排方式(2)效率:投入产出比(3)自由(4)平安2、政

30、策规划一政策规划特征:-政策规划主体呈现主体多元和政府主导的特征;一政策规划在时间进程上处于政策目标确定与政策选择之间。政策规划模式:(I)韦默和维宁的政策分析框架问题分析:理解问题一选择和说明目标与约束一选择解决方法解决方案分析:确定政策方案评估标准一设计、阐释备选方案一评估备选方案一选定方案,并说明选择依据(2)帕顿与沙维奇的政策分析模式认定、细化问题建立评估标准设计政策方案评估方案展示、区分备选方案监督和评估政策实施一政策方案的设计原则:(1)紧扣政策目标(2)设计多重方案(3)方案彼此独立(4)方案要创新(5)方案要具有可行性3、公共政策选择:公共政策选择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有实质

31、性意义的阶段。一公共政策选择的环节:一公共政策选择主体(1)国家元首(2)行政首长(3)民意代表(4)法官(5)执政党首脑以及军事首长-公共政策选择原则:(1)敬重科学分析的价值(2)考虑各方利益平衡(3)发挥决策者的能动作用(4)遵原有关程序的规定一政策方案的评估与择优(注:预料性评估方法和可行性评估方法):一预料性评估预料性评估的重要性:它是政策方案评估的一种最基本方法。预料性评估步骤:方案调查一具体探讨一进一步分析一试验式证明预料性评估的方法:外推预料:预料人员依据目前的和历史的数据,来推断将来社会状况。(阅历数据为基础,归纳法)理论预料:主要以立论假设和以前现在的一些数据,来推断将来社

32、会状况。(阅历数据和立论为基础,演绎法)推断预料:对各种推断进行推导和合成(以各种推断为基础)一可行性评估:技术可行经济可行政治可行行政可行一政策选择的合法化:(1)公共政策选择合法化的含义:指决策主体依据有关法律,依据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2)公共政策选择合法化的内容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程序的合法化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政策问题确认政策议程建立政策目标拟定政策规划政策选择:政策论证,政策审议,政策接受政策选择合法化4、危机决策一危机决策的含义:指组织在有限时间、有限资源等约束条件下,做出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一危机决策的构成要素:问题发生、发展具有突然性、急剧

33、性;决策者可利用的时间、资源有限;决策问题危及到许多方面;决策后果难以预料一危机决策与常规决策间的关系:危机决策根源与常规决策不当有关,通过危机决策可以进一步完善常规决策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1、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作用;含义:是政策执行主体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的内容变为现实,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行动过程。其本质是遵循政策所进行的全部行动的总和。特点:(1)目标导向性(2)内容务实性(3)行为的能动性(4)手段权威性作用:(1)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2)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3)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2、“上下来去”政策执行模型;3、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

34、;(I)执行性:是政策执行机关最主要、最核心的特性(2)服务性(3)权威性(4)法制性4、下级执行人员执行行为的作用;(1)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政策执行的主体行为(2)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保证(3)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5、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方法;一优化公共决策机制一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机制,主要是要优化公民参与机制,创新激励机制一构建政策执行的功能共享机制,主要是构建信息沟通机制,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完善执行监督机制一完善政策执行的利益均衡机制,主要是构建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引导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利益调整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6、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

35、主要因素;(I)政策本身一政策的合理性一政策的具体性一政策的稳定性(2)执行主体一执行组织的状况:包括执行组织的结构的合理性,执行组织的权责的明确性。一政策执行人员的状况:包括执行人员的利益、心理、学问和实力。(3)政策对象(4)政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是政策执行的最深层的环境,是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文化环境。7、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含义、表现形式以及矫正偏差的对策;含义:指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政策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表现形式:(1)象征式政策执行一“阳奉阴违”(2)附加式政策执行一“土政策”(3)残缺式政策执行一“断章

36、取义,为我所用”(4)替代式政策执行一“挂羊头,卖狗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5)观望式政策执行一“软拖”(6)原搬式政策执矫正偏差的对策:(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一收益分析(2)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度(3)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养(4)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限制和监督(5)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8、公共政策无效执行的具体表现;一执行机制与执行者的素养缺陷;一利益群体的影响;一政策执行原则把握不好;一政策执行环境影响一政策目标群体影响9、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与机制(I)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一忠实原则一民主原则-法治原则一创新原则(2)公共政策有效执行机制一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单个执行组

37、织,多个执行组织)一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参与执行安排拟定、参与执行监督与执行评估。一公共政策的激励机制一公共政策的责任追究机制一公共政策的监督机制第8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1、政策评估的作用、类型、过程政策评估过程(1)评估打算阶段-明确评估目的-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安排-明确评估条件(2)评估实施(3)评估总结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1)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正式评估是占主导地位的评估方式(2)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3)预评估、过程评估、结果评估(4)单一政策评估、符合政策评估政策评估内容(1)政策成本评估(2)政策需求评估(3)政策效益评估(4)政策过程评估(5)政策影响评估(6)政策价值评

38、估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1)是获得政策运行相关信息的手段(2)是进行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3)是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4)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前提(5)是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策略(6)是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保证2、影响政策评估的因素(I)政策相关信息(2)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3)政策目标(4)政策的成点成本(5)政策评估方式、方法3、政策评估的标准(1)事实标准-政策效率一政策效益一政策影响-政策回应性(2)技术标准多样化系统化一数量化(3)价值标准社会生产力标准一社会公正标准一社会可持续发展标准4、政策监控的内容、类型、功能、过程公共政策监控功能(1)使政策制定过程合法化、科学化、民主化(2

39、)保证政策执行有力(3)保证政策评估的客观、真实、精确(4)明确政策调整方向公共政策监控类型(1)预防性监控、过程性监控、结果监控(2)常常性监控、引发性监控公共政策监控过程(I)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监控(2)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监控(3)对公共政策评估过程的监控(4)对公共政策调整过程的监控公共政策监控的内容(1)政策监控主体(2)政策监控对象(3)政策监控目的(4)政策监控过程第9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1、政策稳定的内涵、意义、动力因素(1)政策稳定的内涵政策稳定是指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政策目标不变,且仍由既定的执行机构接着实施。政策稳定是相对的。因为在时间上它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40、在空间上,它是局部性和全局性的统一。(2)政策稳定的意义一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一有利于贯彻决策者的确定一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提高政策效果-有利于降低政府的成本(3)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一决策主体的相对稳定一政策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一政策本身稳定(政策目标未变;政策有效;政策合法;修改政策困难;接续政策失败;终结政策失败)一政策环境稳定2、政策变动的含义、缘由(1)政策变动的含义是指政策系统对内外部环境的变更所做出的适应性改革。(2)政策变动的缘由决策者变动一政策环境变更一政策资源限制一政策失效或低效一政策合法性受质疑3、政策创新的含义、动力(1)政策创新的内涵政策创新是指政策主体依据政策所

41、处内外环境的变更,变更现有政策,创建新政策的过程。政策创新与政策变动的不同。(2)政策创新的动力内部动力(政策主体的变革愿望;政策本身的低效等)-外部动力(经济体制的变革;公众的诉求;地区竞争的须要;国际竞争的须要)4、政策调整的含义、内容、形式、缘由、作用、原则(I)政策调整的含义指依据政策评估或者政策监控所反馈的信息对原政策进行增删、修正、更新,时期更加适应政策对象和政策环境。政策调整具有渐进性、局部性、动态性(2)政策调整的内容一政策目标调整一政策主体、客体调整一政策方案调整一政策执行方案调整一政策关系调整(3)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一政策的增删-政策的修正一政策的更新。(4)政策调整的原则

42、一实事求是原则(首要原则)一渐进调适原则一追踪反馈原则(5)政策调整的缘由一利益刚性的限制一现有政策的限制-公共意志的集中一变革成本的约束一人类理性的局限社会稳定的须要(6)政策调整的作用:一刚好纠偏、预防失误一协调关系一发展完善5、政策终结的含义、对象、缘由、作用、策略(I)政策终结的含义依据政策评估结果,终止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2)政策终结对象:一功能终结(最难)一组织的终结一政策本身的终结一政策执行方案的终结政策终结的作用:一节约政策资源一提高政策绩效一促进政策优化政策终结的策略:一重视劝服工作一营造有利于气氛一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气一废旧立新,缓和终结压力-先试点

43、,避开冲突激化一终结部分,削减代价(3)政策终结方式:政策废止(是最干脆、最彻底的方式),政策替代,政策分解,政策合并,政策缩减第10章公共政策学学问的应用1、政策分析的含义、作用2、政策分析的要素、原则、过程政策分析的要素与政策内容和政策过程的构成要素是一样的(I)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是政策分析过程的中心任务)(3)政策方案(4)政策模型(5)评估标准(6)实施结果(7)环境(8)信息政策分析原则(1)民主化原则(2)系统性原则(3)协调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分合原则(6)预料原则政策分析的过程(1)问题构建(2)预料(3)规定(4)描述(5)评估3、政策探讨组织的作用、类型应用性政策探讨组织的作用(1)向决策者供应政策建议(2)供应新的理论、方法(3)供应有关政策实践的信息(4)向政府输送高政策素养的人员(5)对公众进行政策教化应用性政策探讨组织的类型(1)行政型政策探讨组织(2)事业单位法人型政策探讨组织(3)学术型政策探讨组织(4)产业型政策探讨组织(5)民办非企业法人型政策探讨组织4、政策分析师的素养、职业伦理政策分析师的素养要求(1)具有政治头脑(2)具有总体、全局观念(3)具有弹性思维(4)具有洞察力(5)具有预料力(6)具有创新精神政策探讨组织和政策分析师的职业伦理(1)道德品质要求,实现目的性与责任性的统一(2)行为要规范(3)要有正确的价值推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