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指南(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指南(试行).docx(8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贵州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指南(试行)前言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地的命脉在树和草”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加快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现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统一贵州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要求,保证修复质量和效果,特制定贵州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参考了国内多部门制定发布的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相关技术标准,规定了工程实施流程
2、、各环节的目的、任务及主要内容、综合监测工程及保护修复技术要求、工程验收、绩效评估等。本指南主要用于指导贵州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根据项目开展情况,适时对本指南进行修编,使之更具可操行性,更具指导意义。起草单位: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发布单位: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目录1 .总则11.1. 目的11.2. 适用范围11.3. 定义11.4.工作依据11. 5.基本原则41.6. 工作目标51.7. 绩效目标61. 8.工程施工标段划分原则62.工作流程与管理要求72. 1.总体工作流程73. 2.管理要求93.调查与评价103. 1.山水林田湖草综合调查内容103. 2.山水林田湖草综合调查
3、方法123. 3.生态系统划分与服务功能分析154. 4.生态系统关键问题识别155. 生态保护修复规划176. 实施方案185.1.矿山环境恢复治理185.2.土地复垦与土壤污染修复205. 3.生物多样性保护246. 4.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297. 项目实施396.1.项目程序396. 2.项目招投标397. 3.项目质量和进度保障措施397.验收归档418. 1.保护工程验收417.2.保护修复工程资料归档448 .后期管护459 .监测评估469.1.监测目的469.2.监测任务469.3.综合监测网络建设原则469.4.监测对象及方法479.5.监测周期549.6.监测成果549.7
4、.生态修复绩效评估5510 .成果总结6211 .附录6311.1. 附录1、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工作方案提纲6311.2. 附录2、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提纲6611.3. 附录3、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提纲6911.4. 附录4、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引用标准目录表7211.5. 附录5、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初步验收资料7711.6. 附录6、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竣工验收资料7811.7. 附录7、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资料归档目录791 .总则1.1. 目的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指导我省有效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
5、修复工作,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制定本指南。1.2. 适用范围本工作指南适用于贵州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主要用于指导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关键生态问题识别、全方位系统综合治理修复方案制定及保护修复工程实施、生态修复绩效评估与考核、长效机制建立与政策保障等工作。1.3. 定义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通过整合各类资金,综合工程技术、园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三生”布局,对区域国土空间特别是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保护保育和修复治理,实现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的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活动。1.4. 工作依据(1)政策文件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
6、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发(2018)17号)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中发(2018)44
7、号)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1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1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1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1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56号)17)财政部关于印发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9)29号)18)财政部国
8、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财建(2016)725号)19)国土资源部、中央编办、财政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发(2016)192号)20)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发(2017)33号)21)关于印发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的通知(发改西部(2018)1960号)22)国家标准委关于印发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发展行动指南(2018-2020年)的通知(国标委工一(2018)50号)23)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
9、条例(2)技术标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应遵循现有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详见附录4),涉及山体、水体、森林、农田、湖泊、湿地、草原以及农村、城镇等生态系统。(3)规划与相关资料1)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贵州省“十三五”生态建设规划3)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4)贵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5)贵州省乌江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2015-2020年)6)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规划(20132020年)7)乌蒙山片区(贵州省)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实施规划8)贵州省湿地保护发展规划(20142030年)1.5. 基本原则1.1. 1.坚持系统修复
10、,整体推进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采用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局部再到整体的综合方法,把维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作为核心,明确保护与修复目标,突出主导功能提升和主要问题解决,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实施跨区域、跨部门整体推进、系统保护、全面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诸要素。1.5. 2.坚持统筹布局,分步实施采用空间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识别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空间分布和主要结构特征,对区内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范围进行修复区域划分,与各部门、各行业、各区县相关规划有机衔接、系统整合。根据各分区特点和主要问题,明确具体项
11、目布局、主要建设内容、实施计划安排等,科学确定保护修复的布局、任务与时序。1.6. 3.坚持创新制度、长效机制以国家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为契机,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建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制度体系。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建立稳定持续的资金筹措机制;强化绩效评估和考核,积极发挥政策的激励、约束和引导作用。1.7. 4.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按照生态功能重要性,合理安排项目布局。紧紧围绕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制定系统性的保护修复方案和实施路线图。在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同时,因地制宜为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提供良好生态环境支撑,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实现区域生态产品供给
12、能力和经济发展质量双提升。1.8. 5.坚持生态保护、产业调整坚持保护优先,注重与生态修复、产业扶贫、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实现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绿色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健康产业,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助推绿色发展。1.6. 工作目标通过项目实施,基本解决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内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生态功能支撑和生态涵养明显增强,生态系统服务与保障功能明显提升,生态廊道系统功能提升。1.7,绩效目标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目标应与区域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安全、健康、稳定、无污染,推动自然资源可持续保护和利用,促
13、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要求、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技术标准等,提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绩效指标(详见附录5),作为各地编制并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依据。1.8.工程施工标段划分原则(1)设计工程相对集中的原则上不能再分标段,应划分为一个标段。(2)设计工程分散的应根据工程布置情况划分标段。(3)污水处理站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单独划分标段。(4)河道治理项目应根据流域单元单独划分标段。2.工作流程与管理要求2. 1.总体工作流程总体工作流程:资料收集一编制工作大纲一开展现场调查评价一(编制规划)一制定实施方案一工程实施一验收
14、归档一后期管护一监测评估一成果总结。1、资料收集:通过多种途径收集项目区自然地理、流域水文概况、社会经济现状、水环境质量现状、土地利用现状、矿产开发现状、地质环境背景以及生态系统现状等基础资料。2、编制工作大纲:综合整理、归纳总结收集的资料,初步分析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内容,编制工作大纲。3、开展现场调查评价:采用地理信息、卫星遥感等手段,通过资料收集、现场勘查、生态监测、专家咨询、群众访谈等,全面掌握工程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自然资源利用、土地权属、相关规划、社会经济发展等情况,重点调查分析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功能以及受损情况,准确识别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其对区域
15、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系统性出发,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及相关生态保护修复规划,针对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结合自然资源利用和权属、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状况等开展综合评价,提出生态保护修复的目标任务、重点区域、措施建议等。4、制定实施方案:在全面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和工程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打破行政界限,以独立的流域、山体为单位,体现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目标任务可量化、可考核,实施措施合理经济,生态效益明显,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实施方案应包含:实施区域基本情况,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目标任务(包括建设范围、建设目标与内容、实施期限等
16、),可行性分析(包括区域生态问题分析与诊断、技术路线、保护修复分区和工程布局、工程措施与子项目安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年度计划(建设时序与进度安排),效益评估与风险防控,制度科技创新和组织保障等。5、工程实施:按照国家有关要求,依据年度计划组织实施工程建设,加强工程实施的全程监管;为保障工程实施和工程质量,在工程建设前遴选有资质、有经验的施工单位;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开展工程协调监督,确保工程质量。6、验收归档:工程实施结束后,组织专家对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工程质量、相关制度建设情况、资金筹措、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合法、工程建设成效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并将整体验收意见报有关部门备案。建立档案资料
17、管理制度,及时将有关管理、技术等文件,以及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等过程资料进行立卷归档,保证归档文件及时、完整登记。7、后期管护:工程项目验收合格后,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管护责任主体,做好工程后期管护,确保工程发挥长期效益。需要进行工程移交的,按规定办理资产移交手续。积极探索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人和经费,确保修复工程建成并稳定运行。8、监测评估: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及工程验收通过后,均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变化趋势、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情况、生态环境治理改善情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情况,以及工程所取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监测;工程通过验收一段时间后
18、,遴选有资质、有经验的效果评估机构,制定评估方案后进行效果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9、成果总结:注重总结组织管理、实施模式、工程技术、科技应用、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好做法,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建立健全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对于调查区域大、治理工程集中连片的山水林田湖草项目,要求编制治理规划,且在治理规划通过验收后方能制定实施方案。2.2.管理要求1、资料管理: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关管理、技术等文件,以及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等过程资料进行立卷归档,保证归档文件及时、完整登记。2、质量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要求,依据年度计划组织实施工程建设,加强工程实施的全程监管。可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生态
19、保护修复工程计划、实施、验收等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3、技术管理:各子项目要严格实行统一的技术管理制度,执行统一的技术思路和技术路线,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4、长效管理:为保障生态保护修复效果的长效性,需确定管理机构,做好工程运行维护,并定期进行监测考核和信息发布,加强社会监督。5、安全管理: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工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地质勘探安全规程及其他安全生产相关规定。6、资金管理:财政资金投资项目应依法依规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公告制等制度,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强化工程质量控制,切实做到程序合法、责任明确、监管到位。3.调查与评价
20、调查评价工作目的是查明调查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自然资源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等情况,重点调查分析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功能以及受损情况,准确识别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生态保护修复的目标任务、重点区域、措施建议等。3.1.山水林田湖草综合调查内容3.1.1.自然资源特征调查自然资源特征调查包括但不限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气象资源、旅游资源等,具体调查内容如下:1、土地资源:查明调查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重点分析区内基本农田、耕地、林地、草地等的面积及空间分布,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分析调查区潜在土地资源。2、水资源:查明调查区域内地表水系特征
21、、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下水水质现状,开发利用条件等;计算区内地表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量。如区内存在地下水富水区域,应准确划分富水区地下水系统,分析系统内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提出地下水开采潜力和开采靶区。3、生物资源:调查区域内陆生植物、陆生动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大型真菌等的种类,重点分析区内各类动植物的优势科、优势属,重点描述区内珍惜濒危动植物。4、矿产资源:调查区域内矿产资源禀赋与开发利用现状。针对历史矿产集中开采区,应重点评价其可利用浅层资源量,评估其潜在经济价值。若区内由煤肝石堆、磷石膏堆、镒渣堆、铅锌渣堆等,需查明堆积体的空间分布和体量,从尾矿资源回收利用方向开展分析。应查明调查
22、区域内地热地质条件,初步评价地热水资源,查明地热勘察类型及可勘探性,推荐地热勘探靶区。5、气象资源:收集调查区域内30年的降水,光照,风力风速风向资料,掌握调查区域内光照资源现状水平,风力基础状况,区域主导风向,结合区域内已有项目以及乡镇发展规划,初步评估区内气象资源特征。6、旅游资源:收集调查区域内已开发旅游资源单体、综合体资料,查明区内旅游资源现状,开发中与待开发旅游资源状况;初步评估区内旅游资源单体、综合体吸引游客的要素,各旅游资源单体与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呼应的要素。3.1.2.生态环境问题调查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包括但不限于地质灾害、土壤污染、土地占压与损毁、水污染与水资源枯竭、地貌景观
23、破坏、地表河网与河道破坏、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生物物种多样性减少等,具体调查内容如下:1、地质灾害:查明调查区域内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的空间分布,调查地质灾害点的规模、形态、活动历史等特征,调查分析地质灾害点的诱发因素、分布规律、形成机理等,评价地质灾害点的稳定性、危险性和危害性。2、土壤污染:调查调查区内土壤类型、厚度、结构、成因、组分等;成土母质结构、有机质、矿物质组分等;土壤有机质、含水量、易溶盐、PH等;评价调查区内土壤质量与污染现状。3、土地占压与损毁:调查区内土地压占与损毁情况,包括废弃工矿场地、尾矿库、堆渣场、弃土场、垃圾弃场等对土地压占与损毁。查明各类
24、地表堆积物的空间分布、规模、种类等,评价地表堆积物的稳定性及其对周边水土的影响。4、水污染与水资源枯竭:调查区域内污染源类型、空间分布、污染物排放等特征,查明调查区域内污染处理设施及运行情况;查明地表地下水体水质现状,评价地表地下水体污染情况。对比历史数据,调查区域内地表地下水体流量减少、干涸,天然泉点消失、损毁情况,尤其是矿山集中开展区,应充分查明地下开采巷道、采空区及老窑小窑分布,分析区域含水层破坏情况及其对地下水水质水量的影响。5、地貌景观破坏:调查区域内地貌景观破坏情况空间分布、规模、影响程度及其成因。包括矿山开采、重大工程、人工建筑等对改变地形地貌,造成的山体破损、岩石裸露及植被破坏
25、等现象。6、地表河网与河道破坏:调查区域内主要地表河流形态、河道淤堵侵占、河提垮塌、主要河段河提环境等,分析影响程度及成因。7、水土流失与石漠化:调查区域内基岩裸露度、植被类型、植被综合盖度和土层厚度等,综合评价调查区域石漠化程度。查明调查区域土壤侵蚀模数、土壤厚度、土壤干密度,计算不同区域土壤抗蚀年限,根据土壤抗蚀年限开展区内水土流失现状评价;根据平均坡度、土壤母岩类别及土壤厚度评价调查区域内水土流失隐患等级。8、生物物种多样性减少:调查区域内生物入侵状况、人类活动造成的生物群落迁徙物种种数减少,珍稀物种的种数变化情况。计算调查区域物种外来入侵度,分析人类活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物种多样性
26、的损害程度。9、植被退化:收集调查区域内的林地影像,调查区内植被变更情况,结合土壤污染,地貌变化等资料分析植被退化的主导因素,定性评价区内植被退化情况。3.2.山水林田湖草综合调查方法调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资料收集整理、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地质钻探、样品采集与测试等,主要内容如下:1、资料收集整理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是山水林田湖草综合调查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应在工作开展前充分了解调查区域内已经完成的相关工作,并通过合法渠道、遵循保密条例收集相关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应及时分类整理,同类资料和数据应以最新成果为准。资料收集包括但不限于规划类、国土调查类、地质类、自然资源类、生态环境类等,
27、部分资料明细见下表:表1山水林田湖草综合调查工作收集资料清单(包括但不限于)序号一级分类二级分类序号一级分类二级分类1规划类乡镇总体规划15自然资源类林业草原资源资料2土地利用规划16基本农田资料3环境保护规划17水源地与取水点4水利规划18矿产资源5国土调查类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19生物资源6第二次国土调查及变更调查数据20旅游资源7第三次国土调查21生态环境类生态保护红线8卫星影像图22河道治理9航测遥感图23土壤污染调查评价10地质类区域地质24采煤沉陷区11水文地质25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12地质灾害26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13矿产地质27石漠化调查监测14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28污染源
28、普查2、遥感解译遥感解译是获取地表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要素的重要手段,能极大提高地面调查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应充分收集调查区域各阶段高清遥感影像,解译分析调查区域建设用地、重大工程、农用地、植被覆盖、石漠化、地表堆积物等分布现状和历史变化情况。根据调查区域遥感影像覆盖及历史工作情况,部署航摄及正射影像图制作、倾斜摄影测量建模及数据量算等工作,为地面调查提供高清影像、为地表三维数据模型提供矢量数据、为调查区域生态环境综合监测提供起始资料。3、地面调查为查明调查区域矿产资源赋存开展现状及生态环境现状,在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基础上,部署地面调查工作。根据调查区域历史工作程度及生态保护修复目标,在一般调查区域
29、合理部署1至2项1:50000水文地质调查、1:50000环境地质调查、1:50000生态地质调查、1:50000工程地质调查、1:50000地质灾害调查等工作。根据实际需求,在重点区合理部署1:10000矿山环境地质测绘、1:10000水文地质测绘、1:10000生态地质测绘、1:10000地热地质调查等工作。地面调查工作应严格依据相应规范执行,当部署多项调查工作时,可按草测标准执行规范要求。4、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主要服务于地面调查,目的是结合地质条件分析,做出物探结果的地质解译,推断探测对象在地下赋存的位置、大小范围和产状,以及反映相应物性特征的物理量等。在研究调查区域地下水赋存、地
30、热地质条件、地下水采空区及老窑小窑分布等工作时,可以合理部署地球物理勘探工作。5、地质钻探为进一步验证地球物理勘探结果,定深采集岩、矿、土、水等样品,开展现场试验获取矿产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工作所需参数,可在关键区域合理部署地质钻探工作。钻探工作必须贯彻执行先地面调查与物探,后钻探施工;并坚持“先踏勘、后设计”和“先设计、后施工”的工作程序;水文地质钻孔应满足国家地下水监测井施工要求,以便于后期作为地下水长期监测井使用。6、样品采集与测试为查明调查区域内矿物含量、岩土参数、土壤质量、地表地下水质量等,应合理部署矿石、岩石、土壤、水样采集测试等工作。采集的各类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够准确反
31、映区内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特征;应按规范要求采集、运输各类样品,并及时送往实验室开展测试。7、监测监管系统构建贵州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监测监管平台,实现调查评价、勘察设计、建设施工、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等全数据入库与管理,平台构架包括软硬件基础层、数据层、数据中心管理层、系统应用层、用户层、标准规范安全保障体系以及系统用户六大部分。调查区域所有收集资料、调查评价数据、监测数据等均应及时录入数据库,并开展检查核实,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3.3.生态系统划分与服务功能分析在综合调查成果基础上们根据不同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将调查区域划分为农村农业生
32、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类型。为了充分体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而水又是联系各要素的纽带,因此将以地表流域(地下水系统)为基本单元,对上述类型进行流域生态系统分区,作为综合研究及修复治理的基本单元。其中矿山生态系统应充分考虑矿产开采影响范围、城镇生态系统要将规划区一并划入、湖泊河流生态系统要覆盖主要补给区域。生态系统的基础功能为生物生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三方面,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人类提供许多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和良好的生存条件。在调查区域生态系统划分的基础上,应从产品提供、人居保障、生态调节三大功能的基础上
33、,根据调查区域特征可详细划为能源供应、水源供应、农业生产、人居保障、水源涵养、珍稀动植物保护、生物栖息、原材料供应、水土保持、休闲娱乐等方面,对每个生态系统进行服务功能分析,明确目前最生态服务功能主次。3.4.生态系统关键问题识别准确识别各生态系统内的关键问题是合理布置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要依据。关键问题的识别应在区域环境背景、自然资源特征、人类活动现状等条件基础上,结合生态系统类型及其服务功能,重点分析系统内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原因及其对服务功能的影响,综合得出造成生态系统损坏或破坏的关键问题及主导因素。生态系统关键问题识别流程见下图,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影响分析:从生态环境问题现
34、状出发,结合生态系统结构、类型及服务功能,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判断生态服务功能受损情况,重点分析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可逆性、可替代性、可补偿性、影响范围和影响期限。成因分析:在区域环境背景、自然资源特征、人类活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各系统内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追溯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终源头。生态环境问题相互关系分析:同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存在多级因果关系。应建立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不同生态环境问题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特征,准确识别系统内的关键问题。山水林田湖草关问禺识别.生态系统结构条件背生态系统类35工程活动现状生态服务功能大工
35、栋建设城镇化现状关破f三)S自然费源特征图1生态系统关键问题识别流程示意图在关键问题识别的基础上,划分生态系统重建区、过渡区、保护区,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保护修复对策,为调查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部署提供依据。4.生态保护修复规划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项目重要程度、复杂程度以及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酌情考虑编制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参考内容如下:1 .明确规划范围、规划水平年;2,了解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概况、区域地质条件、已实施相关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相关工程概况、区域相关规划的情况及实施概况;3.对规划范围内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现状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及评价,
36、识别存在的关键环境问题;4 .明确规划任务、确定规划目标;5 .制定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方案,明确工程总体布局。根据现状调查与评价结果,存在关键问题和制定的修复目标,合理选用相应的修复技术。并制定工程和非工程管理方案。6 .对工程实施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评价;7 .估算工程投资,说明资金来源;8 .明确工程项目库、工程建设时序、建设模式及分年度安排;9 .分析规划实施效益及保护修复目标可达性;10 .明确工程实施保障措施,包括法制、组织、管理、资金及技术等保障措施;I1.总结规划结论,提出规划实施建议。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参考提纲见附录3o5.方案设计5.1.矿山环境恢复治理5.1.
37、1.地质灾害防治5.1.1.1.滑坡滑坡治理可采用清理滑坡体以恢复场地,或者修筑截排水工程和支挡工程防止形成新的滑坡体;对于潜在的滑坡隐患应根据滑坡体特征、地质环境条件、气象条件,综合分析其发展趋势、危害程度等,采取截排水沟、挡墙、抗滑桩、削方减载、锚索(杆)、格构和植被防护等工程措施以消除隐患。5.1.1.2.崩塌崩塌治理可采用清理碎石土和危岩以恢复场地,或者修筑拦挡工程和排水工程防止形成新的安全隐患;潜在的崩塌灾害,可采用清除危岩(土)体、柔性防护网、锚固、灌浆、支撑、支挡、截排水等工程措施进行边坡加固,消除崩塌隐患。5.1.1.3.泥石流泥石流治理,可采用清理泥土石以恢复场地,或者修筑拦
38、挡工程防止形成新的泥石流物源;潜在的泥石流隐患可采用疏导、拦挡或固化泥石流物源,以筑坝的形式减少或消除引发泥石流的水动力条件。5.1.1.4.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治理应根据地面塌陷的类型、规模、发展变化趋势、危害大小等特征。对开采地面塌陷(地面沉陷)区,未达到稳沉状态的,宜采取监测、示警及临时工程措施,消除安全隐患;达到稳沉状态的,应采取防渗处理、削高填低、回填整平、挖沟排水、植被重建等综合治理措施。对岩溶区,可采取注浆、回填等措施控制塌陷的发展,减少危害。5.1.1.5.地裂缝地裂缝治理应根据地裂缝的规模和危害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规模和危害程度较小的,采用土石填充并夯实,防渗处理等措施;规模和危
39、害程度较大的,可采取填充、灌浆等措施。5.1.2.含水层破坏修复含水层破坏治理可采用地表回填防渗、防污处理,破坏区周边采取防渗帷幕、防渗墙等工程措施,堵截含水层中地下水的溢出,减少疏干排水量:。5.1.3,地形地貌景观修复山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可采用边坡加固、采坑回填、植树种草或者挂网客土喷播等工程措施,以修复景观;平缓地区可采用清理废石(渣)、采坑(塌陷坑)回填、整平、覆土、复绿、造景等工程措施进行生态重建。5.1.4,废(污)水治理矿废(污)水治理应采取有效的清污分流和防渗措施,减少降水入渗和污水外排;并采用沉淀法、中和法、硫化法、微生物法、膜分离法等方法处理矿废(污)水,各类废水排放应
40、达到GB8978、GB20426.GB25465GB25466GB25467GB25468、GB2645kGB28661等标准要求,矿山水环境质量应符合GB3838、GB/T14848标准要求;污废水处理后作为农业和渔业用水的,应符合GB5084、GB11607标准要求。5.1.5.矿渣/尾矿处理矿渣/尾矿应尽可能采取综合利用的处理方式,按照国家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目录及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进行矿渣/尾矿的综合利用评价;对于难以进行综合利用的矿渣/尾矿应对其应进行危险性物质鉴别,经鉴别属于危险废物的应按照GB18597.GB18598等标准要求进行处置,属于一般工业
41、固体废物的应按照GB18599.DB52/865等标准要求进行处置。矿渣/尾矿处理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转运、贮存和覆盖措施,防止造成二次污染。5.2.土地复垦与土壤污染修复5.2.1.土地复垦5.2.1.1.复垦责任范围确定复垦责任范围指复垦区中损毁土地及不再留续使用的永久性建设用地构成的区域。应依据现场资料收集与调查、土地损毁分析与预测结果,合理确定复垦责任范围。5.2.1.2.复垦单元划分复垦单元指复垦方向、标准、措施基本一致的待复垦土地单元。应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结合原土地利用现状、复垦方向、复垦标准及措施,划定复垦单元。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与步骤应符合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1部分:通则
42、TD/T1031.1-2011的有关规定。5.2.1.3.复垦资源调查与评价复垦资源调查应参照本指南31和3.3的要求。在复垦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应结合复垦区表土情况、复垦方向、标准和措施,进行表土资源的质量和供需平衡评价。需外购土源的,还应对外购土源的数量、质量、来源、土源位置、土源可采量进行评价。5.2.1.4.复垦方案确定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原土地利用类型、土地损毁情况、公众参与意见等,在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的条件下,确定拟复垦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在此基础上确定复垦方案。复垦方案应符合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1部分:通则TD/T1031.1-2011的有关规
43、定;露天煤矿、井工煤矿、金属矿、石油天然气矿、铀矿还应分别符合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2部分:露天煤矿TD/T1031.2-201h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3部分:井工煤矿TD/T1031.3-201K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4部分:金属矿TD/T1031.4-201K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5部分:石油天然气(含煤层气)项目TD/T1031.5-2011和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7部分:铀矿TD/T1031.7-2011的有关规定。5.2.1.5.复垦工程设计应根据确定的土地复垦方向和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36-2013对不同复垦方向的质量要求,针对不同土地复垦单元不同措施进行复垦工程设计。
44、复垦工程措施类型主要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监测措施和管护措施。(1)工程措施设计工程措施主要包括表土剥覆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充填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防排水工程等。工程措施的设计内容包括:确定各种措施的主要工程形式及其主要技术参数。工程措施的设计可根据项目类型、生产建设方式、地形地貌、区域特点等有所侧重,主要工程设计应附平面布置图、剖面图、典型工程设计图。(2)生物措施设计生物措施的设计内容包括:植物种类筛选、苗木(种籽)规格、配置模式、密度(播种量)、土壤生物与土壤种子库的利用、整地规格等。(3)化学措施设计化学措施的设计内容包括:复垦土地改良以及污染土地修复等。(4)监
45、测措施设计针对不同复垦单元应制定合理的土地损毁、复垦效果等的监测措施。监测措施的设计内容包括:监测点的数量、位置及监测内容(土地损毁情况与土地复垦效果)。(5)管护措施设计根据项目特点以及所在区域的自然特征,应提出复垦土地以及主要复垦工程的针对性管护措施。管护措施的设计内容包括:管护对象、管护年限、管护次数及管护方法。5.2.2.土壤污染修复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前,应以污染土壤所在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文件,确定污染土壤的使用功能,通过污染区土壤的采样检测确定土壤污染物的含量,并根据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46、15618-2018)两个标准确定污染土壤修复标准,再选择下列修复措施进行污染土壤修复。5.2.3.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技术包括利用植物超累计植物或积累性植物吸收修复、利用植物根系控制污染扩散和恢复生态功能的植物稳定修复、利用职务代谢功能的植物降解修复、利用植物转化功能的植物挥发修复、利用植物根系吸附的植物过滤修复等多种修复技术。可以针对多种类型的土壤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石油类污染物等)进行治理与修复。植物修复具有投资较低、运行维护方便等优势,但是同时由于修复时间较长,因此不适用于需短期修复完成后二次开发利用的地块,较适用于修复后作为景观绿地使用的地块。5.2.3.1.微生物修复该技术以
47、微生物利用有机污染物作为碳源或能源或与其他有机质进行共代谢的能力分解土壤中有机污染物以达到修复土壤污染的目的,具有针对性强、高效快捷、成本较低等特点。该技术目前较广泛应用于农田土壤的农药残留以及石油类污染物的治理与修复中。5.2.3.2.热脱附该技术利用高温使土壤中有机污染组分蒸发并与土壤介质分离以达到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目的,目前主要应用于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处理,具有处理范围广、设备移动性强、修复后土壤可再利用等优点,针对多氯联苯类(PCBs)污染物处理效果较好。但是目前该技术存在设备价格昂贵、处理时间较长且成本较高的问题,目前应用较为受限。5.2.3.3.土壤蒸汽浸提(SVE)该技术利用注射井将空气注入污染区域,并同时利用真空泵抽吸产生负压使空气在污染区域流通,利用流动空气使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