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学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学案(含解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案【学习目标】1、简述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和历史意义,认识这是人类社会一次革命性的变化,是人类走向农业文明的重要环节2、简述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吉代中国、古代希腊和古代美洲地区的食物生产,并分析其对各自社会生活的影响3、概述男女地位的变化、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与国家的出现过程【学习重难点】1 .重点:农业革命的意义;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2 .难点:农业革命的原因与影响【预习新知】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 .采集和渔猎:生产:使用木、骨和石工具,采集和渔猎。生活:使用火;女性为主导;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2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地
2、区培植作物驯养动物西亚小亚细亚:小麦、大麦距今约9000年前:绵羊和山羊东亚黄河流域:粟;长江流域:水稻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猪和狗美洲中美洲:玉米、甘薯等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洲:骆马3.农业出现的意义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转变:食物采集者一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促进:增加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口的增长。促进生活和生产方式变化定居:人类从迁徒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分工:出现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文化:推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产生。推动科技发展: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 .特点:主要分
3、布在大河流域;发展灌溉农业;农耕畜牧结合。2 .不同地区的生产与生活地区农牧业品种土地制度生产方式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大麦、小麦;羊、牛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官员、贵族、商人私有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北方粟、麦;南方稻商和西周:各级贵族占有集体耕作、刀耕火种战国以后:私有家庭生产、精耕细作古希腊大麦和小麦、葡萄和橄榄城邦公民拥有土地奴隶劳动古罗马土地国有;贵族或富人私有家庭生产美洲玉米、薯类贵族私有;村社公有、份地家庭生产生产关系的变化1 .男子在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1)农业的产生是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2)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4、。2 .私有财产的出现(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2)表现:氏族部落首领利用自己的权力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3)影响: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3 .阶级和国家的产生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为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节的产物。【巩固训练】1.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5、C.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D.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2.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化的特点有()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饲养家畜种植农作物有成熟文字A.B.C.D.3.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对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论证阶级分化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
6、前3000年左右4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5 .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6 .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矮小破I日,墓
7、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这主要反映了()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B.私有制的产生C.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D.国家开始形成7 .某学者研究指出,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上冰期退却,气温上升,气候变暖,植物茂盛,动物大量繁衍,人类努力适应自然,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过上定居生活,人类的基本生活来源更多地依赖农耕和畜养。在这一演进过程中()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出现了社会分工、物品交换与贸易农耕定居推动了聚落的形成西亚居民培植出了大麦、玉米和小麦A.B.C.D.8,下图是汉朝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朝耦犁中的铁锌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随着钢刃熟铁铁锌的出现和使用,一牛
8、挽犁逐渐取代了二牛抬杠。这表明()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力发展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C.人民群众推动了历史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有农业发展9.在古埃及,国家控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巨大的国库和政府的粮仓里装满了征收来的实物税一一谷物、牲畜、布匹和各种金属,用来支付国家的开销等。据说,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这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中()A.人民深受专制政府剥削B.国家严格掌控经济生活C.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D.社会等级秩序十分严明1。.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的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逐渐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以下关于农业产生的意义说法不正确
9、的是()A.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B.农业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C.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D.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开始参考答案1.答窠: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前面的学者是从天文历法角度研究夏小正;后面学者是从农业角度研究夏小正,说明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故D项正确。历史并不是一定要依靠考古资料佐证,二者又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A项错误。历史不会因为年代久远就无从认识,故B项错误。史料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C项错误。故选:Do2 .答案:A解析: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化的主要特点
10、有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建筑房屋,过定居的生活;饲养家畜;种植农作物;但他们没有成熟的文字,我国比较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最早出现于商朝;所以不符合题意。故选A。3 .答案:B解析:本题结合史料实证考查私有制的产生。“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可证明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B项符合题意;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能考证早期农业的出现,排除A项;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能考证当时的城市建造技术,排除C项;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能证明古城历史的悠久,排除D项。4 .答案:D解析:农业产生以后,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
11、从属地位,故选D。A、B、C都不是根本原因,故均排除。5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题目中反映了宋朝政府推广扩大占城稻和大、小麦的种植面积,这种以政府力量推广稻麦种植的方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A项正确;翻车最早出现在汉朝,且题目中未涉及生产工具的作用,排除B项;题目仅反映了北宋、南宋政府推广稻麦种植,但由材料无法判断区域经济发展均衡与否,排除C项;题目中未涉及稻麦种植对民众饮食的影响,D项中“根本改变”说法错误,排除。6 .答案:B解析: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部落酋长和首领们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已有,这在现实生活
12、中表现为房屋宽敞明亮,在死后表现为墓葬随葬品丰厚,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故B项符合题意。7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人类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能力的增强,人类从采集、渔猎生活发展到农耕、畜牧生活,从穴居、巢居发展到村落定居。随着农耕定居生活的发展,食物生产方式、社会分工、居住形式与物品交换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玉米是由中美洲的居民最早培植的。故正确,错误,A项符合题意。8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技术进步对耕作方式的影响。根据材料“随着钢刃熟铁铁锌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二牛抬杠”可知,技术进步推动了耕作方式的革新,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土地私有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未涉及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及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发展的益处,A、C、D项排除。9 .答案:B解析:“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征收实物税等,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掌控,B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10 .答案:D解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得人类得以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逐步转变为利用、改造自然,故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不是开始。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