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衰亡原因.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68617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唐代衰亡原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唐代衰亡原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唐代衰亡原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唐代衰亡原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唐代衰亡原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唐代衰亡原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唐代衰亡原因.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浅析唐朝衰亡原因肖营子高级中学唐友李唐王朝289年,21个帝王的“大治大乱。难忘“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清史美誉,难忘“元和中兴与“大中之治的末日余辉。安史之乱成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黄巢起义瓦解了唐王朝的政治生命。曾经辉煌世界的大唐王朝,是若何走向衰亡的本文试图从5个角度探究一下大唐帝国的兴亡沧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场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

2、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经济矛盾,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经历了安禄山起兵、唐廷还击、长安失陷、马嵬兵变、肃宗即位、睢阳之战、安禄山被杀、邺城之战、史思明复叛、乱事告终等阶段,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社会混乱。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燃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楼荆(楼应

3、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八2、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根基,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3、剥削加重。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缺乏,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锋利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这些叛乱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4、边疆不稳。经过安

4、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数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5、经济重心南移。安史之乱,促使中国历史上北民南迁,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6、西域得失。其实就历代原王朝而言,经营西域不外乎内外两方

5、面的原因。就内部来说,控制了西域既可张扬国威,又保证了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就对外来说,控制了西域就可以牵制和削弱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并进而保障河西,陇右的安全,防止南、北两个方向游牧民族势力的集合。吐蕃攻陷关陇之后,西域地区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战略意义,西域的存亡对整个唐朝边防来说已经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所以西域虽有“奉国之诚”,朝廷却因“事势不及相恤,不得不采取了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753年前后,正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全盛时期,但是此后随着国内政局的的剧烈变化,唐朝在西域的势力也大大衰退,由顶峰跌入了低谷。柏杨曰:“安史之乱是唐王朝政治腐败和军事管理松懈的结果,它与前几次的政治斗争是截然不同的两种

6、性质。以前的政治斗争,仅仅是皇族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目的并不是为了推翻唐朝的统治,而这次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唐朝统治者,目的是要改朝换代。晚年的唐玄宗已经失去了年轻时候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安禄山正是在他一步步的放纵之下走向反叛道路的。梁启超说:“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安禄山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只是一个有野心的莽夫。他实行残暴的军事政策,激起了老百姓的极大愤怒,一场不得人心的战争最终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这次打击却把唐王朝从兴盛的顶端拽到了“死亡的边缘。“安史之乱留下的各种隐患导致了唐朝最终走向了覆灭的道路。“喜那么连横而叛上,怒那么以力而相并:藩镇割据藩镇割据通常指

7、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朝中央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公元712年公元756年)时期,由于均田制瓦解,建设于其根基上的府兵制亦随之瓦解,开场实行募兵制,募兵制的恶性开展形成了藩镇割据。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大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见天宝十节度使)。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

8、显着,经常以一个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藉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贺拔延嗣被任命为凉州(治今甘肃省武威市)都督,为防范吐蕃的入侵,河西藩镇成为唐朝第一个藩镇。唐玄宗时开场置有大量的藩镇。例如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始置幽州藩镇(驻今北京市)节度使与朔方藩镇(驻今宁夏灵武市)节度使。开元五年(公元717年)置剑南藩镇(驻今四川省成都市)节度使。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开场设置安西四镇节度经略使。至唐玄宗天宝年间,已增至10个节度使: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

9、岭南节度使。伴随着边地藩镇的设立,府兵制逐渐被募兵制所取代,边地置有大量的精兵,共计四十九万士卒和八万匹战马屯驻边地。安史之乱全面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平叛后,藩镇割据的形式膨胀。唐德宗时期,河北一带的藩镇叛乱,用来镇压叛军的一支部队趁势占领京师长安,德宗逃到汉中,用了4年的时间才平定,史称泾原兵变。这虽然是藩镇割据初年的叛乱,但是范围却越来越大。史称,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从唐代宗李豫初年到唐德宗李适末年(公元762年公元805年),是割据形成开展时期。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乱以史朝义自缢,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而宣

10、告完毕。但朝廷以无力彻底消灭这些势力,便以赏功为名,授以节度使称号,由其分统原安史所占之地。藩镇割据形成开展。从唐宪宗李纯,永贞元年至元和末年(公元805年公元820年),是讨伐叛镇的时期。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唐宪宗即位,在他祖父十多年努力之后,中央军力和财力都有了一定根基,他开场执行削藩政策。经过几次战争,唐宪宗派兵平定了藩镇割据,但根子却并没有除掉,许多藩镇趁平定一些民变之机,扩大势力范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十月,唐邓节度使李想率领九千士兵雪夜袭克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了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平定了淄青李师道。沧景、卢龙、成德等镇相继归顺中央,唐朝曾

11、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全国外表上维持统一,是为“元和中兴。从唐穆宗初至唐懿宗末(公元821年公元874年),是藩镇复活并延续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内,不管是在唐朝控制的地区,还是割据藩镇控制的地区,都经常发生牙将逐帅的事件。这是藩镇割据的另一种表现形态,是权力下移的象征。从唐僖宗乾符二年至唐亡(公元875年公元907年),是藩镇相互兼并的时期。唐僖宗以彳发,社会矛盾激化,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爆发,这时在全国逐渐出现了许多割据势力。农民起义军失败后,这些藩镇立即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中。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名义上的中央朝廷也被藩镇之一朱温夺去了,演变为五代十国,成为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北宋

12、王朝的建设者赵匡胤吸取了藩镇乱唐、亡唐,以及五代藩镇割据为害国家的教训,削夺禁军将领和藩镇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终于完毕了中唐以来200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纂的?新唐书?认为,藩镇日趋强大,唐王朝日益衰败,并终于被灭亡,是朝廷决策重大失误的必然结果,也是唐朝军事制度败坏的必然结果。?新唐书兵志?日:唐朝中期以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日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赵翼?二十二史札记?:“秦汉六朝以来,有叛将无叛兵。至唐中叶以后,那么方镇兵变比比而是。盖藩帅既不守臣节,毋怪乎其下从而效之,逐帅、杀帅视为常事。为之帅者,既虑其变

13、而为肘腋之患,又欲结其心以为爪牙之助,遂不敢制以威令,而徒恃厚其恩施,此骄兵之所以益横也。唐朝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的历史,留给后代的教训起码有以下几点:第一,军队应由中央政权直接地、牢牢地控制,不能变成将领的私人军队,不能变成将领的亲兵。第二,将领的权力不能过大,不能大到朝廷失去控制的地步。不能把军权以外的行政、财政等权都交给将领,让他们私自任免文武官吏、征收赋税,任意扩大军队。假设把这些权力都交给他们,他们便有了搞独立王国的资本。到时朝廷想制约他们,也无能为力了。?新唐书?说得好:藩镇“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于是,“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朝廷举

14、措失当必然导致这样的结果。第三,将领跟军队,应有合有分。不要一支军队始终归一位将领统领,一位将领始终掌握那一支军队。将领在一地也不能呆得过久。铁打的营盘流动的将帅,将领应按一定年限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队之间流动。使其无法拥兵自重,无法为了自己的私利跟军队结合起来,将其变成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第四,要慎择将帅。在委任将帅问题上,就是要实行“疑人不用。不能委派不可靠的人镇守一方,独挡一面。唐朝用安史旧将担任节度使,以致河北三镇不再为朝廷所有,教训太惨痛了。第五,朝廷要掌握军事将领的任免权,此权不能假人,不能旁落。要做到不管什么人,不管他是节度使还是经略使,一纸命令就能将其调动,或将其免职。第六,军事

15、将领也要有监视。但唐朝中后期用宦官作监军,却是大大的失策。作为监军的宦官,很快就为藩镇所收买,为藩镇割据推波助澜。文武官员参用,以文制武,或者不失为古代的一个可行的方法。史学家吕思勉说过这样的话:“藩镇割据的局面长期存在于唐王朝的统治之下,他们就像蛀虫一样,蚕食着唐王朝这片本就破碎疆土。唐王朝经过几代皇帝的共同努力才改变了这种情况,但也只打击了一些极其嚣张的藩镇,其他藩镇虽然有所收敛,但也只是起到了治标不治本的作用。浊乱天下:宦官专权宦官专权,是古代社会的一种病态政治。唐朝宦官的演变那么可以从宦官与朝官之间的斗争仔细探索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次:1、从唐太宗到唐睿宗时期,是唐朝宦官势力开场抬头的阶

16、段。唐太宗不允许宦官干预政治,官位最高的内侍也不过四品,制止上升到三品以上。然而,玄宗(712756年在位)即位后,破坏了太宗的禁令,“不惜赏赐、封爵,宦官中黄衣以上的高官达3000人,朱紫衣千余人。其中有当上三品将军的,门前有持戟护卫。在宫中也率领大队人马,行仪威严,威风凛凛。这是?新唐书宦官列传?中描述的景象。不光如此。从这时起,宦官承受命令、率领军队,出征讨伐,或作为皇帝的使者被派遣到地方。其权势之大,正如?旧唐书?中所说:“宦官监军之权威过于节度使,其出使诸郡皆辟易。中宗复位后,韦后当政,为了扩大内朝权势,开展阉人势力,并授予宦官品爵,人数增至3000多。中宗还派宦官外出监军,开唐代宦

17、官监军的先河。同时,各派宫廷政治势力为了窥测上意,探听消息,纷纷巴结拉拢宦官。当时李隆基为了消灭韦后势力,就曾利用过宦官高力士等人,这说明宦官势力已开场抬头,力量不可无视。2、“安史之乱是宦官开展的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发生后,唐肃宗李亨因强藩作乱、险亡其国而开场对武将妄加猜疑,宦官那么大受宠信,开场内掌军队,外监诸将,其权力从内廷向外朝逐步延伸,从间接向皇帝进言干预朝政到直接把持军政要职,最终形成了专权格局。安史之乱(玄宗、肃宗在位时期,755763年)后,宦官集团利用皇帝和藩镇(节度使)的矛盾,不断扩大权力。到德宗(780-804年在位)时,皇帝为防止武将叛乱,将他身边信任的宦官都任用为近

18、卫军的统帅。由此,虽然皇帝的安全得到一时的保证,但同时起到加强宦官权力的决定性作用。?新唐书?中说:“由此,权势下移,政治、军事尽收于宦官之手,任意为之。安史之乱到达最高潮时,玄宗让位于肃宗(756761年在位),给肃宗服务的宦官李辅国使用阴谋,将玄宗事实上软禁起来,使其郁郁而终,他本人遂升至兵部尚书(陆军大臣)。这在唐朝是空前的大事。后来,他探知张皇后要杀自己,就先发制人,杀死皇后,让服从他的太子即位。这就是代宗,在这一朝,李辅国荣升为他日思夜想的宰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宦官宰相。3、永贞革新:贞元二十年(804年,唐德宗死,顺宗即位。唐顺宗因病不能理事,时任起居舍人和翰林学土的王叔文和王

19、佐遂专制朝政。他们先后引进柳宗元、刘禹锡、韦执宜、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发布了废宫市和五坊小儿,制止节度使向皇室进奉财物的月进、日进等一系列革新措施。后又派大将范希朝接收宦官的神策军兵权。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当即发动宫廷政变,逼迫顺宗禅让帝位,立太子李纯为帝,是为唐宪宗,并改元永贞。王叔文、王倭被贬杀。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4、甘露之变:唐文宗即位后,鉴于他的祖父宪宗李纯、父亲穆宗李恒、长兄敬宗李湛等都是被宦官废杀或扶立的,故决心依靠和利用朝官李训和郑注铲除宦官势力。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李训谎称金吾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企图在宦官前往观看时,将其全部诛杀。不料事泄,宦官遂派禁

20、军大杀朝官,史称“甘露之变”。从唐宪宗至昭宗末期,是唐朝宦官专权的鼎盛期。宪宗以后到唐亡的9个皇帝,除敬宗以太子身份即位外,其余的都是由宦官废立。唐文宗哀叹自己还不如周赧王、汉献帝,他说:“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皇帝为了保住帝位,也只得巴结、纵容宦官,如宦官杨复恭以拥立昭宗有功,自称“定策国老,骂昭宗为“负心门生,昭宗也无可奈何。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中,还有谁敢跟他们作对呢“甘露之变就发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东汉之衰,宦官最名骄横,然皆假人主之权,依凭城社,以浊乱天下,未有能劫胁天子如制婴儿,废置在手,东西出其意,使天子畏之假设乘虎狼而狭蛇虺,如唐世者也。司马光。唐朝宦

21、祸最甚,究其原因,司马光先生也是一语道破:所以然者非他,汉不握兵,唐握兵故也。唐朝国祚289年,后期的80多年,皇帝的废立由宦官掌控,权利也被宦官所掌握。这是唐朝“宦官专权的特点。宦官专权几乎贯穿了唐朝的中后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宫弑帝,专权横行,无恶不作。自号称“欺压皇上的老奴李辅国始,继而有逼宫弑帝的俱文珍与王守澄、经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称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时的权阉杨复恭、刘季述等人。这些人个个都是生前显赫无比,死后臭名昭著的大宦官。在传统的关于唐代宦官专权的影响的评价中,多数人持全面否认的态度,但在唐代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唐代的宦官专权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其影响应当全面客

22、观评价。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日益严重,而这一时期也是唐朝政权最为混乱的一段时期。藩镇割据势力连年征战,或互相攻伐,或联合起来对抗中央政权。唐朝政府为加强对藩镇割据势力的控制,推行宦官监军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割据扩大蔓延的作用。可见,宦官专权对当时的维护国家统治,稳固国家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宦官专权在唐代最为典型,其中一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唐代的宦官可以控制皇帝的废立。从客观角度来看,对皇位继承问题的控制,可以防止统治集团内部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乱战,从而保持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从这一角度看,宦官专权由其积极的一面。相对于他的积极影响来说,消极影响那么是十清楚显的。唐代宦官贪赃纳贿的现象屡见不

23、鲜,甚至不少宦官卖官鬻爵,公然索贿,败坏了社会风气,扰乱了唐朝的政治制度,加剧了唐朝中后期以来的政治腐败和社会的黑暗程度。另外,宦官常常从私利出发,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不惜陷害有才能的大臣将领,从而削弱了唐朝的力量,加剧了藩镇割据势力的兴起。同时.,宦官也欺压百姓,“唐代宦官祸害百姓尤烈者,是为宫市。所谓宫市即是宦官以给宫廷采办物品为名,在长安市场强行收买百姓物品这些强取豪夺的行为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在封建社会,政治统治有两大要害一一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这对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非常不利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生这种争斗,就是这个朝代末日降临的一种警告。宦官之害当推封建社

24、会之首。受过宦官之害的不只唐朝一个朝代。事实证明,所有宦官当权带来的都是坏的结果,宦官势力一旦形成,就很难消灭,这也是很多朝代开创之初就订立严禁宦官干预朝政的原因。“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朋党之争朋党之争,指封建士大夫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之间的互相斗争。影响最大的发生在唐代的“牛李党争。唐中叶牛李党争的时间,大体上是从唐宪宗末,经穆宗、敬宗、文宗到武宗初,前后大概四十多年时间,唐代的党争,在高祖朝,有太子李建成集团和秦王李世民集团之争;在高宗朝,有长孙无忌、褚遂良与李义府、许敬宗之争。至唐中后期,党争剧烈,卷入其中的官员较多。其中,以牛、李党争最为著名。宪宗元和三年(808

25、),制科考试时,牛僧孺、李宗闵在策论中批评时政,抨击宰相李吉甫,遭李吉甫排斥,久不叙用。到唐穆宗时,牛僧孺曾一度为相,李吉甫之子李德裕等,指斥李宗闵主持科考舞弊,李宗闵等人被贬官,斗争更趋复杂。朝廷大臣分化组合,形成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派相互倾轧四十余年。李党领袖李德裕和郑覃皆出身士族高第、宰相之子,皆以门荫人仕,主张“朝廷显贵,须是公卿子弟。而牛党领袖牛僧孺、李宗闵等,多由进士登第,反对公卿子弟垄断仕途;在对待藩镇的态度上,两派各执一词。李党世代公卿,支持唐廷抑制强藩,因为节度使强大,影响他们的利益;牛党大多来自地方州郡,与藩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利害相关,

26、主张姑息处之,希望朝廷成认割据事实。在对待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问题上,双方态度也相去甚远两党争持日久,最后变为意气相攻。除去不同利害,已无明显的政见不同。如当时朝堂宦官擅权,两党争相攀附权阉,以为援助。两党交替执政,相互攻伐,使腐败的朝廷更加混乱。唐武宗时,李德裕高居相位,将李宗闵贬斥流放封州;宣宗时,牛党失势,李党皆被罢斥,李德裕被贬死崖州。宣宗时牛僧孺病死,牛李党争才告完毕。唐文宗为此感慨:“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牛、李两个朋党的争夺,本质上是权利之争。谁失势,便全力排挤对手,任用己党之人。一个朋党失势(出任宰相),便尽全力排斥敌对朋党之人,让出官位给自己一党。唐朝的亡,亡在白马之祸。朱

27、温杀唐之旧臣于白马驿,从唐宰相裴枢、独孤损起,被杀唐臣数百人,杀他们的罪名是朋党,从此唐朝廷为之一空。次年,唐哀帝逊位于朱温,唐帝国到此为止。可见牛李朋党之争的出现,实为亡国之兆。唐代的朋党之争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一起构成了影响中晚唐历史进程的三大历史因素。朋党之争的出现不仅毒化了政治空气,影响了中央政府的运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导致了当朝官员士大夫价值观的集体蜕化,他们抛弃了传统儒家文化中士大夫的价值观,而全部投入到无限度的争权夺利与尔虞我诈的过程中。他们最终没有将自己身上优秀的文化素养转化为优秀的政治素质,也许这正是唐代党争的最大悲哀所在。冲天香阵透长安:黄巢起义黄巢起义又被称为黄巢之乱,指的

28、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普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经过起兵反唐、转战江南、拥兵北伐、称帝长安、败亡齐鲁、起义后续等阶段,最终失败。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黄巢起义,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避实攻虚,走遍今天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省广阔地区,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但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前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根基,故而很难持久下去,使起义军最后失败。黄巢起义失败后,唐朝又勉强维持了二十三年统治。哀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宣武节

29、度使朱温受禅,建国号为梁。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菊花说明了黄巢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还有一首是,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假设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革命理想孕育于失落的心境之中。历史似乎苛刻黄巢,对于他的评价趋于消极:?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黄巢传?载:“贼围陈郡三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俄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碧,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假设是。?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下?:“楷击陈州败死,巢自围之,略邓、许、孟、洛,东入徐、衮数十州。人大饥,倚死城堑,贼俘以食,日数千人,乃办列百

30、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资治通鉴第二二五卷?“巢益怒,营于州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衮等数十州,咸被其毒。“黄巢围陈州几三百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率众几十万,转战十几省,持续十几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宏伟壮烈的农民革命战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它沉重地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表现了农民战争对封建社会的改造作用。同时,起义也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打破了原来中央与藩镇之间、藩镇相互之间的均势。这支农民军以“冲天的革命思想,第一次提出“

31、均平的战斗口号,建设了革命政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制度。标志着农民战争开展到一个新阶段,给后世的农民斗争以重大的影响。唐朝衰亡原因总结:唐朝自唐玄宗天宝年间以后的150多年里,一直处于动乱之中。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灭亡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藩镇长期割据,与中央对抗,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宦官专权,使皇帝大权旁落,严重破坏了国家正常的统治秩序;朋党之争,瓦解了统治集团的力量,严重动摇了唐朝统治的阶级根基。政权日趋腐朽,百姓的生活也日趋悲惨,最终导致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在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唐朝统治彻底崩溃,统治中国289年的大唐帝国寿终正寝了。大唐王朝的衰亡原因,留个后人无穷的品味与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