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科版选择性必修二 3-2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浙科版选择性必修二 3-2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作业.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3.2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学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课时分层练【夯实基础】知识点1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单向的营养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1 .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作食物链,下列食物链的书写正确的是()A.阳光水稻害虫f青蛙B.草植食昆虫食虫鸟C.浮游植物一浮游动物一小虾一大鱼D.植物遗体真菌动物f蜕螂2 .下列能正确表示一条完整食物链的是()A.草一鼠一蛇T山鹰B.草一鼠T蛇T山鹰一细菌C.鼠一蛇一山鹰D.阳光一草一鼠一蛇山鹰知识点2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3 .下列关于生物富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2、生物富集只能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发生B.生物富集可使有害物质浓度沿食物链递增C.在生物体内积蓄的有害物质可能是难降解的化合物D.生物富集会使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环境中的浓度4 .下列有关生物富集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富集现象是通过食物链实现的B.排放到生态系统中的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积累C.生产者吸收有害物质,体内含量较多D.生物富集现象是全球性的知识点3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的生物量或个体数量关系呈金字塔形5 .下列对能量金字塔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金字塔能直观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能量的关系B.能量金字塔通常是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C.能量金字塔的最高营养级位于金字塔的最底层D
3、.能量金字塔的形状体现了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征6 .如果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鸟又以该树上的昆虫为食。那么树、昆虫和鸟的能量金字塔应是().II.IIA.1.II1B.,II1IIC.1II1D.I11I1【能力提升】7.某大麦田中存在下图所示的食物网。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有2条食物链C.蝗虫是初级消费者8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链和食物网A.B.B.大麦属于生产者D.青蛙属于第二营养级C.D.蝉属于()C.第三营养级D.第四营养级9 .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所描述的食物链中,A.第一营养级B.第二营养级10.如
4、图表示的食物链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A.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一营养级B.一种动物可处于多个营养级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1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网)B.食物链(网)和能量金字塔涉及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不同C.生产者不一定都是植物,植物也不一定都是生产者D.异养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13.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这是由于()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B.消费者不只以一种生物为食C.一
5、个消费者只能在同一营养级D.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失14.下封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只含一个食物网B.捕食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C.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属于三级消费者D.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以捕食食物链为主【综合素养】15.如图为某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所示生态系统的基石是(填图中生物)。大角猫头鹰所处的营养级为。(2)若鹰的数量因某种原因明显减少,则田鼠的数量,最后趋于稳定。图中捕食关系的形成是长期的结果。(3)要保证该生态系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总能量增加,前提条件是(4)与该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的土壤中有机物质可
6、能更多,原因是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阳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作为食物链的起点,A错误;B、该链状结构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草与消费者植食昆虫、食虫鸟三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B正确;C、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小鱼和大鱼之间箭头方向指向错误,C错误;、真菌属于分解者,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D错误。故选B。2 .答案:A解析:A、草是生产者,鼠吃草,蛇吃鼠,山鹰吃蛇,可表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A正确;B、细菌一般是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食物链的组成,B错误;C、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而鼠是消费者,C错误;D、阳光属于非生物成分,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食物链
7、的起点应该是生产者,D错误。故选A。3 .答案:A解析: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故生物富集不只是通过食物链中吃与被吃的关系发生,还包括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积蓄的过程,A错误,D正确;重金属、难降解的化合物等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积蓄,因此生物富集可使有害物质浓度沿食物链递增,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B、C正确。4答案:C解析:生物富集是指环境中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故排放到生态系统中的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积累,A、B项正确;有毒物质进入食物链后,就逐渐积累在生
8、物体内,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害物质最多,C项错误;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生物富集现象具有全球性,D项正确。5 .答案:C解析:ABD,能量在营养级之间只能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能量金字塔直观地反映出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能量的关系,通常都是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体现了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征,ABD正确;C、最高营养级所固定的能量最少,在金字塔的最顶层,生产者是最低营养级,其固定的能量最多,在金字塔的最底层,C错误。故选C。6 .答案:A解析:该题指树、昆虫和鸟的能量金字塔而不是数量金字塔,故选A。7 .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图中大麦、狗尾草属于生产者,其余
9、动物均属于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食物网含有2条食物链,即大麦蝗虫一青蛙一蛇、狗尾草一蝗虫一青蛙一蛇。A、通过分析可知,图中有2条食物链,A正确;B、大麦、狗尾草都属于生产者,B正确;C、蝗虫属于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C正确;D、青蛙属于第三营养级,D错误。故选D。8 .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故选:Do9 .答案:B解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所描述的食物链为:植物一蝉一螳螂一黄雀,其中蝉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A、C、D错误,B正确。故选B。10 .答案:C
10、解析:在食物链草T鼠T蛇T鹰中,属于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生物即蛇,C正确。故选C。11 .答案:A解析:A、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为自养型生物,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A错误;B、每种动物在食物网中的不同食物链上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所以每一种生物可以位于一个或几个营养级,B正确;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C正确;D、生物的多样性越高,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能力就越强,D正确。故选A。12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生态系
11、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项正确;食物链(网)、能量金字塔涉及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相同,都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涉及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项错误;生产者不一定都是植物如硝化细菌,植物不一定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C项正确;异养型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D项正确。13 .答案:B解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彼此间的联系也就越复杂,因为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草食动物的食物,而一种草食动物既可以吃多种植物,又可能成为多种肉食动物的捕食对象,从而使各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
12、物网。故选B。14 .答案:A解析:A、食物网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因此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只含一个食物网,A正确;B、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B错误;C、植食性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属于次级消费者,C错误;D、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以腐生食物链为主,海洋生态系统中通常以捕食链为主,D错误。故选Ao15 .(1)答案:草和乌饭树;第三、四营养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即图中所示的草和乌饭树;在食物链“草一蝗虫一物崩一大角猎头鹰”
13、中,大角猫头鹰处于第四营养级,在食物链“乌饭树一臭鼬一大角猫头鹰”中,大角猫头鹰处于第三营养级。(2)答案:先增多后减少;自然选择(或协同进化)解析:若鹰的数量因某种原因明显减少,则田鼠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图中捕食关系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或共同进化)的结果。(3)答案: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大于该生态系统呼吸消耗的总能量(或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总量大于输出总量)解析:要保证该生态系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总能量增加,前提条件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大于该生态系统呼吸消耗的总能量。(4)答案:冻原生态系统温度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解析:与该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温度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故其土壤中有机物质可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