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伏笔”和“铺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中“伏笔”和“铺垫”.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高考小说中的“伏笔”和“铺垫”一、什么是伏笔和铺垫?据现代汉语词典,铺垫指陪衬、衬托;而伏笔指文章里前文为后文埋伏的线索。铺垫和伏笔都是为下文服务的,铺垫、设伏笔,都是解释某句或某段话在结构上的作用。1、铺垫: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一般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后,下面要写的主要内容马上就是紧承前一段文字而来的,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强调的。例如,孔乙己一
2、文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又如明湖居听书中在王小玉出场前写戏场氛围、琴师的演奏、黑妞说书(次要)都是为王小玉(主要)说书作铺垫。【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铺垫的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铺垫的种类】:1)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如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
3、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了铺垫。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是为故事作铺垫,背景式铺垫使故事更真实合理。2)衬托式铺垫,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如刘鹘的明湖居听书主要表现白妞出神入化的说书艺术,但文章先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俩人的精彩演出更衬托出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主角白妞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3)反差式铺垫,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开头浓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口夜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来,如何对于勒的钱拟定上千种计划,然后笔锋一转,写全家
4、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个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这样,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4)铺陈式铺垫,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铺排往往是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2、伏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所谓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或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伏笔是为了前后照应,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在小说中用得多。如果说被铺垫与用来铺垫的人或事物之间有主次之分,那么打下伏笔可以说
5、前面的伏笔和最后的结果同样重要。比如说一部侦探小说,前面大部分的笔墨作者都是欲说还休,比如逐渐出现的证据、征兆,这种就是伏笔,但不是铺垫,因为作者要突出的是整个过程,而不是最后那个结果。伏笔既有一条主线,又使这条主线只是隐约可见,具体展开时,预先对读者作些暗示,使情节渐渐隐隐而起,让读者从表面看来无任何直接的联系中发现其中存在着各种“暗示/遥应”,面对一些重大情节的发展,不致感到突然曹雪芹是用伏笔的高手,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在书中都有伏笔。我们不妨来看看第五回中的判词。第一首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天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里就为第七十八回晴雯的死埋下
6、了伏笔,她的死因是毁谤,为什么有人毁谤?是因为风流灵巧招人怨。再看下一首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瞥雪里埋这又是一个伏笔。这个伏笔和其它的判词不一样:其它都是一词一人,这个是写的两个人,即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的结局都很凄凉伏笔的感觉像是提前隐藏一些与后文相关的信息,但这个信息在后文的哪里出现,就不得而知了。但总之不会马上出现。例如,社戏里,月下航行时,鲁迅写到了碧绿的豆麦田,这就是伏笔,为后文看戏归来偷豆吃埋下伏笔。项链文中有三处为文末说项链是假的埋下了伏笔。使用伏笔应注意: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后文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2)伏
7、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二、伏笔与铺垫的区别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节不使读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2、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
8、“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3、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4、从所使用的笔墨上看,铺垫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文字。但我们不能简单的回答“用来作铺垫”,而应具体地答出“为什么内容作铺垫”。一部小说的结构过程,就是作家运
9、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等分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地加以组织和安排的过程。不同的小说具有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从而具备不同的叙述特点和审美功能。小说情节结构的基本类型有6种,即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文结构。下面,我们就几种比较典型却在小说阅读考查中不太常见的结构模式和相关术语做一点简单的介绍,以期在小说阅读考查类型更为多元化的今天,为同学们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指导。经典例析其实,铺垫和伏笔的经典运用,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频频出现;大家自己平时也都已有所接触。只要我们善于回忆,调用积累,便可以形象、透彻地理解这两种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而不至于混为一谈。现各
10、举一例:1 “铺垫”例(节选自刘鹘的明湖居听书):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作者对这“帘子里面出来”的“姑娘”铺叙笔墨挺多,可谓浓墨重彩,惟恐读者不见;但她却是“次要人物”)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说着的时候,黑妞早唱完,后面去了。这时满园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
11、声。(用“旁坐”两人问答和“满园子”里的“人声”继续“渲染”“衬垫”)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经过层层铺叙衬垫、“打基础”之后,“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又出来”的这位姑娘才是“主要人物”一一白妞)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
12、绝的话,我总不懂。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口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这时“少年人”和“旁边人”对白妞说书艺术的评价才能让人感到合理;人物形象才更鲜明)解析文章主要想表现白妞出神入化的说书艺术,但先写了黑妞的演唱。2 “伏笔”例(节选自莫泊桑的项链)“再没有别的了吗?”“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忽然她在一个背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随后,她迟疑而焦急地问:“你能借给我
13、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当然可以。”过了一个星期,他们所有的希望都断绝了。路瓦栽,好像老了五年,他决然说:“应该想法赔偿这件首饰了。”第二天,他们拿了盛项链的盒子,照着盒子里面的招牌字号找到了那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说:“太太,这挂项链不是我卖出的;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路瓦栽夫人送还项链的时候,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她的朋友正担心她打开盒子。(以上横线句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它也许根本不会引起我们阅读者的注意,因为它貌似“闲笔”)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得五百法郎!”(对这儿出现的“原先项链是陨
14、品”的事件,有了前文的“预作暗示”,可以说前有了“呼”,后面的“应”,才不会让读者感觉突兀;当然,小说也显得情节连贯、结构紧凑)解析借项链时,女友相当大方,丝毫没有犹豫:“还有呢。你自己找吧”“当然可以!”买项链时,老板查了许多账簿,说“太太,这挂项链不是我卖出的;我只卖出过这个盒子”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借时佛来思节夫人轻轻松松又随便的言语,赔买时店老板道破天机的一语,还时佛来思节夫人看也不看的举动,都为后文项链显“假身”作了“暗示”。如此,有了处处不经意的“貌似闲笔”的“暗示”,文末点出那是一件演品也就完全在意料之中了。综合分辨铺垫是铺叙衬垫,是为了衬垫主要的人或物而先铺叙另外的人或物。它是为了蓄“山雨欲来”之势并突出主旨。一般来说,铺垫下面要写的内容马上就是紧承前一段文字而来的,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强调的,它会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伏笔则是在文章前面对将要出现的人或事作某种暗示,在后面再作回应、说明。它的感觉像是提前隐藏一些与后文相关的信息,但这个信息在后文的哪里回应,就不得而知了。它的最大特点是“伏”得巧妙,让读者无法轻易察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