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优秀案例关爱侨乡洋留守儿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优秀案例关爱侨乡洋留守儿童.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社会工作优秀案例关爱侨乡洋留守儿童一、项目概述:“守护&陪伴&成长”关爱侨乡洋留守儿童项目引入专业社工力量一一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形成了“顾问督导+社工+志愿者”的多元服务团队,关注洋留守成长成才的动态化需求,同时系统整合多元社会力量,精准对接需求与资源,构建起孩子全面成长成才的多元保护体系,培养孩子接受爱传递爱的感恩意识,把关爱活动从个人、家庭、社区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六年服务中,从甲地村的点拓展到阳光小学的面,目前依托福蕾行动计划系统开展儿童关爱十项工程,共建立洋留守儿童档案及成长手册百余份,项目服务面扩大到周边六个村,受益人次万余人。2021年,入选某省社会工作优秀案例。二、项目背景:
2、项目所在地甲地镇,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总人口约7.5万人,拥有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38万多人,分布在65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出现了“洋留守孩子”现象,即因父母去海外打拼,在外出生的孩子有了出生国身份,却送回国内由其祖辈监护养育,这些孩子与爷爷奶奶等亲人留守在祖居地农村中。洋留守儿童一般生活条件较好,但由于隔代教育或者亲属代替监护留守而引发的重“养”轻“教”而导致的亲子关系疏离、人际沟通障碍、自护能力薄弱、学业缺乏辅导等问题显得很突出。三、需求分析:项目通过通过访谈社区(学校)骨干,主要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同时在提供具体服务的过程中动态化收集洋留守儿童的需求,洋留守儿童的需求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分别呈
3、现以下特点。四、项目意义:项目依托专业社工系统整合各方资源(返乡大学生联盟、高校青年志愿者、社会志愿者)等,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力量,关注洋留守儿童的个体困惑,能力拓展、课业辅导、家庭生活、心理健康及社会保护等方面的问题,精准对接需求与资源,让关爱服务常态化,以“一带一路”发展理念引领侨乡洋留守心路历程,回应以下个体、家庭及社会需求。五、项目计划:本项目已经开展了将近六年,第一年以洋留守儿童聚集的甲地村作为试点开展关爱服务,第二年、第三年以阳光小学为面开展附近6个村落的的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第四年、第五年、第六年依托福蕾行动计划深入甲地村开展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持续开展课业辅导、社工课堂、兴趣课堂
4、、心灵关爱、节庆教育、志愿服务等项目服务,同时实现洋留守儿童的成长手册的动态化更新,实现对孩子的全人教育,同时在洋留守儿童的心底埋下爱、感恩、爱国、爱乡的种子,形成点面的有效结合。具体项目服务计划如下:(一)2017年2月-2018年2月,依托甲地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开展课业辅导、周末课堂、冬夏令营、志愿者服务、心理健康等服务。(二)2018年2月至今,结合点面服务特点,针对性开展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具体如下:1、每年暑假对接省高校联盟等,以甲地村为服务场所,开展侨乡洋留守儿童夏令营,服务时间为40天左右,服务内容涉及课业辅导、暑期安全、兴趣课堂(手工、美术、音乐)、趣味运动会、文艺汇演、多彩
5、假期等。同时依托大学生志愿者及夏令营活动内容,更新洋留守儿童成长手册;2、学校正常上课期间,以阳光小学为服务场所,针对洋留守儿童的需求,每周四以四点半课堂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节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春自护、法制安全、兴趣培养等服务内容;3、以甲地留守孩子服务中心为服务场所,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生日会或外出看乙地活动;4、以甲地留守孩子服务中心为服务场所,开展冬令营活动,服务时间3-5天;5、以阳光小学为服务场所,开展志愿服务、科技活动、母亲节、父亲节、毒品教育等服务活动。六、项目过程:项目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力量,关注洋留守儿童的个体困惑,精准对接需求与资源,关爱服务常态化,同融入全人成长的理念
6、,协助洋留守孩子建立起“接受爱传递爱”的理念,同时通过相关的关爱服务,给这些未来又要出国的孩子留下在祖国最珍贵的童年成长印记,拨动与祖国链接着新一代海上丝路新篇章。具体执行策略如下:(一)成长手册动态化台账创建。本项目各以甲地村留守孩子活动中心和阳光小学为依托,坚持点与面的结合,以专业社工带志愿者,对洋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探访、需求调查、服务展开等,持续关注洋留守儿童动态化的需求变化,向社会展示多元关爱服务档案。(二)成长社工课堂与成才兴趣课堂相长。以周为单位,开展课业辅导、兴趣课堂、爱国教育、节庆教育、安全自护讲座、国籍所在国法律普及、心灵关爱课堂、隔代教育技巧讲座、感恩课程等(三)“接受爱付出
7、爱”感恩教育的常态。从服务村落、学校到服务社会大众,引导付出,引领成长,引向海外特别是“一带一路”上有关国家地区的华人慈善组织及公益团体等。七、项目成效:(一)项目实现了从点到面的突破,受益人次达万余人。项目引入专业社工力量,形成了“顾问督导+社工+志愿者”的多元服务团队,关注洋留守成长成才的动态化需求,同时系统整合多元社会力量,精准对接需求与资源,构建起孩子全面成长成才的多元保护体系,培养孩子接受爱传递爱的感恩意识,把关爱活动从个人、家庭、社区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六年服务中,从甲地村的点拓展到阳光小学的面,共建立洋留守儿童档案及成长手册百余份,项目服务面扩大到周边六个村,受益人次万余人。(二
8、)项目推进中,项目经验不断总结,创新性与有效性成效凸显。1、服务团队的创新性与有效性:寻找社区(学校)热心骨干负责召集洋留守儿童并做初步的需求调研,让服务的进入更有针对性和信任感;同时依托“督导+社工+志愿者”开展具体关爱活动,促使关爱服务多元化、常态化、系统化、专业化;2、服务内容的创新性与有效性:以需求为出发点,围绕需求,关注个体、家庭、社会层面的需求,设计全人理念下成长成才的课程体系,融入感恩、爱国、爱乡教育;3、社会倡导方面的创新性与有效性:以需求为本的资源整合模式,引入了慈善、公益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方资金、民主党派专业人力资源,形成了有中心、有资金、群团组织和事业单位等有效应的关爱合
9、力、推动力、创新力。(三)项目资源得到了精准对接,社会资源获得了最大化成效。(四)项目服务得到了广泛的宣传,促进了资源更良性的双向流动。(五)项目服务成效得到了阶段性的肯定,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八、问题与反思:项目依托专业社工系统整合各方资源(返乡大学生联盟、高校青年志愿者、社会志愿者)等,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力量,创建“顾问督导+社工+志愿者”机制,关注洋留守儿童的个体困惑,能力拓展、课业辅导、家庭生活、心理健康及社会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运用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方法,精准对接需求与资源,让关爱服务常态化,同时融入全人成长的理念,协助洋留守孩子建立起“接受爱传递爱”的理念,同时通过相关的关爱服务,给这些未来又要出国的孩子留下在祖国最珍贵的童年成长印记,拨动与祖国链接着新一代海上丝路新篇章。但是因为群体的特殊,项目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社会多元资源不断涌入,在项目困惑期出现过以资源为导向而非需求为导向的洋留守关爱服务,针对项目资源的多元化,项目团队及时调整项目服务策略开展面的服务,引流社会资源,同时又把服务对象的面不断扩大,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成效,也让更多的洋留守儿童得到了常态化、专业化的服务。洋留守儿童既具有留守儿童的共性需求,也有自己的个体需求,项目目前纳入福建省福蕾行动计划,持续动态化探索关爱洋留守儿童社会服务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