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四方面的说课内容。一、学习目标的叙写本节课我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三方面来叙写学习目标。1、基于课程标准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在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要求的: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2、基于
2、教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基于学情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乘法并不太陌生,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能背出乘法口诀,但对于什么是乘法,乘法的作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乘法和加法是否有关系,学生不太清楚。这就需要给学生搭建认知的桥梁,创设具体、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学习目标的叙写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会列出同数连加算式,会把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2)通过观察,认识乘号,会正确地读出乘法算式。学习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学习难点:探究乘法的意义。二、说评价任务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归纳为几个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2、结合乘法算式,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三、说学习流程:为了达成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在此学习流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十分必要。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4、我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认真观察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第二步: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第三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也有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提问题的好习惯。环节(二):探究新知,渗透意义。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为此,我分三步进行教学的:活动一、教学例1.感受同数连加。第一步:老师引导学生先解决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的问题。出示课件学生再认真观察小飞机里的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列出同数连加算式。教师板书:5个333333=15教师提问几个3相加?这里的3表示什么
5、?5表示什么?突出个数和相同加数。第二步:知识迁移,用上述方法解决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教师板书:4个66666=247个22222222=14教师提问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6、7、2分别表示什么?再次突出个数和相同的加数。为改写乘法做很好的铺垫。活动二、学习读写乘法算式。第一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教师直接说出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最后
6、一个加法算式: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边总结:7个2相加就可以写成7X2=14,或2X7=14。教师提问算式中的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教师小结加数相同的加法改乘法必须是用相同的加数和个数相乘。第三步:认识“X”并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第四步:知识迁移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列出下面几组乘法算式并读出。环节(三)闯关比赛,巩固新知第一关、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做一做第一题)第二关、看图填一填(做一做第二题)第三关、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做一做第三题)第四关、读一读(练习九第四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
7、更好地巩固新知、理解乘法意义,我将练习设计成了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淡化了“练”的痕迹,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2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一、教材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二、学情分析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习了加法的相
8、关知识,并且也学习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学生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的经验,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奠定基础。有些学生在生活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知其所以然,教师若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到学习乘法的教学园地中,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基于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我对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会读、写乘法算式。2、在经历乘法形式的过程中,培养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能力和合作意识3、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9、。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三、说教法和学法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提问引导探式的教法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这些教法,能够让学生掌握对比认识、由分析到综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以及合作交流法。四、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亲近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小朋友喜爱的米老鼠
10、邀请森林里的小动物到家里做客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习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2、自主实践,探索新知。(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这时老师继续课件演示并提问:你们看来了多少小动物呢?能用算式表示吗?(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米老鼠数数朋友的人数,捕捉孩子们喜欢的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然后以同桌为单位学生讨论后回答。但是学生说的算式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加数不同,另一种是加数相同。(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
11、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比如:鞋子是一双一双地数,一双就是两只,三双鞋子多少只?就要把3个2相加。(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如果想知道这些小动物一共有多少只脚怎么办?一只动物四只脚,难道一个四一个四的加吗?那样要写多长的算式呀!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利用媒体
12、讲述“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发明创造乘法的过程”拔乱反正引出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和读、认识乘号。(4)认识乘法意义。学生经历了的创造过程,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写乘法算式)再让学生将所举生活中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这样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3、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深化,拓展思维4、课堂总结,情知共融。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习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五、远程资源的应用恰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3、,减少注意活动中意志成份的参与,能够有效吸引和保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初,由于学生刚入教室,学生情绪尚未稳定,甚至还沉浸于课间的欢声笑语和趣味活动之中,急需将注意转移到教师的教学上来。所以我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画面刺激学生感官,使其产生兴趣,较好的维持了注意。其次,在教学重难点时,我通过多媒体辅助,创设学生的感知过程。比如,先让学生书写加法算式,再观察找到相同点,从而得出简便算法,最后介绍乘法的读、写和认识乘号。学生课堂练习,传统的方法是请几个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的学生在座位上练习,但座位上的学生,往往不是自己做而是看别人做,这样实际上的效果是很不理想的,而使用了视频展示台之后,就可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还可以采用交互式教学,从而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活动时间,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