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_T43215-2023采空区地表建设地基稳定性评估方法.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412469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7.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B_T43215-2023采空区地表建设地基稳定性评估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GB_T43215-2023采空区地表建设地基稳定性评估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GB_T43215-2023采空区地表建设地基稳定性评估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GB_T43215-2023采空区地表建设地基稳定性评估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GB_T43215-2023采空区地表建设地基稳定性评估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GB_T43215-2023采空区地表建设地基稳定性评估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_T43215-2023采空区地表建设地基稳定性评估方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ICS73.020CCSDIOO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432152023采空区地表建设地基稳定性评估方法Assessmentmethodsforfoundationstabilityofthesurfaceconstructionabovegoaf2023-09-07发布2024-04-01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目次前言IIl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体要求24.1 基本要求24.2 工作阶段划分34.3 工作内容35工作程序35.1 准备阶段35.2 现状调查测试阶段35.3 预测评估阶段35.4 报告编写阶段36评估与调查范围46.1 评估

2、范围46.2 调查范围47采空区调查41.1 采空区资料41.2 水文地质条件41.3 开采沉陷资料41.4 已建工程资料51.5 拟建工程资料51.6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资料51.7 调查方法58 地表移动变形计算及影响分析58.1 计算方法58.2 计算参数选取58.3 地表移动变形计算68.4 地表移动变形影响分析69 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估69.1 基本原则69.2 评估方法69.3 地表移动变形值判别法69.4 采空区稳定性分析法79.5 矿(岩)柱稳定分析法89.6 断层构造稳定性评估法810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估810.1 基本要求810.2 评估方法810.3 评估准则810.4 建(

3、构)筑物允许和极限地表变形值910.5 评估内容9Il防治措施和变形监测911.1 防治措施分类911.2 防治措施选取原则911.3 采空区治理措施911.4 建筑保护措施1011.5 防治措施方案内容1011.6 变形监测1012成果提交1012.1 成果内容1012.2 成果要求10附录A(规范性)建(构)筑物、装置等的允许和极限地表(地基)变形参考值II附录B(资料性)地基稳定性评估报告示例16参考文献18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

4、煤炭工业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煤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窕院有限公司、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俊英、贾新果、陈清通、胡炳南、李杰、陈凯、郭文砚、黄乐亭、孙庆先、张彬、李宏杰、韩洪德、吴海军、林惠立、牟义、董祥林、刘志飞、李文、刘义新、邓伟男、李伟、王志杰、李江华、王勇、毕忠伟、付兴玉、文惇、黎灵、艾畅、间杰、王炮、何照。采空区地表建设地基稳定性评估方法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采空区地表建设地基稳定性评估的总体要求、工作程序、评估与调查范围、采空区调查、地表移动变形计算及影响分析、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估、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估

5、、防治措施和变形监测、成果提交方面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煤矿采空区地表建设地基稳定性评估工作,非煤矿山可根据具体情况参考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3561.1-2009煤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方法第1部分:采样一般规定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GB50026工程测量标准GB/T5012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

6、B/T50266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5033020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1044-2017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11802016煤矿采空区建(构)筑物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采空区goaf地下煤炭资源通过某种方式开采后留下的空间及其围岩失稳而产生位移、开裂、破碎和垮落的整个地下区域空间。3.2开采沉陷区miningsubsidencearea由地下采矿引起的采空区上方及受开采影响的地表移动范围,按边界角或者下沉10mm等值线划定其范围。注:开采沉陷区也称地表移动盆地或地表下沉盆地。3.3地表残余移动变

7、形surfaceresidualmovementanddeformation在地表移动稳定(连续6个月累计下沉不超过30mm)后,从地表新建建(构)筑物时刻起,在建(构)筑物建设期和使用期内地表点今后还将可能产生的地表移动变形。注:地表残余移动变形也称为地表剩余移动变形03.4地表移动参数surfacemovementparameters反映地表移动与变形特征、程度的参数和角值。注:地表移动参数包括:下沉系数、水平移动系数、主要影响角正切、拐点偏移距、开采影响传播角;边界角、移动角、黜角、最大下沉角;充分采动角、超前影响角、最大下沉速度角和移动延续时间等。3.5允许地表变形值allowable

8、surfacedeformationvalue受保护的建(构)筑物不需维护或简单维修能保持正常使用所允许的地表最大变形值。3.6极限地表变形值limitsurfacedeformationvalue受保护的建(构)筑物采取经济合理的维修或加固措施后能保持安全使用所能承受的地表最大变形值。3.7地表移动变形计算predictionofsurfacemovementanddeformation对因地下开采所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形值进行的预测计算。3.8覆岩破坏高度OVerbUrdenfailureheight垮落带和裂缝带发育高度范围。注:垮落带指由采矿引起的上覆岩层破裂并向采空区垮落的岩层范围;裂

9、缝带指在垮落带上方一定范围内的岩层产生裂缝、离层和断裂,但仍保持层状结构的岩层。垮落带和裂缝带两带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均属于破坏性影响区,一愀1垮落带和裂缝带合称为垮落裂缝带,又称垮落断裂带或导水裂缝带,垮落裂缝带发育的最大高度称为覆岩破坏高度。3.9建筑荷载影响深度influencedepthofstructureloads当建筑物的荷载在地基岩土层中产生的附加应力等于相应深度处地基岩土层的自重应力的10%时的深度。4. 10建筑保护措施constructionprotectionmeasure以提高建(构)筑物抵抗或适应地表移动变形能力,达到保障建(构)筑物正常使用的目的的,而采取专门的建

10、(构)筑物平面布置、构件及结构等的措施。注1:建筑措施指通过调整或改变建(构)筑物平面布置、建筑体型等方法,以提高建(构)筑物抵抗或适应地表移动变形能力而采取的措施。注2:结构措施指通过改变或提高建筑构件的刚度和强度,增强建(构)筑物整体刚度和强度,以提高建(构)筑物抵抗地表移动变形能力而采取的措施。注3:建筑保护措施也称为抗变形措施,包括建筑措施和结构措施。4总体要求4.2 基本要求在进行采空区地表建设利用时,应进行采空区地表建设地基稳定性评估工作。采空区地表建设地基稳定性评估,应对评估区内工程建设遭受采空区移动变形影响的可能性、程度以及对地基的长期稳定性做出评估,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4

11、.3 工作阶段划分采空区地表建设地基稳定性评估按工作阶段分为总体规划、地块项目和重要单体建筑三个阶段,分别进行相应的评估工作。依据评估对象的差异,可以分阶段开展相应的评估工作,也可以只进行某一阶段的评估工作。总体规划阶段评估是针对地表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开展的地基稳定性评估,为采空区地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的选择、各地块项目布局或重要单体建(构)筑物的布置提供依据。地块项目阶段评估是针对总体规划确定的若干地块中某一具体地块项目开展的地基稳定性评估,通过该阶段评估为本地块项目内各建(构)筑物、设备等的布局、技术措施和场地治理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为地块项目建设提供依据。重要单体建筑阶段评估是针对总体规

12、划或地块项目内某一重要单体开展的地基稳定性评估,通过该阶段评估给出建设场地的稳定性结果、提出重要单体项目建设适宜性及建设具体技术措施,为重要单体建(构)筑物建设提供依据。注:重要单体建筑是指按照8500072011确定的设计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或经论证认为对其单独进行地基稳定性评估工作的建(构)筑物。4.4 工作内容进行采空区地表建设地基稳定性评估时,应当进行下列工作:a)建设工程概况与地质采矿条件分析;b)采空区地表残余移动变形计算;C)将来开采影响地表移动变形计算;d)覆岩破坏高度与建筑荷载影响深度的计算;e)建筑荷载(动荷载)对采空区稳定性的影响分析;O对于条带开采、房柱式开采等采空区

13、,对矿柱的长期稳定性、覆岩的突陷可能性进行分析;g)对于山区地形,对采动坡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h)其他(如地下水、地表裂缝、塌陷坑、煤柱风化、地质构造等)对建设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分析。5工作程序5.1 准备阶段收集区域自然地质采矿条件等资料;初步调查采空区赋存状况;了解拟建设项目概况;初步分析采空区对建设项目的影响,确定评估/调查范围,制定评估实施方案。5.2 现状调查测试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表移动变形监测、室内外力学或相似模拟试验等;分析采空区覆岩采动影响情况;结合拟建工程制定采空区地表建设地基稳定性的评估准则。5.3 预测评估阶段依据采空区分布特征、形成时间和覆岩结构等条件,

14、进行采空区地表残余移动变形计算,并分析其对拟建建(构)筑物的影响;计算采空区覆岩破坏高度与建筑荷载影响深度并分析判断采空区地基的稳定性;建立建(构)筑物适宜性评估准则,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估。5.4 报告编写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建(构)筑物布置方案、采空区治理措施、建筑措施、结构措施及其综合防治对策,编写报告。6评估与调查范围6.1 评估范围6.1.1 采空区地表建设地基稳定性评估范围,不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范围内,应视评估阶段予以确定。6.1.2 总体规划阶段评估范围应当包括与规划的建设项目相关的区域,以规划用地和可能的调整规划用地范围作为评估范围。6.1.3 地块项目阶段评估范围原

15、则上以地块项目用地红线或规划地块用地和可能调整的用地范围作为评估范围。6. 1.4重要单体阶段评估范围原则上是以重要单体基础外扩50m100m圈定的范围。6.2调查范围6.21基本要求采空区地表建设地基稳定性调查范围,在评估范围的基础上,应视评估阶段和地质采矿环境等条件予以确定。6.2.2调查范围确定调查范围一般应以评估范围边界向外侧扩展1.0倍2.0倍采空区最大埋深。总体规划阶段调查范围应当以评估范围边界向外侧扩展1.0倍1.5倍采空区最大埋深。地块项目阶段和重要单体阶段调查范围应当以评估范围边界向外侧扩展1.5倍2.0倍采空区最大埋深。受特殊地质构造、地下水等不利条件影响的,调查范围取其较

16、大值。受山区地形影响的,应考虑采空区可能引发采动滑坡或者可能引起陡崖峭壁崩塌危害建(构)筑物,将可能发生采动滑坡或崩塌的坡体划入调查范围。7采空区调查7.1 采空区资料开采范围、开采层数、开采高度、矿层倾角、开采时间、开采深度、开采方法和顶板管理方法等资料,井上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底板等高线图和地质钻孔柱状图等图件,以及地质报告、矿井设计文件和采掘作业规程等相关文件。7.2 水文地质条件调查收集评估区域自然地理、地形地貌、雨水汇流情况,地下含(隔)水层特征、富水特征、补径排条件,附近抽排水情况等。7.3 海雕蝴本矿井(区)或者类似条件下的地表移动变形、地表裂缝、塌陷坑和顶板垮落带、导水裂

17、缝带高度等覆岩破坏等实测资料。7.4 已建工程资料调查附近开采沉陷区地表已建工程建设情况,建(构)筑物变形、破坏情况及其防治措施。7.5 拟建工程资料建设规划总平面图,建(构)筑物设计图(平面尺寸、而度、结构类型、基础类型和荷载等)、允许地表变形值、极限地表变形值等资料。7.6 岩体物理力学弁数资料岩土体天然重度、孔隙比、压缩模量、弹性模量、泊松比、黏聚力、内摩擦角、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等。对于缺乏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应进行原位测试或室内试验。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的方法和内容应当根据工程要求和岩土性质的特点综合确定,并符合GB510442017、GBT50123.GB/T5026

18、6和GB/T23561.l2009等有关规定。7.7 调查方法采空区调查资料宜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调查、地面调查、测量测绘、测试与试验等方法获取。对于调查范围内采空范围、开采方法等基础资料不清楚的采空区,尤其是小窑采空区,宜采取地球物理探测、地质钻探等方法获取。8地表移动变形计算及影响分析8.1 计算方法连续性地表移动变形计算方法可采用概率积分法和数值计算分析法等。非连续地表移动变形计算方法可采用岩石力学理论分析法和数值计算分析法等。8.2 计算参数选取8.2.1地表移动变形计算应当根据地质采矿条件等,合理地选择计算参数。8.2.2长壁垮落法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地表残余移动变形可通过选取残余下沉系数

19、,采用概率积分法进行计算。残余下沉系数(qe)可根据开采结束时间按照公式(1)计算:qe=(l-q)kl-e-(尝)+c式中:q长壁垮落法下沉系数;k调整系数,根据实践经验一般取0.51.0;t距工作面开采结束时间,单位为年(八);c考虑地下水位变化、地震或地应力等作用后的残余下沉系数,一般取0-0.05。8. 2.3条带开采、房柱式开采等采空区地表残余下沉系数可根据开采结束时间、地表已沉陷状况综合确定,残余下沉系数可取0.050.45。9. 2.4水平移动系数、主要影响角正切、拐点偏移距和开采影响传播角,可参照对应的常规地表移动参数确定。10. 2.5将来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计算,优

20、先利用本矿区或临近矿区己有岩移观测数据确定地表移动参数;对于没有可利用参数的,其地表移动参数的确定可参考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2017)的有关规定,并分析参数选取的合理性。8.2.6采用数值计算分析法时,应当根据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测试的室内试验成果、原位测试成果等综合确定数值计算模型参数。8.3 地表移动变形计算包括采空区地表残余移动变形和将来开采影响地表移动变形的计算。计算结果应当给出评估范围内地表下沉、水平移动、水平变形、倾斜和曲率数值大小,并绘制等值线图。8.4 地表移动变形影响分析分析评估范围内地表下沉、水平移动、水平变形、倾斜和曲率最大值及分布情况,分析地

21、表移动变形值的变化趋势,结合建(构)筑物布局和不同类型建(构)筑物承受地表移动变形能力,评估地表移动变形对建(构)筑物的影响程度。9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估9.1 基本原则可根据评估范围内建筑荷载、采空区赋存条件、矿(岩)柱稳定性等情况划分成若干区(块),进行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估。依据场地条件,选择适宜的评估方法,分析评估范围内每个区(块)不同评估方法的地基稳定性程度,按不利条件得出综合评估结果。地基稳定性评估结果分为稳定、基本稳定和不稳定三种。9.2 评估方法9.2.1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估方法有地表移动变形值判别法、采空区稳定性分析法、矿(岩)柱稳定性分析法等,根据采空区赋存条件选择适宜的评估方

22、法。9.2.2对于长壁垮落法开采采空区可采用地表移动变形值判别法、采空区稳定性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估;对于条带开采、房柱式开采等采空区可采用地表移动变形值判别法、采空区稳定性分析法、矿(岩)柱稳定性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估。9.2.3当评估区(块)存在较大断层构造可能影响地表移动变形分布及大小时,应当对断层构造稳定性进行评估。9. 2.4当评估区(块)为山地地貌时,应当进行坡体稳定性评估,其评估方法应按照GB503302013的有关规定执行。9.3 地表移动变形值判别法依据计算得到的评估区域内在建(构)筑物建设后可能产生的地表(残余)移动和变形大小与分布情况,按表1地表移动变形数值范围对采空区地基稳定性

23、进行评估,判定稳定性时应由不稳定到稳定以最先符合者确定。表1按地表(残余)移动变形值评估采空区地基稳定性稳定性程度水平变形emm/m曲率K103/m倾斜imm/m判定条件稳定e2.0K0.2i3.0同时具备表1按地表(残余)移动变形值评估采空区地基稳定性(续)稳定性程度水平变形mm/m曲率K10-/m倾斜:mm/m判定条件基本稳定2.0e4.00.2K0.43.04.0K0.4i6.0具备其一9.4 采空区稳定性分析法9.4.1 为保证覆岩破坏高度不会受到地表新建建(构)筑荷载扰动而重新移动,依据公式(2)、公式(3)进行采空区地基稳定性判断:HnH+H,+h式中:Hmn评价区(块)内采空区最

24、小埋深,单位为米(m);H,覆岩破坏高度,单位为米(m);H,建筑荷载影响深度,单位为米(m);h考虑计算误差的安全高度,单位为米(m),般取5m20m。当满足公式(2)时,评价区(块)采空区地基处于不稳定状态;当满足公式(3)时,评价区(块)采空区地基处于稳定状态;不满足公式(2)和公式(3)时,可判定评价区(块)采空区地基处于基本稳定状态。9.4.2 覆岩破坏高度(三)可采用矿区已有的实测资料,也可对评估区域进行钻探实测覆岩破坏高度。对于未进行过覆岩破坏高度探测的矿区,覆岩破坏高度(H,)可参考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2017)中导水裂缝带高度(三)计算公式进行

25、计算。9.4.3 建筑荷载影响深度(H,),通过计算建筑荷载在该深度处地基中的附加应力等于该深度处地基中的自重应力的10%确定。建筑荷载既要考虑建设工程静荷载,还应当考虑建设过程及使用中的各种动荷载的影响。各荷载按GB500092012确定或计算。地基中的自重应力按照公式(4)计算:%-rA+Tft+r.*.,7,A:(4)式中:Oe一一地表下任意深度处的自重应力,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2);丫八丫:、,地基中自上而下各层土或岩石的容重,单位为千牛每立方米(kNk);h1.h2h.地基中自上而下各层土或岩石的厚度,单位为米(m)。地下水位面也应当作为分层的界面,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岩层取浮容重

26、。地下水位以下如有隔水层,隔水层面及其下的自重应力应当按上覆岩土层的水土总重计算。地基中的附加应力按照公式(5)计算:a2呻,P4Pa=P-YoD(6)式中:O,地基中的附加应力,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2);g各种荷载(矩形、圆形、三角形、条形等)下的竖向附加应力系数,应按GB500072011附录中查表求出;Po一一地表荷载作用于基础底面平均附加压力,按公式(6)计算,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112);P作用于基础底面处竖向荷载,单位为干牛每平方米(kNm2);Yo一一基础底面标高以上各土层按厚度的加权平均容重,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取浮容重,单位为千牛每立方米(kNm3);D基础底面埋

27、深,单位为米(m)当地表有多个荷载作用时,计算地基附加应力时应考虑相邻荷载的叠加影响。9.5 矿(岩)柱稳定分析法采空区内残矿(岩)柱安全稳定性系数(R)按照公式(7)计算:式中:Po矿(岩)柱能承受的极限荷载,单位为千牛(kN);P,矿(岩)柱实际承受的荷载,单位为千牛(kN)。依据稳定性系数的大小,按表2的准则评估残留矿(岩)柱的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表2按矿(岩)柱安全稳定性系数评估采空区地基稳定性稳定性程度稳定基本稳定不稳定稳定性系数F,F,2.01.2WF,2.0F,WteiKti具备其一采空区治理和抗变形结构措施或异地建设注INA、EA、KA、iA分别为建设目标允许地表下沉值、水平变形

28、、曲率、倾斜变形值。注2:W1.、|、K1.、i,分别为建设目标极限地表下沉值、水平变形、曲率、倾斜变形值。10.5 建(构)筑物允许和极限地表变形值10.4.1砖混结构建筑物的允许和极限地表(地基)变形值见附录A的表A.lO10.4.2工业构筑物的允许和极限地表(地基)变形值见表A.2。10.4.3技术装置的允许和极限地表(地基)变形值见表A.3。10.4.4暖卫工程管网的允许和极限地表(地基)变形值见表A.5o10.4.5输电线路杆塔的允许地表(地基)变形值见表A.6。10.4.6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允许地表(路基)变形值见表A.7o10.4.7光伏电站项目光伏组件与光伏支架构筑物的允许和极限

29、地表(地基)变形值见表A.8。10. 4.8油气管道的允许和极限地表(地基)变形值见表A.9。10.5评估内容依据不同建设目标的评估准则,划分出建设目标在整个评估范围内适宜性好区、中等区、差区分区范围,依据分区结果调整不同建设目标在整个评估范围内的布局,制定建设目标的调整方案,决策防治措施。11防治措施和变形监测11.1 防治措施分类防治措施包括采空区治理措施、建筑保护措施。11.2 防治措施选取原则根据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估和地基稳定性评估结果,适宜性好和地基稳定的区域选用简易抗变形结构建筑保护措施;适宜性中等和地基基本稳定的区域选用抗变形结构建筑保护措施、简易采空区治理措施或综合措施;适宜性差

30、和地基不稳定的区域选用采空区治理和抗变形结构建筑保护措施,如果措施费用过高、经济成本不合理时,选择异地建设。11.3 采空区治理措施包括采空区灌注充填法、跨越法、剥挖回填法、强夯法和爆破法等。具体措施应按照GB51180-2016执行。11.4 建筑保护措施11.4.1 建筑措施建筑场地应当优先选择地表变形小、变形均匀的地段;建(构)筑物的长轴宜平行于地表下沉等值线走向布置;建(构)筑物体型应当力求简单、对称,平面形状以矩形为宜;建(构)筑物过长或立面高低起伏时,应当设置变形缝,变形缝应当由屋顶直至基础底面设置。11.4.2 结构S施建筑结构设计分刚性措施和柔性措施。增强建筑物强度和刚度的刚性

31、措施:砖混结构建筑物应当设置钢筋混凝土基础、层间、檐口圈梁及立柱;框、排架结构建筑物采用独立柱基础的,应当在各基础之间设置联系梁;对于地表不均匀沉降较敏感的重要建筑物,优先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式基础或十字交叉钢筋混凝土梁式基础、现浇楼面和屋面板。增强建筑物柔性和可弯性的柔性措施:地基土要求均匀一致,承载力不宜过高;承载力高或承载力差异较大的地基,应在基础底面下置换适当厚度的砂层、碎石层或其他均匀垫层;宜采用浅基础,在基础底面设置水平滑动层;在地表压缩变形区内,宜设置变形缓冲沟措施。11.5 防治措施方案内容防治措施方案应当分析选用采空区治理措施、建筑保护措施以及涉及将来开采区域的还可以采取开采技术

32、措施等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方案比选后确定采用一种或几种防治措施。采空区治理措施应初步确定采取何种治理方案、治理范围、简要的工艺参数以及预期效果等,建筑保护措施应初步确定建筑平面布局以及建筑和结构哪些保护措施等。采空区治理措施实施之前应编制单独的采空区治理设计,建筑保护措施应进行专项抗变形建筑结构设计。11.6 变形监泅对采空区地表建设场地,应在建(构)筑物建设中和建设后进行场地和建(构)筑物的变形监测。变形监测应设立基准点、工作基点、变形监测点,组成变形监测网,监测点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变形监测点埋设、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精度、监测周期等应当符合GB500212001,GB

33、50026和JGJ82016的要求。12成果提交121成果内容包括采空区地表建设地基稳定性评估报告书,各矿层采空区分布图、地表(残余)移动和变形等值线图、地表建筑适宜性评估分区图和有关的地质地貌剖面图等。12.2 成果要求采空区地表建设地基稳定性评估报告是评估工作最终成果,应当在综合分析全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报告书参考附录&报告书要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论据充分、内容详实、结论可靠;附图规范、实用易懂、图面布置合理、美观清晰、便于阅读。附录A(规范性)建(构)筑物、装置等的允许和极限地表(地基)变形弁考值儿1砖混结构建筑物的允许和极限地表(地基)变形值对于长度或者变形缝区段内长度不大于2

34、0m的砖混结构建筑物,其安全使用允许和极限地表(地基)变形值见表AJoA.1砖混结构建筑物的允许和极限地表(地基)变形值建筑物及其特征允许变形值极限变形值eA(mm/m)i4(mnm)KA(101m)t,/(mm/m)iz(mm/m)K1.(10-3m)砖混结构建筑物2.03.00.24.06.00.4A.2工业构筑物的允许和极限地表(地基)变形值工业构筑物的允许和极限地表(地基)变形值见表A.2。表A.2工业构筑物的允许和极限地表(地基)变形值构筑物及其特征允许变形值极限变形值eA(mm/m)ix(mm/m)Kdom)t(11mm)i,/(mm/m)K./(10-3m)地下蓄水池和沉淀池钢筋

35、混凝土70/1.一砖(有钢筋混凝土)40/1.一-塔形构筑物在钢筋混凝土基础上长度小于30m的简仓式构架7.012.0在混凝土和毛石混凝土基础上的水塔3.08.05.012.0煤仓-8.0-砖和钢筋混凝土烟囱高度20m10.0高度30m8.0高度40m7.0高度50m6.0高度60m5.014.0高度70m4.5-10.0高度100m-4.0-10.0电视塔和无线电转播塔高度W50m7.0高度50m5.0钢井架-6.0-*A.2工业构筑物的允许和极限地表(地基)变形值(续)构筑物及其特征允许变形值极限变形值eA(mmm)ix(mmm)KA/(IO-3Zm)(mmm)i(mmm)K1./(10,

36、m)变电所40X103室内变电所有同步补偿器-6.0-无同步补偿器8.0露天变电所(11104V)(40IO4V)7.011.011IO4V10.014.0浅仓钢筋混凝土装载仓-0.33钢制装载仓-9.00.5工业用炉(多排焦炉)100/1.4.00.1坝和堤砖和混凝土的2.50.08有溢水设施的土坝和堤6.09.0无溢水设施的土坝和堤4.0索道牵引站4.0有单独基础的支座4.0在整体钢筋混凝土基础上的支座-7.012.0注:1.一构筑物的长度或直径,单位为米(m).A.3技术装置的允许和极限地表(地基)变形值技术装置的允许和极限地表(地基)变形值见表A.3o表A.3技术装置的允许和极限地表(

37、地基)变形值技术装置及其特征允许变形值极限变形值e4(mmm)i/(m11m)KA/(IO-Vm)e(mmm)i(mmm)K:/(I(P/m)往复式压风机-4.0-桥式天车的轨道横向KH5.0HH/纵向6.01/6龙门吊车轨道横向.1/12纵向3.0矿井提升绞车滚筒直径5m6.08.0滚筒直径5m-4.0-6.0-表A.3技术装置的允许和极跟地表(地基)变形值(续)技术装置及其特征允许变形值极限变形值e4(nmm)i/(m11m)(IO-Vm)l(mmm)i(m11m)K1./(103m)矿井扇风机轴流式7.010.0离心式-9.012.0-锅炉立式水管式锅炉8.010.0卧式水管式锅炉12.

38、020.0长度大于6m的旋床和大型龙门刨床5.0-注:H一一柱子由基础底面到上部结构支座的高度,单位为米(m);d一柱子由天车轨道到上部结构支座的高度,单位为米(m);B桥式吊车的跨度,单位为米工作条件系数,按表A.4选用。表A.4工作条件系数期建筑物(分段)的长(宽)度/m60m1.000.850.700.600.50A.4暖卫工程管网的允许和极限地表(地基)变形值暖卫工程管网的允许和极限地表(地基)变形值见表A.5。表A.5暖卫工程管网的允许和极限地表(地基)变形值暖卫工程管网及其特征允许变形值极限变形值eA(mmm)1/(mmm)K4/(IO-Vm)e(wn/m)it/(mmm)K1./

39、(I(P/m)有接头的煤气管,接头与管体等强度地面干管8.015.0地下干管和分送管钢管材质为3号钢铺设在:砂土上2.5-砂质黏土上2.0-中密实度黏土上1.5密实黏土上1.0地下干管和分送管,钢管材质优于3号钢,铺设在:砂土上3.5砂质黏土上2.5-中密实度黏土上2.0密实黏土上1.5有接头的输油管,接头与管体等强度地面干管8.0-15.0-地下干管,铺设在:砂土上3.0-6.0-砂质黏土和黏土上2.04.0A.5暖卫工程管网的允许和极限地表(地基)变形值(续)暖卫工程管网及其特征允许变形值极限变形值ex(mmm)i/(mmm)K4/(IO-Vm)(m11m)it/(mmm)K1/(IO-V

40、m)供热管道地面干管10.0-15.0-设于地沟内6.06.010.012.0无地沟的干管和分送管,铺设在:砂士上4.05.0-7.08.0-砂质黏土和黏士上3.04.05.07.0-自来水管地面干管10.015.0地下钢制管道和分水管,铺设在:砂土上5.08.0砂质黏土和黏士上4.0-6.0-分区地下管eS-有整体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干管沟的1.00.05排水管网分区无压的eS有接头的钢制压力管道,接头和管体等强度地面的8.0-15.0-地下的,铺设在砂士上4.0-6.0-地下的,铺设在砂质黏土和黏土上3.05.0注:c一一接头的补偿能力,单位为亳米(mm);S一管子的长度,单位为米(m)。A.5输电线路杆塔的允许地表(地基)变形值输电线路杆塔的允许地表(地基)变形值见表.6.表A.6输电线路杆塔的允许地表(地基)变形值电压等级变形类别钢筋混凝土电杆钢管杆角钢塔钢管塔110(66)kV-750k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