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家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3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张家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二C)二二年H-月张家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首都两区”,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制定本规划。一、开启美丽经济开发区建设新篇章(一)经济开发区概况经济开发区是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地处东经114。47,04至114o92r09,北纬40。3941至40。48,02”之间。东临桥东区、宣化区,西连桥西区、万全区,南接宣化区,区域面积约148平方公里。清水河将全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在地形上是西北向东南倾斜降低,山、丘、川地貌特征较明显。地势较为平
2、坦,山脉多分布于北部,南部毗邻洋河。经开区地处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属于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四季分明,春秋干旱多风,夏季凉爽短促,冬季寒冷漫长,昼夜温差悬殊。年均降水量300mm-500mm,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汛期)。年平均气温6,无霜期100-200天,年日照时数2700-3000小时,旱、风、雹、霜冻、水土流失为全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现托管四镇两街,辖39个村、24个社区(包括10个社区筹备处)、1个国营农场,区域面积约1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5.7万人。经开区打造了老城区、新区、现代产业园区、东山产业园区发展平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家,特别是形成了以金风科技为
3、龙头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占到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已成为全市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示范。(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十三五”以来,经济开发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总书记视察张家口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建成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为引领,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标本兼治、依法施治,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增绿、净土”四大行动,“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确定约束性指标全部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
4、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空气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十三五”期间,坚持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着力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力实施“压能、减煤、治企、抑尘、控车治本攻坚行动。全区共淘汰燃煤锅炉273台,农村电代煤0.1977万户、气代煤3.3092万户。2020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达到27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15.6%;优良天数比率88.1%,优良天数比率较2015年提高4.1%;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较2015年分别减少47.9%和45.4%,完成省市下达任务。空气质量逐年改善且始终保持全市前列。水环境质
5、量取得显著改善。“十三五”期间,以水质改善为核心,坚持系统思维,持续开展工业企业污水治理改造提升、规范水源地建设、加强农村水污染防治、强化流域综合治理。完成雨污分流改造0.29公里,实现工业污水和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全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较2015年分别减少47.2%和47.6%,完成省市下达任务。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12个、有效管控村庄26个。持续实施永定河流域综合治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市前列。土壤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十三五”期间,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坚持“预防为主、
6、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安全利用”,南尾点位水质趋好,达到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质级别目标;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预防、深化农业面源治理。污染地块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为100%,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重点行业的重点重金属辂排放量比2013年分别下降3%,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规模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强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太子山、凤凰山等山体生态修复工程及多个廊道、公园绿化工程,完成营造林1.06万亩,全区林木绿化面积达到2.696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
7、9.6%提升到15.7%,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42.8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23平方米,实现了由自然保护到全民共享的转变。圆满完成三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造林绿化建设7500亩,森林抚育1500亩,补植补造800亩,16个村完成村内绿化8万平米。绿色低碳建设有序推进。借助践行绿色办奥理念的有力契机,在全区更多领域、更深层次开展低碳建设,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管理,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持续下降,由2015年的55.6万吨标准煤降至2020年的49.3万吨标准煤,努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格局。(三)生态环境保护迎来新机遇“十四五”时期是谱写经开区建设新篇章、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的五年,是深
8、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五年,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面对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殷切期盼,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紧抓机遇、乘势而上,取得新的更大成就。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进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阶段,实施火电等重点行业减污降碳行动,构建绿色清洁能源生产供应体系,推广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实现绿色制造技术突破,将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也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向源头、从单因子控制向协同控制转变。这
9、些都为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深入实施创造新的历史机遇。打造“河北一翼。融合推进后奥运经济发展、建成“首都两区”、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给经开区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支撑和强大动能。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的落地见效,促进生态环境支撑水平大幅跃升,从组织推动、要素保障、资源整合、资金投入等方面,为“十四五”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带来重大机遇。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崛起,是切实把我区独特优势转化为发展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制度体系日益完善。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生态文
10、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成就进行了总结,指出:“十年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我区成立经开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等生态环境领域议事协调机构,完成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顺利推进,制度体系日趋完善,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科技创新对生态环境保护发挥更加显著的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11、。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走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储能技术、5G通讯、遥感监测等新技术新业态的研发应用,将对产业结构、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产生革命性影响,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与节能减排,提升污染治理水平,推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四)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我区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保护与发展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需进一步缓解,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对标经开区建设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
12、仍需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生态环境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我区部分区域受客观自然因素影响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生物多样性保护尚未全面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用水控制指标矛盾依然突出,绿色主导产业发展步伐亟需加快,能源结构偏煤、交通结构偏公路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都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成果尚不稳固。全区空气质量极易受到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出现反弹,臭氧污染问题仍是制约大气环境质量提升的最主要因素,扬尘治理精细化管控仍有待加强。部分老旧城区雨污混错接问题仍存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不高,重点流域生态水量总体短缺,尚未形成稳定的自然修复能力。耕地污染问题仍然存在,工业用地腾退增加带
13、来新的风险管控压力。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分布不均衡,新污染物的环境风险逐步显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待加强。绿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够精准,责任主体内生动力尚未有效激发。生态环境保护参与宏观经济管理、适应新发展理念的能力不足,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尚不系统。有利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济政策和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抵御重大环境问题和生态风险的能力尚显不足,新冠疫情防控对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机遇与挑战,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谱写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经开区篇章贡献力量。二、“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总
14、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家口市系列批示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聚力建成“首都两区”、打造“河北一翼”、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打造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自然环境好的新引擎。(二)基本原则坚持绿色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
15、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牢牢把握“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要求,立足建成“首都两区”,坚持以绿色生态为基础、以绿色城镇为载体、以绿色产业为支撑、以绿色能源为动力、以绿色交通为血脉,全面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集中攻克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
16、持系统观念。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坚持底线思维。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建立完善生态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体系,落实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措施,严惩破坏生态环境行为,防控生态环境舆论风险,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加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新污染物环境风险防控,协调推进涉环保项目“邻避”问题防范与化解,守牢环境安全底线,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坚持改革创
17、新。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绿色发展法规、政策保障,完善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管理,健全财政资金稳定投入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三)主要目标“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目标如下: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空气质量继续保持较
18、好水平。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生态功能得到恢复,提高清水外输水平。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服务功能稳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重点领域风险防范能力明显增强,核与辐射环境风险有效管控,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形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监管和应急能力突出短板加快补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十四五”规划指标包括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四类共15项。表1经开区生
19、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指标一览表类别序号指标2020年2025年指标属性环境治理1细颗粒物(PM25)浓度(微克/立方米)27完成市级下达指标约束性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8.1%完成市级下达指标约束性3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保持全部消除预期性4国考点位地下水质量V类水比例(%)小于23预期性5地表水达到或好于HI类水体()IV类100100预期性6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2845预期性7化学需氧量重点工程减排量(万吨)0.1191约束性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万吨)-0.0008氮氧化物重点工程减排量(万吨)-0.0224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万吨)-0.0078应对气候
20、变化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达到省市要求约束性9能源消费强度降低目标()13预期性10能源消费增量控制目标(万吨标准煤)6预期性环境风险防控11受污染耕地治理和管控措施覆盖率()100100约束性1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和风险管控措施覆盖率()100100约束性生态保护13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平方千米)1.91.9约束性14生态质量指数(EQI)稳中向好预期性15建成区绿地覆盖率()42.8244.02约束性三、树立可持续发展典范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持续提升城市品质,为推动经开区加快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为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空前机遇。(一)夯实绿色生态优势,充分彰
21、显绿色品牌优势。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增绿、净土”行动,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巩固扩大空气质量保障成果,加快重点行业全面超低排放改造,空气质量持续保持较好水平。持续推进流域治理,积极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模式。(二)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传统行业绿色转型。加强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煤炭消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强化市场准入约束,抑制高碳投资,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严控新增钢铁、焦化、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氧化铝、煤化工产能。以铸造、建材、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重点行业完成限
22、制类产能装备的升级改造。在电力、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减污降碳行动,实施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降碳减污,打造多维度、全覆盖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支撑新兴产业绿色发展。紧抓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重要契机,挖掘冬奥潜在价值,建设一批对接国际标准、绿色低碳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挥经开区生态资源优势,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国际冰雪运动和体育文化旅游目的地,培育健康养老服务新业态,推动区域文化旅游康养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赛事经济、会展经济、论坛经济、庆典经济,确保留下更多积极、持久的冬奥遗产;普及大众体育运动,积极发展户外运动,拓展体育服务业态。持续提升冬奥和后冬奥时期以体育文化旅游为带动的绿色发展
23、能力。经开区加快生产要素聚集,着力培育可再生能源、现代制造等产业。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鼓励企业采用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采购、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运输。(三)推动区域绿色发展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以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为引领,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积极推进大容量储能。积极推进智能化输送,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跨省跨区输送通道和区域电网配套。深化“四方协作机制。推动绿电在清洁供暖、充电、高端制造等生产生活领域高比例应用。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响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24、。完善绿色交通体系支撑。突出“畅通、绿色、智慧”,打造枢纽城市、公交都市和畅享交通示范城市。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健全智慧交通综合管理体系。完善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网络,提高铁路货物运输能力。深入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探索构建“外集内配、绿色联运的公铁联运城市配送新体系。推广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新增或更换机要通信用车100%选用新能源汽车,加快新建加氢站、鼓励现有加油、加气站点网络改、扩建加氢设施,在高速公路沿线服务区布局加氢站。继续提升公共充电服务保障能力,完善充电、加氢等配套设施,到2025年,公共交通领域实现新能源汽车全覆
25、盖。推进城镇化绿色转型。在国土空间规划顶层设计中融入绿色内容,从空间格局、布局及产业、能源方面为城镇化绿色转型提出保障。统筹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安全韧性城市建设,选择基础条件较成熟的区域,打造一批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绿色示范小镇。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城市排水河道、雨水管网及泵站等工程建设,开展城市积水点、易涝区治理,实现防洪防涝安全和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目标。推广装配式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到2025年,全区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四、深入推进“首都两区”建设,筑
26、牢首都生态屏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资源环境承载力刚性约束,落实“三线一单”管控体系,确保资源可持续、环境可承载。统筹推进生态建设,高标准实施生态系统建设、保护、修复工程,持续提升水源涵养功能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高水平建设自然保护地管护体系,打牢生态环境基础,筑牢首都生态屏障,持续巩固生态优势。(一)加强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巩固提升生态环境支撑格局。巩固以绿色发展为主的生态环境支撑格局。大面积植树造林种草,提升水源涵养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首都两区”的生态保障能力。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
27、用上线的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建立差别化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构建全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动“三线一单”成果数据入库,实现信息化管理。建立动态更新调整机制,加强“三线一单”成果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力口强“三线一单”成果与国土空间规划成果的衔接,确保与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成果相协调。健全以环评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预防体系,严格规划环评审查和项目环评准入,开展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和重大生态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二)提高水源涵养功能提高涵水蓄水能力。完善地表蓄水网络格局,提升生态系统涵水功能,拦截、蓄滞、过滤、净化降水,
28、发挥高效水源涵养作用。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同步治理污水、垃圾、河(沟)道,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强化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压减农业用水,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工业用水,严格限制高耗水工业企准入,在火电、建材、食品等高耗水企业推广节水技术。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推进雨水、污水资源化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实行区域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严控新打水井,严格地下水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加强对地下水取用、计量设施安装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建设地下水位水质监测与管理平台,依法有序关停自备井,实施地下水压采综合治理工程。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以城市集中式饮用水
29、水源地为重点,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开展农村“千吨万人”水源保护区标识标牌建设。加强农村水源水质监测,建立健全部门间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定期监(检)测、评估饮用水水源、供水单位出水和用户水龙头出水水质状况,推进饮用水水源水质生物综合毒性自动预警监测。到2025年,完成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与勘界立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三)增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功能系统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重点项目,推进绿化、美化、香化、彩化,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林灌草复合生态体系。到2025年累计完成造林2.76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7.3%。推进城市生态
30、修补与修复。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拓展城市蓝绿空间。构建网络化绿地系统。带状建设城外郊野公园,力争实现生态功能,点状建设城市公园,相应公路道路两侧建设防护绿地,联通郊野公园及城市公园。强化城市河流行洪、休闲、观光等功能的融合,与绿地共同构成城区的蓝绿网络,重点建设清水河滨河绿化空间及慢行系统,采取多种驳岸相结合的形式,营造集康体、休闲、娱乐、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观滨水空间。推进城市“双修”试点建设,加强对城区周边浅山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环城郊野公园带。(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典型案例、重大项目成果等宣传普及,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引导乡镇
31、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公众自觉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统筹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加强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原生境的保护修复,连通重要物种迁徙扩散生态廊道,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严格做好疫情监测和安全风险监测,强化过程管理。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严防新的外来物种入侵,严厉打击非法引进、携带、邮递、走私外来物种等违法行为。(五)完善生态保护监管制度强化生态保护执法监督。以生态保护红线为重点,强化综合执法,完善执法信息移交、反馈机制。严格生态保护红线常态化执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生态保护红线内各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违法违规开发建设活动。推进生
32、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重点培养生态基础好、具有地域特色、实效突出的典型地区,积极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打造生态示范样板和“两山”转化实践样板。五、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着眼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一体化建设,协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发展,以绿色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一体化建设行动。高标准发展可再生能源
33、产业,加快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消纳体系,加强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温室气体控排,深入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一体化建设。推进建材等重点行业尽早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推动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制定二氧化碳达峰行动方案。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率达到省市要求。学习低碳奥运专区理念,带动低碳城市建设。积极践行绿色办奥理念,充分借鉴绿色办奥筹办过程中的低碳建设先进经验,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贯穿于城市建设各环节。采取产业绿色转型、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节能提升、公交都市建设、倡导低碳生活等措施,全面推进全区低碳
34、建设。逐步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制度。按照省市部署要求,加强农田碳汇等相关政策体系建设,推动将应对气候变化要求纳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将企业碳排放信息纳入强制性披露范围。开展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工作,分级编制温室气体清单,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配合市级加强对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数据报送、核查和配额清缴履约等监督管理;推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加大节能减排项目和碳汇项目开发力度。(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重点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升级建材等高碳产业低碳化改造升级,控制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大力发展低碳交通,不断提高营运车辆新能源和清洁
35、能源应用比例;加大交通领域节能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智能交通及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控制建筑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加快推进低碳建筑发展,对城镇既有建筑和基础设施实施节能改造;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提高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强化用能监测和低碳运营管理;实施全过程绿色低碳建造,大力推广绿色建材,推行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及装配化装修。实施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协同控制。开展工业、农业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减排协同控制,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一体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加强污水、垃圾等集中处置设施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36、。控制油气系统甲烷排放,实施全氟化碳等含氟温室气体和氧化亚氮排放控制,推广六氟化硫替代技术。控制农田甲烷和氧化亚氨排放。加强污水处理厂甲烷排放控制和回收利用。(三)主动适应气候变化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降低和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损失。到2025年,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全力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在农业、林业、水资源、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及城市、生态脆弱地区积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统筹推进山水
37、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水资源、陆地等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防范气候风险从自然生态系统向经济社会系统的传递,以对气候变化影响敏感的关键领域为抓手,坚持减缓、适应与可持续发展协同理念,全面增强农业与粮食安全、健康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城市与人居环境等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加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与应对。开展气候变化风险评估,识别气候变化对敏感区水资源保障、粮食生产、城乡环境、人体健康、生态安全及重大工程的影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管理。统筹提升城乡极端气候事件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综合评估和风险管控能力,制定应对和防范措施,完善区域防灾减灾及风险应对机制。(四)推动形成绿色
38、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活动,将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开展生态环境科普活动,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培训方式,以警示片、首发考试、网上答题等为载体,加大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排污许可等培训力度,提高环境管理和排污企业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法律意识。深入宣传落实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首都两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支持服务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各项举措。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落实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积极组织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
39、建筑等创建活动,将珍惜生态、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到2025年,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推进绿色生活设施建设。沿清水河、老京张铁路两侧,营造绿色步行和自行车空间。经开区打造以“慢行+公交为主的出行模式,提升老城区出行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开展城市“双修”,持续实施好老旧小区提升、老旧管网改造等建设工程,到2022年底,改造城镇老旧小区8个,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800个。改造提升“四化”样板示范街道3条,积极创建“精品街道”、“美丽街道”。到2025年,力争全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以上。推进城市社
40、区基础设施绿色化,采用节能家电、高效照明产品、节水器具,加快实施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收运体系,加强社区垃圾分类投放和前端分类分选,探索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推行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践行“光盘行动”,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等陋习。发挥政府引领示范作用,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旅游、住宿等行业按规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全面推广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结合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和完善绿色消费激励回馈机制,开展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统计,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产品。营造宁静绿色和谐人居环境。全面完成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和调整,优化声环
41、境质量监测点位设置。优化机动车运行线路和时间,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工业企业等噪声源的防噪距离。提高受噪声影响区域建筑物的隔声性能,完善高架路、快速路、城市轨道等交通干线隔声屏障等降噪设施。加强噪声治理,推进工业企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强化夜间施工管理,严格夜间施工审批和公开,鼓励采用低噪工艺和设备。加强对文化娱乐、商业经营等社会生活噪声热点问题日常监管和集中整治。建立部门协同的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机制。倡导制定公共场所文明公约、社区噪声管控规约,鼓励创建宁静社区。到2025年,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o推进生态环保全民行动。推动企业落实污染治理
42、主体责任,减少污染物排放,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相关环境信息。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广泛培育扶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项目。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继续推动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社会开放。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先进典型,支持新闻媒体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发环境事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和跟踪。强化公众监督与参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突出区域协同、措施协同、污染因子协同,持续改善全域环境空气质量。统筹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治理,推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强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确保
43、“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强化固体废物监管水平,全面推动废旧物资和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一)持续提升全域环境空气质量实施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实行精细化管控,开展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强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协同控制,加快补齐臭氧治理短板。加强重点时段、重点行业治理。对排放苯系物、烯垃类、含氧VOCS等强活性前体物较高企业实行重点控制。全面取缔汽修企业露天喷漆作业。夏秋季高温天气期间,鼓励表面涂装、包装印刷、化工等涉VOCS排放重点行业企业实行生产调控、错时生产,引导建筑墙体涂装、道路划线、栏杆喷
44、涂、道路沥青铺装等户外工程实施错季错时作业。加大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力度。巩固推进清洁取暖改造。巩固已完成的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成果,全面进行“回头看”,摸排梳理清洁取暖设施使用情况,进一步完善相关设施,加强运行管理,保障设备稳定运行,防止已完成清洁取暖改造的用户散煤复烧。按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的原则,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对暂未完成清洁取暖改造的地区,实现洁净煤配送兜底。严厉打击劣质散煤销售,对散煤经销点进行监督检查。有效降低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推动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和超低排放。巩固煤电等行业超低排放成效,实施工艺全流程深度治理,全面加强无组织排放管控
45、。推进铸造等重点行业污染深度治理。以工业炉窑污染综合治理为重点,深化工业氮氧化物减排。深化重点行业VoCS治理,以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安全高效推进VOCS综合治理,实施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无组织排放和末端深度治理等提升改造工程。强化移动源治理管控。健全燃油和车用尿素管理制度,持续开展打击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不合格油品和车用尿素行为,到2025年,年销售汽油量大于3000吨的加油站全部安装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备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全面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健全重型柴油车污染防治责任制度和环保达标保障体系,强化重点用车单位进出场车辆电子台账动态管理。完善覆盖主
46、要交通干线的遥感、黑烟抓拍监测网络。严格落实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I/M)制度,实现超标车辆排放检验、维护修理的闭环管理。全面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加快老旧工程机械淘汰,基本淘汰国一及以下排放标准或使用15年以上的工程机械,具备条件的更换国三及以上排放标准的发动机。调整完善并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区域。将铁路货场、物流园区非道路移动机械纳入低排区管控,鼓励近零排放。落实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登记管理制度,开展排放抽查,消除工程机械冒黑烟现象。深化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强化扬尘精细化管控。建立健全绿色施工标准和扬尘管控体系,对扬尘重点污染源实行清单化动态管理,将绿色施工纳入企业资
47、质评价。加强城市道路低尘机械化湿式清扫作业,加大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等重要路段冲洗保洁力度,实施渣土车密闭运输,完善降尘监测和考评体系。城市裸露地面、粉料类物料堆放及大型煤炭和矿石物料堆场基本完成抑尘设施建设和物料输送系统封闭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大型煤炭堆场实施全封闭改造。强化重点时段秸秆禁烧专项整治,完善秸秆焚烧视频监控系统点位建设,基本实现涉农区域全覆盖。严格落实河北省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推进秸秆饲料化、能源化、肥料化、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全面提升。探索推动大气氨排放控制,探索建立大气氨规范化排放清单,加强烟气脱硝和氨法脱硫氨逃逸控制。推进种植业大气氨减排,加强源头防控,优化肥料结构。
48、优化污染天气应对体系。加强大气扩散条件分析预测能力,针对不利气象条件造成的轻微污染过程,综合季节、时段和特征污染物等因素,科学制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污染物差异化减排措施,并统筹协调相关企业单位自主落实减排措施。持续优化重点行业绩效评级和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制度。动态更新涉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指导企业制定“一厂一策”应急减排方案。当预测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及时发布相应级别预警,并组织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全面提升预测预警、分析评估、决策指挥和精准处置能力水平。推动其他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强化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风险管控,积极推进大气汞排放控制。全面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排放治理,实施含氢氯氟母(HCFCs)淘汰和替代,推动三氟甲烷(HFe23)的销毁和转化。加强恶臭大气污染物防控。加强生物质锅炉燃料品质及排放管控,禁止使用劣质燃料或掺烧垃圾、工业固废,对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到标准的生物质锅炉进行整改或淘汰。专栏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清洁取暖改造工程:经开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