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与优化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与优化策略.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B搦高职!瓶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与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类型,它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肩负着向社会各个领域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通过劳动力供给以及技术进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一股重要推动力量1。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规模扩张迅猛,“十三五”期间,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在校生数量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十四五”开局之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是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双高计划”、职业教育本科化等政策纷纷出台,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从单一规模扩张向规模增长与增质提效共举的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增长与内涵式发展也迎来了良好的契机。毕业生就业情况是对教育质量的
2、重要反映,尤其高等职业教育直接与我国经济产业一线相对接,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由此,高职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是毕业生自身实现成长与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多维检验,同时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保障,更是社会和谐稳定、民生得以保障的重要保证。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一)就业机会较多,但就业过程中的主观压力普遍较大得益于高职院校与行业产业一线的紧密关联,高职院校为学生在学习阶段提供诸多接触行业产业的机会,也为学生获取相关就业信息、畅通就业途径提供了有益条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但是,学生求职时的就业压力仍普遍较大。尤其是在就业初期
3、,焦虑感较高,同时又有着对就业择业的畏难心理。多重心理压力的冲击下,部分学生会产生逃避就业、延后就业等消极态度,增加了就业的时间成本。(二)就业率较高,但对就业结果的满意度偏低就业率是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重要彰显,从近几年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表现良好。2015年至2020年的报告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基本维持在90%上下。虽因受疫情影响,2020年就业率有所下降,但与普通本科毕业生横向对比,高职毕业生并未处于劣势。然而,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却相对较低。相对于实际就业结果,高职院校毕业生往往在薪酬福利、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尤其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
4、等方面有更高的期待。(三)劳动力市场中学历歧视现象较为普遍,就业环境有待优化政府已呼吁解除学历歧视多年,虽然当前用人单位所公开的招聘信息、应聘要求等文字资料中已没有学历歧视的痕迹,显性的学历歧视看似已经得到改善2,但在实际招聘过程中,隐性学历歧视现象却日趋严重。就高职毕业生来说,基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各类院校的招生制度,高职院校普遍接收在高考中分数相对较低的学生,这直接导致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普遍偏低,高职毕业生也较难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被认为是劳动力市场中学历歧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一)高等职业教育中就业指导相对不足
5、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大多围绕专业教育展开,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教育在各类高等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较为缺乏。高等职业院校更关注于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实践能力的提升,而相关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多处于边缘地带,具体体现在职业生涯课程质量不高、就业指导活动零散、不系统等。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注点多在专业调整、专业教学创新、专业实践深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3。尽管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质量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就业指导与教育的重视程度仍大为不足。可以认为,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难以提升,就业指导与教育的缺失是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层面的主要原因。其一,就业教育直接
6、影响学生就业能力,而就业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过程与结果,而良好的专业素养与能力不能在合适的岗位中得到发挥,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在就业教育多受忽视的教育环境下,学生自身难以形成就业能力培养及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其二,就业指导的缺乏是就业压力的主要来源。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择业就业准备,避免各类消极就业心态与心理的滋生,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支撑。(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观念有待优化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来讲,部分学生尚未形成正确与理性的就业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心态与择业行为,影响了就业质量,主要体现在就业目标模糊、就业期待不合理、就业规划意识与能力培养意识淡薄等方面。就
7、业目标与期待的模糊,使学生容易在就业阶段产生眼高手低的心态与盲目择业的行为,阻碍他们对就业形势以及自身能力的理性判断,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心理,降低抗压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当前普遍缺乏自我就业能力培养意识。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围绕专业教育而展开,就业由于处于整个教育环节的最后一环,往往会被忽视。然而,就业能力的提升必须寓于日常院校日常教育教学、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将就业能力的培养留至就业环节为时已晚。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就业能力的培养并不冲突,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就业能力具有综合性,对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升能够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与此同时,就业能力的培养并无固定的模
8、式,良好的专业能力是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这更对学生的自我培养意识提出了要求,也提醒着高职院校在开展就业指导与教育时,要关注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三)用人单位选聘制度尚不够成熟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就业方向为产业经济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岗位,这类岗位在招聘时理应关注对应聘者专业素养、实操能力的考核。但是,在短短的招聘、阅读简历和面试等过程中,难以有效地提取应聘者的能力信息,也难以对应聘者的理论与实操能力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由此,学历作为相对明显与清晰的“能力信号”,用人单位招聘时更容易识别与判断,所以得到格外关注,而对能力的评估相对困难,往往受到忽视,这
9、体现出了用人单位人才选聘制度的不成熟与不完善。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人才的成长、教育改革质量的提升以及行业企业自身的发展4。企业作为用人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完善人才选用机制,加强技术技能型岗位招聘时对能力的甄别,不拘学历、经历,公平考核与甄选应聘者,以匹配岗位与能力为目的,才能促进自身的长效与可持续发展。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优化路径(一)整合资源,优化就业指导与服务1 .推进多方合作。高职院校借助自身成熟的校企合作的优势,在就业环节为毕业生提供后备支持,一方面,将行业企业力量引入到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教育中,完善就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提升就业指导质量。另一方面,帮助在校生精准对接人才需求相关信息,提前
10、了解劳动力市场人才能力要求,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重要参考。这不仅有益于院校就业指导质量、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就业质量的优化,也是对院校、行业、企业间多元合作的深化。此外,要积极吸引校友力量的加入。已毕业校友的经历与经验对在校生有着重要的参考与指导意义,在在校生的择业与职业规划方面,校友无疑是宝贵的有生力量。高职院校可通过搭建校友圈、开展校友讲座、搭建校友交流平台、引入校友兼职导师等多种方式,为在校生与毕业校友之间打通交流渠道。2 .搭建信息化平台。承借信息时代的技术优势,在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上,高等职业院校可开发就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不仅能帮助学生整合就业信息,提高信息获取的可及性、便利
11、性与及时性,又能提高学生求职效率。还可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教育与学生的就业环节进行无缝对接,实现学生需求的即时反馈,有助于院校方及时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就业情况,同时实现个性化与针对性就业指导的有效开展,促进就业指导质量的整体提升。(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与职业观1 .加强思政教育力度,积极发挥思政教育的引导性与潜移默化式育人作用。加强探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与实习实践、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融合路径。多方面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2 .引导学生形成职业规划意识。职业规划多为高等
12、教育阶段学生所忽略。积极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能降低学生学习的盲目性、盲从性,提升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方面,并能够支持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与挑战。同样,人才培养单位更容易忽略对学生的就业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质量不高、相关教育活动单一且流于形式等问题颇为常见。高等职业院校应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培养的重视,可在学生入学之初,积极通过讲座、报告等引导学生尽早形成职业规划意识,并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通过职业规划课程、创新创业竞赛甚至社团活动等多角度、多层面、不拘泥于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便利、针对性强的职业规划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以此推动形成系统的就业辅导与职业
13、规划教育体系,切实为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规划提供帮助。3 .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择业观念。不合理的就业态度与择业观念,往往是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消极就业、盲目择业的主要主观原因。长期的学习经历,高职院校毕业生往往对就业择业较为陌生,在毕业环节,面对大量的就业信息容易形成较大的就业心理压力。高等院校应积极关注该环节学生的心理变化与现实需求。其一,通过开展系列讲座等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其二,帮助学生提高择业能力与择业信心,如通过简历撰写培训、面试培训、择业演练、校友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间接丰富择业经验,降低对择业的恐惧与焦虑。其三,必要时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根据不同学生的
14、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合理应对就业压力。(三)优化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当前产业经济发展倾向使得劳动力市场对求职者能力的要求更高也更为多样。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除专业理论知识外,应围绕对学生应用能力、可迁移性技能的培养,具体如下。1 .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高职院校一方面应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深与产业企业的合作互动,深化产教融合,形成高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学习环境与实习实践平台。另一方面,转变学生的错误学习观念,强化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意识,引导学生注重实践环节,珍惜实习实践机会,积极参与各类实习、实训实验与社会实践以深度理解专业理论知识,提
15、升专业实操技能与应用能力。另外注意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专业理论能力为基础,任何专业的操作与实践都建立在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因此,高职院校在着力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更要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基础。两条腿走路,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与专业的长期发展。2 .关注对学生可迁移性技能的培养。可迁移性技能是学生在一种情景下习得、能够应用至其他情景中的技能5。如前所述,当前产业界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不仅各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层出不穷,各领域之间的界线更呈现出日益模糊、日趋交融之势。尤其在知识生产模式显示出复杂非线性与跨学科性的趋向下,产业界对人才能力
16、的需求也打破了单一专业能力的界限,从多维性、综合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背景下,对学生可迁移性能力的培养尤为必要。高等职业院校应在加强“专业群”建设的改革路径下,加强对学生的跨学科、跨专业教育,如通过跨学科课程建设、跨界实习实践项目建设引导学生基于跨学科的交流合作,打破专业学习壁垒,拓宽眼界,打破对专业学习与专业实践的传统认知,积极主动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跨专业领域,培养跨界思维,提升可迁移性能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四)多措共举,推动就业环境的优化1 .加强宣传,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评价长期以来,社会、家庭及学生自身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特别是在现有高考制度
17、与高等教育招生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多被视为高考“落榜”者。在劳动力市场中,高职院校毕业生相对并不具有学历优势,难免会影响到招聘方对他们的能力评估。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贡献着重要的力量。需要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内涵、贡献等宣传,推动社会整体对职业教育的正确理解。同时,各高等职业院校应承当下发展之机,快速发挥自身优势,定位自身特色,坚守自身质量评价标准,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树立高等职业教育应有形象,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工2 .呼吁行业企业戒除“唯学历论”,明确自身人才需求,关注求职者能力在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劳动力市场中“唯学历论”现
18、象日益严重,“高”学历求职“低”职位等不匹配现象频出。这是对教育资源、人力资本的浪费,不利于个体的职业成长、高等教育的有序发展以及行业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行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应理性看待求职者的学历。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筛选的功能,在劳动力市场中,求职者的学历情况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但并非唯一的标准。用人单位应以求职者的工作能力为首要考量。不可否认,学历等多被视为求职过程中相对直接的信息,容易被用人单位所识别,而个体能力具有潜在性,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准确评估与考量。这也是行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多重视学历等外在信息,而对更为重要的个人能力强调不足的原因之一。基于这一现实情况,行业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应厘清自身人才需求与岗位能力需求,按需招聘,避免陷入“唯学历论”的怪圈,提高岗位与人才之间的匹配。